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8章 追求真理的原動力

對同一事物是肯定或否定,這都不會讓我們獲得成功。因爲,這只是主觀的經驗定理,這其中沒有“必然性”,有的只是無能。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倘若一切定理中,矛盾這條定理是最可靠的;倘若它是最後的、最基本的、是一切引證的根源的定理;倘若一切其他公理的原則包括在其中,那麼,人們反而應該更認真地考慮到,它在論證方面究竟是以什麼爲前提的。下面兩種情況,二者必居其一:或者它堅持某種與現實物和存在物有關的事物,好像人們很久以前從別的地方就已得知的東西一樣,即不能置相反的頭銜於它的頭上;或者,這個定理意欲表達的是:不應置相反的頭銜於它的頭上。那時,或許邏輯學變成了命令,不是爲了認識真實的東西,而是爲了設定和整理那個我們應將其稱之爲真實的世界。

簡而言之,一直以來未能解決的問題是:邏輯學的公理適用於現實嗎?或者,它們是爲了首先替我們創造現實、“現實性”這些概念的手段和標準嗎?……不過,爲了能對前一個問題加以肯定,如前所述,或許人們已經認識了存在物;但是情況卻完全不是這樣。因此,對於真理的標準,並不包含這一定理,而是包含一個對於應該是真實的東西的命令。

假設根本就不存在這樣一種自我同一的A,就像每個邏輯學的(也就是數學的)定理將這個A看做是前提一樣,而這個A可能就是一種表面性,那麼邏輯學就是以一個表面的單純的世界爲前提了。其實,我們是在無限的經驗科學印象的影響之下才去信仰那個定理的,而經驗學似乎一直對於這個定理加以肯定。“物”——這就如同是A的本來基礎;我們信仰邏輯學的前提乃是我們對物的信仰。邏輯學的A就如同原子一般,乃是對“物”的一種模仿……由於對這一點我們並不理解,而且在邏輯學中我們得出了衡量真實存在的標準,我們也已走在這樣的路上了:即將實體、謂語、客體、主體、行動等一切基礎都設定爲現實性了:這就叫設計了一個形而上學的世界,這就叫一個“真實的世界”(但是,這個世界就又變成了表面的世界……)。

原來的思維活動,也就是肯定和否定,也就是認爲是真實的和認爲是不真實的,由於這些活動不但將習慣,而且也將權利看做前提,所以必須將它們都看做是真實的,或者,都是不真實的。它們受制於一種信仰的統治,即認爲對我們來說認識是存在的,認爲判斷會真的達到真理。簡而言之,邏輯學對以本來的真實會說明某種東西並沒有表示懷疑;換言之,相反的謂語不可能適合這種東西。

在這裡有這樣一種感覺論、粗俗的偏見盛行著:認爲感覺會教導我們有關物的真理——認爲我不能在同一時間說同一事物,這是堅硬的與柔軟的,不可能同時說出。(“我不可能同時有兩種對立的感覺存在”這個本能——是粗俗的、錯誤的。)

概念上的矛盾定理來源於以下的信仰,即認爲我們可以構成概念,認爲某個概念不僅會對某事物的本質加以描述,並且對這個本質也能夠理解……其實,邏輯學(就像幾何和算術一樣)只對我們創造的、虛構的本質性是適用的。邏輯學試著依照一個由我們設定的存在模式去認識現實的世界,更準確地說來:它讓我們學會了圖畫和算術……

論克服決定論和神學。認爲某事乃是井然有序依次出現和可預計地出現的,但從這種認識中是無法得出事物必然出現的結論。認爲一定數量的力在每個固定的場合都用一種唯一的方式和方法來決定自身和表現自身,這種情況並不會將事物變成“非自由意志”。“機械論的必然性”並非事實,因爲只有我們纔會將事物解釋爲現象。我們將現象的可表述性解釋成支配現象的必然性後果。但是,我從事一定的事,在這其中絕不可能產生我不得不做此事的認識。受迫,這根本無法在事物中證明的,因爲,常規只能夠證明,同一現象不是另外一個現象。只是由於我們將主體、行爲者硬塞進事物,纔會有這樣的表象產生,即認爲所有現象都是一個作用於主體的受迫的結果——是誰在起作用呢?還是某個“行爲者”?因和果——這是個危險的概念,只要人們還能想到起作用的某物,想到受影響的某物。

