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

但是,萬萬想不到,現在輪到爸爸爲我流淚了。

媽媽去世已經兩年,他從不知人生這一步的寂寞。凡是他在家的日子,從來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媽媽全程照顧數十年,去世的早上還在囑咐女傭中午要做的菜。留下他一個人後,我千方百計求他,哄他,甚至騙他,搬來和我同住,但他堅持不離內湖的家。我和寧妹每隔兩天回內湖去看他,都在下課下班後,但是他早上九點起就在臨街的陽臺上張望。

我車禍後,他多日不見我回去,就不斷問,妹妹說:“臨時有事出國開會去了。”他說:“她不是剛從德國回來嗎?”如此過了十多天,妹妹只好說:“姐姐摔了一跤,不能走路。”他說:“我可以去看她呀…”這樣鬧了一個月,他突然腸胃不適,也送到三總內科。就在我病房的樓下。我那時上半身已拆了石膏,左腿還裹著石膏。心中思念病中的爸爸,過幾天得到醫師準許,坐輪椅去他的病房探。下半身用被單蓋著,已經不是最初那木乃伊的樣子了。我進他的病房,叫了一聲爸爸,他就哭起來,說:“你怎麼了?你怎麼摔成這樣?”

他緊閉了四十年眼淚的閘門,自此衝破,再也關不上了。這位被尊稱爲“鐵老”的漢子,在所有逆境中,不曾被世人看到他的眼淚,這之後,他在世一年多的日子裡,每次看他“撿回一條命”的女兒,就流淚不止。他有時會說:“那些年,我去革命,你媽媽帶著你可沒少跟我吃苦,這麼多年我都不知道她幫我撐這個家多麼辛苦!”

wωω● тt kán● c ○ 他最後幾年孤獨的日子裡,回憶往事大約佔據了他的心思意念。他有時對我說,心中常是千軍萬馬在奔騰,慨嘆中國命運的大起大落。文革漸漸結束後,由各方面傳來許多人和事的消息,讓他更能從整體瞭解當年的情況。譬如說,一九八一年他在榮總住院時,張學良突然去病房看他。自一九三五年漢口不歡而散,近半世紀首次再見,令他心情很不平靜。當年雄姿英發的青年,都已八十二歲了,鄉關萬里,一生坎坷,千言萬語都說不盡,也不必說了。常常自問,“如果當年能夠合作,東北會是什麼樣子?中國會是什麼樣子?”事實上,時光即使能夠倒流,合作亦非易事。張學良二十歲繼承奉軍地盤,毫無思考判斷準備,只知權力,衝動任性地造成貽害大局的西安事變,使東北軍數十萬人流落關內,失去了在東北命運上說話的力量,他和這個堅持人性尊嚴,民主革新的理想主義者齊世英怎麼合作?那一天會面,兩人唯一共同心意,是懷念郭鬆齡將軍。張學良想的是郭將軍對他權力的輔佐;我父親想的是,如果巨流河一役郭軍戰勝,東北整個局面必會革新,不會容許日本人進去建立傀儡滿洲國,即使有中日戰爭,也不會在戰爭勝利之後,將偌大的東北任由蘇俄、蔣中正、、杜津明、,這些由遙遠南方來的人搶來打去決定命運!這些憾恨,雖已還諸天地,卻仍折磨著他的餘年歲月。

晚飯時,我和妹妹總是給他斟一杯酒。每端起酒杯他就流淚,斷斷續續說當年事:明明不該打敗仗的局面,卻敗了,把那麼大的東北丟了。那些年,佈滿東三省,一心一意跟著我十多年在敵後抗日的同志都白死了。他們盼望勝利的中央會照顧他們的孤兒寡婦,也全落了空。沒有出來的人,能在手裡活著的也很少,那些人都是愛國的知識分子,如不去革命,原可以適應生存。養家活口,都是我害了他們,是我對不起他們!這些話,他反反覆覆地說著,折磨著他最後的日子。

媽媽去世後,他言語更少,近乎沉默,正似從洶涌的巨流河衝進了啞口海——臺灣極南端鵝鑾鼻燈塔左側,有小小一湖海灣,名爲啞口海,太平洋奔騰的波濤衝進此灣,彷佛銷聲匿跡,發不出怒濤的聲音。正似莎士比亞的名句。人的一生,“充滿了聲音與憤怒,全無意義。”長日無言,有時他獨自坐在陽臺上望著我們來時的路。秋天白晝漸漸短了,我回去與他對坐,又念起他也愛的濟慈《秋頌).

春天的歌聲呢?.春之聲在哪兒?

