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節 憶恩師

南開教育最令我感謝的當然是學業,那六年奠定我一生進修的基礎。除了原有的學業水平,南開中學吸引了許多由平津來到重慶的優秀師資,他們受張校長號召,住進沙坪壩校園的津南村,直到抗戰勝利,八年間很少有人離開。

津南村是我所見過最早的眷村。那一排排水泥單棟小房,住著許多令南開人津津樂道的傳奇人物。如:數十年來令我追憶難忘的國文科孟志蓀老師,最讓學生害怕的冷豔數學老師張亞麗。還有校務主任喻傳鑑的兩位女兒,從美國留學回來也在南開任教;“大喻”教英文,“小喻”教理科。

南開向來注重國際性,所以英文教材難度很高,這是傳統。理化方面程度也很強,學生上了大學以後,念物理、化學如入無人之境。數學也教得紮實,我們大概是當時最早教微積分的中學。我那時的功課很不錯,只有數學不好,尤其是幾何。我搞不清楚爲什麼有些是虛線、有些是實線?我的觀念裡只有實線沒有虛線。

化學科的鄭老憨則是個奇人。全校似乎很少人用他的本名鄭新亭稱他,他未教女中部,但我們每次聽男生學他用山東腔背化學公式,又說他在宿舍裡喝點酒給男生講《三國》,都羨慕得要死。此外,他還說了許多鼓勵“男子漢”的壯語。

地理科的吳振芝老師教初中的中國史,提到臺灣時叫我們記得“雞蛋糕”(基隆、淡水、高雄),我們就在背後叫她“雞蛋糕”。高中時,她教世界地理,常帶一本本又大又厚的洋書,給我們看世界各地圖片,開啓我們的眼界。那一年夏初,她的未婚夫乘小汽輪在嘉陵江翻覆,噩耗傳來,我們幾個女生從她的單身宿舍門下塞進慰問信,上面寫著,“老師,我們和您一同哭……”從此以後無人稱她外號。

一九四八年初,我在臺大文學院樓梯上遇見她去看沈剛伯院長,直到她從成功大學文學院長退休,我們都保持聯繫,在她生命末程,我也去醫院見她最後一面。

我記得有一位數學老師姓伉,是創校元老伉乃如的兒子。他教得很好,在我們女生部十分有名。他的名字我忘了,只記得大家叫他“伉老二”,長得很高,未婚,同學們都覺得他很英俊,我不覺得怎麼樣。抗戰時期大家都穿棉襖、草鞋,他卻獨樹一格,穿著白西裝。

那時,他對我們班上一位女生頗有好感,她是南開的校花,就坐在我隔一個位置上。我們經常有小考,伉老師就在我們座位之間走動,往來巡查,有時低頭看學生會不會寫、有沒有問題。每次,當他伏身到那位女同學位置去看的時候,全班同學都怪相百出,擠眉弄眼、推來推丟。我們那時用毛筆寫字,都有硯臺。有一位同學非常生氣,覺得他太討厭了,怎麼光是看她,就磨了一盤墨在硯臺裡,放在桌角上,讓它突出桌沿一點,伉老師走過時就撞上了,墨汁淋到白西裝,大約有半個身子。他用天津話生氣地說:“這叫麼?這叫麼?”意思是:“這叫什麼?這叫什麼?”女孩子這樣整男老師,有時候好可惡。

影響我最深的是國文老師孟志蓀先生。南開中學的國文教科書,初一到高三,

六年十二冊是著名的,主編者就是孟老師。初中時選文由淺入深,白話文言並重,“五四”以來的作家佳作啓發了我們的新文學創作。高中課本簡直就是中國文學史的選文讀本,從《詩經》到民國,講述各時期文學發展,選文都是文學精華。

孟老師教我高二國文那一年,更開創了中學課程少見的選修課,有高二全校的詩選(男女合班)、高三的詞選。那兩年我已長大成人,除了必須應付別的課程,準備全國大專聯合考試之外,日日夜夜背誦詩詞。今日靜靜回首,中國文學史中重要佳作我多已在那兩年背了下來。

