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

週末我總是回青田街,馬叔叔常在臺大醫院餐廳請大陸新來的教授吃飯,有一些也是我父親朋友。那位大廚是臺大剛由大陸請來的,在臺北很有名。那時幾乎沒有內地口味的營業餐廳,所以去臺大醫院吃飯是很高興的事。

有時,我也會到戈家吃一頓家常晚餐。那時貽烈和俊賢開始迷上橋牌(他們後來代表臺糖和臺電橋牌隊,賽遍臺灣,是常勝軍)。我在大學四年級曾和理工學院幾位助教在團契學過,當然技藝不精,但他們請羅裕昌與我一組,耐心配合,有時戈桑在家有空亦與其他同學另成一桌。我以研究貫注的態度投入,也跟著他們看些專書,興趣大得很,直到後來搬到臺中,夏然而止。

那一年四月一個週末,我又去戈家。剛進門,俊賢說,來看看貽烈的房間。我說,“他不是已搬去臺糖的宿舍了嗎?”

這時,戈桑從另間出來,打開那房間的紙拉門,眼前景象真令我驚訝莫名:在那原是八個榻榻米的地板上,繁花開遍似的是一簇簇,金黃的,凋揪叫著的小雞:

原來是戈桑近日來神秘忙碌,期待的第一批人工孵育的來杭雞,我們有幸成爲這戲劇性成功的第一批見證人!這些在手釘木箱,拉了電燈泡在固定溫度下孵出的雛雞,對長年飢餓的國人而言,簡直就是黃金!

由此開始,兩年後,戈桑辭去臺大畜牧獸醫系的專任教職。四十歲到臺糖創辦最新科學養豬事業。利用蔗糖生產過程所有資源,生產飼料,又與美國合作成立氰胺公司,研究畜產生長及防疫酵母粉,改良品種,大規模外銷日本和香港,使臺灣的豬肉更充裕。當中國大陸正在土法煉鋼,數百萬人死於災荒的那些年,臺灣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一九七0年至一九八0年,國民中學的教師薪津是由全省的屠宰稅支付的!

戈福江先生(一九一三~一九八三年),河北人,河南大學農業系畜牧組畢業。一九四六年來臺灣農林處工作,成立畜產公司、畜產試驗所。因多年擔任聯合國發展之山坡地畜牧發展計劃的我國代表,而臺灣的研究成績已引起國際注意,所以很早即開始做國際科技交流。之後,創立臺糖公司畜產研究所、養豬科學研究所,在竹北增設牛養殖場,三十六年間全心壹志投入。因工作長年辛勞,罹患氣喘個疾,即使夜晚病發不能睡,白天仍奔波赴竹北,親自照料初創的各種試驗,觀察評估各項成果。

一九八一年退休後,客居美國加州,原以爲加州氣候有助於氣喘的療養,未料兩年後突以心肌梗塞癥猝逝,剛滿七十歲。

噩耗傳來,我也十份悲痛。數年後我們再去竹北,走進學生爲紀念他所蓋的福江樓(後爲新計劃所拆),似乎看到壯碩的戈桑迎面走來迎賓,又似聽到他洪亮的笑聲,如同一九七0年研究所初創時,他親自爲我們講解他的理想時一樣,我一生以曾分享那個理想且見證其實現爲榮。

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2節 憶恩師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4節 辭鄉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8節 大轟炸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節 臺中一中第4節 國破家亡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4節 姻緣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節 生命之初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節 生命之初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4節 學潮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8節 大轟炸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節 戰雲密佈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0節 永別母校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8節 築夢成真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8節 築夢成真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4節 辭鄉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0節 雷、馬、屏、峨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4節 學潮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2節 再遇名師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節 戰雲密佈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節 臺中一中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2節 鐵嶺齊家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
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2節 憶恩師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4節 辭鄉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8節 大轟炸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節 臺中一中第4節 國破家亡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4節 姻緣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節 生命之初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節 生命之初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4節 學潮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8節 大轟炸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節 戰雲密佈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0節 永別母校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8節 築夢成真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8節 築夢成真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4節 辭鄉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0節 雷、馬、屏、峨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4節 學潮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2節 再遇名師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節 戰雲密佈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節 臺中一中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2節 鐵嶺齊家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梅州市| 巴彦县| 涞水县| 登封市| 宁安市| 治多县| 大渡口区| 乡城县| 商水县| 中阳县| 天柱县| 东台市| 乌鲁木齐县| 西和县| 宿州市| 武清区| 威远县| 连城县| 安西县| 滨州市| 疏附县| 延吉市| 彭阳县| 洪洞县| 扬州市| 南平市| 深圳市| 永平县| 基隆市| 常德市| 都匀市| 六盘水市| 吉隆县| 星座| 石家庄市| 正镶白旗| 西丰县| 深州市| 汽车| 惠水县| 乐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