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章平延津郭淮殞命 棄天險子丹守鄴
話說司馬懿識破劉瑞、陳登之計後,剿除了朝歌城中的影狼,又分兵馳援了黎陽,保住了二處城池。
龐統言欲接應過陳留的張遼軍,令其渡過黃河,攻襲濮陽。劉瑞採納其言,令龐統都督龐德、趙統、趙廣、劉封、關興、關索等將,率軍十萬駐守黎陽。劉瑞自引五萬軍,以關平、張苞爲將,陳登爲謀,往黃河沿岸而去。
路上,劉瑞問道:“近聞文遠鏖戰烏巢,朕欲引兵奇襲延津,與文遠兩面夾擊,則郭淮必棄城而走!”
陳登道:“今曹魏勢力孤微,陛下伐之,非取其城池,更要滅其精銳!郭淮,魏國上將!陛下若將其驅逐,則郭淮必將領兵於別處,終究爲陛下大患!今不若設計誅之,使魏軍喪膽!”
劉瑞問道:“元龍可有妙計?”
陳登道:“陛下可知當日荀攸設白馬之謀?”
劉瑞聞之,道:“聲東擊西,分敵之勢!”
陳登笑道:“白馬守將文欽,恃勇之輩,全無謀略!陛下可仿照荀攸之謀,大張旗鼓往平丘進兵,卻趁夜進兵突襲白馬,魏人不備,白馬必破!”
劉瑞依其言,率軍向平丘進發。
及夜,劉瑞卻調轉方向,率軍走水路急行軍抵達白馬。
等魏軍反應過來時,蜀軍已然有登城者。
文欽聽聞劉瑞率軍至此,大驚失色,趕忙引著親衛登城指揮作戰。
張苞不甘寂寞,親自登城。待他翻上城頭時,正看到文欽率軍大肆屠殺登城士卒。
張苞大怒,在腰間解下蛇矛向他刺去。
文欽見一環眼黑臉的人物衝他殺來,也不懼怕,舞槍迎了上去。
二將相遇,兵器瞬間交錯在一起,迸發出的火花在黑夜中格外顯眼。二人約戰五十餘合,張苞精神抖擻,愈戰愈勇,甚有當日張飛的幾分神韻。
文欽雖勇,卻敵不過張苞,數合後,其覷見空子便欲逃走。
張苞哪裡能捨,快步追上一矛將他抽到,周圍士卒趕忙上前,將文欽五花大綁。
城頭的魏軍士卒見此,紛紛跪地請降。
未及一刻,城門打開,劉瑞率軍入城,安撫了降卒。
張苞壓著文欽走來,道:“大哥,這小子確實有幾分本領!”
劉瑞仔細端望著文欽,見他虎背熊腰,故笑著走過去,親自爲他鬆綁,道:“朕已擺下酒宴,專爲將軍接風!”
文欽見此,道:“汝不欲殺我?”
劉瑞道:“吾甚是仰慕將軍之名,如何會殺汝?”
劉瑞目示陳登,陳登會意,舉杯勸酒。
待文欽飲下後,陳登道:“以將軍勇武,必在郭淮之上吧!”
文欽聞之,嘆道:“郭淮乃平東將軍,官居高位!某不過以安遠將軍,何敢與他相比!”言畢微微嘆了口氣,將酒杯舉起,一飲而盡。
劉瑞心中暗喜,道:“將軍之勇,雖不及昔日虎侯許褚,然卻高於郭淮遠矣!可惜,曹睿不識良才,否則閣下必當爲朕之強敵!”
文欽聞之,跪於地,道:“望陛下垂恩收錄,某必當效之以死力!”
劉瑞大喜,親自將他扶起,道:“朕能得仲若,則又添一猛將!”言畢下旨,封文欽爲安西將軍、關內侯。
劉瑞勸降文欽,非是看重他他的勇猛,而是惦記其子文鴦。文鴦之勇,不亞於趙雲,倘若其爲曹睿所驅使,必當爲自己大敵,是故劉瑞不殺文欽卻以禮招降。
劉瑞取了白馬,與衆人商議攻取延津之事。陳登道:“臣有一計,可破延津!只是,不知仲若願不願意幫忙。”
文欽抱拳道:“但有差使,臣必不推辭!”
劉瑞笑道:“元龍就不要賣關子了!”
陳登道:“郭淮駐守烏巢、延津,尚有兵馬三萬,實難攻取!文將軍可領著原部下假裝潰敗,逃往延津。郭淮見是將軍,必當接納!如此,待陛下領兵攻城之時,將軍卻在城中起事,趁機打開城門,如此郭淮必不防備,延津可取也!”
