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

我這樣的飄浮狀態,到了一年級將結束時有了急遽的變化。

全校的大一國文和英文最初是考試後不分院系以成績編班。最後以共同考試算成績作升級或轉系的標準。武大沒有醫學院,一直以外文、經濟、法律和電機系爲最熱門科系,淘汰率也最高。考試後不久,有一天一位同學回宿舍說在文廟看到剛貼出來的佈告,大一英文全校統考我考了第一名,分數很高。我聽說後,並沒有太大的意外或激動,因爲心中只想著如何對父母說,允許我去昆明,轉西南聯大外文系。此心已不在樂山。明知是十分難於開口,也不易得到同意,當晚一夜難眠。全宿舍的人都在收拾行李。過十幾天就放暑假,大家都要回家了。我面臨這一生第一次自己要解決的難題。

第二天下午,老姚鄭重地給了我一份毛筆寫的教務處通知,命我去見教務長朱光潛先生。

朱先生當時已是名滿天下的學者。十五歲以前。他在安徽桐城家中已背誦了十年的經書與古文才進入桐城中學,二十一歲公費就讀香港大學。畢業後到上海教書,和匡互生、朱自清、豐子愷、葉聖陶、劉大白、夏衍等人辦雜誌,創立“達學園”,創辦開明書店。二十八歲,公費進愛丁堡大學進修英國文學,也修哲學、心理學、歐洲古代史和藝術史,又到法國巴黎大學修文藝心理學,在德國萊茵河畔的斯特拉斯堡大學加強德文,並寫出《悲劇心理學》論文。留歐八年中,他經常流連大英博物館圖書館,一面讀書一面寫作,官費常斷,爲了稿費在開明書店《一般》和《中學生》刊物寫稿,後來輯成《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書和《談美》是中學生以上都必讀的“開竅”之書。

這麼一位大學者怎會召見我這個一年級學生呢?說真的,我是驚駭多於榮幸地走進他那在文廟正殿。大成殿,森然深長的辦公室。而那位坐在巨大木椅裡並不壯碩的穿灰長袍的“老頭”(那一年朱老師四十七歲,我那時的年紀眼中,所有超過四十歲的人都是“老人”)也沒有什麼慈祥的笑容。

他看了我。說,“你聯考分發到哲學系,但是你英文很好,考全校第一名,你爲什麼不轉外文系呢?”

我說我的第一志願是哲學系,沒有填本校的外文系,不是沒有考上。高中畢業的時候,父親和孟老師都希望我上中文系。

他又問了我爲什麼要“讀”哲學系,已經唸了些什麼哲學的書?我的回答在他聽來大約相當“幼稚無知”(我父親已委婉地對我說過),他想了一下說,“現在武大搬遷到這麼僻遠的地方,老師很難請來,哲學系有一些課都開不出來。我已由國文老師處看到你的作文,你太多愁善感,似乎沒有鑽研哲學的慧根。中文系的課你可以旁聽,也可以一生自修。但是外文系的課程必須有老師帶領,加上好的英文基礎纔可以認路入門。暑假回去你可以多想想再決定。你如果轉入外文系,我可以作你的導師,有問題可以隨時問我。”

這最後一句話,至今縈繞我心頭。

第13節 六一慘案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楔子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8節 築夢成真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節 戰雲密佈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8節 周南女中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8節 築夢成真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節 臺北印象第4節 辭鄉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前言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4節 辭鄉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節 臺中一中第1節 臺北印象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10節 永別母校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4節 姻緣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前言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前言第2節 鐵嶺齊家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0節 永別母校第1節 生命之初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3節 六一慘案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
第13節 六一慘案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楔子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8節 築夢成真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節 戰雲密佈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8節 周南女中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8節 築夢成真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節 臺北印象第4節 辭鄉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前言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4節 辭鄉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節 臺中一中第1節 臺北印象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10節 永別母校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4節 姻緣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前言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前言第2節 鐵嶺齊家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0節 永別母校第1節 生命之初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3節 六一慘案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济纳旗| 烟台市| 临夏县| 铁岭县| 张家界市| 武鸣县| 简阳市| 壤塘县| 瑞金市| 苍南县| 友谊县| 安仁县| 安多县| 邢台县| 搜索| 邢台县| 德清县| 永春县| 西峡县| 宁武县| 嘉兴市| 灵山县| 长治市| 吉水县| 当阳市| 锡林浩特市| 禄劝| 大埔区| 石渠县| 宜丰县| 光山县| 宁安市| 古蔺县| 阿巴嘎旗| 定陶县| 芦山县| 化隆| 泰宁县| 呼伦贝尔市| 岑巩县| 稻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