天天看小說

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

在舉國歡騰的那幾天,我父親竟然常常深鎖眉頭,沉思不語。

有一天在晚餐桌上,他對幾位老友說。蘇俄在停戰前五天搶著對日宣戰,立刻就越過邊界攻人我國滿洲里,深入東北境內百餘公里,十天內佔領哈爾濱、長春、瀋陽等城市,俘虜滿洲國傀儡皇帝溥儀。更達林在八月二十三日宣稱:“滿洲國全部解放”,完全不顧我國的政治主權。的朱德以“延安總部”名義,連發七道命令,指示共軍全面發動,爭城奪地。並命呂正操、張學詩、萬毅等及若干朝鮮人,率人開赴東北,配合蘇俄軍作戰,先奪東北三省。

然而,卻在一個月後的九一八紀念日來到重慶參加國民參政會,對蔣主席邀其前來重慶表示感激。致詞說:“今後當爲和平發展,私平建國之新時代。必須團結統一,杜絕內爭。因此各黨派應在國家一定方針之下,蔣主席領導之下,徹底實行三民主義,以建設現代化之新中國。”

這是我今生聽到的最大謊三言之一。

爲了行政管理之效率,國民政府設立軍事委員會東北行營,將東三省份成九省——遼寧、安東、遼北、吉林、松江、合江、黑龍江、嫩江、興安(佔領後恢復爲原三省)。當年興沖沖去“接收”那九省的人,夢想不到三年半之後會被“內爭”戰敗,逃到只有東三省疆域三十五份之一的臺灣,終生末得返鄉。

勝利日不久,各級學校即將開學,教育部公告說戰區各校多遭日軍破壞或徵用,校舍設備須待修復,遷至大後方各校留在遷居地,待明年暑假復員原校,本學年按學歷開學,安心上課,詳作覆校計劃。

這一年我哥哥已由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等待分發駐外使館工作,最初派往南美烏拉圭大使館三等秘書(因爲那個國名,他成爲朋友取笑的對象)。他一直以未能參加什麼革命爲憾,一年前參加“十萬青年十萬軍”被阻,耿耿於懷,既不想去烏拉圭,就去報考《中央社》作隨軍記者,要求派往東北戰區,與戰士同甘共苦,體驗作戰生活。

我大妹寧媛已經小學畢業,上了南開初一,愛打壘球。小妹星媛上南開附小三年級。父母也決定留在四川,明年等我們放假再搬回北平第一件事是安葬我的祖母,她於一九三七年逝世後,棺木浮厝在北平郊區一所廟裡。

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4節 姻緣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11節 大學聯考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4節 姻緣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3節 六一慘案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2節 鐵嶺齊家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0節 永別母校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2節 七七事變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節 戰雲密佈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2節 七七事變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4節 戰爭結束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2節 再遇名師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8節 築夢成真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1節 溯江第2節 鐵嶺齊家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4節 姻緣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9節 再讀《啓示錄》楔子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節 生命之初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3節 六一慘案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楔子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2節 再遇名師第1節 戰雲密佈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
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4節 姻緣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11節 大學聯考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4節 姻緣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3節 六一慘案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2節 鐵嶺齊家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0節 永別母校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2節 七七事變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節 戰雲密佈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2節 七七事變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4節 戰爭結束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2節 再遇名師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8節 築夢成真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1節 溯江第2節 鐵嶺齊家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4節 姻緣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9節 再讀《啓示錄》楔子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節 生命之初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3節 六一慘案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楔子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2節 再遇名師第1節 戰雲密佈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驻马店市| 瑞丽市| 勃利县| 烟台市| 钦州市| 宝兴县| 太保市| 旬阳县| 临江市| 沁源县| 纳雍县| 云安县| 东乌珠穆沁旗| 保德县| 津市市| 剑河县| 华宁县| 大丰市| 禄丰县| 新昌县| 济阳县| 西乌| 岑溪市| 勃利县| 安西县| 陇南市| 三江| 长寿区| 连江县| 宜兰市| 古田县| 察雅县| 武平县| 准格尔旗| 绥江县| 长武县| 陆河县| 建阳市| 博野县| 常山县| 余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