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不了這許多,想來叔父之意也是命我先行一步,隨後大軍追上。”
“不行!這裡不過三千人,還有一半是侯景降兵,陳茜你是瘋了麼!”韓子高再忍不住,“你就算此刻出發(fā)趕至南康又有何用?三千人……就算三日,這三日之內(nèi)如若陳頊在南康又生事故你如何救他?連你一起被困!大軍到時恐怕你們都性命不保。”
這種荒唐的念頭根本不值得討論,就算韓子高本無行兵經(jīng)驗,他也懂得此刻領(lǐng)了皇命而去完全就是妄逞匹夫之勇,還給了王司馬下手機會。
但是榻上被墨玉寬袍覆住的人深深吸了口氣,“當(dāng)年吳興父母雙亡,只剩我們兩人……我也要保住他。你不能明白,他還年輕……我經(jīng)過的,便不能讓他再受。”
躲在池塘裡才躲過仇殺的親弟,完全嚇得呆滯的目光。陳茜清清楚楚記得自己心底那一刻瘋狂的仇恨,他捂住他的嘴,不能哭不能叫,都沒有用,他們需要報仇,需要踩在別人身上。
他們從此只剩彼此,必須要把這一切都報復(fù)回來,但是有沒有人想過這一路上需要付出的代價?是不是真的有人只爲(wèi)骨血親情就能施捨給你一切?
如果不是,那也輪不到陳頊,他活著,他所經(jīng)過的就不能讓陳頊再受。
韓子高確定他是真的內(nèi)息紊亂連帶著思緒都有些混亂了,這些話以前他從不肯開口的,也許是真的猛然驚醒過來,被嶺南戰(zhàn)報驚得穩(wěn)不住了。
陳茜的六親不認喜怒難測明明就是不懂得方式。
只不過以前從來沒有人趕去接近他罷了,沒有人有這個膽子去理解這種狀態(tài)。
陳茜試著坐起身來,“我登船前同他說過,我一刻未死,便絕對輪不到他!不管是任何事……”高燒三日不退,韓子高到底攔住了他,“你現(xiàn)下不能動!”
這話近似命令口氣,陳茜一愣,擡眼望他卻看著這少年突如其來的外放氣勢,又是那般起了刺的模樣。
彼此都太過清楚,韓子高一旦下了決定就絕不回頭,只不過一瞬的對峙,陳茜突然開口,“你想做什麼?”
“我知道你其實在擔(dān)心陳頊,他到底不比你……恐怕這一次也是被人設(shè)了圈套,卻不想剛好趕上你無法脫身,他被徹底困死在南康。東方|小說網(wǎng)|?”韓子高右手擡起過來試試他身上溫度,“陳茜,大夫已經(jīng)明言,入秋之前你絕對不可同人動手,更需平穩(wěn)之所調(diào)養(yǎng)內(nèi)息,所以……”
侯安都隱隱覺出這邊兩人動靜有異,卻看著韓子高一隻手拉過陳茜的外袍將他整個人圍在其中,“聽著,陳頊一定要救,你也一定要救。”
眼前微微挑起眉來的男人死死盯住韓子高不放,他漸漸覺出了某種感覺,這少年淺水城一劫之後被全然激發(fā)出了無法形容的氣魄,這幾日自己一直昏沉不醒,他甚至來不及想究竟韓子高是如何一隻手臂撐住這千人歸返至此,他太過清曉自己所帶之人都是經(jīng)年舊部,平日人人桀驁成了性,韓子高能夠被他們認可追隨絕非易事……而此時此刻陳茜真切的覺出了他真真正正的成長起來。
變得讓人看見他身上的擔(dān)負。
和十二歲的他,和城東野地裡浣去滿手血水的孩子不再一樣。
可是陳茜無法確定是好是壞,比如他現(xiàn)在竟然就已經(jīng)無法再主導(dǎo)局面,硬著聲音開口,“韓子高,我到底還是長城縣侯,你又算什麼?”
“現(xiàn)在就連我只剩一隻手臂都能輕易殺了你。”那少年竟然直直回答想也不想,周身凜然的蓮花氣又是那般清得發(fā)苦,“這一次無論如何你必須先回城。”
“不可,蕭勃若是當(dāng)真已經(jīng)野心昭彰無所顧忌,他絕對會用陳頊之命爲(wèi)自己立威,不能再拖,何況對於陳氏全軍而言也絕對不是好事,陳頊定是鬧得天下皆知……否則叔父不會急急穩(wěn)住我答應(yīng)接你回去治傷。”
韓子高命侯安都出去查看前路,自己坐於他身側(cè),陳茜從來不曾如此,他幾乎能夠感覺到他身上混亂的高熱溫度,太過冒險,明明身有奇毒還同侯景搏命相拼,那之後……韓子高微微黯然。
他記得竹的屍身破損之勢,侯安都也說過,他那一夜誤認,受了太大的刺激。
韓子高很清楚舊日對他而已是多大的恥辱和無法忘懷的愧疚,讓他再經(jīng)受一遍……是人都會受不了。
船底一陣激盪,明顯已入秦淮支流。
事態(tài)緊急,眼見快至建康城外,韓子高命人取地圖來,陳茜掃過一眼擡手指在那僻冷山脈之處,“必需棄船過羅霄山,南康如今歸屬始興郡。若走水路不待上岸便會曝露。”
舟行平緩已至淺灘,陳茜思量前後,“就算蕭勃暗藏野心屯兵已久,但是嶺南一方地勢所限,多是地方勢力擁兵割佔,南康之中最多不過五萬精兵,只需設(shè)法從羅霄山深入始興郡中便仍有機會。”他略略思量嶺南廣州一帶形勢,“如今關(guān)鍵便是要弄清南康內(nèi)史譚世遠究竟立場如何,蕭勃煽動而起的土莽之衆(zhòng)不過貪圖眼前利益,這一時見得陳頊敗退無法才得了勢,一旦能夠令譚世遠脫離蕭勃威脅,土豪勢力必將迸散,到時始興郡缺口打開,叔父援兵便可同我部裡應(yīng)外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