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章 “認識”的起源

我在民間聽到這樣一種街談巷議,民衆中有人說“他認識我”,於是我就再思考這個問題:民衆究竟是如何理解“認識”的呢?當民衆需要“認識”時,他們究竟是需要什麼呢?他們需要的只不過是將某些陌生的東西還原爲某些熟悉的東西而已。

那我們的哲學家們對於“認識”的理解是否會更深刻一點兒呢?熟悉的意思就是我們對某種東西已經習慣,再不會對它感到驚奇,就像我們的平常生活,當我們身處它的自身規律之中,我們就對每件事情都非常內行。什麼?我們尋求知識的需要和追求熟悉事物的需要不就是同一需要嗎?不就是那種在一切怪異、不尋常、值得疑問的事情中發現使我們不再爲之焦慮不安的東西的某種意願嗎?難道不是恐懼的直覺促使我們去認識嗎?難道重新獲得安全感不正是認知者的快樂嗎?……哲學家們將世界還原成“認識”,然後就說世界“已經是被認識的了”。

噢,難道這不是因爲他對這“理念”太瞭解、太司空見慣了嗎?難道不是因爲他對這“理念”很少感到不安和恐懼嗎?噢,這便是求知者的不思進取呀!看看他們的原則和對世界之謎所作的解答吧!每次似乎他們都能透過事物發現一些新的東西——只可惜那些都是我們屢見不鮮的,比如我們的基礎知識,或者我們的邏輯、願望、貪慾等,他們是如此高興!因爲“不陌生的事物就是已經被認識的事物”。在這一點上他們的意見是相同的,膽小的那些人認爲,熟悉的肯定要比陌生的要好認識,那麼如何著手認識呢?從“心靈的內部世界”和“意識中的事實”出發,因爲它們是我們熟悉的呀!真是荒謬之至!熟悉的就是習以爲常的,而習以爲常的卻是最難被“認識”的。把習以爲常的當做對象,當做陌生的、遙遠的、“我們自身之外”之物來認識,真是相當不容易啊……

相比較心理學和意識要素的評論(所謂的非自然科學)而言,自然科學爲什麼可靠呢?就是它把陌生之物當做研究對象,並且研究對象本身就是矛盾和荒唐的。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從不是熟悉的事物……

時下幾乎所有的歐洲人的職業都是生活的關懷硬塞和強派的,儘管在過渡時期,很多事物已經不再搞強派了。雖然有少數人有選擇職業的自由,也只不過是表面現象罷了,仍然有大多數人的職業是被別人強加在身上的。

但結果卻讓人有點出乎意外的:絕大部分的歐洲人在年華老去時對自己在人生舞臺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很困惑,他們感覺角色和自己根本不相符,成了自己“技藝純熟的表演”的犧牲品;當初左右他們擇業的偶然因素、不穩定的情緒和獨斷專行,他們已然統統不記得了。他們原本可以嘗試扮演別的角色,可現在已是來不及了!如果進行更深入的觀察,則可看出,其實他們的個性是從角色中即人爲的特性中轉化過來的。在某些時期,他們堅定地認爲自己是要從事這個職業直到終老,卻不願意承認這其中其實是有著很多的偶然因素。就是這樣的信念使得階級、職業、世襲的行業特權建立以中世紀爲特點的社會高塔,塔的牢固經久耐用頗爲值得稱道。(經久耐用性在世上具有頭等價值哩!)

但是,也有和這不一樣的時代,就是真正的民主時代,人們逐漸地忘記上面的信念,而另一種大膽的信念、相反的觀點在前臺浮出水面,比如一開始在培裡克利斯時代,雅典人的信念相當令人神往,

