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

一九四0年暑假,我看榜知道已由初中直升高中,功課壓力暫時解除了。漫長的夏日。我常常穿過中大校園往嘉陵江邊找小巖石角落坐下看書,那地方似是孤懸江上,沒有小徑,下面就是相當清澄的江水。

我大量地看古典小說,《水滸傳》看了兩遍,《紅樓夢》看到第六遍仍未厭倦,因爲書中男男女女都很漂亮可愛,和戰爭、逃難是兩個世界。《西遊記》裡的人都不好看,《三國演義》,我想大約只有爸爸纔看得懂……。

升上高中後,脫下童子軍制服,換上了長旗袍;春夏淺藍,秋冬則是陰丹士林布。心理上似乎也頗受影響。連走路都不一樣,自知是個女子,十六歲了。從此,功課不只是功課(數學仍是),而是學問,自覺人間一切課題開始由淺入深處處啓發著我。

最感到幸福的是高二那年,吳振芝老師又輪到教我那一班的世界人文地理,那門課融合了世界歷史的重要源流和變遷。吳老師似乎更側重歷史與現勢發展,有時她在黑板上畫世界地圖,希臘、羅馬、迦太基;講述英國的伊莉薩白一世和西班牙無敵艦隊、哥倫布航海路線、南北極的探測、印度和中東、非洲的落後與神秘……,每一堂課都似瀛海傳奇深深吸住我們的目光。課本內容原已相當豐富,老師還常常帶些當時稀有的大本洋書和圖片給我們傳閱,她聲調低沉但充滿了feelings(只是“感情”是不夠的),常似在檢視偌大地球的滄桑。也許我們那班女生懂得,那二十三、四歲的年輕老師剛剛經歷了人間至痛,纔有那樣深沉的聲音吧。在成長歲月中讀了這樣一門課,使我日後對閱讀、旅行都有適當的期待,藉著少年時代的知識基礎和渴望,可以探索別人文化的深度,而不甘於浮光掠影式地盲目趕路。

也是在這幸福的一年,孟志蓀老師教我班國文,我他選了他首次開創的“詩選”,算一算,一星期有七堂他的課!

他那時大約已五十歲,在我們眼中,已經很老了。他長年穿深深淺淺的長衫,既不漂亮。也不瀟灑(偶爾換黑或白色中山裝);他的聲音帶著相當乾澀的天津腔,但當他開始講課。立刻引人全神貫注。他的語言不是溪水,是江河,內容滔滔深廣,又處處隨所授文章詩詞而激流奔放。五十年後,重慶南開同學紀念母校的書,寫得最多的是國文課,幾乎全寫孟老師(三十多年前鹿橋在《纖情書》中也有懷念長文),有一位男同學朱永福的題目即是《激情孟夫子》,詳記我們國文教材之成功全由於孟老師主編的態度,講課“生動精采。充滿激情,任何人聽他的課都會被他吸引,感情隨他的指引而回蕩起伏。進入唐宋詩文的境界,下課鈴響後,才如夢初醒,回到現實。”他又說,可惜孟老師抒發感情、嬉笑怒罵的瞬間激情,女生班都看不到。

雖如此,但那時我已長大成人,又逢國難,很能瞭解孟老師爲什麼說若沒時間讀全本《史記》,又想讀最好的,就先讀司馬遷寫倒黴不幸人物的傳記,《項羽本紀》就比(劉邦本紀》高明得多。從南京到四川這一趟千百里的流亡經驗,也讓我深深明白爲什麼孟老師教杜甫詩時,竟聲淚俱下。教室裡瀰漫一股幽憤悲傷,久久難消。

我浸潤於孟老師的詩詞課整整兩年,如醉如癡地背誦、欣賞所有作品,至今仍清晰地留在心中。加上日後在武漢大學朱光潛老師英詩課上也背誦了百首以上的英詩,中英兩種詩選中棺異又相似的深意與境界,四年之間在我心中激盪,迴響。在生命的清晨融合出我這樣一個人,如罩子豪《金色面具》詩句:“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

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楔子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節 臺北印象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7節 開花的城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前言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8節 周南女中第2節 鐵嶺齊家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前言第10節 永別母校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8節 周南女中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節 溯江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10節 雷、馬、屏、峨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節 臺中一中第1節 戰雲密佈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8節 大轟炸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4節 學潮第1節 生命之初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4節 學潮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1節 溯江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5節 渡海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
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楔子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節 臺北印象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7節 開花的城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前言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8節 周南女中第2節 鐵嶺齊家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前言第10節 永別母校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8節 周南女中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節 溯江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10節 雷、馬、屏、峨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節 臺中一中第1節 戰雲密佈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8節 大轟炸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4節 學潮第1節 生命之初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4節 學潮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1節 溯江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5節 渡海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湖县| 洞口县| 东乌珠穆沁旗| 报价| 晴隆县| 仙游县| 荔浦县| 昌宁县| 威远县| 临高县| 和平县| 东城区| 阿克苏市| 昌都县| 卓尼县| 华宁县| 公安县| 讷河市| 浮山县| 昭觉县| 扎兰屯市| 泰安市| 日喀则市| 海兴县| 宿松县| 五大连池市| 黎平县| 那曲县| 皋兰县| 福海县| 朝阳市| 西丰县| 宣化县| 安西县| 乐昌市| 江都市| 昌图县| 洱源县| 乐陵市| 玉屏| 青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