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7節 開花的城

既然無法克服那七十哩的困難,我在一九六八年一月初便辭職,去到位於開花城的印大註冊,專心讀書。出國前在臺北辦簽證時,遇到我在東海大學外文系教翻譯課上的學生郭志超,他正好也要到印大讀書,所以知道我先到“樹林中的聖瑪麗”教書。印大的宿舍是他幫我接洽的,以我學者的身份及年齡,配得一間眷屬宿舍。

在那寒冷的一月初搬進去的時候,看到門上釘了一張紙,用中文寫著:“齊老師:我們是郭志超的朋友,他今天出城去了,我們上午十一點鐘來看你。徐小樺、蔡鍾雄留言。”進屋不久,由那扇大窗子看到,外面薄雪覆蓋的山坡上,有兩個二十多歲的中國男子擡著一個臣大的籃子朝我這面走上來。這兩位我終生的小友擡著的籃子裡,裝著大大小小的鍋、碗、杯、盤、水壺、瓶罐,還有一條真正的窗簾一個人基本生活所需全有了。

這間單間的宿舍,有大幅的玻璃窗,窗前芳草鋪至山坡之下,總有一種僅小於鴿子的紅胸鳥在上面散步,據說是知更鳥,但是我在英國文學中讀到的知更鳥是一種頗有靈性的小鳥,也許在美國中西部的穀倉變種,壯碩難飛了。

一九六八年是我今生最勞累也最充實的一年。自從一月八日我坐在那窗口之後,人們從草坡上來總看見我俯首讀書或打字,我自己最清楚地知道,每一日都是從妻職母職中偷身得來!在一學期和一暑期班時日中,我不顧性命地修了六門主課:“比較文學和理論”、“西方文學的背景與發展”是必修。“文學和現代哲學”、“十六世紀前的西方文學”、“文學與文化”、“美國文學——愛默森時代”是選修。

“文學與文化”的穆勒教授(PrOf.Mueller)上課有一半時間問"Why?",催迫聽者思考書中深意,譬如由托馬斯·曼《魔山》和以歌德《浮士德》主題不同書寫所呈現的文化變貌等,這種教法對我後來教書很有影響。“美國文學”由愛默森的“自信”作爲連繫一切的至高存在,輻射出去,將美國文學提升到更高的精神層次。他講得翔實生動,我更是有備而來,一點一滴全都瞭解吸收,那寶貴的求知歲月,只有在戰時的樂山有過——而如今我成熟冷靜,確切知道所求爲何,也努力抓住了每一天。當年印大的文學課即使在美國也是一流的水平,我上這些課凝神靜氣地傾聽,儘量記下筆記,常覺五十分鐘的課太短。

ωωω▲т tκa n▲¢O

“十六世紀前的西方文學”全班二十多人,說五種以上不同母語,在如此壓力的“災難”中互相安慰。有一位真正嫺熟法、德、拉丁語的俄國同學,被師生羨稱爲“怪胎”(monster)的大鬍子竟然問那剛從哈佛拿了文學博士的教師GrosLouis,英國更上的阿爾弗雷德國王(KingAlfred)是誰?那簡直和問中國人秦始皇是誰一樣丟臉,旁邊來自各邦國的同學幾乎快把他推到椅子下面去了。

這些課最可貴的不僅是上課言談所得,尚有參考用書書單,少則數頁,多者竟達八十頁。這些參考書單,是我回臺灣後最有益處的指導;尤其“西方文學的背景與發展”一課是全院必修,教授是英文系大牌,一刷白色的鬍子,給人很大的安全感。他那滿座的演講課在很大的教室,三個月間爲我搭建了一個心智書架,教我把零散放置的知識和思想放在整體發展的脈絡上,不再散失,日後讀書,尋得來龍去脈,也啓發我一生愛好研究史詩和烏托邦文學的路徑。先識得源頭,再往前行。

在五月二十日學期結束之前,我沒日沒夜地在那小打字機上趕出了三篇報告,參加了一場考試後,回到宿舍立即倒牀大睡,昏天黑地睡到午夜醒來,窗外竟是皓月當空,想到《紅樓夢》中,寶玉醒來所見當是同一個月亮。我這個現代女子,揹負著離開家庭的罪惡感,在異國校園的一隅斗室,真不知如何在此紅塵自適!起身在淚水中寫了一信給父母親,敘此悲情(當時父母已年近七旬,我怎末想到如此會增加他們多少牽掛…),第二天早上走下山坡將信投入郵筒,往回走上了一半山坡就走不動了,坐在草地上俯首哭泣許久。當時心中盤旋著(春江花月夜》:“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詩中情境。正好此時,小友蔡鍾雄和幸璣夫婦駕車經過,他們上來帶我去文學院BallentineHall後面,全條路盛開著樁花,紅白交植的樁花,茂密而不擁擠,每一枝都能自在瀟灑地伸展,恬適優雅,成了我一生詩境中又一個夢境。