又比如當代美國人的信念現在越來越讓歐洲人崇尚和效仿了。在這樣

一些時代,每個人都認爲自己什麼都可以做好的,沒有什麼做不好的,

每個人都在努力地作著各種嘗試、即興表演、全新的試驗,而且帶著

非常好的情緒。自然的東西都停止了,變成人爲的……

希臘人具備了這種藝術家的角色信念,然後就像人們後來瞭解

的那樣,他們一步一步地經歷了奇異的、並不是每個方面都值得效法的變化:他們真的成了演員;來迷惑和征服普通民衆,甚至最後成了“征服世界者”。然而我憂慮的是,而今人們能夠明顯地感覺到的是:假如人們心血**緊跟在希臘人的後面,那麼我們現代人就全部走在一起了。如一個人,他感到已經是在演戲並且能知道演到什麼程度,

那他就已經是個演員了……

於是,在比較穩固、有許多限制的時代無法產生的新羣體涌現了出來(在那些時代,這些人要麼被置於“底層”,要麼被緊縛雙手或被懷疑爲厚顏無恥),因爲這個而屢次出現最有趣、也是最愚蠢的歷史時代,那些奇形怪狀的“演員”們主宰了這些時代;與此同時,這就讓另一類人的處境越來越艱難了,尤其是“建築巨匠”更是如此。現今,建設力量業已癱瘓,作遠景計劃的勇氣屢次遭受挫折,組織方面的人才極度缺乏。又有誰會大著膽子做幾千年纔會實現的事?

個體要對未來作遠景規劃,併爲此而付出極大的犧牲,他的價值和意義只是作爲一座宏偉建築物上的一塊磚——這樣的基本信念已經是絕少了!他爲什麼首先必須篤定地成爲一塊磚,而不做“演員”呢?簡單說來,從現在開始,社會不但是不會被建設、而且也不可能再被建設了,因爲建築材料過於稀缺,我們已不再是社會的材料了。

這就是現今的現實!然而,社會主義者們,這些目光最短淺或許最老實但同時也最麻木的人卻相信、希冀和夢想著相反的現實,並積案盈箱地撰文大肆宣傳,我覺得這也無關緊要。他們用觸目皆是的“自由的社會”這樣的詞語來描寫未來。自由的社會嗎?噢,這樣的社會美是美啊,可諸位仁兄知曉嗎,這樣的社會用什麼來建設呢?用“材質是木的鐵”來建設嗎?用著名的“材質是木的鐵”甚至還不是“材質是木的鐵”嗎?……