別想它了,你也有自己的樂音。

他又問,那些傻蜜蜂呢?我們就是那些傻蜜蜂,以爲只要花仍開著,溫暖的夏日永無止境。詩人記得那秋天,“燕子在秋天的弩蒼下回旋飛鳴”。他說這一生在家鄉時間太少,還記得莊院瓦房的屋擔下有許多燕子做窩,開春時總盼望牠們回來。

一九八七年八月父親節的下午,他勉強從牀上起身,坐在牀旁藤椅上。磕然逝世。寧靜地放下了這一生所有的理想、奮鬥和失落的痛苦。我們將他的骨灰埋葬在母親身旁,面對著太平洋的穹蒼。在這安居了四十年的島上,冬季無雪,夏季溼熱,太陽猛烈地照在他們埋骨的石座之上。

整理他們的遺物真是容易的事,我母親一生沒有一件珠寶,也沒有一件值錢的東西。她的櫃子裡有一隻小破皮箱,裝了一些從南京到重慶,復員回北平又來臺灣都不肯丟的老照片(我的童年一張照片都沒有),最高一層放了八牀棉被,我知道她搬到內湖後,常去臺北長沙街一家傳統彈棉花被的店,訂做了各式厚薄的棉被,她說:“現在我有自己的家,客人來可以好好招待了。”事實上,她招待的人都已不在了,革命的,抗日的,守山海關的,打臺兒莊的,拚滇緬路的,逃難的鄉親,流落的青年……全都走過去了。我留下她的兩牀棉被,在麗水街的冬天蓋了十多年,那傳統手彈的棉被時代也走過去了。

收拾我父親遺物更是容易,他在一九五四年離開國民黨後,一直有人跟監,一九六0年雷震伯伯被捕前後,他已把所有通信函件、文稿焚燬,以免連累友人。以後多年他也不留來信,我在他書桌抽屜中只看到幾封張羣爲日本斷交商談的信,日本首相吉田茂的女兒麻生和子謝我父去日本弔唁的信;還有一個木盒裝了吉田葬禮送的紅色包袱巾,上面有四行中文詩;還有孫子女們寄給他們的小貓、小熊的生日賀卡:臥房內找到一本日記:他從德國買的《哲學叢書》二十冊(一九二0年版精裝):當年在上海購買精製的全套二十四更一直在他書架上。母親死後,我們不知該去爲他曬書,這時已被白蟻啃食殘破不堪,只剩上半頁和封面,木盒已觸手即碎,只有焚燬。

雙親俱逝之後,在層層的失落感中,我掙扎奮鬥,遊不出他的淚海,我的血液繼承了他的飄泊之淚。第二年夏天我自臺大提前退休——車禍之後重回講壇,保持自己教書風格,連續兩小時站立已感辛苦,下課提著書本和試卷等等資料,由文學院走到大門口,寒冷或炎熱,站在新生南路口攔不到出祖車時,已無法走回家去。這是我該坐下來,,想和寫的時候了。

第13節 六一慘案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節 戰雲密佈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2節 七七事變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4節 國破家亡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2節 七七事變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4節 辭鄉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4節 國破家亡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4節 姻緣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1節 大學聯考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0節 雷、馬、屏、峨第8節 大轟炸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0節 永別母校第8節 周南女中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節 戰雲密佈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4節 國破家亡第2節 鐵嶺齊家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2節 鐵嶺齊家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節 戰雲密佈第8節 築夢成真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節 溯江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
第13節 六一慘案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節 戰雲密佈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2節 七七事變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4節 國破家亡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2節 七七事變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4節 辭鄉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4節 國破家亡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4節 姻緣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1節 大學聯考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0節 雷、馬、屏、峨第8節 大轟炸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0節 永別母校第8節 周南女中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節 戰雲密佈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4節 國破家亡第2節 鐵嶺齊家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2節 鐵嶺齊家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節 戰雲密佈第8節 築夢成真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節 溯江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后旗| 奎屯市| 股票| 宁海县| 泊头市| 长宁区| 扶沟县| 清河县| 高雄市| 南丹县| 土默特左旗| 安溪县| 宜宾县| 枣庄市| 襄汾县| 连州市| 怀宁县| 丹寨县| 达孜县| 宣恩县| 沙雅县| 漳州市| 达州市| 湄潭县| 邵阳市| 武冈市| 吉林市| 江城| 阜阳市| 张家口市| 商都县| 杂多县| 承德市| 郧西县| 修文县| 故城县| 灵山县| 岐山县| 资溪县| 曲靖市| 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