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開放大陸探親,六年後,我終於也回去了。那幾年間,幾乎所有“外省人”都回去過了。熾熱的探親文學已由重逢相擁的痛哭激情漸漸冷卻,甚至開始出現了幻滅的敘述。隔著臺灣海峽,漂流者日思夜想的是故國山川和年輕的親友,即使父母也應尚在中年,隔了四十年,回去時所見多是美夢的骨骸。還鄉者已老,仍是斷腸,所以我更遲遲不敢回去,不僅我無親可探,也因怕幻滅毀了珍藏的記憶,更是近鄉情怯。

一九九三年五月,我在武漢大學校友通訊《珞珈》上讀到魯巧珍肺癌已至末期的消息,如遭電擊,立刻決定去上海和她見最後一面。巧珍是在通郵後最早由大陸寫信給我的好友。她和我的友情也是我最美好的青春記憶,嵌在四川樂山的三江匯流之處。我怎能這樣無情。不早一點去看她,竟拖到已經太遲的時候……

定了去上海的日期。我先與她的丈夫許心廣學長通了電話,約好時間,電話裡知道。一直住在上海的俞君已於一年前因心臟病去世。當年若嫁給他,我黑五類的身分必然是他的噩運。樂山老友姚關祖、蘇漁溪、彭延德都已前後去世。我在上海可以看到的只有巧珍一人,而巧珍已至彌留階段。

那時的上海機場還相當混亂,我沒有找到接我的武大校友,將近五十年歲月。恐怕對面也不相識了。我幾乎上了一輛由女子帶路的假出租車,幸好到了車旁感覺不對勁,回到大廳找警察招來一輛真出租車,到了原定的希爾頓飯店,放下行李,即由在大廳等我的許學長帶著到了郵政醫院。巧珍被扶著坐起來,眉眼靈秀仍在,她說:“知道你要來,我一直等著。”

她從枕下拿出一張紙,隆重地,像致迎賓辭似地念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訪舊半爲鬼,驚呼熱中腸……她氣息微弱地堅持念下去,直到“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我俯身在她牀沿,淚不能止。她斷斷續續在喘息之間說了些別後五十年間事,青春夢想都已被現實擊破,“你到臺灣這些年,可以好好讀書,好好教書,真令我羨慕。”她勸我珍惜已有的一切,好好活著。我茫然走出醫院時,知道這重逢便是訣別。回到臺灣便接到她去世的消息。那年,她六十九歲。

對於上海我本無甚好感,此行更無逗留心情,由醫院出來,坐車在原是最繁華街上慢慢駛過,想半世紀前我穿著抗戰衣裳與他們格格不人的情景,真有啼笑無從之感。故人往事都已消逝,這時的我已見過世上許多重要都市,看遍各種榮華,而最重要的是讀了許多當讀的書,做了一些當做的事,一生沒有自活。當年上海的虛榮若是吸引了我留下,我早已成黑五類而被鬥死,即使倖存,也必須耗盡一生否定真正的自我。

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7節 開花的城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1節 臺北印象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4節 戰爭結束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4節 學潮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1節 臺北印象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4節 國破家亡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4節 國破家亡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2節 再遇名師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1節 戰雲密佈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4節 學潮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節 溯江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10節 雷、馬、屏、峨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1節 大學聯考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2節 七七事變第10節 雷、馬、屏、峨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2節 憶恩師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楔子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2節 再遇名師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2節 鐵嶺齊家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2節 七七事變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1節 大學聯考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8節 周南女中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6節 九一八事變
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7節 開花的城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1節 臺北印象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4節 戰爭結束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4節 學潮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1節 臺北印象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4節 國破家亡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4節 國破家亡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2節 再遇名師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1節 戰雲密佈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4節 學潮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節 溯江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10節 雷、馬、屏、峨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1節 大學聯考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2節 七七事變第10節 雷、馬、屏、峨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2節 憶恩師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楔子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2節 再遇名師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2節 鐵嶺齊家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2節 七七事變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1節 大學聯考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8節 周南女中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6節 九一八事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化县| 象州县| 嘉黎县| 青田县| 东乡族自治县| 尉犁县| 麦盖提县| 定陶县| 海丰县| 湾仔区| 内江市| 崇文区| 仁怀市| 凤山县| 青州市| 平邑县| 邯郸县| 开远市| 颍上县| 阿坝县| 铁岭县| 沙洋县| 孝感市| 福泉市| 靖州| 礼泉县| 兰考县| 文水县| 永新县| 吉安县| 岳普湖县| 巩留县| 泽州县| 乐亭县| 石屏县| 海盐县| 铜鼓县| 赣榆县| 绍兴市| 九龙城区| 屯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