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5章 人類的謬誤

基督教將無私和愛的學說提升到首位,這就等於絲毫沒有將利益歸結到個體的利益上。相反,它原本的歷史性結果,即結果的災禍,始終是一種利己主義、個人利己主義的惡性膨脹。基督教把個體看得特別重要而且絕對,以致人們無法再將人作爲犧牲品。但是類的存在恰恰在於人的犧牲……上帝面前,任何“靈魂”都是平等的。但是,在一切可能的估價中,這種估價卻是最具危險性的!如果人們認爲個體之間都是平等的,那麼類就出現了問題,因爲人們會優先選擇個體而最終導致類的滅亡,聽以基督教具有一種針對性的選擇原則。如果蛻化者,病夫(“基督徒”)能夠像健康人(“異教徒”)那樣寶貴,甚至比他們更寶貴——根據巴斯噶對疾病和健康的詮釋,自然發展的進程必將被否定,而非自然的倒成了一種法則……這種普遍、大衆化的人類的愛,事實上就是對所有受苦難的人、敗類、退化者的照顧。因爲這種愛能夠降低和削弱人的力量、責任感、人祭的高尚義務。

如果以基督教的價值爲衡量標準的話,那麼剩下的只有自我犧牲。但是基督教設想並竭力勸導的仍然是人祭的殘餘,從馴育觀點來看,這是毫無意義的。對於類的繁衍,其形式不論是表現爲僧侶的苦行,還是十字架、絞刑臺,抑或是荒謬的“殉道者”,個體的犧牲與否都是無所謂的。敗類、蛻化者和弱者的滅亡與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可是,擁有保守力量的基督教卻是傾向於這些人的,這種力量能夠使弱者懂得如何愛惜、保留自身,知道彼此的支援是多麼的重要。如果沒有這種相互的支持性、團結性,沒有這種對選擇的阻礙,那麼我們真的想不出基督教的“美德”以及“人類的愛”又會是什麼?如果弱者的羣衆利己主義不是基督教的利他主義,那麼它又是什麼呢?……假設人們不認爲這種信念是極端的非道德性,並且不是一種對生命的犯罪,那麼,人們則成了病態的幫派,甚至他們自身就具有那種本能……人類真正的愛會爲了類而犧牲——這種愛擁有鋼鐵般的力量,並且具有自我克服的能力,因爲它需要人祭。虛僞的人道說法成了基督教的標誌以及主張不犧牲一切……

編年學的重大轉折就是“內在世界”的現象主義。由此使原因比結果略晚地進入了意識。——我們代替了,忍受了無數的反射痛感,而那裡卻沒有感受痛苦的位置。因爲我們懂得了一個道理,感官感覺並非是受外部世界決定的,而是受內在世界決定,因爲,外部世界的行動常常在一種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而我們所意識到的外部世界,哪怕一個小角落也都是在外部世界對我們產生影響後才令我們意識到的,因此,這種意識就在事後表現爲結果的“原因”。

因爲“內部世界”的現象主義,我們顛倒了原因和結果的編年學。內在經驗的事實就是,原因只會在結果發生以後才被虛構出來……思想序列的情形與之相同。當我們的思想還沒有真正進入意識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尋找它的原因了。所以,最先進入意識的就是原因,然後纔是結果……我們的一切夢境仍然是對全部感覺的原因的解釋,甚至是達到這種程度,形成一種狀態。僅僅當它因此構想出的因果關係進入意識時,它纔會被意識到。

整個“內在經驗”的基礎,就是爲了對神經中樞形成一種刺激,從而尋找和設想出原因——被發現的原因就是最先進入意識的原因。因爲,它不同於實際原因——這也是根據以前的“內在經驗”,即記憶作爲研究的基礎試探的。但是,記憶並不會遺忘那些陳舊的解釋,也就是錯誤的原因性這種老習慣——從而,“內在經驗”自然要承擔前次犯下的所有錯誤的因果虛構的結果。我們時刻表現出的“外部世界”同老的原因錯誤之間是一種不可分割的,因爲我們在分析外部世界時,用的是“物”這個模式主義。

