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

回到學校最企盼的是重回英詩課。

寒假中我曾向孫晉三先生請教英國文學浪漫時期的詩,主要是雪萊(那時我尚不知濟慈),由他借給我的書上也抄了一些深層次的數據。這樣的事使我全神貫注,忘了戰爭的威脅。

太平洋的英美盟軍已漸佔上風,轉守爲攻,美軍收復菲律賓(麥克阿瑟當年撤退時,曾有豪語:“我會回來…”)登陸硫磺島後,逐島血戰開始。但是國內戰線令人憂慮,已無路可回的日本人打通了我們的粵漢鐵路,全國知識青年呼應蔣委員長“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徵召,有二十萬學生從軍,我在武大工學院的南開校友王世瑞已在放寒假前投考空軍官校去了。在那陸軍戰事失利,漸漸由貴州向四川進逼的危急時刻,只有空軍每次出擊都有輝煌戰績,可嘆人數太少,傷亡亦重,中美混合十四航空隊成爲人人仰望的英雄。

我已許久沒有收到張大飛的信了,我無法告訴任何人,那寄自奇怪地名的淺藍信紙的信,像神蹟一樣消失了。三江之外的世界只有舊報上的戰訊了。

回到英詩課,朱老師先講英國浪漫詩的特色,教我們抄八首雪萊的詩。所有初讀雪萊詩的年輕人都會被他奔放的熱情所“衝激”吧,愛情和死亡的預感常在一行詩中以三個驚歎號的形式出現,那種坦白單純的喊叫是我在中國詩詞中沒有讀過的,如《印度小夜曲》中的,Idie!Ifaint!Ifailed",(我死了…我昏了!我敗了!)而我那青春苦悶心情的最高共鳴是他那首詩《哀歌)首句:,OWorld!OLife!Otime!",(“啊,世界…啊,人生!啊,光陰!”後來的版本刪去驚歎號)簡直就是我喊不出

來的鬱悶。我所掂唸的不僅是一個人的生死,而是感覺他的生死與世界、人生、日夜

運轉的時間都息息相關。我們這麼年輕,卻被深深卷人這麼廣大且似乎沒有止境的戰

爭裡!朱老師說這詩不算太好的詩,但有雪萊本色。青年人爲情所困,想突破牢籠而如喊叫。純宣泄性的詩總有點淺,經不起歲月的沖刷。自從一九四五年二月我讀了這首詩後,國家和我個人生命都不斷地在劇變之中,數十年間,"OWorld!OLife!Otime!",仍不斷地在我心中激盪,沒有更貼切、更簡單的語言能如此直述迷茫。

英國哲人羅素七十五歲時寫完他的《事實與虛構》,講述十五到二十一歲,心智成長過程中,影響他最大的書。其中有一篇是(雪萊的重要),說他少年時讀到雪萊詩中如真似幻的情境,深感著迷。成年後見識日增,遇到一些深沉寧靜的境界。會有似曾相識的感動。雪萊短的情詩。他都熟讀在心,也渴望會產生那樣癡迷雖然有些苦澀的愛情,“我愛他詩中的絕望、孤立和幻想景緻之美……”成爲他想象力和感情的光源。據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當年談天時最愛談雪萊,對這位出身貴族、才情飄逸的詩人的反傳統精神十分傾慕。

朱老師堅信好文章要背誦,我們跟他念的每首詩都得背。英詩班上不到二十人,背書和私墊一樣,無人能逃。“教”和“背”之際,每首詩由生變熟,有老師幾句指引,確能得其真意。幾首小詩之後,教到雪萊那首自怨自艾,充滿悔憾的《沮喪》("StanzasWritteninDejection-December"nearnaples,),此詩亦因他相當正確地預言了自己溺海死亡,而令後世珍惜。

一九四五年,極寒冷的二月早上,我們四個同班同學由宿舍出來,走下白塔街,經過溼混混的水西門,地上已有薄冰,每人手裡捧著手抄的英詩課本,仍在背那首《愛字常被褻瀆)("OneWOrdIsTOOOftenPrOfaned,)和這首《沮喪),它的第三節有一行貼切地說出我那時無從訴說的心情:“沒有內在的平靜。沒有外在的寧謐(norpeacewithinnorcalmaround)

四個人喃喃背誦,有時互相接續,從縣城轉入文廟廣場。由寬闊的石階進了廟門,迎面看到壩星門旁石柱上貼了一大張毛筆佈告,墨汁淋漓似乎未乾:

二月二十五日早晨,美國巨型飛機一千八百架轟炸柬京,市區成爲火海,日本相惶恐,入宮謝罪。

站在這佈告前的數百個中國大學生,經歷戰爭八年之後,大多數的人全靠政府公費生存;衣衫檻褸,面黃肌瘦,在大石板鋪的文廟正庭,無聲無言地站著,讀到這樣的復仇消息,內心涌出複雜的欣喜。