第24章 有關愛情與美德第81章 善良的審美第63章 哲學家自身的貧困第42章 道德的培育第90章 愛的心理學特徵第4章 知識和邏輯的起源第19章 哲學家的責任第83章 德國的音樂和語言第48章 虛榮與高貴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第23章 道德在歐洲大陸的表現第69章 洞悉世界的本質第55章 對於人性的闡釋第1章 譯者序第27章 保存本性與絕對的責任第8章 哲學與天才第7章 平庸之中藏有真理第56章 呼喚強者的時代第74章 信仰的需要和使命第8章 哲學與天才第10章 偉大的健康第52章 理性的思維認知第64章 意志的自由第3章 思想界的起義第29章 謙虛的品格第17章 僞善的科學第25章 清醒與面具第24章 有關愛情與美德第13章 哲學的命題第6章 偏見的“科學”第46章 心靈上的天才第13章 哲學的命題第65章 人類的謬誤第15章 生命的關照第28章 美德的價值尺度第57章 社會的未來利益第13章 哲學的命題第39章 愛情觀之男女有別第56章 呼喚強者的時代第38章 人與人的差別第12章 親歷的哲學第35章 道德矛盾的價值第35章 道德矛盾的價值第71章 什麼是哲學家第61章 工作與無聊第84章 對藝術的感激第30章 愚蠢與美德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68章 對於世界的解釋第15章 生命的關照第64章 意志的自由第73章 德意志精神的探險第89章 藝術的意志力第59章 哲學與哲學家第48章 虛榮與高貴第51章 生命的價值第23章 道德在歐洲大陸的表現第26章 潔淨的本性第27章 保存本性與絕對的責任第42章 道德的培育第16章 力量意識第62章 腐敗的特徵第84章 對藝術的感激第43章 遠離怨恨第40章 女人的獨立性第74章 信仰的需要和使命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42章 道德的培育第46章 心靈上的天才第27章 保存本性與絕對的責任第53章 生命的價值解釋第59章 哲學與哲學家第50章 人的至高境界第82章 藝術家的自負第69章 洞悉世界的本質第51章 生命的價值第58章 追求真理的原動力第28章 美德的價值尺度第86章 教誨的藝術第71章 什麼是哲學家第16章 力量意識第47章 心靈的隱居第75章 鏡中的反照人生第53章 生命的價值解釋第12章 親歷的哲學第72章 古代宗教的餘緒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23章 道德在歐洲大陸的表現第60章 功利性的價值判斷第1章 譯者序第17章 僞善的科學第61章 工作與無聊第56章 呼喚強者的時代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85章 何謂浪漫主義第60章 功利性的價值判斷第38章 人與人的差別第60章 功利性的價值判斷
第24章 有關愛情與美德第81章 善良的審美第63章 哲學家自身的貧困第42章 道德的培育第90章 愛的心理學特徵第4章 知識和邏輯的起源第19章 哲學家的責任第83章 德國的音樂和語言第48章 虛榮與高貴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第23章 道德在歐洲大陸的表現第69章 洞悉世界的本質第55章 對於人性的闡釋第1章 譯者序第27章 保存本性與絕對的責任第8章 哲學與天才第7章 平庸之中藏有真理第56章 呼喚強者的時代第74章 信仰的需要和使命第8章 哲學與天才第10章 偉大的健康第52章 理性的思維認知第64章 意志的自由第3章 思想界的起義第29章 謙虛的品格第17章 僞善的科學第25章 清醒與面具第24章 有關愛情與美德第13章 哲學的命題第6章 偏見的“科學”第46章 心靈上的天才第13章 哲學的命題第65章 人類的謬誤第15章 生命的關照第28章 美德的價值尺度第57章 社會的未來利益第13章 哲學的命題第39章 愛情觀之男女有別第56章 呼喚強者的時代第38章 人與人的差別第12章 親歷的哲學第35章 道德矛盾的價值第35章 道德矛盾的價值第71章 什麼是哲學家第61章 工作與無聊第84章 對藝術的感激第30章 愚蠢與美德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68章 對於世界的解釋第15章 生命的關照第64章 意志的自由第73章 德意志精神的探險第89章 藝術的意志力第59章 哲學與哲學家第48章 虛榮與高貴第51章 生命的價值第23章 道德在歐洲大陸的表現第26章 潔淨的本性第27章 保存本性與絕對的責任第42章 道德的培育第16章 力量意識第62章 腐敗的特徵第84章 對藝術的感激第43章 遠離怨恨第40章 女人的獨立性第74章 信仰的需要和使命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42章 道德的培育第46章 心靈上的天才第27章 保存本性與絕對的責任第53章 生命的價值解釋第59章 哲學與哲學家第50章 人的至高境界第82章 藝術家的自負第69章 洞悉世界的本質第51章 生命的價值第58章 追求真理的原動力第28章 美德的價值尺度第86章 教誨的藝術第71章 什麼是哲學家第16章 力量意識第47章 心靈的隱居第75章 鏡中的反照人生第53章 生命的價值解釋第12章 親歷的哲學第72章 古代宗教的餘緒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23章 道德在歐洲大陸的表現第60章 功利性的價值判斷第1章 譯者序第17章 僞善的科學第61章 工作與無聊第56章 呼喚強者的時代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85章 何謂浪漫主義第60章 功利性的價值判斷第38章 人與人的差別第60章 功利性的價值判斷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朔县| 获嘉县| 闻喜县| 乌恰县| 会同县| 广元市| 延吉市| 津南区| 固始县| 曲周县| 开化县| 长春市| 明光市| 抚州市| 德化县| 咸丰县| 大渡口区| 石林| 雷波县| 兴海县| 中江县| 昌图县| 荆州市| 桂林市| 静安区| 东海县| 通辽市| 咸阳市| 恩平市| 鸡西市| 罗城| 河东区| 宝应县| 长丰县| 锡林浩特市| 盘锦市| 永平县| 博乐市| 五莲县| 保定市| 开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