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8章 人與人的差別

古老神學中,針對“信”與“知”的論題——更爲確切地說,是有關本能與理性的論題——有過這樣的思考:在對事物作出估價時,本能是否要比理性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因爲理性是根據原因——即“爲什麼”——也就是目的性與功用性來進行估價和行動的,這已經是個老朽的道德論題,始作俑者是柏拉圖本人;早在基督教產生之前,精神就已經被它分裂了。儘管蘇格拉底以其卓越的辯證學者的審美觀首次躋身於理性一方,而他所做的這一切就是爲了嘲諷那些上等雅典人的無能——他將本能之人當做上等人看待,卻從沒有對他們的行爲作出充分的解釋,不是嗎?與此同時又隱秘地嘲諷了他自己,從他那些更爲高雅的良心與自省中發現自己同樣無能與困惑。但他能夠勸誡自身,因而脫離了本能的束縛!人們必須協助本能與理性獲得權利;緊隨本能的同時,也要給理性以充足的理由去輔導本能——這就是那位偉大的、高深莫測的嘲諷者原本的欺詐;他通過自己的良心獲得對自我欺騙的滿足。從本質上說來,在道德的判斷中他洞悉了非理性的事物。在這些事物上,柏拉圖則更加無辜,而且也不像古羅馬平民們那

般狡猾,他只想全力以赴地——迄今爲止只有一位哲學家耗費過如此偉大的力——證明自我。本質上,理性與本能都殊途同歸,共同指向善,指向“上帝”。柏拉圖之後的神學家與哲學家們彷彿都是這樣——在迄今爲止的道德事物中,本能——即或基督徒們所說的“信仰”,又或像我所說的“羣畜”們——都獲得了勝利。或許人們要將笛卡兒排除在外,這位非理性之父(正因爲如此,他也是革命的祖師爺)承認了理性的權威性,然而他卻是膚淺的——理性無非只是一種工具而已。

人與人的差別不只是體現在他們不同的貨物標牌上,而是在於他們追求不同的貨物價值,而且對價值量的判斷與公認的貨物等級的認識也並不一樣。那些被認爲是事實擁有或佔有的事物更多地體現了這一差別。比如女人,在那些節制的人看來,支配與性享受即是達到滿意度的擁有與佔有的標誌;而對那些以猜忌與貪慾之心渴望佔有的人來說,他的標準卻是個“問號”——這不過是這種擁有方式的表象,他更渴望深入的試驗。其宗旨要弄清楚:女人是否並不是委身於他,而是爲了他,情願顯出自己所擁有的或似乎喜歡擁有的事物——只有這樣,才能算得上“被佔有”。然而即便這樣,第三者的懷疑心與佔有慾仍沒有達到極限,他問自己:倘若女人真的爲自己捨棄了一切,這是否只是女人對自己的幻覺而爲。因爲他首先想被人徹底地瞭解,以使自己完全地被愛;他十分堅信自己的想法,隨即就以自己的佔有方式全身心地體驗這位情人。倘若她不再欺騙他,因爲他的暴躁與隱性的不滿足而始終愛他,如同因爲他的殷勤、隱忍與精神性而愛他一般。那個人想對一個民族實施佔有。

在他看來,即使採用更高級的卡格里奧斯特羅與卡蒂利納的藝術,只要能達到這一目的,都是正當的。這個人因爲更高雅的佔有慾而自言自語:“在有意佔的地方,人們不應該撒謊。”——在設想將由自己把假面具附於民族心上時,他急不可耐,最終著了魔:“因而在讓他人認識我之前,我首先要認識我自己!”在樂善好施的人中,那笨拙的詭計爲人們所發覺,幾乎早有防備,這詭計首先爲自己備下了應給予幫助之人。比如,在實施詭計的需要下,這個人是“值得”幫助的。

而他們都會對這些幫助感激不盡——他們因此發明而獲得了被需要的東西,如同獲得一筆財富的人一般——因爲要求財富而成爲圓滿的樂善好施之人。倘若在施善時遇到他們,殷勤地招待他們,那必然會招致嫉妒。父母們毫無顧忌地將孩子塑造成和他們一樣的人——這即是他們的“教育”。事實上,沒有哪一個母親會相信,自己靠孩子積累了一筆財富;也沒有哪一個父親會承認自己迫使孩子臣服於他的思想與判斷中。當然,在古代,父親掌握著初生嬰兒的生殺大權(如同古德意志人那樣),並根據自己的喜好行事。就像這些父親一般,如今,我們仍然能夠看到所謂的師長、教士、公侯以及任何一個權勢者,在任何新生的人那裡享有無可爭議的新類型的佔有機會。這是爲什麼呢……