過了幾天去系裡拿學期成績單,四門課三個A,一個A-,總計4.0。我問另一小友徐小樺,這4.0代表什麼?剛拿到物理系博士學位的他說,是straightA啊!是我們中國人的光榮啊!我說,且慢光榮,你們剛開始人生,無法瞭解,我這麼晚才能夠出來讀這麼一點書,所付的代價有多高……暑期班各處來的名師如雲,我照修三門兇猛的課。我揹負離家的罪惡感,得以入此寶山,一日不能虛度。這段苦讀時間,我最大的世界是那扇大玻璃窗外的天空和變化萬千的浮雲:臺灣的消息來自家信和七天前的《中央日報》航空版,開花城那間陋室是我一生中住過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我的唯一生活或社交圈子是幾位中國同學和他們的家庭。印大那時有大約三百個中國學生,十分之九是臺灣去的,香港和東南亞的約佔十分之一,尚沒有一個大陸學生。那一年他們的文革噩夢剛開始,

臺灣政治上尚未分本省、外省,大家心思單純。互相照顧。離校的人把可用的家庭物件裝在大紙箱裡,開學時分批送給新來的人。開花城外有幾個樹木蔥籠的小湖,他們開車去時常邀我。有一次爲了撮合曾與我同住的楊巧霞和曾野的姻緣。曾有六車人開到湖畔“看月亮”,大唱中文歌,太晚了,被警察“驅離”。有幾次隨徐小樺、蔡鍾雄、胡耀恆幾家開車到芝加哥,到俄亥俄州、愛荷華州……長途所見。使我見識到美國地大物博的中西部,廣裹萬里的大谷倉,令我懷想我父祖之鄉的沃野。

印大著名的圖書館和她的書店是我最常去的地方。在佔地半層樓的遠東書庫,我遇見了鄧嗣禹教授(TengsSu,Ssu,l906-1988),是學術界很受尊敬的中國現代史專家。他的英文著作《太平軍起義史史學》、《太平天國史新論》、《太平天國宰相洪仁軒及其現代化計劃》皆爲哈佛大學出版,是西方漢學研究必讀之書。鄧教授,湖南人,雖早年赴美,已安家立業,對中國的苦難關懷至深,我們有甚多可談之事。他退休時印大校方設盛宴歡送,他竟邀我同桌。在會上,校方宣讀哈佛大學費正清(JOhnKingFairbank,l907-1991)的信,信上說他剛到哈佛念漢學研究時,鄧教授給他的種種指引,永遠感念這位典範的中國學者。

這樣單純、幸福的讀書生涯到一九六八年寒假即被迫停止。當初申請傅爾布萊特資助進修的條件是必須有教書工作,而且期限只有一年,不可因修讀學位而延期留在美國。我已申請延長半年,所以先必須回到樹林中的聖瑪麗學院再教一學期。那學期我去特雷霍特的州立大學讀了“十六、十七世紀的英國文學”,任課的MUllen教授是研究史賓塞詩的專家。另一“文學批評”課也非常充實,對我日後研究幫助甚大,而且印大承認這六個學分。我且回到開花城去參加碩士學位考試通過,只待再修六個法文課的學分即可得碩士學位——但是我今生竟未能回去修學位。

交換學者簽證到期之時。我仍在猶豫,要不要再申請延長半年。這時,我父親來了一封信。他說,裕昌工作繁重辛勞,你家中亟需你回來。籤交換計劃的合法期限既已到期,已承諾的話即須遵守。《聖經·創世紀》裡,雅各布夢見天梯。我在印第安納大學那開花城的春花冬雪中也似夢見了我的學術天梯,在梯子頂端上上下下的,似乎都是天使。而在我初登階段。天梯就撤掉了。它帶給我好多年的惆悵,須經過好多的醒悟和智慧才認命,這世間並無學術的天梯。也無天使。我雖被現實召回,卻並未從梯上跌落。我終於明白,我的一生,自病弱的童年起,一直在一本一本的書迭起的石梯上,一字一句地往上攀登,從未停步。

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0節 雷、馬、屏、峨第8節 築夢成真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3節 六一慘案第4節 學潮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0節 雷、馬、屏、峨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14節 戰爭結束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4節 姻緣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8節 周南女中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4節 辭鄉第8節 周南女中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8節 築夢成真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5節 渡海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2節 七七事變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節 臺北印象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3節 六一慘案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節 臺北印象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8節 築夢成真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2節 鐵嶺齊家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2節 鐵嶺齊家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0節 永別母校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3節 哲學系新生
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0節 雷、馬、屏、峨第8節 築夢成真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3節 六一慘案第4節 學潮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0節 雷、馬、屏、峨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14節 戰爭結束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4節 姻緣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8節 周南女中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4節 辭鄉第8節 周南女中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8節 築夢成真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5節 渡海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2節 七七事變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節 臺北印象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3節 六一慘案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節 臺北印象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8節 築夢成真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2節 鐵嶺齊家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2節 鐵嶺齊家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0節 永別母校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3節 哲學系新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阳市| 威宁| 佛冈县| 平阴县| 遂川县| 泰兴市| 通海县| 陆良县| 普安县| 绿春县| 夏河县| 房产| 诏安县| 宝兴县| 丰宁| 苍山县| 武定县| 白朗县| 兴义市| 肥乡县| 教育| 永仁县| 林周县| 营山县| 横峰县| 凤城市| 阿荣旗| 鄂尔多斯市| 佛山市| 永城市| 宝丰县| 枝江市| 安乡县| 兰西县| 外汇| 清丰县| 金平| 凤城市| 上饶市| 蓬莱市| 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