除了課堂講授,孟老師對我也像個父親一樣,把認爲我能看的書都借給我看,有時候他還會說:“今天我們家做炸醬麪,你來吃吧。”那也是我記憶中好吃的東西。

南開的老師,以任何時代標準來看,都是注重性靈啓發的有識之士:和中山中學許多被學生終身懷念的老師一樣,他們都是在戰火中由北方逃到四川,追隨張校長的辦學號召,同甘共苦的。

二00四年,我們四十三班的五十週年紀念集裡,受最多人追憶的是孟老師和鄭老師(男生說當年有百份之四十的畢業生因爲鄭老憨而去投考化學和相關科系)。另有一篇傳國涌同學《呼喚人的教育》,寫物理名師魏榮爵的故事:有一位孟老師國文課的得意弟子——四十一班的學長謝邦敏,畢業考物理科繳了白卷,但在上面寫了一首詞述志,自思是畢不了業啦。魏老師評閱考卷也寫了四句:“卷雖白卷,詞卻好詞,人各有志,給分六十。”謝學長考上西南聯律系,後來在北京大學教書。校園裡流傳著不少這樣的故事,不難理解爲何南開的老師們這麼令人懷念了。

南開的體育教育也是全國著名的,每天下午三點半,教室全部鎖上。每個人必須到操場參加一種球隊,除了下大雨,天天練球、比賽,無處逃避。

最初,我以爲壘球(當年甚少棒球)比較溫和,適合我瘦弱的身體,誰知跑壘卻需最大速度,我在飽受嘲笑之後,發現自己事實上是可以跑很快的。經過鍛鍊,半年後由“靠邊站”的後備球員升爲班隊一壘手,初三那年竟然還成爲女中田徑校隊的短跑、跳高、跳遠選手。有位老師稱讚我跳高、跳遠像沒事似的,“飄”一下就過去了。

我父母對我的體育表現實在不能相信。那一天,母親終於鼓起勇氣去看我比賽,大約是一百公尺賽跑吧,她憂心忡忡,隨時準備在我倒地時把我拎回家。至今六十多年,我仍記得跳遠躍入沙坑前短髮間呼嘯的風,一個骨瘦如柴的十五歲女孩,首次覺得人生活著真好,有了生存的自信。

其實,體育課還有一個噩夢,就是踢踏舞。

有位高老師教了我好幾年體育,她長得很挺,身材優美。踢踏舞是必修,學生們很規矩她跳,我老是跟不上舞步,她手裡拿著小指揮棒,常常敲我腳踝。還說:“你的功課這麼好,腳怎麼這麼笨?”後來她到臺灣,我們同學還去看她,我沒去,因爲被她打太多次了。我真的不會跳,也不知道爲什麼我那麼笨?我就是不會跳踢踏舞,她拿著小棍子是真的敲打,又很誠懇地說我笨,我也覺得很羞愧。一點也不怪她。

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0節 永別母校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7節 開花的城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2節 七七事變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4節 辭鄉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11節 大學聯考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1節 戰雲密佈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2節 再遇名師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4節 辭鄉第4節 辭鄉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8節 大轟炸
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0節 永別母校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7節 開花的城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2節 七七事變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4節 辭鄉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11節 大學聯考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1節 戰雲密佈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2節 再遇名師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4節 辭鄉第4節 辭鄉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8節 大轟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蔡县| 卢龙县| 明水县| 揭阳市| 静安区| 衢州市| 砀山县| 象州县| 蓬溪县| 泊头市| 临汾市| 措美县| 荥经县| 连州市| 永兴县| 马鞍山市| 郎溪县| 澄城县| 长宁县| 开封县| 曲沃县| 松溪县| 鲁山县| 万全县| 都匀市| 铜梁县| 内江市| 平谷区| 潜江市| 海兴县| 沈阳市| 卫辉市| 宜阳县| 留坝县| 房山区| 五大连池市| 保靖县| 台北县| 抚顺县| 于都县| 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