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90章 愛的心理學特徵

在一些主要的問題上,我對藝術家的贊同之處要多於迄今爲止

的一切哲學家。因爲哲學家們沒有忘記生命走過時留存的偉大足跡,他們對“本世界”的事物充滿熱愛,可他們感受這些事物的感官卻趨向“非感性化”。我認爲這是一種誤解或者是病態,也許在它並不是單純的虛僞與自欺之處,即是一種療法。我渴望與未患有清教徒良心恐懼癥的人生活在一起——生活原本就是這樣,令自己的感性日趨精神化、多樣化。我們當然要對感性的自由、豐盈和有力表示感激,但我們更應該用所擁有的精神佳品來充盈感性。感性的名譽被傳教士與形而上學所損害了,可我們並未參與其中!這種誹謗也不是我們所需要的,因爲這是成功者的象徵,倘若如歌德這樣的人日漸沉迷於“世界事物”,即是對人這一偉大見解的堅持,以至於人成了神化生命的角色——倘若人知道如何神化自己的話。

不自覺的勞動者與預備者已經被我指明瞭。但儘管我心存幾分僥倖,可應該去哪裡尋求我這種至少爲我所需的新型哲學家呢?唯有在那裡,在那充滿著高雅思維方式之處。這種思維將信仰奴隸化,無論信仰何種高等文明,其前提都是信仰的高度從屬性。但在創造性思維方式佔主流的地方,享受安逸、“所有安息日的安息日”都不被認爲是世界的目的,即便在和平年代,發動新戰爭的手段也受到關注。這種思維方式立足於未來,高瞻遠矚。它恪盡職守、處世冷靜、獨斷專行。這是一種決絕的、“非道德的”思維方式,它要將人的善與惡同時帶入馴化的軌道,這來自它對自身能力的信任——有能力將兩者置於相生相剋的位置上。然而,如今誰會去尋找哲學家呢?他又將用怎樣的目光去探求呢?第歐根尼的燈籠爲他照明,日夜奔忙,只是徒勞。

今後不會再見到這種情形嗎?這一時代表現出截然相反的本能:第一,它要求舒適;第二,它需要觀衆與演員的配合,那喧囂的叫喊聲同年度集市的熱鬧場面很相襯;第三,它要求所有人以最卑賤的奴性向天下最大的騙局——“人的平等”——三拜九叩,同時對規規矩矩的美德頂禮膜拜。但這樣一來,實質上卻阻礙了我所需要的哲學家的產生。雖然有些無辜,但能否保證自己已爲哲學家的產生竭盡全力了呢?事實上,現在,前代哲學家的拙劣表現已爲全世界所詬病,(這些人)被置於火刑的柴堆中,良心未泯,依然高調宣講著教父的真諦。

然而真理卻說,培育強大廣泛的、大膽冒險的精神性的條件始終存在於此,而且與它現在的生活條件相比更爲優越。如今,另外一些精神,即煽動與伶人精神,或許還包括學者的海貍與螞蟻精神,爲這種哲學家的誕生創造了更爲優越的條件。如此一來,高等藝術家們的處境就可想而知了。難道他們不是幾乎都要毀在內在的無馴化性上嗎?那些以教會或者皇室的絕對價值表來壓服他們的外部勢力是絕對不能得逞的。因而他們也就對“內在的暴君”意志不再嚴加管束了;而藝術家們合用的事物,同樣爲那些高級的與災難性的哲學家們所喜愛。如今的自由精神何在?然而,現在的人卻爲我點出了一個自由精神!

單從表象來看,個人主義與要求平等權利——這兩個現代歐洲人的突出特徵是相互矛盾的。現在我們才明白:個體是最讓人感到羨慕的虛榮——一方面,當個體意識到他人與自己同等地位時,即刻就會覺得不好受;另一方面卻在固執地提出同等身份的要求。這即是社會種族特徵的一個表現。事實上,在這一種族中,天才與力不太可能反目成仇。渴望孤獨,渴望擺脫一些作爲估價者的自豪感,這同樣不能得到諒解。有人認爲,最“偉大的”成就只能在大衆之中產生。是的,人們甚至還未覺悟到,大衆的成就只是一項渺小的成功,佔有美的人畢竟只佔少數。

休想從道德家那裡弄清楚人的“等級制”。教區良心對法學教師來說還是一個未知的概念。個體原則也對偉大的完人“一視同仁”,並且傲慢地用同等地位的口吻要求識才的慧眼。因爲在這些遲來的文明化的文化中,所有人都具備一定的天分,這也就意味著,所有人都有機會獲得屬於他的那份光榮。因而今日炫耀渺小成功的活動是從前沒有過的。因爲時代被人們賦予了一副公平面孔。然而時代的不公不僅顯現於憤怒之中,同時也顯現於藝術之中,然而矛頭並非指向暴君與民衆的諂媚者,那些高貴的人卻成了衆矢之的——誰讓這些人對衆人的讚詞不屑一顧呢。要求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類)也屬反貴族政體的思想。