文欽聞之大喜,跪地指天立誓,道:“臣定不負聖恩!”言畢率領著三千餘人奔向延津。
延津城中,郭淮擊退張遼軍後,忽聞劉瑞遣軍襲破了白馬,心中大驚。正當此時,忽聞文欽引著三千餘敗卒逃回。
郭淮不假思索,便下令放他們入城。
及文欽來到府衙,郭淮問起詳情,文欽痛哭道:“末將無能!那劉瑞遣軍十萬,聲言攻打平丘,卻半路突然調轉方向,趁夜攻打白馬,末將奮死抵抗,奈何城牆倒塌,難以御之!”
郭淮聞之,長嘆一聲。道:“此事怪不得汝,下去休息吧!”
自始至終,郭淮皆不曾正眼看他一下。
文欽忍下心頭怒火,抱拳退下。
翌日,劉瑞引著大軍往平丘而去,陳登令每個士卒人手準備一袋土。
及大軍開至平丘,蜀軍士卒紛紛奔向城牆,將準備好的土堆在城下,不及一刻,已經堆起一個高於城牆的土丘,蜀軍士卒從土丘之上登上城頭,平丘城中僅有守軍數千,哪能擋得住蜀軍這般進攻,僅僅半個時辰,平丘已然易手。
劉瑞率軍向延津而去,時郭淮聽聞平丘城破,當即收兵據守延津。
張遼趁機攻取了烏巢,與劉瑞合兵一處包圍了延津。
郭淮看著城外蜀軍,似乎滿不在乎。
畢竟此時城中尚有三萬精銳,糧草尚可支撐兩月,也可以算得上充沛。
劉瑞圍繞城牆轉了一圈,看了一眼城頭後下旨攻打城池。
郭淮見此,下令文欽率領本部軍馬駐守北門。
文欽聞之大喜,率衆登城。
此時戰亂紛紛,並沒有人察覺到文欽部下所穿戴的鎧甲,皆繫著一條紅色布條。
正當雙方殺得起勁之時,忽然聽到一聲熟悉的聲音。
郭淮大驚,道:“何人打開了城門?”
文欽立在城頭,哈哈大笑,道:“郭淮,今日便是汝的死期!”
郭淮大怒,道:“汝竟敢投敵!”
文欽笑道:“吾乃漢臣,不事逆賊!”
劉瑞見城門打開,當即令張苞引軍殺入城中。
張苞引著三萬軍衝入城中,趁機奪取其他城門。
劉瑞下令死死包圍城池,不得放走郭淮。
郭淮見城池不保,引著親衛殺向文欽。
文欽舉刀迎上,二將在城頭大戰數十合不分勝負。
此時延津四城,唯有東門不曾易手,且城中三萬士卒死傷無數,今所剩者不足五千。
文欽道:“郭淮,今曹睿已是日落西山,不若儘早棄暗投明!”
郭淮冷笑一聲,道:“忠臣不事二主!今日之勢,唯死而已!”言畢瘋了一般砍向文欽。
文欽猝不及防,被逼得連連後退。
又是十合,只聽到郭淮大喝一聲,一刀砍中文欽胸口。
文欽滿眼通紅,隨手抓過一把環首刀劈向郭淮,誰料郭淮並不躲避,迎上他的刀刃,受了文欽致命一刀後,亦將手中大刀劈向文欽脖頸。
文欽滿眼不甘的看著郭淮,緩緩倒地。
郭淮看了一眼鄴城方向,沉重的倒下。
等張苞登上城頭時,才發現文欽與郭淮同歸於盡。
劉瑞率衆入城,見到二人屍體,嘆道:“此二人皆爲勇士,厚葬!”
鄴城之中,人言文欽降了蜀漢,並且打開延津城門,將蜀軍放入城中,導致城破,大將郭淮戰死。
曹睿聞之大怒,當即下旨,捉拿文欽家人。及御林軍殺到文欽家中時,文鴦正獨自外出打獵。是故倖免於難,然其弟弟及族人卻未能逃過一死,皆爲曹睿所斬。
文鴦聽族人皆爲曹睿所斬,當即便欲殺回,爲族人報仇。然卻恨力不足,故逃出城,投奔了劉瑞。劉瑞得知文鴦來降,令其繼承文欽爵位,加以重用。
郭淮戰死後,劉瑞與張遼合兵一處回到黎陽。
陳登道:“今黎陽、朝歌而出皆有重兵把守,不易攻取,然濮陽卻鮮有兵馬,文遠可引著本部兵馬奔襲濮陽,待城破後渡過漳水,直逼鄴城。”張遼大喜,抱拳而去。
因濮陽城不再邊界,且又有黎陽、白馬相護,故城中並無太多兵馬,僅有五千士卒把守。
城中守將王凌,乃是東漢司徒王允的侄子。
當王凌聽聞近十萬蜀軍殺奔至此處時,嚇得臉色大變。
不多時,張遼引衆包圍了城池,王凌登城觀望,黑壓壓一片。
張遼打馬上前,喝道:“城上之人可是王凌?”
王凌聞之,戰戰兢兢的道:“正是,不知閣下是何人?”
