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5章 生命的關照

力的衆多性通過一個共同的營養過程聯繫起來,我們將它稱做“生命”。一切所謂的感覺、觀念、思維——即:1.對一切其他力的抗拒;2.依照節奏和形態對這些力進行調整;3.依照同化和排泄的標準來進行評價——這都屬於讓生命成爲可能的營養過程。

“在思維的形成過程中,一定會到達這樣一個點,在那裡有這樣一種認識,被人們稱做爲事物特性的東西,就是感覺著的實體的感覺,這種認識會進入意識:這樣一來,特性就不是物體的從屬物了。”而餘下的就是“自在物”了。對自在物和爲我們之物進行區分的基礎,乃是那種能夠給予事物以能量的陳舊的、天真的知覺。但是,分析的結果卻顯示,力也是附帶加進去的。同樣,實體也是硬塞進去的。“事物會對某個主體刺激。”是嗎?實體觀的源頭在於語言,不在於我們之外的存在物!自在物根本不值一駁!

存在物被認爲是感覺,是一切無感覺之物都不會以其爲基礎的感覺。

在運動中,任何現成的感覺內容都是不存在的。從內容上說,存在物不可能是運動:換言之就是,(不可能是)存在的形式。

備註:可以嘗試對現象解釋的辦法:第一,用想象在現象的影像(目的)之前的方法;第二,用想象在現象的影像之後的方法(數學物理解釋法)。

二者不應混淆。也就是說:那種需要以感覺和思維對世界約束的物理學解釋,不能再生髮或產生感覺和思維。毋寧說,物理學應該一貫沒有感覺、沒有目的地來感覺世界——一直到感覺最高等的人。目的說的解釋只是目的的歷史,絕非物理的!

科學僅僅只是問驅使我們去意願的是什麼。毋寧說,它否認被意願,並認爲某物的發生有一些不一樣——簡單地說來,對“意志”和“目的”的信仰不過是幻想。它不追問行爲的動機,好像在意識中動機是在行爲之前似的。因爲,科學首先將行爲分成機械論的現象羣,並對這種機械運動的前史進行追溯——但不是在感覺和思維中。因此,科學絕對不需要解釋:因爲,感覺是科學的材料,它理應被解釋。——科學的任務就是:解釋世界,而不是把感覺當成原因。因爲,這意味著把感覺當成了原因。然而,卻一直爲解決科學的任務。

也就是說:要麼是沒有意志——科學的假說——,要麼是自由的意志,二者必居其一。後者代表了統治感,即便科學的假說的證明是對的,這種情感我們也不能擺脫。

對因果的普遍信仰的前提爲自由意志是任何結果的原因。正因爲如此,我們纔會感覺有因果關係。還包含了這樣一種感覺,即任何原因都不是結果,而只有意志是原因的時候纔是原因,總是如此。我們的意志行動不是必然的——它是包含在“意志”的概念中。在原因之後的結果是必然的——我們這樣感覺。認爲我們的意願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必然,這也是假說。

長期以來,我們都是把某種行爲、性格、生命的價值放在目的和意圖之中,換言之就是爲了目的本身而表現、行動和生活的。因爲,興趣的這種原始的特質最終還是要發生危險的轉折。——即,倘若現象的無目的和無意圖性更多地一再進入意識的話。這麼一來,似乎是在暗藏著一種普遍的貶值:“一切都沒有意義。”——這句傷感的名言的意思也就是說:“一切意義都包含在意圖之中。倘若沒有意圖,也就沒有了意義。”依照這種觀點來說,人們就不得不把生命的價值放在“後生命”中,要不就放在觀念,或人類,或民族,或超越人之外的不斷前進的發展過程中;但如果這樣,人們也就進入到目的的無限發展過程中了。因爲,人們最終需要爲自己在“世界發展過程”中謀求一席之地(這也許是紊亂的鬼神說的影響所造成的,即認爲這就是走向虛無的過程)。

