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

曲家裡到火車站的路上,幾乎看不到行人,到了車站才知道人都涌到車站來了:成千上萬。黑鴉鴉地穿了棉袍大衣的人,扶老攜幼都往月臺上擠,鋪蓋、箱籠滿地,哭喊、叫嚷的聲音將車站變成一個沸騰的大鍋。

中山中學高中班學生揹著槍,紮上綁腿,努力保護著兩百多位師生上了教育部保留的車廂。我哥哥和表哥裴連舉(我大舅的兒子,原也在中山唸書)及十九歲的張大非,用棉被裹著我母親把她擡上車,讓她半坐半躺在一個角落,再把我和三個妹妹由車窗遞進去。我的腰上栓了一個小布包,裝著兩個金戒指和一點錢,還有在漢口可以聯絡到的地址。

火車裡,人貼人坐著、站著、蹲著,連一寸空隙都沒有:車頂上也攀坐滿了人,儘管站長聲嘶力竭地叫他們下來,卻沒人肯下來。那時,每個人都想:只要能上了車離開南京就好。

這天近午,我父親站在秋風已經寒冷的火車站外,二十天後將被日軍屠城的鬼域街口,看著擠得爆滿、連車頂都攀滿了難民的火車沉重地駛離站臺,他的心也載滿了憂愁。日機晝夜不停地沿著長江轟炸,五百多裡的長路,這些系在他心上的生命能否安然躲過一劫?

車過第一個隧道,突然聽到車頂上傳來哭喊聲,“有人給刷下去了!有人掉下去了…”車內的人卻連“援手”都伸不出去。

火車似爬行般開著,聽到飛機聲就躲進鄰近的隧道,到蕪湖換船時天已全黑了。爲了躲避白天的轟炸,船晚上開,碼頭上也不敢開燈,只有跳板上點了幾盞引路燈。我們終於走到碼頭,跌跌撞撞地上了船。蜂擁而上的人太多,推擠之中有人落水;船已裝不進人了,跳板上卻仍有人擁上。只聽到一聲巨響,跳板斷裂,更多的人落水。

黑暗的江上,落水的人呼救、沉沒的聲音,已上了船的呼兒喚女的叫喊聲,在那個驚險、恐懼的夜晚,混雜著白天火車頂上被刷下的人的哀叫,在我成長至年老的一生中常?;氐轿业男念^。那些淒厲的哭喊聲在許多無寐之夜震盪,成爲我對國家民族,漸漸由文學的閱讀擴及全人類悲憫的起點。

那時的長江運兵船是首都保衛戰的命脈之一,從上游漢口最遠只能到蕪湖。上海已在十天前全面淪陷,最後的守軍撤出後,日本軍機集中火力轟炸長江的船隻,南京下關碼頭外的江上航道幾乎塞滿了沉船。上游下來到蕪湖的增援部隊下船後??沾囱b上中央機關的人員和重要文件(故宮的佔物也在內),夜晚開船駛回漢口,清晨後若是晴天,即駛往江岸有樹木的地方掩護慢行,船頂上佈滿了樹枝僞裝,我們搭的大約是最後一批運兵船。爲了阻止日軍的陸上攻勢,十二月一日,我軍炸燬蕪湖鐵橋和公路橋樑,後來的船隻能到更上游的安慶。而南京到安慶的火車已不能開,幾乎全成了轟炸的目標,所有的人,生死只有委之於命運。

蕪湖上溯到漢口原是兩天一夜的航程。我們在長江邊上躲了兩個白天,幸好初冬白日漸短,三個夜晚之後,在矇矇亮的曙色中,船靠了漢口碼頭。在船艙席地而坐的學生,再搭渡輪到武昌一所中學,暫住在他們的禮堂,與前一批同學會合。我們一家住到爸爸託人代訂的旅舍等他,以免失去聯繫。

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8節 大轟炸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8節 築夢成真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8節 大轟炸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4節 學潮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4節 辭鄉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8節 周南女中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8節 築夢成真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節 溯江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15節 渡海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10節 永別母校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8節 大轟炸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2節 七七事變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2節 再遇名師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2節 鐵嶺齊家第8節 周南女中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5節 渡海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2節 再遇名師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節 溯江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1節 戰雲密佈第8節 築夢成真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8節 大轟炸第1節 溯江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8節 築夢成真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
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8節 大轟炸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8節 築夢成真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8節 大轟炸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4節 學潮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4節 辭鄉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8節 周南女中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8節 築夢成真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節 溯江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15節 渡海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10節 永別母校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8節 大轟炸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2節 七七事變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2節 再遇名師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2節 鐵嶺齊家第8節 周南女中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5節 渡海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2節 再遇名師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節 溯江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1節 戰雲密佈第8節 築夢成真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8節 大轟炸第1節 溯江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8節 築夢成真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汀县| 乌拉特中旗| 鄯善县| 平谷区| 名山县| 阿图什市| 平阳县| 兴文县| 交口县| 仙桃市| 昌宁县| 钟山县| 玛纳斯县| 怀宁县| 昆明市| 杭锦后旗| 东莞市| 江孜县| 昔阳县| 镶黄旗| 塔河县| 上犹县| 渑池县| 汶上县| 丰顺县| 杂多县| 大英县| 恩施市| 曲阳县| 邢台市| 新宾| 阳春市| 海兴县| 廉江市| 罗田县| 邵武市| 盐源县| 荥阳市| 吕梁市| 兴文县| 南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