同樣的道理,對消失了的個體而言,這一時代是陌生的;那些大隱於市的偉人、不甘寂寞的人也感同身受。因爲這裡存在過種種高等人(最偉大的詩人們也屬此列)的頌揚和熱愛;抑或像希臘的“城邦”、耶穌教團、普魯士軍團與吏制組織;又或是偉大先驅的學生與後繼者。因而,務必多一些非社會的形態,少一些無益的虛榮。

愛與心理學的初衷,即是原因——我們將會領悟有關主體統一性的種類觀念,也將出現掌控公衆團體的最高統治者(並非是“靈魂們”與“生命力們”),也就是治人者對治於人者的依賴與等級制觀念及其同時實現主體與整體分工的條件的觀念。同樣,獲得生命的統一體在產生與消亡中不斷輪迴,彷彿永生並不屬於主體;服從與發號施令同樣存在著鬥爭,而權力界限的不斷變更與確定,同樣是生命特性的表現。治人者固有的無知通過某些方式,甚或是對公衆團體的干擾被表現出來,同樣屬於可以維持統治的條件。總之,我們能夠進行對無知,對偉大而粗陋的觀察、簡化與扭曲、遠景式的事物進行估價。但最關鍵的是:我們要將治人者與臣服者看成是同類,感受、願望、思維都爲大家所共有,只要能夠看到或猜到運動的地方,我們都要學著同某個從屬主體的無形生命聯繫起來。對視覺而言,運動只是象徵性的,表示某物已被感知、被思維、被賦予願望。

主體與精神的所有自我表現被主體直接詢問,這顯然存在危險性,因爲對精神活動而言,對自身錯誤地解釋或許是有好處的,並且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應該詢問,並對嚴厲的感官上傳的證據不予採納。

這是因爲,倘若人們願意,我們也將關注臣服者是否具備同我們交往的能力。

判斷即是信仰,“此事原本如此”。由此,判斷較爲隱晦地承認自身遇到了一個“同等事件”。憑藉記憶,比較成爲判斷的前提。然而判斷不說似乎有個同等事件,它也做不到,而認爲是知道這一事件的。原本就存在同等事件是判斷的前提。這樣的話,又該以怎樣的概念來命名那種有著更長的工作時間、淵源更久遠、而未能平衡同等事件並使之近似的功能呢?以此類推,基於第一功能的第二功能——諸如此類的功能又該怎樣命名呢?儘管“激起相同感覺的事物是相同的”,而那種可以激起多種感覺一致“認定”它們是相同的事物又該如何命名呢?——假使不先在感覺內部進行平衡的演習,或許判斷也就無從談起。只有在對習慣物、經驗物不斷重溫的情況下,記憶才得以留存。判斷之前,同化的過程不可或缺,其中也有個智力的非意識活動,如同受傷必會感到疼痛一般。或許內在事件即是同化、排泄、生長等過程,能夠適應各種有機功能。

