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

我既是作學術交流的人,必須先站穩臺灣文學的立足點。自一九八五年柏林經

驗之後,我得以從美國以外的大框架歐洲,思索臺灣文學已有的格局和未來的發展。令我震撼至深的是一九八六年在德國漢堡舉行的筆會年會上,西德著名作家葛拉斯(GUnterGraSS)對支持俄共威權的東德作家,咆哮責問:“文學良心何在?”

一九九二年在巴塞隆那的筆會年會,幾乎是該城向西班牙爭取獨立的一個論壇,我們收到的文件一半是使用該城的加泰隆尼亞語,以示他們古老語文的存在意義。而最強烈的啓發則是一九九四年,在捷克布拉格的筆會年會,主題是“國家、種族、宗教、社會的容忍與文學”,由捷克作家總統哈維爾主持,其中有一場座談會題目是“小語言與偉大文學,小語言寫作者的難題”。另一場是“我們自知幾許?”第一次看到語言有大小之分,第一次聽到蘇俄解體後,五十多位作家各自回到獨立的國家,不用俄語陳述,而是重用小語言的母語創作,陷入另一種困境。

我曾根據他們的話寫了一篇《我的聲音只有寒風聽見》,文中並未明言我的憂慮,世界的漢學界已將注意轉移至中國大陸,臺灣重要的作家多已停筆,本土化的聲浪日益高漲,當年大家用中文寫作的熱情不再,會不會有一天,我們也面臨小語言、小文學的處境?從此,我對臺灣文學的關懷,就不再只是單純地鼓勵與評介,而是它在末來的發展和定位。一九九二年正式接任中華民國筆會英文季刊總編輯的工作,將近十年,得以深耕臺灣土她的文學創作,對這個大問題有切身的領悟。

這本英文季刊自一九七二年創辦以來,我一直是個實質的顧問。主編選集後,我對臺灣文學的發展,以不遺漏的閱讀,保持真正的瞭解。因爲“臺大哲學系事件”(一九七三年)而離開的趙天儀被教育部安排到國立編譯館任人文組編審。以及接辦《現代文學》的柯慶明,都助我深入認識本土作家。當時臺灣詩社如雨後春筍,我一直是訂戶讀者,日後主編筆會英文季刊選稿來源仍是維持公平的態度,尤其沒有“政治正確”的立場。

在自由世界,文學作者原不必有“會”,寫作是個單打獨鬥的行業,文壇原本無“壇”,只是有時文人相聚也有可談之事。一九二一年由英國和一些歐洲作家在倫敦成立了國際筆會(TheInternationalPEN),PEN是Poet,Essayist,Novclist的縮寫。

一九二四年,中華民國筆會成立於上海加入總會,發起人有林語堂、胡適、徐志摩等人,第一任會長是蔡元培,開始做各種文化交流,作品互譯,作家互訪等拓荒工作。

我自幼逢書便讀,讀後常有難忘之事,他們邀請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的事,啓發我多年的想象。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筆會會員國參加戰爭,立場對立,文學交流停止,直到一九四六年,在中立的瑞典重開。中華民國筆會一九五三年在臺灣復會,第一、二屆的會長是張道藩和羅家倫。一九五九年首次迴歸國際總會,參加每年一度的年會。

一九七0年林語堂當選會長,在臺北召開第三屆亞洲作家大會,邀請川端康成、張大千等及韓國、泰國、菲律賓等國重要作家前來,臺灣作家將近百人蔘加盛會。王藍、彭歌(姚朋)和殷張蘭熙(NancyIng)三人負責辦事,在剛剛落成的圓山飯店將大會辦得有聲有色,大大地提高了臺灣的聲譽。林語堂說,臺灣應該有一份發表作品的英文刊物,讓我們在東方與西方之間搭一座橋。

一九七二年秋天,《中華民國筆會季刊》創刊號出版。由母語是英文的殷張蘭熙擔任總編輯,王藍和彭歌是編輯顧問。從創刊到一九九二年,殷張蘭熙獨撐二十年,我繼編九年,彭鏡禧、張惠娟、高天恩和現任的樑欣榮都是我臺大外文系的年輕同事,以拔刀相助之情前來兼任總編輯,助理編輯兼秘書只有一人,前十五年是劉克端女士,近十五年是項人慧,發書時增一工讀學生,大出版社很難想像那種“孤寂”。三十六年來,春、夏、秋、冬四季運行,和大地運行一樣,《中華民國筆會季刊》至今發行一百四十四期,從無一季脫期,是國際筆會最穩定最持久的刊物。在一百多個會員國的文學界,臺灣是個有信譽的地方。