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2章 客觀存在的先驅者第7章 平庸之中藏有真理第12章 親歷的哲學第46章 心靈上的天才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1章 譯者序第9章 對於“偉大”的詮釋第64章 意志的自由第89章 藝術的意志力第35章 道德矛盾的價值第21章 道德的天平第47章 心靈的隱居第43章 遠離怨恨第78章 精神基本意志第52章 理性的思維認知第87章 德意志的深沉第71章 什麼是哲學家第51章 生命的價值第19章 哲學家的責任第67章 人性的虛無第22章 用來裝扮的道德第68章 對於世界的解釋第17章 僞善的科學第17章 僞善的科學第26章 潔淨的本性第63章 哲學家自身的貧困第62章 腐敗的特徵第70章 對慾望的信仰第33章 無聊的道德哲學第20章 追求真理第2章 客觀存在的先驅者第30章 愚蠢與美德第90章 愛的心理學特徵第30章 愚蠢與美德第62章 腐敗的特徵第12章 親歷的哲學第4章 知識和邏輯的起源第46章 心靈上的天才第53章 生命的價值解釋第62章 腐敗的特徵第43章 遠離怨恨第1章 譯者序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第71章 什麼是哲學家第28章 美德的價值尺度第89章 藝術的意志力第84章 對藝術的感激第55章 對於人性的闡釋第37章 人,面向人第63章 哲學家自身的貧困第19章 哲學家的責任第71章 什麼是哲學家第15章 生命的關照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第58章 追求真理的原動力第89章 藝術的意志力第6章 偏見的“科學”第64章 意志的自由第20章 追求真理第30章 愚蠢與美德第1章 譯者序第47章 心靈的隱居第75章 鏡中的反照人生第72章 古代宗教的餘緒第24章 有關愛情與美德第49章 何謂高貴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第88章 音樂與人生第42章 道德的培育第70章 對慾望的信仰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44章 論道德即是偏見第73章 德意志精神的探險第12章 親歷的哲學第75章 鏡中的反照人生第52章 理性的思維認知第82章 藝術家的自負第26章 潔淨的本性第19章 哲學家的責任第58章 追求真理的原動力第17章 僞善的科學第76章 生活的熱忱第78章 精神基本意志第22章 用來裝扮的道德第73章 德意志精神的探險第62章 腐敗的特徵第73章 德意志精神的探險第61章 工作與無聊第64章 意志的自由第51章 生命的價值第26章 潔淨的本性第88章 音樂與人生第62章 腐敗的特徵第23章 道德在歐洲大陸的表現
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2章 客觀存在的先驅者第7章 平庸之中藏有真理第12章 親歷的哲學第46章 心靈上的天才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1章 譯者序第9章 對於“偉大”的詮釋第64章 意志的自由第89章 藝術的意志力第35章 道德矛盾的價值第21章 道德的天平第47章 心靈的隱居第43章 遠離怨恨第78章 精神基本意志第52章 理性的思維認知第87章 德意志的深沉第71章 什麼是哲學家第51章 生命的價值第19章 哲學家的責任第67章 人性的虛無第22章 用來裝扮的道德第68章 對於世界的解釋第17章 僞善的科學第17章 僞善的科學第26章 潔淨的本性第63章 哲學家自身的貧困第62章 腐敗的特徵第70章 對慾望的信仰第33章 無聊的道德哲學第20章 追求真理第2章 客觀存在的先驅者第30章 愚蠢與美德第90章 愛的心理學特徵第30章 愚蠢與美德第62章 腐敗的特徵第12章 親歷的哲學第4章 知識和邏輯的起源第46章 心靈上的天才第53章 生命的價值解釋第62章 腐敗的特徵第43章 遠離怨恨第1章 譯者序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第71章 什麼是哲學家第28章 美德的價值尺度第89章 藝術的意志力第84章 對藝術的感激第55章 對於人性的闡釋第37章 人,面向人第63章 哲學家自身的貧困第19章 哲學家的責任第71章 什麼是哲學家第15章 生命的關照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第58章 追求真理的原動力第89章 藝術的意志力第6章 偏見的“科學”第64章 意志的自由第20章 追求真理第30章 愚蠢與美德第1章 譯者序第47章 心靈的隱居第75章 鏡中的反照人生第72章 古代宗教的餘緒第24章 有關愛情與美德第49章 何謂高貴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第88章 音樂與人生第42章 道德的培育第70章 對慾望的信仰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44章 論道德即是偏見第73章 德意志精神的探險第12章 親歷的哲學第75章 鏡中的反照人生第52章 理性的思維認知第82章 藝術家的自負第26章 潔淨的本性第19章 哲學家的責任第58章 追求真理的原動力第17章 僞善的科學第76章 生活的熱忱第78章 精神基本意志第22章 用來裝扮的道德第73章 德意志精神的探險第62章 腐敗的特徵第73章 德意志精神的探險第61章 工作與無聊第64章 意志的自由第51章 生命的價值第26章 潔淨的本性第88章 音樂與人生第62章 腐敗的特徵第23章 道德在歐洲大陸的表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盘山县| 恭城| 灵台县| 东乡县| 江口县| 绥中县| 安吉县| 茶陵县| 堆龙德庆县| 宜良县| 清水县| 荆州市| 连平县| 航空| 玛沁县| 阿城市| 沽源县| 双江| 永昌县| 平利县| 栾川县| 额尔古纳市| 黎川县| 永靖县| 阜康市| 成都市| 苍梧县| 辉县市| 台北市| 达拉特旗| 宕昌县| 罗田县| 深水埗区| 黄冈市| 蒲江县| 洛川县| 崇义县| 新干县| 湛江市| 平谷区| 萍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