以道德表示的世界是虛妄的。只要道德自身就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那麼道德就是虛妄的。

真理的意志就是固定化、真實化、持久化,是消除虛假性,是將這種特性變爲存在物。因此,“真理”或許不是現成的、可以找到的和可以發現的東西——而是應予創造之物,是用來替某個過程命名的,尤其是爲一種自身無止境的征服意志命名的東西;因爲對真理的確定乃是一種無限過程,一種主動的規定——並非固定的和肯定的東西的意識化。這是一句對“權力意志”持贊成態度的用語。

生命以深信特質之物和規則的輪迴之物這一前提爲基礎;生命越強大,那麼這個可猜測的、似乎成爲存在的世界就必然更爲廣袤。邏輯化、理性化、系統化等皆是生命的輔助手段。

人們將其追尋真理的,即某種態度反射爲存在的世界、形而上學的世界、“自在的物體”、業已存在的世界。人作爲創造者的需要已經虛構了自己進行加工了的世界,預言了這個世界;這個預言對真理的“信仰”就是人的支柱。

一切現象、一切運動、一切發展生成都是在對程度和力的比例關係進行確定,是鬥爭……

一旦我們爲自己虛構了某個對我們如何如何(上帝、自然)等負責的某人,換句話說就是,將我們的生存、我們的幸福和貧困作爲意圖託付給他(它),我們也就失去了純潔的生成。那時,我們就有了想通過我們、並且和我們一起達到某種目的的一個人了。

“個體的幸福”和“大類的幸福”一樣,都是虛構的。因爲,前者不會爲後者作犧牲,從遠處看,大類和個體一樣也是流動之物。“大類的保存”只是大類增殖的結果,即在通向更強大的類的過程中對類的克服的結果。

表面的“目的性”(“無限超越所有人的藝術的目的性”)僅僅是在一切現象中活躍的權力意志的結果。在往強者變的過程中會帶來與目的性方案相像的秩序。不在於表面的目的。但是,若凌駕較小勢力之上的超級權力到手,即後者有著較大權力發揮的功能形成等級制,那麼組織制度將肯定會形成一種手段和目的秩序的外觀。

對錶面的“必然性”的駁斥:

這僅僅表示一個力而並非同時也表現了別的什麼。

對錶面的“目的性”的駁斥:

後者僅僅表示勢力範圍以及和其能達成默契的秩序。

第38章 人與人的差別第12章 親歷的哲學第33章 無聊的道德哲學第43章 遠離怨恨第63章 哲學家自身的貧困第9章 對於“偉大”的詮釋第55章 對於人性的闡釋第81章 善良的審美第57章 社會的未來利益第89章 藝術的意志力第51章 生命的價值第18章 我們的空氣第21章 道德的天平第76章 生活的熱忱第50章 人的至高境界第25章 清醒與面具第16章 力量意識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第32章 憂慮和偏見之於道德第9章 對於“偉大”的詮釋第89章 藝術的意志力第76章 生活的熱忱第25章 清醒與面具第51章 生命的價值第5章 “認識”的起源第64章 意志的自由第75章 鏡中的反照人生第30章 愚蠢與美德第42章 道德的培育第64章 意志的自由第36章 人的蛻變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第61章 工作與無聊第88章 音樂與人生第47章 心靈的隱居第52章 理性的思維認知第37章 人,面向人第69章 洞悉世界的本質第55章 對於人性的闡釋第36章 人的蛻變第49章 何謂高貴第31章 認清道德的面孔第19章 哲學家的責任第40章 女人的獨立性第24章 有關愛情與美德第28章 美德的價值尺度第71章 什麼是哲學家第25章 清醒與面具第8章 哲學與天才第67章 人性的虛無第38章 人與人的差別第44章 論道德即是偏見第45章 論“弱者”的衛生第4章 知識和邏輯的起源第40章 女人的獨立性第86章 教誨的藝術第46章 心靈上的天才第4章 知識和邏輯的起源第12章 親歷的哲學第41章 未來的“人性”第28章 美德的價值尺度第73章 德意志精神的探險第45章 論“弱者”的衛生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第12章 親歷的哲學第12章 親歷的哲學第23章 道德在歐洲大陸的表現第59章 哲學與哲學家第54章 文明的價值關聯第76章 生活的熱忱第3章 思想界的起義第61章 工作與無聊第32章 憂慮和偏見之於道德第35章 道德矛盾的價值第42章 道德的培育第26章 潔淨的本性第23章 道德在歐洲大陸的表現第8章 哲學與天才第66章 對於神聖謊言的批判第75章 鏡中的反照人生第86章 教誨的藝術第52章 理性的思維認知第33章 無聊的道德哲學第84章 對藝術的感激第76章 生活的熱忱第84章 對藝術的感激第44章 論道德即是偏見第72章 古代宗教的餘緒第3章 思想界的起義第13章 哲學的命題第84章 對藝術的感激第41章 未來的“人性”第69章 洞悉世界的本質第45章 論“弱者”的衛生第59章 哲學與哲學家第30章 愚蠢與美德第7章 平庸之中藏有真理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57章 社會的未來利益
第38章 人與人的差別第12章 親歷的哲學第33章 無聊的道德哲學第43章 遠離怨恨第63章 哲學家自身的貧困第9章 對於“偉大”的詮釋第55章 對於人性的闡釋第81章 善良的審美第57章 社會的未來利益第89章 藝術的意志力第51章 生命的價值第18章 我們的空氣第21章 道德的天平第76章 生活的熱忱第50章 人的至高境界第25章 清醒與面具第16章 力量意識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第32章 憂慮和偏見之於道德第9章 對於“偉大”的詮釋第89章 藝術的意志力第76章 生活的熱忱第25章 清醒與面具第51章 生命的價值第5章 “認識”的起源第64章 意志的自由第75章 鏡中的反照人生第30章 愚蠢與美德第42章 道德的培育第64章 意志的自由第36章 人的蛻變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第61章 工作與無聊第88章 音樂與人生第47章 心靈的隱居第52章 理性的思維認知第37章 人,面向人第69章 洞悉世界的本質第55章 對於人性的闡釋第36章 人的蛻變第49章 何謂高貴第31章 認清道德的面孔第19章 哲學家的責任第40章 女人的獨立性第24章 有關愛情與美德第28章 美德的價值尺度第71章 什麼是哲學家第25章 清醒與面具第8章 哲學與天才第67章 人性的虛無第38章 人與人的差別第44章 論道德即是偏見第45章 論“弱者”的衛生第4章 知識和邏輯的起源第40章 女人的獨立性第86章 教誨的藝術第46章 心靈上的天才第4章 知識和邏輯的起源第12章 親歷的哲學第41章 未來的“人性”第28章 美德的價值尺度第73章 德意志精神的探險第45章 論“弱者”的衛生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第12章 親歷的哲學第12章 親歷的哲學第23章 道德在歐洲大陸的表現第59章 哲學與哲學家第54章 文明的價值關聯第76章 生活的熱忱第3章 思想界的起義第61章 工作與無聊第32章 憂慮和偏見之於道德第35章 道德矛盾的價值第42章 道德的培育第26章 潔淨的本性第23章 道德在歐洲大陸的表現第8章 哲學與天才第66章 對於神聖謊言的批判第75章 鏡中的反照人生第86章 教誨的藝術第52章 理性的思維認知第33章 無聊的道德哲學第84章 對藝術的感激第76章 生活的熱忱第84章 對藝術的感激第44章 論道德即是偏見第72章 古代宗教的餘緒第3章 思想界的起義第13章 哲學的命題第84章 對藝術的感激第41章 未來的“人性”第69章 洞悉世界的本質第45章 論“弱者”的衛生第59章 哲學與哲學家第30章 愚蠢與美德第7章 平庸之中藏有真理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57章 社會的未來利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收藏| 衡东县| 桦川县| 垣曲县| 闽清县| 大渡口区| 法库县| 宜丰县| 桃源县| 英德市| 六盘水市| 蓬溪县| 石景山区| 华容县| 湘乡市| 蒲城县| 清原| 都安| 昌黎县| 当雄县| 图木舒克市| 濉溪县| 乌兰察布市| 大庆市| 金川县| 民权县| 邢台市| 三亚市| 耿马| 章丘市| 文化| 安塞县| 新绛县| 八宿县| 临湘市| 海门市| 大理市| 康保县| 青岛市| 墨江| 天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