當“內在經驗”發現了個體所通用的語言後,便進入了我們的意識,也就是將一種狀態轉變成個體所熟悉的狀態。“明白”代表著天真無邪,通過舊的、熟悉的語言就可以表達某些新鮮的東西。例如,“我的處境很糟”——這種判斷則是以觀察者中立性的偉大和遲來爲前提的。天真單純的人常常會說:“某人令我深陷糟糕的處境——只有他真正看到了自己不佳的處境後,他才明白自己的處境真的不太好……”對於這種情況,我將它定義爲語言學缺乏癥;在沒有蒐集與之相關的一些註釋的情況下就把一篇課文讀完了,這屬於“內在經驗”的最新形式——甚至應該說是一種根本行不通的形式……

人類的謬誤和無知就是一種不祥之兆。有人認爲自己已經發現了真理,並且使謬錯和無知徹底消失了,其實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誘惑之一。假如某人將真理看做是一種信仰,那麼他的考察、研究、謹慎、考驗等意志就會漸漸癱瘓。因爲,意志本身就具有反叛意識,也就是對真理的懷疑……

事實上,與謬誤和無知相比,“真理”是最不幸的,因爲它使推動、啓蒙和認識的力量沒有施展的空間。

此時,懶惰的激情已經和“真理”組成了幫派,換句話說“思維就是艱難困苦”;同樣,還包括秩序、規則、擁有的幸福感以及富於智慧的自豪感。總之,空想著“我佔有了真理”要比單單說看到了漆黑的一團好聽得多……因爲,這樣做首先安撫了生命,並且賦予生命以信任;這樣做還改善了性格,減少了懷疑情緒,甚至包括“靈魂的安寧”、“良心的平靜”。所有這些杜撰都是在這種前提下才有可能存在,即有真理的存在。——“在識別真理時,你們的依據就是結果。”……真理就是真理,它具有一定勸善的力量……只要過程沒有停止:一切善,所有成就便會統統存入“真理”的戶頭。

