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

我所記得的大學生活不是從美麗的樂山城開始,而是由女生宿舍開始。

我一生住了將近十年的女生宿舍,八年在戰時,兩年在勝利後“復員”初期。當時宿舍的設備很簡陋,都是晚上九點熄燈,但氣氛大不相同。大學宿舍當然比校自由,在熄燈以前可以自由出入。樂山自塔街的女生宿舍被稱爲“白宮”,是一幢木造四層樓建築,原是教會爲訓練內地傳教士而建的,所以勉強可以容納百人住宿,自成院落也相當安全。因在戰時無力修繕,已頗老舊,既不白也非“宮”,但比借住在寺廟或祠堂的六處男生宿舍好很多,大約因爲座落在白塔街而得名吧(我也始終未見白塔)。

唯一的舍監是朱君允女士,她的作風與南開那位無時不在的嚴師王文田完全不同,很少管我們,連露面都不多。我那時以爲她是名劇作家熊佛西的太太,而且離了婚,大約應該是孤高神秘的女子,不必“涉入凡塵”,管些衣食住行的瑣事。在我記憶中,管我們生活的只有坐在宿舍進門的工友老姚(據說男生稱他姚老爹或姚大帥)。今日想來,他豈止是那每天晚上準時拿把大鐵鑰匙鎖大門。放下木門栓的鐵面

無私的小老頭;他裡裡外外什麼都管,一切都瞭如指掌。那一百多個女生的資料全在

他的腦袋裡,簡直是莎士比亞喜劇裡的厲害人物。他長得甚矮,頭頂差不多全禿了,

我不記得看過他的頭髮,成年穿一件黑灰色棉袍。——暑假時我們都回家了不知他的穿著,笑和不笑的時候全排上牙都露在脣外。

我跟學姐們帶著那些可笑的鋪蓋捲進了宿舍大門,似乎是向老姚報到的。他告訴魯巧珍她們到二樓,領著我過一個小小的天井,左邊角落一間屋子,指著最裡面的一個上下鋪牀位的上鋪說,“你住這裡。”那牀靠著屋子唯一的窗子,我原有些慶幸,但很快發現。這窗開向白塔街,爲了安全起見,由外面用木條封住了。這一夜,天一直沒有亮,亮了我們也不知道。

住在我下鋪的趙曉蘭是數學系的,比我早來三天。她帶我到廁所和咫尺之外的餐廳;小天井的右邊是一排木板搭蓋的浴室,隔成八小間,水泥地上有一個木架放臉盆。往門口走有一個架高的巨大鐵鍋,每天早上開了門就有水夫由水西門挑水來裝七分滿,在鍋下燒煤,我們拿臉盆走小石階上去舀水。

我們那間房是全宿舍最後的選擇(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上下鋪木牀相當單薄,學校倉卒遷來,全市的木匠都忙不及做課桌椅和牀,但相教於男生,女生已得了很多優待。我們兩人都瘦,但是翻身或上下,牀都會有些搖動。上鋪沒有欄桿,我總怕半夜會摔下去。有一天半夜,我突然發現牀微微顫動已許久了。便向下問,“你也睡不著嗎?”趙曉蘭說,“我每晚聽你躲在被裡哭,我也好想家……”從此,我和她有一種相依爲命的感情。每天吃完了宿舍的一鉢菜和湯的晚飯後,一起到白塔街轉陝西街到縣街“探險”,找一點可以吃飽的零食。下雨天撐一把傘互相扶著走,石子鋪的路長年滑溜溜的,街的轉角處就是水西門,從清晨到日落,無數的人從大渡河挑水上來,扁擔兩端的木桶搖到各家水池大約潑了三份之一在石子路上。

第一天上課是魯巧珍帶路的,她讀經濟系二年級。文法學院在文廟上課,總圖書館也在文廟。武大是遷校後方時帶出最多圖書的大學,也頗以此自傲。此後四年,我們的教材多由班代表借出書,分配給同學先抄若干再去上課。所以由文廟出來,大家都先去買筆記本。

由文廟門前月弭塘石階左首上叮咚街,到府街、紫雲街,走許久纔到嘉樂門大街找到嘉樂紙廠的門市部。進門第一眼所見,令我終生難忘,簡直就是樂園中的樂園景象……寬敞的平面櫃上、環繞四壁的木格架上,擺滿了各種雅潔封面的簿子,尺寸大小皆有,淺藍、湖綠、粉蝶、鵝黃……,厚冊並列,呈現出人生夢中所見的色彩!

那著名於大後方的嘉樂紙有千百種面貌,從書法珍藏的宣紙。到學生用的筆記簿都是藝術品,是由精巧的手,將峨嵋山系的竹木浸泡在流經嘉定樂山大佛腳下的岷江水製成。一位博物館專家說,數百年後芳香仍在紙上。我何等幸運,由這樣一個起點記憶那住了三年的山城。

由嘉樂紙廠出來,她們帶我經安瀾門下石階到蕭公嘴去看岷江和大渡河交匯的洶涌激流。那

樣宏偉開闊,留給我的印象遠勝於那座世界聞名,建於公元七一三至八0三唐朝年間的大佛。由於它的歷史和觀光價值,樂山城在文革後,被“現代化”到難以辨認了。

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1節 大學聯考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節 臺北印象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2節 七七事變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8節 大轟炸楔子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7節 開花的城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2節 鐵嶺齊家前言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1節 生命之初第8節 周南女中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4節 國破家亡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4節 姻緣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4節 姻緣第8節 大轟炸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8節 大轟炸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2節 再遇名師第1節 臺中一中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節 臺北印象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前言第1節 生命之初第2節 鐵嶺齊家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11節 大學聯考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
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1節 大學聯考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節 臺北印象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2節 七七事變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8節 大轟炸楔子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7節 開花的城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2節 鐵嶺齊家前言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1節 生命之初第8節 周南女中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4節 國破家亡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4節 姻緣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4節 姻緣第8節 大轟炸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8節 大轟炸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2節 再遇名師第1節 臺中一中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節 臺北印象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前言第1節 生命之初第2節 鐵嶺齊家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11節 大學聯考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嘎县| 昌宁县| 乌拉特中旗| 辽源市| 安徽省| 广平县| 依安县| 体育| 桂阳县| 无为县| 合水县| 探索| 通海县| 探索| 颍上县| 普兰店市| 姜堰市| 华亭县| 明溪县| 京山县| 开化县| 南木林县| 中超| 迭部县| 洛川县| 苍南县| 河南省| 辽宁省| 鲜城| 洛扎县| 祁阳县| 绵竹市| 庆阳市| 左贡县| 开平市| 沁源县| 嘉善县| 深水埗区| 汽车| 房山区| 景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