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

白天我問同學。現在河岸唱歌的是不是杜鵑鳥?她們說是布穀鳥,你聽到它唱的是“布穀!布穀!”是催農人插秧了。用“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羣鶯亂飛。”這樣的美文也寫不出這江岸之美。白天我把小天窗斜斜地開著,無數不同的鳥聲隨同陽光流瀉而入,令人竟至坐立難安,必須走出這斗室去尋找歌聲的來源!半日沒課的日子,我常抓起待背的詩本,出水西門,由水夫們挑水上下的石階下去,往右邊河岸走去。在那看似荒草湮沒的河岸,有一條依稀可辨的小徑,引向一堵廢磚牆下,如果有勇氣跨過去,便可以發現一片小小草坪面對河水。草坪後面是一叢樹,樹後面是我宿舍的樓,在三、四樓之間斜建而上的,是我那間斗室。那扇小小的天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似在反映我的驚喜:再往前走二十尺,河岸轉折,就無路了。這是一塊不可能被人發現的,我私有的樂園,和嘉陵江畔巖壁上的石窟一樣,是我的避世淨土。

我發現到這地方卻純由一個“緣”字。

一年級下學期某個早晨,我由那間陋室出來稍晚,走向大門時,看見一個挑水的老者在上鍋爐的石級上摔倒,頭撞在階上血流滿臉,旁邊的水夫扶起了他,卻不知如何止血。我當時立刻奔回房間,拿出家中帶來的藥盒,棉花、紅藥水、紗布、膠帶,幫他止血包上,用的全是童子軍的重慶救災訓練。在南開六年全無我用武之地,如今能在自己落難離家時“日行一善”,自己也感動了一番。

我把那瓶紅藥水和紗布等送給傷者,兩位水夫在旁邊對我說這是他們的領班,因爲老婆生病,兒子不爭氣,他都五十歲了還得出來挑水。這之後每天早上我都注意看他有沒有換藥,直到傷口結疤。在那個時代,藥護觀念是柑當原始的,我那童子軍知識,在此已不算太落後了。那天早晨,當我站在水西門外的草叢申張望時,那位老水夫正在河裡用水桶挑水。他看我拿著書,便走過來,小聲的指給我繞右一條小徑再轉前行,可以找到一塊讀書的她方,“這邊人雜,我會告訴他們不打擾你。”

這真是我最富足的產業啊!在樂山之後的兩年,我從沒有告訴人這個地方,和那江上的巖洞一樣,對我是聖靈之地。那一年我二十歲,面對重重威脅的人生,覺得隨時可能失去一切,孤苦無依。唯一必須留下的是自己的心靈,這一顆切切思慕知識、追尋善和美的心靈,而這河岸小片淨土,曾是我安心置放心靈之地。

初搬上閣樓時,夜聞布穀鳥啼,竟似濟慈在祖屋院內聽到院裡築巢的夜鶯歌唱心情。很想去找找鳥兒築巢的樹,在河岸窗下方向搜尋多次,當然是找不到的。暮春二一月,豈止江南雜花生樹,鶯飛草長!坐在河岸那裡。晴天時遠遠看得見青衣江上帆船順流而下,後面是無根的江夭。青衣江至今仍引人遐想,千年前李自初過樂山,有詩《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平羌就是青衣江。羌族與彝族是川西原住民,不知在哪個朝代被漢人“平”了,把江名改了,紀念征服,但是世世代代的人仍以清溪般的心情稱它原名青衣江。這來自神秘西康耶峽山脈初溶的雪河,注入在我腳下濁流洶涌、咆哮的大渡河後,左轉流進眠江,在山岬角衝激之後,到了全城取水的水西門外,江水變得清澈,流過唐朝依山所建高七十一米的大佛腳下,溫柔迴盪,從沒有渾濁的時候,天晴正午可以隱約看見江水中橫過一條清濁的分界。

面對這樣壯麗的江山,不由得我不千百遍地念著劉若虛《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詩句,我自知如此渺小,如此無知,又如此傍徨無依;但是我也許是最早臨此江流,背誦英國詩人濟慈的中國女子吧。我沿著自己那一段河岸前前後後地鍍著,背誦了濟慈的《夜鶯頌),《希臘古甕頌》,《秋頌》,背到《無情女》的最後幾句:

在幽暗裡,死亡勇士的禱嘴

大張著,預告著災禍:

我一覺醒來,看見自己

躺在這冰冷的山坡。

背誦間竟因它的陰森感覺而匆匆跑回宿舍,第二天又去背。既長又難且迷人的《聖亞格尼節的前夕)第一段。詩句的背誦和我青春迸發的詩思,與那樣的季節那樣的天地融合成一種永遠不能淡然處置的人生情懷。在當時曾被同學嘲爲“不食人間煙火”的恍忽者。於日後漫長的一生,卻轉爲一種無法解釋的不安現狀的孤僻。

濟慈的詩只有《秋頌》是我樂於與人外享的,它是溫暖、認命。成熟完美的詩篇。麥子收割後的田攏,呈現季節的自然悸動。傻蜜蜂在夏末遲凋的花間,以爲夏日永無止境,而蟋蟀低唱,燕子繞空飛鳴,秋已深了,達到了完成之境。

讀了大約十首濟慈的詩後。朱老師返回《英詩金庫》的第一部,講了一些莎士比亞和彌爾頓的十四行詩,讓我看到抒情詩的又一種寫法。

這時,五月已經過完,進人六月了。有英詩課的日子,我仍與同班同學三、四人出自塔街過溼媲灑的水西門。一路喃喃背誦往文廟走去。但我們也已知道,外面的世界全變了。

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4節 戰爭結束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4節 辭鄉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節 臺北印象第8節 周南女中楔子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2節 鐵嶺齊家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11節 大學聯考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3節 六一慘案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2節 再遇名師第4節 辭鄉第7節 開花的城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3節 六一慘案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0節 雷、馬、屏、峨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0節 永別母校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1節 溯江第8節 周南女中第2節 再遇名師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1節 大學聯考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8節 築夢成真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8節 大轟炸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前言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
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4節 戰爭結束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4節 辭鄉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節 臺北印象第8節 周南女中楔子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2節 鐵嶺齊家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11節 大學聯考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3節 六一慘案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2節 再遇名師第4節 辭鄉第7節 開花的城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3節 六一慘案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0節 雷、馬、屏、峨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0節 永別母校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1節 溯江第8節 周南女中第2節 再遇名師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1節 大學聯考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8節 築夢成真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8節 大轟炸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前言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宾市| 乌兰浩特市| 宜州市| 常州市| 长宁区| 土默特左旗| 临武县| 微山县| 建昌县| 密云县| 巴塘县| 眉山市| 浦北县| 乐安县| 当涂县| 繁峙县| 五大连池市| 油尖旺区| 崇左市| 涿鹿县| 岑溪市| 容城县| 孝义市| 江阴市| 陇川县| 应用必备| 潮州市| 绥棱县| 翁源县| 巩留县| 万安县| 扎囊县| 德阳市| 仁布县| 绵阳市| 齐河县| 汕尾市| 翁牛特旗| 扶余县| 辽宁省| 泊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