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節 最後的樂山

在這個喜憂無界,現實混亂的十一月,佈道家計志文牧師應衛理公會內地會之邀到樂山來。他勸我受洗,定下心來走更長的路,也可以保持靈魂的清醒。他的佈道會既以武大師生爲主要對象,所講內容的知識和精神層次頗高。未引起或左或右的政治嘲諷。那幾天,他常常用江浙國語帶頭唱讚美詩,其中有一首,我比較不熟悉的,一再重複一句副歌,“求主將我洗,使我拔草呼吸。”那時的教會並沒有大衆使用的聖詩本。我在南開中學長大,聽慣了帶天津腔的“標準”國語(他們有時笑我的東北口音),心裡想,大約是如同我坐在河岸,心靈隨自然脈動而舒暢呼吸吧。後來到了上海。有人贈我一本《普天頌讚》,才知道原來是“白超乎雪”,喻洗禮使人潔淨之意。但“拔草呼吸”的初感仍較難忘。

這一年的聖誕前夕,教會的美籍韓牧師請一些教友學生去他家共度佳節,晚餐後安排餘興節目,其中一項是由男女生各抽一簽,同一數目的兩人一組,共同回答已寫好的一些問題,競賽答對的冠軍。寫答案的時候,爲了保密,須用一件唱詩班穿的袍子蓋住兩人上半身,商量好了,寫出來再從袍子裡拿出來。我抽到和電機系四年級的俞君一組。他領了一件袍子走過來找我的時候,我心中有一陣從未經驗過的緊張與興奮。

記得剛到樂山那年冬天,對一切尚懵然不知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在餘憲逸、翟一我、馮家碌、魯巧珍的宿舍窗前,看著音樂會散場後男生舉著火把經過自塔街回工學院的第六宿舍。近百人在石頭路上快樂地喧譁呼應,中段有一大羣人唱著當晚節目中的歌,這時,學姐們指著一個高高的漂亮男生說,“啊,看看,俞XX走過來了,”

他正在唱《茶花女》中的(飲酒歌),那充滿自信的男中音,漸漸凌駕衆聲,由街上行近窗下,又漸漸遠去。我可以清楚地看出窗內學姐的欣賞與傾慕之情。此後兩年,這名字在女生宿舍很響亮。

如今,我和這樣一個“陌生人”並肩罩在一件袍子下面,悄聲商量機密,簡直羅曼蒂克得令我窒息!更何況第一個題目我就答不出來,問的是寫出西方最重要的三個古典作曲家,第二個是寫出最重要的指揮家。在黑暗中,他寫了六個名字。接下來問幾個《聖經》中的故事、神話的名字,我全不知道,只答出了《簡愛》男主角的名字作一點點貢獻,那種羞愧即使有袍中黑暗遮蓋,仍可列爲平生十大恨事之一。當晚我們得份最高,其實全是他贏得的。種種衝激之外,這樣的“聚首”奇緣,讓我看到了我二十年生命之外又一個世界。

南開中學的音樂教育在當年是比校好的,我們的歌詠團名聞後方,“OneHUndredandOneSOngs”,我們幾乎用原文唱了一半:抗戰歌曲更是我們的看家本領。

我沒有讀過音樂史,課內和課外都沒有。南開和《時與潮》社的收音機只播戰情、政論,沒有播系統性的音樂節目。

俞君是抗戰中期,不願受日本教育,輾轉由上海到後方來的淪陷區學生。和他同時分發到武大的還有姚關福和蘇漁溪。我大學畢業時,姚關福自上海寄贈我一大本《莎士比亞全集》,至今仍在我書架上,蘇漁溪後來也成爲我的朋友,勝利初期死於政治鬥爭。他們在上海受很好的教育,西方文化藝術知識豐富,是我的益友。俞君的男中音是經過名師訓練的,他的父親曾是上海聖公會的主教,當時已去世。

新年元旦黃昏,他突然現身女生宿舍(據說以前沒來站過),由老姚的宣告把我“喊”下來,交給我一本英文的《偉大作曲家》,祝我新年快樂。又說,考完了,我來找你好不好?我剛點點頭,他立刻邁著大步走出大門(後來他說很多眼睛看他,很令人緊張)。

放寒假時,他來邀我到浸信會的草坡上走了幾圈,我倆二十年的人生其實非常不同:他講上海淪入日本手中後的變化,我敘述南開中學的愛國教育和重慶跑警報的情況……。他說寒假要到成都去看他二姐,她大學畢業和他一起來四川,在成都的美軍顧間團工作,很喜歡文學。

