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節 哲學系新生

一年級那一年。大學功課幾乎全無挑戰,哲學概論和經濟學需要聽講,但講義簡單又沒有指定參考書,即使指定了也沒有書,圖書館裡專門的書由各系分配。武大老師似乎都有默契實行低分主義,考得再好也得不到九十分。大一國文和英文不比南開的程度高,進度又很慢。記得英文老師講一課書時用濃重的湖南口音念"blackbird,同學們就在背後如此稱他。必修的體育簡直就是笑話。我不記得有真正的操場。

這一年我有足夠的時間想清楚自己的處境與心境。一整年似乎都在飄浮狀態,除了那上鋪的牀和牀前兩尺長的一片木桌,此外別無屬於我的空間。宿舍二樓有一間自修室。窗大明亮,晚上燈光較足,大約有三十座位,但永遠被高年級同學佔滿。宿舍屋內電燈極爲昏暗,白天又無日光,反而是在九點熄燈之後,有功課要做的人點起各人自己的小油燈(最原始的那種有座半凹的瓷碗,倒一些桐油,放二、三莖燈志草用火柴點燃)??荚囍?,奢侈一下,點小小的蠟燭。

冬天冷時,唯一的房門也不能開,空氣污濁。八個人也都得那麼過一週七天,只有盼望暑假回家吃飽一點,睡好一點。後來誇張地回憶說。那一年能活著回家是因爲宿舍旁邊有一個小屋子裡詹師傅的家庭式糕餅,至今仍覺得是最好吃的麪包;在宿舍裡有老姚的花生米,五元一包。小小的紙筒封著一小把,解飢養身,香脆千古。當年女同學在半世紀後的回憶中,無人不提上一筆!

剛到樂山"我幾乎是亦步亦趨地跟著魯巧珍和餘憲逸她們的腳步,認識了那個小城。南開校友會是我第一個參加的社團。他們的迎新活動,不只是吃喝,還有一些遠足;走二、三十里到名勝去坐茶館,如楠木林,是格調極高的私人庭園,比著名的烏尤寺和凌雲寺更令我流連。

我至今仍羨慕至極的茶館文化,大約是男生的專利吧。男生口中的女生宿舍“白宮”,據云比男生宿舍舒服多了,散佈在小城的六座男生宿舍,一半是香火不盛的廟宇,一半是簡陋搭蓋的通鋪。它們的名字倒很啓人想象。如龍神祠、叮咚街、露濟寺、斑竹灣……。自修室都不夠用,但是旁邊都有茶館,泡一盞茶可以坐上半天,許多人的功課、論文、交友、下棋、打橋牌、論政都在茶館。他們那樣的生活是女生無法企盼的,在那個時代沒有任何女生敢一個人上街閒逛,也沒有人敢上茶館。在一千多學生中,男女生的比例是十比一,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多年後我讀到維吉尼亞。伍爾芙《自己的房間》知道世上女子尋求知識時,現實的困境相同。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期待、不同的困境,但男女很難有完全的平等。

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節 溯江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8節 築夢成真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節 臺北印象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7節 開花的城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4節 姻緣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2節 再遇名師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0節 雷、馬、屏、峨第2節 憶恩師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2節 憶恩師第1節 溯江第4節 學潮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前言第2節 鐵嶺齊家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4節 姻緣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4節 學潮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節 溯江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4節 辭鄉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節 戰雲密佈第1節 生命之初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1節 溯江第2節 鐵嶺齊家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0節 永別母校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楔子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2節 七七事變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5節 渡海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節 生命之初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15節 渡海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節 溯江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8節 築夢成真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節 臺北印象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7節 開花的城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4節 姻緣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2節 再遇名師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0節 雷、馬、屏、峨第2節 憶恩師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2節 憶恩師第1節 溯江第4節 學潮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前言第2節 鐵嶺齊家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4節 姻緣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4節 學潮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節 溯江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4節 辭鄉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節 戰雲密佈第1節 生命之初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1節 溯江第2節 鐵嶺齊家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0節 永別母校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楔子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2節 七七事變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5節 渡海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節 生命之初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15節 渡海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镶白旗| 简阳市| 大足县| 常宁市| 焉耆| 常州市| 镇康县| 喜德县| 府谷县| 武山县| 定西市| 中山市| 界首市| 原平市| 类乌齐县| 新邵县| 社会| 水城县| 平原县| 长子县| 郁南县| 永吉县| 湖北省| 麻城市| 科技| 兰坪| 房山区| 靖宇县| 新乡县| 会昌县| 微山县| 闸北区| 昌图县| 新巴尔虎左旗| 习水县| 阿拉善右旗| 正定县| 镇赉县| 灵川县| 肃南| 旬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