這充分證明了:現在,幸福、滿意、羣居和個人福利已經被人認爲是信仰道德的結果……相反:人們將失誤應該派生出的那種信仰看做是一種缺乏……

第25章 清醒與面具第45章 論“弱者”的衛生第47章 心靈的隱居第90章 愛的心理學特徵第55章 對於人性的闡釋第7章 平庸之中藏有真理第44章 論道德即是偏見第2章 客觀存在的先驅者第40章 女人的獨立性第81章 善良的審美第29章 謙虛的品格第11章 歡樂的含義第2章 客觀存在的先驅者第88章 音樂與人生第37章 人,面向人第21章 道德的天平第21章 道德的天平第6章 偏見的“科學”第78章 精神基本意志第90章 愛的心理學特徵第33章 無聊的道德哲學第57章 社會的未來利益第24章 有關愛情與美德第15章 生命的關照第69章 洞悉世界的本質第59章 哲學與哲學家第84章 對藝術的感激第5章 “認識”的起源第73章 德意志精神的探險第62章 腐敗的特徵第58章 追求真理的原動力第82章 藝術家的自負第56章 呼喚強者的時代第51章 生命的價值第7章 平庸之中藏有真理第46章 心靈上的天才第28章 美德的價值尺度第61章 工作與無聊第53章 生命的價值解釋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9章 對於“偉大”的詮釋第76章 生活的熱忱第49章 何謂高貴第8章 哲學與天才第51章 生命的價值第30章 愚蠢與美德第36章 人的蛻變第42章 道德的培育第61章 工作與無聊第50章 人的至高境界第68章 對於世界的解釋第6章 偏見的“科學”第36章 人的蛻變第68章 對於世界的解釋第6章 偏見的“科學”第32章 憂慮和偏見之於道德第4章 知識和邏輯的起源第71章 什麼是哲學家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第37章 人,面向人第19章 哲學家的責任第55章 對於人性的闡釋第3章 思想界的起義第40章 女人的獨立性第26章 潔淨的本性第64章 意志的自由第43章 遠離怨恨第68章 對於世界的解釋第62章 腐敗的特徵第31章 認清道德的面孔第3章 思想界的起義第37章 人,面向人第74章 信仰的需要和使命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76章 生活的熱忱第11章 歡樂的含義第37章 人,面向人第15章 生命的關照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35章 道德矛盾的價值第15章 生命的關照第22章 用來裝扮的道德第62章 腐敗的特徵第16章 力量意識第71章 什麼是哲學家第69章 洞悉世界的本質第52章 理性的思維認知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第82章 藝術家的自負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87章 德意志的深沉第13章 哲學的命題第43章 遠離怨恨第7章 平庸之中藏有真理第59章 哲學與哲學家第7章 平庸之中藏有真理第51章 生命的價值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
第25章 清醒與面具第45章 論“弱者”的衛生第47章 心靈的隱居第90章 愛的心理學特徵第55章 對於人性的闡釋第7章 平庸之中藏有真理第44章 論道德即是偏見第2章 客觀存在的先驅者第40章 女人的獨立性第81章 善良的審美第29章 謙虛的品格第11章 歡樂的含義第2章 客觀存在的先驅者第88章 音樂與人生第37章 人,面向人第21章 道德的天平第21章 道德的天平第6章 偏見的“科學”第78章 精神基本意志第90章 愛的心理學特徵第33章 無聊的道德哲學第57章 社會的未來利益第24章 有關愛情與美德第15章 生命的關照第69章 洞悉世界的本質第59章 哲學與哲學家第84章 對藝術的感激第5章 “認識”的起源第73章 德意志精神的探險第62章 腐敗的特徵第58章 追求真理的原動力第82章 藝術家的自負第56章 呼喚強者的時代第51章 生命的價值第7章 平庸之中藏有真理第46章 心靈上的天才第28章 美德的價值尺度第61章 工作與無聊第53章 生命的價值解釋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9章 對於“偉大”的詮釋第76章 生活的熱忱第49章 何謂高貴第8章 哲學與天才第51章 生命的價值第30章 愚蠢與美德第36章 人的蛻變第42章 道德的培育第61章 工作與無聊第50章 人的至高境界第68章 對於世界的解釋第6章 偏見的“科學”第36章 人的蛻變第68章 對於世界的解釋第6章 偏見的“科學”第32章 憂慮和偏見之於道德第4章 知識和邏輯的起源第71章 什麼是哲學家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第37章 人,面向人第19章 哲學家的責任第55章 對於人性的闡釋第3章 思想界的起義第40章 女人的獨立性第26章 潔淨的本性第64章 意志的自由第43章 遠離怨恨第68章 對於世界的解釋第62章 腐敗的特徵第31章 認清道德的面孔第3章 思想界的起義第37章 人,面向人第74章 信仰的需要和使命第77章 歷史意義的定位第76章 生活的熱忱第11章 歡樂的含義第37章 人,面向人第15章 生命的關照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35章 道德矛盾的價值第15章 生命的關照第22章 用來裝扮的道德第62章 腐敗的特徵第16章 力量意識第71章 什麼是哲學家第69章 洞悉世界的本質第52章 理性的思維認知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第82章 藝術家的自負第80章 論詩的起源和藝術的功用第87章 德意志的深沉第13章 哲學的命題第43章 遠離怨恨第7章 平庸之中藏有真理第59章 哲學與哲學家第7章 平庸之中藏有真理第51章 生命的價值第14章 論生命的理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镇县| 伊川县| 丹棱县| 长岭县| 福建省| 乌什县| 曲阜市| 海南省| 商南县| 阿克苏市| 揭阳市| 尼勒克县| 桦甸市| 华蓥市| 启东市| 岑巩县| 酒泉市| 霍山县| 望奎县| 佳木斯市| 开远市| 裕民县| 凌源市| 平谷区| 通州市| 武隆县| 阜阳市| 长岭县| 克拉玛依市| 迭部县| 乾安县| 个旧市| 抚宁县| 大渡口区| 浦东新区| 武功县| 阿拉善盟| 吉水县| 运城市| 千阳县| 青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