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

自此之後,我與王蒙在國際性的會議又相遇五次,也曾有些議題之外的談話,雖然大陸文壇和土地一樣廣大,但王蒙在大陸文壇確實有相當地位和代表性。他不僅有天生才華,還有一種沉得住氣的觀察力和應變智慧,所以他才得以在翻天動地的年月活下來吧!

我第二次遇見他是一九八五年在柏林,能與他談話,則是多年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兩次同任“世界華文青年作家文學獎”小說組評審。一九九三年底《聯合報》主辦,由王德威、鄭樹森和我策畫的“四十年來中國文學會議”,我們邀他來臺灣參加,他帶來二十位大陸作家首次在臺灣見面,國外請來六十多位,臺灣有一百餘人,盛況空前,會裡會外真正有些誠懇的交談。會議論文由王德威和我主編,先出版《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後譯成英文ChinsesLiteratureintheSecondHalfofAModernCentury:ACriticalSurvey。全書十五篇論文討論大陸、臺灣、香港和海外在二十世紀後半葉的文學趨向。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曾於一九九九年出版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更》第三版;再爭取這本論文集,就是希望它與《中國現代小說史》同時印行,給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完整的評論。

王蒙在臺北邀請臺灣作家下次到大陸去開會。一九九五年,中國作家協會和《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合辦,由我邀集了十四位臺灣作家前往山東威海蔘加王蒙主持的“人與大自然”研討會。那也是個空前的大聚會,臺灣與會者有劉克襄、胡臺麗、王文進、李豐研、陳信元、林明德、瓦歷斯諾幹、金恆鑣、楊南郡,都是臺灣書寫自然的作家,他們寫的論文紮實,論述“人與自然”稱得上國際水平,我感到很驕傲。

大陸作家大約有五十多位,許多是我已讀過作品的。在北京轉機去煙臺的時候,王蒙介紹一些重要作家,我看到相當欽佩的張賢亮,禁不住像個臺灣歌迷似地說:“啊!你的《綠化樹》好令我感動……”我記得在旁幾位大陸作家略帶詫異的笑容。後來才漸漸明白,兩岸作家對反映文革痛苦的作品,如對《綠化樹》的看法並不相同。即使是臺灣人人知道的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他們評估也不會如此之高。凡事稍涉政治觀點,人與人之間立刻保持相當距離。

會議開幕式和許多互相訪談的場合,我們誠懇地期許文學心靈的交流。在沉痛地共同走過甲午戰爭紀念館的那一整天,我與張賢亮和另外幾位作家,曾經相當深入地談到中國人這一百年的境遇。小汽艇繞著一四年清朝龐大的海軍被小日本艦隊打得全軍覆沒的渤海灣緩緩地開了一大圈,海水平靜澄藍,天上的雲也舒展自在。歷史上的國恥地——威海衛,如今改製爲威海市,當選爲全國最清潔都市,有許多新興計畫,一片“往前看”的繁榮,連著幾天都是晴朗的明月夜,我們臺灣去的會友,每晚都沿著海邊散步,步道離海只有數尺,浪潮輕拍海岸,海水下還埋著一些百年前的沉船和骨骸吧……海景美得令我嘆息,恨不能把這月光打包帶回去!這月亮,一百年前清清楚楚地見證了臺灣的割讓。

百年之後的渺小的我,站在渤海灣的海邊,往北望,應是遼東半島的大連,若由此坐渡輪去,上岸搭火車,數小時後即可以到我的故鄉鐵嶺。但是,我只能在此癡立片刻,“悵望千秋一灑淚”,明天一早我們要搭飛機,經香港“回”臺灣了。結婚、生子、成家立業,五十年在臺灣,仍是個“外省”人,像那艘永遠回不了家的船,在海浪間望著回不去的土地。

在臺北,一九八0年代後期,新地、洪範、遠流等出版社,出版許多大陸作家作品,最早是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然後王安憶、莫言、餘華、蘇童、張賢亮等相繼出現。這些作家也都來臺北參加大大小小的會議,雖然彼此認識一些可以交談的朋友,但是“他們”和“我們”內心都明白,路是不同的了。誠如佛斯特《印度之旅》結尾所說:全忘記創傷,“還不是此時。也不是此地。”(,notnow,nothere.")

第4節 國破家亡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7節 開花的城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7節 開花的城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8節 築夢成真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0節 雷、馬、屏、峨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8節 大轟炸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0節 雷、馬、屏、峨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7節 開花的城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前言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5節 渡海第10節 永別母校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1節 生命之初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8節 築夢成真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4節 辭鄉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2節 鐵嶺齊家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2節 七七事變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
第4節 國破家亡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7節 開花的城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7節 開花的城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8節 築夢成真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0節 雷、馬、屏、峨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8節 大轟炸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0節 雷、馬、屏、峨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7節 開花的城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前言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5節 渡海第10節 永別母校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1節 生命之初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8節 築夢成真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4節 辭鄉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2節 鐵嶺齊家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2節 七七事變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澳门| 成武县| 湾仔区| 洪洞县| 高陵县| 从江县| 大埔县| 五大连池市| 南陵县| 峨边| 新干县| 囊谦县| 栖霞市| 澄江县| 洞头县| 乌兰县| 西城区| 无棣县| 象州县| 林州市| 绿春县| 乳源| 苍梧县| 华坪县| 芒康县| 竹北市| 河北省| 阿拉尔市| 星子县| 南城县| 邯郸县| 乌兰察布市| 娄底市| 肇庆市| 忻州市| 南投县| 阆中市| 合阳县| 湘阴县| 梅河口市| 多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