那年二月底,開學不久,遠在樂山的武大也響應了全國大、中學生愛國大遊行,抗議“雅爾塔秘密協議”,要求俄軍退出東北,追悼張莘夫。

張莘夫是工程專家,原爲我父東北地下抗日同志。勝利後被派由重慶回遼寧接收全國最大的撫順煤礦,一月十六日赴瀋陽途中,被共軍由火車上綁至雪地,同行八人全被殘殺。俄共迅速拆遷東北大型工廠的機器,每遷出一地即協助軍隊進駐。這是繼去年十一月底響應昆明西南聯大、雲南大學等校發動的反對內戰、反對美軍干涉內政爲名的遊行後,第二次全國性學潮。同學中政治立場鮮明的,積極組織活動,口號充滿強烈的對立。遊行的隊伍擠塞在一九三九年大轟炸後仍未修建的殘破道路上,路窄得各種旗幟都飄不起來,只聽見喊至嘶啞的各種口號,“打倒……打倒!!!萬歲,…….?。?!”自此以後,隔不了多久就有遊行。只是換了打倒的對象,除了經常有的“中華民國萬歲”之外,還有別的萬歲,每次換換即是。

我參加了張莘夫追悼遊行,因爲他是我父親多年的抗日同志,他們的孩子和我們一起在戰爭中長大。但是我既未參加遊行籌備工作,又未在遊行中有任何聲音,只盡量跟上隊伍,表達真正哀悼誠意,但是從白塔街走到玉堂街就被擠到路邊了。後來我自己明白,原來我不屬於任何政治陣營,如果我不積極參與活動,永遠是被擠到路邊的那種人。如果我敢於在任何集會中站起來說,“我們現在該先把書讀好”,立刻會被種種不同罪名踩死,所以我本能地選擇了一個輕一點的罪名,“醉生夢死”。

半世紀後,隔著臺灣海峽回首望見那美麗三江匯流的古城,我那些衣衫檻褸、長年只靠政府公費伙食而營養不良的同學力竭聲嘶喊口號的樣子,他們對國家積弱、多年離亂命運的憤怒,全都爆發在那些集會遊行、無休止的學潮中,最終拖塌了抗戰的政府,歡迎共黨來“解放”。他們的欣喜。事實上,短暫如露珠。開放探親去大陸回來的同學說,當年許多政治活動的學生領袖,由於理想性太強,從解放初期到**,非死即貶,得意的並不多。我們這一代是被時代消耗的一代。從前移民,出外流亡的人多因生活災荒所迫,挑著擔子,一家或一口去墾荒,希望是落戶。而我們這一代已有了普及教育,卻因政治意識形態的不同而聚散飄泊或淹沒。五十年後我回北京與班友重聚,當年八十多個女同學人人都有一番理想。但一九五0年後,進修就業稍有成就的甚少,沒有家破人亡已算幸運,幾乎一整代人全被政治犧牲了。

在遊行隊伍中被擠到路邊的時候,我與原來勾著手臂一起走的室友也衝散了,我像個逃兵似地背靠著街牆往回走。

這時,隔著舉臂吶喊的隊伍,我看到了俞君。他站在水西門石牆的轉角,穿著一件灰黑色大衣,臉上有一點獅身人面的表情,望著我。

隊伍過完了,他走過街來說,“你也參加遊行啊!”我說,“張莘夫伯伯是我父母的好友。多年來一起做地下抗日工作,我應該來參加這場遊行,實際地哀悼?!彼f他的父親在心臟病發突然去世之前,一直希望他們到自由國土來受教育,不要留在被日本佔領、控制的上海。但是在這裡,政治活動無論左右都沒有找他,他們大約想,從上海來的人只是英文好會唱歌吧。

當遊行越來越頻繁的時候,我們每天早上仍然從女生宿舍走到文廟去看看,有時有佈告,有時沒有。課室、走廊寥寥落落地站著些人,有時老師挾著書來了,學生不夠;有時學生坐得半滿,老師沒有來,所以一半的時間沒有上課。全校瀰漫著渙散迷茫的氣氛。

期待多年,生死掙扎得來的勝利,卻連半年的快樂都沒享受到。

第1節 臺中一中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10節 雷、馬、屏、峨第15節 渡海第1節 臺中一中第10節 雷、馬、屏、峨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2節 再遇名師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8節 築夢成真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前言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2節 憶恩師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1節 生命之初前言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7節 開花的城第2節 再遇名師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1節 大學聯考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8節 周南女中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7節 開花的城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節 戰雲密佈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1節 溯江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4節 學潮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7節 開花的城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前言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
第1節 臺中一中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10節 雷、馬、屏、峨第15節 渡海第1節 臺中一中第10節 雷、馬、屏、峨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2節 再遇名師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8節 築夢成真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前言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2節 憶恩師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1節 生命之初前言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7節 開花的城第2節 再遇名師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1節 大學聯考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8節 周南女中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7節 開花的城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節 戰雲密佈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1節 溯江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4節 學潮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7節 開花的城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前言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牙克石市| 塔城市| 仪陇县| 诸城市| 赞皇县| 马鞍山市| 临猗县| 梧州市| 嘉黎县| 满城县| 阿合奇县| 门头沟区| 进贤县| 西平县| 日喀则市| 密云县| 安丘市| 怀宁县| 正宁县| 同仁县| 大方县| 都兰县| 凤庆县| 永泰县| 五家渠市| 新野县| 甘泉县| 南乐县| 松阳县| 瓦房店市| 团风县| 大理市| 朔州市| 横峰县| 盱眙县| 甘泉县| 博爱县| 屯昌县| 建昌县| 桓台县| 九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