最爲關鍵的問題是,要從出發,並以之爲線索。現象更爲豐富,需要認真地觀察。對的信仰更勝於對精神的信仰。

“或許因爲對某事物極度信仰,以至於都沒有真理的標準了。”可什麼是真理呢?難道有某種信仰已爲生命所必需了嗎?當然啦,比如就因果關係而言,強大即是標準。

第10章 偉大的健康第39章 愛情觀之男女有別第47章 心靈的隱居第22章 用來裝扮的道德第84章 對藝術的感激第22章 用來裝扮的道德第68章 對於世界的解釋第60章 功利性的價值判斷第79章 致現實主義者第9章 對於“偉大”的詮釋第22章 用來裝扮的道德第39章 愛情觀之男女有別第26章 潔淨的本性第44章 論道德即是偏見第6章 偏見的“科學”第70章 對慾望的信仰第71章 什麼是哲學家第47章 心靈的隱居第53章 生命的價值解釋第48章 虛榮與高貴第55章 對於人性的闡釋第72章 古代宗教的餘緒第81章 善良的審美第18章 我們的空氣第76章 生活的熱忱第50章 人的至高境界第68章 對於世界的解釋第57章 社會的未來利益第18章 我們的空氣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79章 致現實主義者第48章 虛榮與高貴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第59章 哲學與哲學家第61章 工作與無聊第90章 愛的心理學特徵第79章 致現實主義者第5章 “認識”的起源第76章 生活的熱忱第50章 人的至高境界第66章 對於神聖謊言的批判第18章 我們的空氣第9章 對於“偉大”的詮釋第90章 愛的心理學特徵第38章 人與人的差別第41章 未來的“人性”第86章 教誨的藝術第4章 知識和邏輯的起源第42章 道德的培育第8章 哲學與天才第40章 女人的獨立性第48章 虛榮與高貴第40章 女人的獨立性第29章 謙虛的品格第53章 生命的價值解釋第38章 人與人的差別第28章 美德的價值尺度第81章 善良的審美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88章 音樂與人生第60章 功利性的價值判斷第60章 功利性的價值判斷第55章 對於人性的闡釋第41章 未來的“人性”第69章 洞悉世界的本質第87章 德意志的深沉第65章 人類的謬誤第37章 人,面向人第24章 有關愛情與美德第88章 音樂與人生第17章 僞善的科學第74章 信仰的需要和使命第57章 社會的未來利益第57章 社會的未來利益第47章 心靈的隱居第54章 文明的價值關聯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20章 追求真理第7章 平庸之中藏有真理第31章 認清道德的面孔第89章 藝術的意志力第68章 對於世界的解釋第60章 功利性的價值判斷第74章 信仰的需要和使命第11章 歡樂的含義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90章 愛的心理學特徵第67章 人性的虛無第3章 思想界的起義第44章 論道德即是偏見第2章 客觀存在的先驅者第30章 愚蠢與美德第83章 德國的音樂和語言第6章 偏見的“科學”第35章 道德矛盾的價值第20章 追求真理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
第10章 偉大的健康第39章 愛情觀之男女有別第47章 心靈的隱居第22章 用來裝扮的道德第84章 對藝術的感激第22章 用來裝扮的道德第68章 對於世界的解釋第60章 功利性的價值判斷第79章 致現實主義者第9章 對於“偉大”的詮釋第22章 用來裝扮的道德第39章 愛情觀之男女有別第26章 潔淨的本性第44章 論道德即是偏見第6章 偏見的“科學”第70章 對慾望的信仰第71章 什麼是哲學家第47章 心靈的隱居第53章 生命的價值解釋第48章 虛榮與高貴第55章 對於人性的闡釋第72章 古代宗教的餘緒第81章 善良的審美第18章 我們的空氣第76章 生活的熱忱第50章 人的至高境界第68章 對於世界的解釋第57章 社會的未來利益第18章 我們的空氣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79章 致現實主義者第48章 虛榮與高貴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第59章 哲學與哲學家第61章 工作與無聊第90章 愛的心理學特徵第79章 致現實主義者第5章 “認識”的起源第76章 生活的熱忱第50章 人的至高境界第66章 對於神聖謊言的批判第18章 我們的空氣第9章 對於“偉大”的詮釋第90章 愛的心理學特徵第38章 人與人的差別第41章 未來的“人性”第86章 教誨的藝術第4章 知識和邏輯的起源第42章 道德的培育第8章 哲學與天才第40章 女人的獨立性第48章 虛榮與高貴第40章 女人的獨立性第29章 謙虛的品格第53章 生命的價值解釋第38章 人與人的差別第28章 美德的價值尺度第81章 善良的審美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88章 音樂與人生第60章 功利性的價值判斷第60章 功利性的價值判斷第55章 對於人性的闡釋第41章 未來的“人性”第69章 洞悉世界的本質第87章 德意志的深沉第65章 人類的謬誤第37章 人,面向人第24章 有關愛情與美德第88章 音樂與人生第17章 僞善的科學第74章 信仰的需要和使命第57章 社會的未來利益第57章 社會的未來利益第47章 心靈的隱居第54章 文明的價值關聯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20章 追求真理第7章 平庸之中藏有真理第31章 認清道德的面孔第89章 藝術的意志力第68章 對於世界的解釋第60章 功利性的價值判斷第74章 信仰的需要和使命第11章 歡樂的含義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90章 愛的心理學特徵第67章 人性的虛無第3章 思想界的起義第44章 論道德即是偏見第2章 客觀存在的先驅者第30章 愚蠢與美德第83章 德國的音樂和語言第6章 偏見的“科學”第35章 道德矛盾的價值第20章 追求真理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达市| 张家川| 新田县| 延寿县| 三台县| 牙克石市| 都兰县| 家居| 岢岚县| 宁强县| 丁青县| 和硕县| 额济纳旗| 侯马市| 文化| 平罗县| 通江县| 怀化市| 朔州市| 临安市| 平定县| 北京市| 社会| 庆阳市| 会宁县| 嘉兴市| 雅安市| 辛集市| 益阳市| 齐齐哈尔市| 中宁县| 东城区| 仙桃市| 普兰县| 鄂伦春自治旗| 贵德县| 绥中县| 阿坝县| 织金县| 昌黎县| 南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