張遼道:“某乃大漢揚州牧張遼!今奉陛下旨意,來取此城!吾聞他人言閣下伯父乃是大漢司徒王允,不知可有此事?”
王凌聞之,點點頭,道:“確實如此!”
張遼道:“閣下叔父即爲漢臣,汝爲何卻事魏賊?今吾十萬天兵圍此城,閣下兵勢孤微,不若開門投降,陛下念王司徒功勳,必不會虧待汝!”
王凌沉思一刻,看到一眼身後士卒,下令打開城門,投降了蜀軍。
張遼大喜,與王凌並馬入城,道:“閣下棄暗投明,若陛下知曉此事,必定龍顏大悅!今此城便交與某了,汝可速去黎陽,面見陛下!”
王凌抱拳離去。翌日,王凌來到劉瑞軍中,遞上張遼書信。
劉瑞覽後大喜,道:“朕常思昔日王司徒之事,然卻不得其族人,是故不能封賞以表其功,今遇彥雲,終得使忠臣含笑九泉矣!”遂下旨封王凌爲絳侯、司金中郎將。王凌大喜,跪拜謝恩。
話說張遼引軍取了濮陽,早有小校將此事報與鄴城曹睿。
曹睿聞之,臉色大變,急忙將此事告與司馬懿。
時司馬懿駐守朝歌,忽聞此事,如同晴天霹靂一般。
司馬懿道:“今鄴城之中僅有御林軍三萬,倘若張遼引兵攻城,則鄴城危矣!”正當此時,忽聞陸遜率軍開至城下紮營。
司馬懿長嘆一聲,道:“此必是劉瑞恐吾分兵救援鄴城,故令陸遜引兵至此以威脅!”
司馬昭道:“倘若鄴城有失,空保此處又能如何?”
司馬懿長嘆一聲,回了住處。
曹睿在宮中久不見司馬懿答覆,有聽聞張遼引兵向此處殺來,其心中慌亂,故遣使往範縣,讓曹真率軍勤王。
使者趕到範縣,將此事一一相告。
曹真畢竟是曹氏族人,於司馬懿想比,更加重視曹睿安危。故令王昶引兵五萬駐守內黃,曹真親自引所餘五萬軍星夜趕往鄴城。
三日後,曹真率軍途徑魏郡抵達鄴城。
曹睿聽聞曹真引兵而來,心中大慰,親自出迎。以叔侄之禮相稱。
曹真深爲感動,道:“陛下勿憂,老臣在此,必保鄴城無憂!”
司馬懿在朝歌苦思數日,忽聞曹真引兵已然抵達鄴城。且令王昶駐守內黃,放棄了範縣、濟北。
司馬懿嘆道:“曹子丹爲此,黃河天險盡失矣!”
果然,駐紮於東平、濟南的甘寧、孫禮聽聞此事,立即率軍渡河。
張遼引著十萬軍馬兵至鄴城城下,看著鄴城如此雄偉,道:“當日曹操在世時,曾著力經營此處,今又爲魏國都城,恐不易攻取!”
正當此時,曹真登上城頭,道:“張遼匹夫,識得老夫否!”
張遼擡頭一看,竟是曹真,心想:難道曹真放棄濟北、範縣?倘若如此,興霸、德達皆可引軍渡河,到時二路兵馬率軍縱橫於冀州腹地,曹睿安能御之!
想到此,張遼立即遣使往劉瑞軍中,言曹真已然率軍回到鄴城。
劉瑞收到張遼書信,傳示衆人。
陳登笑道:“曹真恐曹睿有失,不得不如此!此正是他與司馬懿不同之處!畢竟司馬氏與曹氏不通血緣!”
甘寧、孫禮打探知曹真盡棄範縣、濟北,二人立即率軍渡河,併發使者報與劉瑞。
劉瑞聞之,下旨令孫禮率軍攻清河、鉅鹿;令甘寧領兵攻取內黃、魏郡、廣平。二人合兵一處,攻打趙國。接應幷州的馬超軍、壺關的魏延軍。二將抱拳領命而去。
話說魏延領兵十萬攻打壺關,因壺關險要,位於太行山山澗之處,魏延雖說兵強馬壯,奈何關前地方狹小,施展不開兵力。是故蜀軍攻打了許久,關隘卻依舊安穩。
魏延大怒,策馬來到關前罵戰。
夏侯威立於城頭,聽著魏延在城下破口大罵,似乎並不生氣。
魏延自討沒趣,只得撤軍。
至於馬超,率領十萬鐵騎在太行山各處來回襲擾,雖說攪得魏軍不得安寧,卻威脅不得他們。
夏侯霸下令各處關隘死守,任憑蜀軍如何辱罵,皆不可出戰。有違將令者,皆斬。
魏軍將校聽聞此事,皆不敢出城迎戰。
馬超看著雄偉的太行山,只得暗自嘆氣。畢竟自己士卒沒長翅膀,飛不過這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