終於,這些狂炸我們八年的日本人,他嚐到自己家園被別人毀滅的痛苦,也知道空中災禍降臨的恐怖了。自侵佔東北以來,他們以征服別人爲榮,洋洋自得地自信著,他們家鄉的櫻花秋葉永遠燦爛,卻驅趕別的民族輾轉溝墾,長年流離…

我也無言無語,沉痛而歡欣地站在那石柱之前,想象一千八百架轟炸機臨空時遮蔽日的景象,似乎聽到千百顆炸彈落地前尖銳的呼嘯,爆炸前灼熱的強風,房屋的倒塌和焚燒,地面土石崩濺的傷害……啊,難以忘懷的青春歲月!死亡在日光月明的晴空盤旋,降下,無處可以躲藏,……

那些因菊花與劍而狂妄自信的男人,怎樣保護那些梳著整齊高髻,臉上塗了厚厚白粉,大朵大朵花和服上栓著更花的腰帶,穿著那種套住大腳趾的高蹺木履的女人。踢踢踏踏地跑呢?有些女人把在中國戰場戰死的情人或丈夭的骨灰綁在背袋裡,火海中。這些骨灰將被二度焚燒……

上課鐘把我們帶回現實人生,從石柱走向右排配殿第二間教室,又接續著背雪萊那首和我們完全不同的太平世界裡優美的《沮喪》。我們所有的人都知道,若能像他那樣在往復的海浪聲裡死亡,是多麼美麗。

朱老師上課相當準時,他站在小小的講臺前面,距我們第一排不過兩尺。他進來之後,這一間石砌的配殿小室即不再是一間教室,而是我和藍天之間的一座密室。無漆的木桌椅之外,只有一塊小黑板,四壁空蕩到了莊嚴的境界,像一些現代或後現代的stUdiO。心靈迴盪,似有樂音從四壁匯流而出,隨著朱老師略帶安徽腔的英國英文,引我們進入神奇世界。也許是我想象力初啓的雙耳,帶著雙眼望向窗外浮雲的幻象,自此我終生愛戀英文詩的聲韻,像山巒起伏或海浪潮涌的綿延不息。英文詩和中國詩詞。於我都是一種感情的烏托邦,即使是最絕望的詩也似有一股強韌的生命力。

這也是一種緣份,曾在生命某個飄浮的年月,聽到一些聲音,看到它的意象,把心栓系其上,自此之後終生不能拔除。

當然,最強烈的原因是我先讀了雪萊《雲雀之歌),再讀到濟慈《夜鶯頌》,忘記了朱老師英文中的安徽腔,只看到人生萬萬千千的不同。多年之內一再重讀,自己上講臺授課,讀遍了能讀到的反響,深深感到人生所有“不同”都可由(雲雀之歌)的歡愉,《夜鶯頌》的沉鬱找到起點。命運、性格、才華。人生現實亦環環相扣,雪萊那不羈的靈魂,一面高飛一面歌唱,似星光銀亮與明月的萬頃光華,像甘霖、像流螢,像春日急雨灑上大地,而我們在人間,總是瞻前顧後。在真心的笑時也隱含著某種痛苦。詩人說,“我若能得你歌中一半的歡愉。必能使世人傾聽!”

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4節 學潮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2節 鐵嶺齊家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2節 七七事變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8節 築夢成真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0節 永別母校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0節 雷、馬、屏、峨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15節 渡海第8節 周南女中第2節 鐵嶺齊家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0節 永別母校第4節 國破家亡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7節 開花的城第1節 臺北印象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8節 大轟炸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4節 姻緣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10節 雷、馬、屏、峨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4節 國破家亡
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4節 學潮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2節 鐵嶺齊家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2節 七七事變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8節 築夢成真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0節 永別母校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0節 雷、馬、屏、峨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15節 渡海第8節 周南女中第2節 鐵嶺齊家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0節 永別母校第4節 國破家亡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7節 開花的城第1節 臺北印象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8節 大轟炸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4節 姻緣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10節 雷、馬、屏、峨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4節 國破家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亚市| 漳浦县| 桃源县| 自贡市| 华安县| 化州市| 虎林市| 渭南市| 循化| 昌黎县| 湄潭县| 阿拉善左旗| 玉门市| 麟游县| 西安市| 广元市| 菏泽市| 衢州市| 二连浩特市| 科技| 潼南县| 霞浦县| 沁源县| 平原县| 潮州市| 崇文区| 石城县| 临泉县| 治县。| 卫辉市| 嘉峪关市| 德安县| 松滋市| 连州市| 梁平县| 北宁市| 潮州市| 平湖市| 昭苏县| 永仁县| 年辖:市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