與此相反,“目的”需要一種更嚴厲的批判:因爲,人們應當認識到,目的是絕對不會引起行爲的。因爲,目的是用作解釋的手段。在對此進行闡述的時候,現象的某些點會被強調和挑選,以犧牲他人和絕大多數人爲代價。每當幹某件事時帶著一個目的的時候,就會發現某種本質不同的東西和另外的現象。因爲,聯繫到帶有目的的行動來看,情形是和太陽輻射酷熱的所謂合乎目的性一樣,白白浪費了絕大部分熱量;只有微乎其微的一點兒熱量是“有目的”、“有意義的”——;一種帶有其“手段”的目的,這是一種非常模糊的描述,雖然可以將其作爲規定和意志來發布命令,但它是以一種由馴服的工具組成的體系爲前提條件的。它設定純粹堅實的偉大之物來取代那個非常模糊的東西(即我們設想了一個設定目的和手段的更明智但也是更狹隘的智慧,以便有能力賦予我們唯一知道的“目的”去起“行爲的起因”的作用,而這種權利原來我們是沒有的:即爲了一個問題的解決而把問題放進了對我們來說無法觀察的世界)。

最後,“目的”爲什麼不可能是伴隨現象呢?也就是在引起合乎目的行爲時在變化序列中起作用的力呢?因爲,之前進入意識的、引領我們見到現實現象的蒼白圖景,就是現象本身的象徵,而非現象的原因。——但是,這麼一來,我們批判了的也就是意志本身了。因爲,將意識中作爲意志力出現的東西看成了原因,這不是一種空想嗎?一切意識現象都只不過是終結現象即鏈條的最後環節嗎?但好像決定它們的是意識平面內部的先後次序。這倒可能是一幻想。

