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節 國破家亡

然而,我的家人卻面臨更大的生死挑戰。

從南京火車站到蕪湖軍用碼頭,母親雖有人背扶,卻已受到大折騰,在船上即開始大量出血。船行第三天,所有帶來的止血藥都止不了血崩,全家人的內衣都繼牀褥用光之後墊在她身下。

船到漢口,她已昏迷。清晨,由碼頭擡到一家天主教醫院時只剩一口氣。同時擡到醫院的,還有我那十八個月大的妹妹靜媛。她尚未完全斷奶,剛會走路十分可愛。在船上時,大人全力救助我母親,她自己走來走去,有時有人喂她一些食物,船行第三天即吐瀉不止,送到醫院時住在一間小兒科病房。醫生診斷是急性腸炎,她住在醫右端,由我一位姑媽帶著我照看;媽媽住在左端加護病房,由我舅舅看著醫生們盡一切力量穩住她已微弱的生命。我的三舅裴毓慶,原是一位小學校長,在平津失守後,出東北設法逃到南京和我們一起到大後方去。

第五天早上,我扶在妹妹牀邊睡了一下,突然被姑媽的哭聲驚醒;那已經病成皮包骨的小身軀上,小小甜美的臉已全然雪白,妹妹死了。在我倦極人睡之前,她還曾睜開大眼睛說,“姐姐抱抱。”如今卻已冰冷。

天主教修女護士過來撫下她的眼皮,對我說,“你的眼淚滴在她臉上,她上不了天堂。”姑媽叫我先到走廊上站一會兒再進去。我再進去時,他們已將那小小的身體包在一牀白色的毯子裡,把她抱出去。

那時天已經大亮,雨仍在下著。陌生的城市,陌生的鐵灰色的冬日天空。十三歲的我,似是爬行般,恐懼憂傷,來到左端我母親的病房門口。

她已經認不出我了,在她牀前圍立幾位醫師和護士,剛剛爲她輸血,卻仍不甦醒。年長的醫師示意我舅舅到門口說,“你們準備一下吧,我們會繼續救,但希望不大。”

舅舅只得在學生陪伴下,在那全然陌生的城市找到棺材店,訂了一個大的,買了一個小的,又去訂做我十六歲哥哥和我的孝服。回到醫院,我母親的心跳已弱。

舅舅奔回病牀邊,對著氣若游絲的母親喊叫,“毓貞,你醒醒啊……你可不能死啊,你的孩子都這麼小,你可不能死啊!”

多年之後,我母親仍然記得那天早上,在我舅舅的呼喊中,她由一片漫天籠罩的灰色雲霧裡,聽見了自己的名字。她似乎看見我哥哥和我,牽著、抱著三個幼小的身影站在雪地裡,她奮力掙扎想拉住我們,就這樣,跌跌撞撞地往前走……。

我一個人站在母親病房門口,聽著舅舅呼喚著母親的名字,感到寒冷、孤單、驚恐。這時,我看到張大非從大門進來,跑著過來。我剛停的眼淚又傾瀉而出,對他說:“妹妹死了,我媽也要死了!”

他走進病房,在牀前跪下,俯首祈禱。

當他走出來時,他對我說:“我已經報名軍校,改名叫大飛,十一點鐘要去碼頭集合,臨走一定要看看媽媽,你告訴哥哥,我能寫信時會立刻寫信給你們。”

接著。他拿出一個小包放在我手裡說:“你好好保存著吧,這是我要對你說的話。”然後他疾步走出了醫院大門。

後來他在信裡告訴我,他幾乎是全程跑步,到了碼頭,趕上報到。一路上他止不住流淚,一年多以來從我的母親處重溫母愛溫暖,今日一別,不知能不能再看到她?

他放在我手上的小包是一本和他自己那本一模一樣的《聖經》,全新的皮面,頁側燙金。自那一天起,我在所有的車船顛鍰中都帶在身邊,至今六十多年仍然清晰可讀。

在扉頁上,他寫著

邦媛妹妹:

這是人類的生命,宇宙的靈魂,也更是我們基督徒靈糧的倉庫,願永生的上

帝,永遠地愛你,永遠地與你同在。祝福你那可愛的前途光明,使你永遠活在快

樂的園裡。阿門:

主內四哥張大飛

一九三七、十一、十八

在那一天之前,沒有任何人用“可愛勺前途”對我病易磨難勺生命有過如此的祝福。

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10節 永別母校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楔子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8節 大轟炸第1節 溯江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4節 姻緣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節 溯江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0節 雷、馬、屏、峨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1節 大學聯考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節 臺中一中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2節 再遇名師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1節 戰雲密佈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2節 鐵嶺齊家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8節 周南女中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4節 戰爭結束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1節 大學聯考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8節 大轟炸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
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10節 永別母校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楔子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8節 大轟炸第1節 溯江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4節 姻緣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節 溯江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0節 雷、馬、屏、峨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1節 大學聯考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節 臺中一中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2節 再遇名師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1節 戰雲密佈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2節 鐵嶺齊家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8節 周南女中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4節 戰爭結束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1節 大學聯考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8節 大轟炸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漠河县| 邵阳县| 卢氏县| 西吉县| 石楼县| 延安市| 金山区| 天祝| 新巴尔虎左旗| 全椒县| 聊城市| 祁连县| 仁布县| 山阳县| 鹤庆县| 封开县| 兴宁市| 安仁县| 高要市| 进贤县| 青冈县| 博湖县| 德保县| 睢宁县| 巴青县| 克山县| 北海市| 满洲里市| 莱西市| 资溪县| 阳朔县| 万载县| 湘潭县| 乐亭县| 阳东县| 乐东| 乐昌市| 恩施市| 麻阳| 新津县| 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