殷張蘭熙是最早作臺灣文學英譯的人。一九六一年美國新聞處資助HeritagePress出版社英譯小說和新詩,殷張蘭熙就是《新聲》的主編,選入者白先勇、賞虹、王文興、陳若曦、葉珊(後改筆名爲楊牧)等作品。因此執編筆會季刊之前,殷張蘭熙已有數年孤軍奮戰的經驗了。

殷張蘭熙的名字和季刊幾乎是不可分的。她選稿,翻譯每期的詩,尋找高水平譯者,讀譯稿、校對、發排。創刊後三年開始用臺灣藝術作品作封面,刊內介紹,她又增加了另一個領域的挑戰,在這方面協助最多的是王藍,我接編後是林文月、丁貞婉等好友。

殷張蘭熙金髮碧眼的美麗母親,一九一七年嫁給中國同學張承標先生(來臺後曾任審計長),由美國維吉尼亞州到中國湖北縣城成家,生兒育女。十多年後蘭熙長大,畢業於成都華西大學外文系,一九四九年隨夫婿殷之浩先生來臺灣,創立大陸工程公司,因爲出國開會而冠夫姓,文壇好友都只稱Nancy。她愛文學,有時也寫詩,一九七一年曾出版OneLeafFalls詩集。

一九七二年我從臺中搬到臺北,恰巧與蘭熙住在鄰巷,街頭路狗又常遇到。各自主編筆會季刊和《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總有說不完的話題。最基本的話題是值得譯介的書稿。英譯的人才,字字句句斟酌譯文,整體的安排,呈現的效果,國際讀者的反應等等,好似長河流水,永不厭倦。

蘭熙是個開朗溫暖的人,忙碌中熱情洋溢。每年在各地召開的年會前,催集論

文,安排演講和討論議題,準備禮物,到會場結交天下士,握住那麼多伸出的友誼之手。大陸的“中國筆會”文革後參加總會,多次在會場排擠我們。蘭熙收起她自然溫婉的笑容,登臺發言憤慨迎擊,保衛自由民主的臺灣代表權。直到一九年事件後。他們不再出席年會。在今日政局情勢下,會籍立場仍會被提出,但是蘭熙與當年代表所建立的國際友誼,以及我們的季刊三十多年穩定的出刊,豐富的專業形象,已讓中華民國筆會立於不易撼動的地位。中美斷交後,蘭熙受邀在美國十家地方電視臺上“談臺灣”(,TalkaboutTaiWan,)節目,侃侃而談,以條理的外析,清晰的言辭,呈現臺灣在文化、經濟、社會各方面的進步。英文的筆會季刊更幫助增加了解。那些年,在西方世界爲臺灣發聲的事,蘭熙做了很多,但是在臺灣反而少有人知。最可貴的是,這些奉獻和她主編筆會季刊二十年的投入,都受到丈夫殷之浩先生全心全力的支持。季刊收入僅有外交部和新聞局所付國際贈送的那數百冊書款,國內在誠品等地出售則不及百冊,主要的支出如稿費、印刷、發行及人事費用,皆由殷先生資助。筆會會址原也設在大陸工程公司所在地,殷先生去世後,一九九六年開始租屋在溫州街,即將面臨斷炊時,殷氏“浩然基金會”開始資助,得以編印發行至今。

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楔子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2節 鐵嶺齊家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楔子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節 溯江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節 溯江第11節 大學聯考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4節 辭鄉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楔子第1節 溯江第14節 戰爭結束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2節 憶恩師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3節 六一慘案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5節 渡海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8節 大轟炸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節 生命之初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
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楔子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2節 鐵嶺齊家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楔子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節 溯江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節 溯江第11節 大學聯考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4節 辭鄉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楔子第1節 溯江第14節 戰爭結束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2節 憶恩師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3節 六一慘案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5節 渡海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8節 大轟炸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節 生命之初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华县| 安国市| 海晏县| 肥乡县| 应城市| 清水县| 措勤县| 顺平县| 宁安市| 平利县| 贵南县| 越西县| 惠东县| 安远县| 洛阳市| 嵊州市| 昌吉市| 桂平市| 长海县| 新疆| 九寨沟县| 宿松县| 昂仁县| 阿荣旗| 柳河县| 舞钢市| 兴山县| 乐至县| 康马县| 罗甸县| 塔河县| 安义县| 东港市| 沭阳县| 桂东县| 合肥市| 西城区| 鹤庆县| 邳州市| 吴忠市| 东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