第55章 對於人性的闡釋第60章 功利性的價值判斷第84章 對藝術的感激第76章 生活的熱忱第89章 藝術的意志力第67章 人性的虛無第9章 對於“偉大”的詮釋第7章 平庸之中藏有真理第11章 歡樂的含義第31章 認清道德的面孔第66章 對於神聖謊言的批判第61章 工作與無聊第8章 哲學與天才第4章 知識和邏輯的起源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60章 功利性的價值判斷第75章 鏡中的反照人生第10章 偉大的健康第52章 理性的思維認知第33章 無聊的道德哲學第75章 鏡中的反照人生第43章 遠離怨恨第4章 知識和邏輯的起源第19章 哲學家的責任第56章 呼喚強者的時代第24章 有關愛情與美德第45章 論“弱者”的衛生第62章 腐敗的特徵第58章 追求真理的原動力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71章 什麼是哲學家第24章 有關愛情與美德第32章 憂慮和偏見之於道德第82章 藝術家的自負第38章 人與人的差別第38章 人與人的差別第8章 哲學與天才第48章 虛榮與高貴第6章 偏見的“科學”第38章 人與人的差別第6章 偏見的“科學”第8章 哲學與天才第50章 人的至高境界第53章 生命的價值解釋第63章 哲學家自身的貧困第22章 用來裝扮的道德第82章 藝術家的自負第60章 功利性的價值判斷第13章 哲學的命題第13章 哲學的命題第24章 有關愛情與美德第5章 “認識”的起源第56章 呼喚強者的時代第54章 文明的價值關聯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79章 致現實主義者第53章 生命的價值解釋第44章 論道德即是偏見第35章 道德矛盾的價值第35章 道德矛盾的價值第45章 論“弱者”的衛生第5章 “認識”的起源第73章 德意志精神的探險第41章 未來的“人性”第7章 平庸之中藏有真理第70章 對慾望的信仰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62章 腐敗的特徵第28章 美德的價值尺度第73章 德意志精神的探險第31章 認清道德的面孔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60章 功利性的價值判斷第68章 對於世界的解釋第17章 僞善的科學第32章 憂慮和偏見之於道德第8章 哲學與天才第75章 鏡中的反照人生第17章 僞善的科學第75章 鏡中的反照人生第65章 人類的謬誤第50章 人的至高境界第70章 對慾望的信仰第39章 愛情觀之男女有別第32章 憂慮和偏見之於道德第8章 哲學與天才第49章 何謂高貴第56章 呼喚強者的時代第26章 潔淨的本性第71章 什麼是哲學家第22章 用來裝扮的道德第13章 哲學的命題第90章 愛的心理學特徵第2章 客觀存在的先驅者第76章 生活的熱忱第73章 德意志精神的探險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26章 潔淨的本性第20章 追求真理
第55章 對於人性的闡釋第60章 功利性的價值判斷第84章 對藝術的感激第76章 生活的熱忱第89章 藝術的意志力第67章 人性的虛無第9章 對於“偉大”的詮釋第7章 平庸之中藏有真理第11章 歡樂的含義第31章 認清道德的面孔第66章 對於神聖謊言的批判第61章 工作與無聊第8章 哲學與天才第4章 知識和邏輯的起源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60章 功利性的價值判斷第75章 鏡中的反照人生第10章 偉大的健康第52章 理性的思維認知第33章 無聊的道德哲學第75章 鏡中的反照人生第43章 遠離怨恨第4章 知識和邏輯的起源第19章 哲學家的責任第56章 呼喚強者的時代第24章 有關愛情與美德第45章 論“弱者”的衛生第62章 腐敗的特徵第58章 追求真理的原動力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71章 什麼是哲學家第24章 有關愛情與美德第32章 憂慮和偏見之於道德第82章 藝術家的自負第38章 人與人的差別第38章 人與人的差別第8章 哲學與天才第48章 虛榮與高貴第6章 偏見的“科學”第38章 人與人的差別第6章 偏見的“科學”第8章 哲學與天才第50章 人的至高境界第53章 生命的價值解釋第63章 哲學家自身的貧困第22章 用來裝扮的道德第82章 藝術家的自負第60章 功利性的價值判斷第13章 哲學的命題第13章 哲學的命題第24章 有關愛情與美德第5章 “認識”的起源第56章 呼喚強者的時代第54章 文明的價值關聯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79章 致現實主義者第53章 生命的價值解釋第44章 論道德即是偏見第35章 道德矛盾的價值第35章 道德矛盾的價值第45章 論“弱者”的衛生第5章 “認識”的起源第73章 德意志精神的探險第41章 未來的“人性”第7章 平庸之中藏有真理第70章 對慾望的信仰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62章 腐敗的特徵第28章 美德的價值尺度第73章 德意志精神的探險第31章 認清道德的面孔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60章 功利性的價值判斷第68章 對於世界的解釋第17章 僞善的科學第32章 憂慮和偏見之於道德第8章 哲學與天才第75章 鏡中的反照人生第17章 僞善的科學第75章 鏡中的反照人生第65章 人類的謬誤第50章 人的至高境界第70章 對慾望的信仰第39章 愛情觀之男女有別第32章 憂慮和偏見之於道德第8章 哲學與天才第49章 何謂高貴第56章 呼喚強者的時代第26章 潔淨的本性第71章 什麼是哲學家第22章 用來裝扮的道德第13章 哲學的命題第90章 愛的心理學特徵第2章 客觀存在的先驅者第76章 生活的熱忱第73章 德意志精神的探險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26章 潔淨的本性第20章 追求真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顺县| 巴塘县| 曲周县| 焉耆| 道孚县| 西盟| 滨州市| 堆龙德庆县| 义乌市| 梁山县| 丹寨县| 雷山县| 新绛县| 礼泉县| 惠来县| 徐州市| 霍城县| 伊川县| 马关县| 平和县| 北川| 新邵县| 车险| 乐清市| 南安市| 安吉县| 七台河市| 沂源县| 崇明县| 常山县| 介休市| 会泽县| 黑水县| 远安县| 肇东市| 徐闻县| 瑞金市| 汕尾市| 武乡县| 荆州市| 通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