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

這一批曾經一起吹風泡水,不眠不休同甘共苦的夥伴,一起工作到退休。他的第一位副段長陳錫銘,一九二八年生於彰化縣田中,一九五0年自臺灣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進入鐵路臺中電務段。先後七次赴歐、美、日等國考察鐵路號誌、電化技術。在臺鐵服務四十二年,歷任工務員,各級工程司,兼任股長、段長,副處長、處長、總工程司,副局長等職務,於一九九三年二月退休。三十多年間與他一同“打拚”,成爲終身至交(互相最佩服的是對方的頭腦)。陳家和我家共七個孩子由襁褓到青年一起長大,如今皆已進入中年,天南地北有時重聚,最愛回憶的是彰化廢軌道上推空列車的快樂。

一九五0年到一九六0年,笑淚交迸的奮鬥日月,真是我們所有人的“黃金十年”!在臺中復興路,那座小小的日式房樑上,繫繩垂下的搖籃裡的三個嬰兒,半歲後移往我們請木匠依照Dr.Spock的BabyCare書中畫圖所裝的小木牀,四周有紗窗,上面有紗蓋,當時被親友戲稱爲紗櫥,比一般木製嬰兒牀安全。“一暝大一寸”,三個嬰兒長大後陸續由臺中國民小學畢業(校名“臺中”,也許不是全市最早的小學,但是以市名爲名,必是有些道理吧)。林海峰是校友,他贏得圍棋名人本因坊榮銜後曾回母校懷念童年,我們都感覺非常光榮。

那十年間,我在那大操場邊上看了無數場躲避球賽,那種球的打法,對我是新鮮事,至今我總覺得它對人生有嘲諷的況味。我上過那麼多小學都沒有看過這種球,它似乎不講究球技,只以擊中敵人數目定輸贏,是一種消極的運動。好像在擁擠的地方消滅過多的人,自己才能生存。我心中一直凜然於躲避球的人生觀,悲傷地看著那些孩子在操場的塵土裡四面躲避,以免被擊中出局。我希望普天下的孩子平安穩定地生長,不必爲躲避災難而培養矯健的身手。

他們童年環境的安詳,很令我羨慕。那紗櫥嬰兒牀,滿院子各形各色,大大小小,世代相傳的貓,和後院那棵大榕樹是臺中羅家三景。那榕樹鬍子又多又長垂至地上,樹幹上有一個洞,每逢有他們喜歡的客人來了,我的三個兒子就到玄關,把他們的鞋藏到洞裡,然後進房說:“現在你走不了啦!”客人一定作大驚失色的樣子。這樣的玩法多年不厭,直到他們上了中學。那十七年!我們五個人都在成長。臺中其實是我和孩子們擁有童年回憶的故鄉,我自己的童年幾乎沒有可栓住記憶的美好之地。

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4節 國破家亡第1節 戰雲密佈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7節 開花的城第1節 臺中一中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節 生命之初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節 生命之初第4節 國破家亡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0節 永別母校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前言第1節 戰雲密佈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4節 辭鄉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2節 七七事變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5節 渡海第2節 憶恩師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13節 六一慘案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8節 周南女中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4節 辭鄉第1節 臺中一中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前言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4節 辭鄉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楔子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3節 六一慘案前言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楔子
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4節 國破家亡第1節 戰雲密佈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7節 開花的城第1節 臺中一中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節 生命之初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節 生命之初第4節 國破家亡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0節 永別母校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前言第1節 戰雲密佈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4節 辭鄉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2節 七七事變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5節 渡海第2節 憶恩師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13節 六一慘案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8節 周南女中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4節 辭鄉第1節 臺中一中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前言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4節 辭鄉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楔子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3節 六一慘案前言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楔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迈县| 随州市| 建水县| 合阳县| 乌什县| 永丰县| 台中市| 呼玛县| 德钦县| 卓资县| 靖边县| 南澳县| 盘锦市| 恩施市| 名山县| 鄢陵县| 连州市| 塘沽区| 颍上县| 汽车| 双流县| 深州市| 偃师市| 云阳县| 元谋县| 平安县| 西平县| 和林格尔县| 罗源县| 岐山县| 晋州市| 韶关市| 集安市| 和林格尔县| 文安县| 贵阳市| 永和县| 商洛市| 龙口市| 肥城市| 三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