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章遊故地劉瑞憶舊 登昆崳奇遇神明
曹洪敗亡後,青、徐兩地再無魏軍勢力。
甘寧既被拜爲徐州牧,自然要趁機坐實了這個位置,故分別遣人往各地接管城池。各處郡縣聞風而降,無有敢抵抗者。後劉瑞又下旨令孫禮統兵進駐青州,嚴防河岸。
曹睿下旨河南各處郡縣撤回兵馬後,抵達河北的軍馬竟達二十萬。
時劉瑞依舊陳兵朝歌城下,因司馬懿固守有方,使得朝歌城一直未曾易手。然守城士卒卻折損無數。
曹睿知朝歌已是萬分緊急,故急忙令曹真分兵五萬援助朝歌。
不數日,孫禮佔據了青州,併發使者抵達劉瑞軍。
劉瑞接到書信後,心中大喜,對衆人道:“昔日朕起於青州東萊郡之牟平縣!幸得元皓、公與二位先生,助朕成事!朕本欲光復青州之後,在與昔日之人重遊牟平,把酒相談!奈何公與、元皓皆棄朕而去!”劉瑞說道動情處,竟流下兩行清淚。
正當此時,小校來報,言朝歌城中增兵五萬。
陳登聞之,道:“陛下,今我軍剛剛取得河南之地,當好生經營,不宜再戰!且陛下出兵以來,曠日持久,丞相昨日送來書信,勸陛下暫且休兵。”
劉瑞沉思一刻,道:“元龍所言極是!”
隨後劉瑞下旨撤軍,拜姜維爲安東將軍、河內太守,令其駐兵懷縣。劉瑞自統大軍徐徐撤回長安。
長安城中,劉瑞設朝議事,忽羌人遣使朝貢。
劉瑞大喜,令人還禮。
不時,各處遞上功勞簿,劉瑞看後連連點頭,立即下旨,拜張翼爲護羌將軍、陳泰爲徐州刺史、孫禮爲後將軍、青州牧、駱統爲青州刺史、吾粲爲豫州刺史、朱然爲鎮北將軍、兗州牧、周邵爲兗州刺史。又封關平爲前將軍,張苞爲右將軍、張遼爲鎮軍大將軍、甘寧爲衛將軍、太史慈爲中都護、張頜爲車騎將軍、魏延爲左將軍。其餘文武皆一一賞賜。
又下旨免除天下各處稅賦,使百姓得以休養。
劉瑞回到長安休息十餘日,將令丞相諸葛亮輔佐太子劉安治理政務,劉瑞引著管亥、孫觀等人前往牟平。
當他途徑兗州,率衆往各處郡縣視察一番。
及到達鄄城時,劉瑞突然想起曹操,對管亥道:“省之還記得當日朕持張闓首級來見曹操否?”
管亥道:“如何能忘記?不過昔日陛下言此行有驚無險,臣至今都不知是何意!”
劉瑞道:“朕將張闓首級送與曹操,後將來意道明,欲讓曹操撤去徐州之圍,曹操聞之,臉色大變,喚來其護衛典韋,欲令其殺了朕!後朕以陳宮叛亂兗州之言,觸到曹操心痛之地,曹操這才改容相對。是以朕言有驚無險!朕料自鄄城相見,曹操便對朕動了殺心!”
管亥頓悟,道:“陛下何不召臣等?”
劉瑞笑道:“不瞞省之,朕當日年輕氣盛,不曾將典韋放在眼中!是故日後大戰呂布,非憑勇,乃意氣也!”言畢哈哈大笑。
數日後,劉瑞與衆人離開兗州,往徐州而去。
當經過昌盧城時,劉瑞對衆人道:“當年朕在此處,同子義、雋義三人共戰呂布!那呂布驍勇,吾三人竟不能敵之!幸得呂布跟朕必是步戰,朕僥倖勝之!”
劉瑞挽著清荷,道:“清荷可知朕是如何得到的這把七星刀?”
清荷搖搖頭。
劉瑞道:“乃是呂布不戰不能勝朕,遂甩出此刀。朕躲閃不及,爲此刀刺中腹部。然卻假裝未曾受傷,將呂布嚇走!事後朕因傷勢過重,昏迷了數日!期間薇兒每來給朕喂藥,每次都心疼的流淚!”
劉瑞說完,獨自大笑。
不時,劉瑞突然想起什麼,對管亥道:“省之還記得當日跟他人言朕身後有五彩光環否?薇兒聽後深信不疑,硬要朕跟他演示演示。”
薇兒見劉瑞將此事說出,狠狠的在他身後扭了一把。
劉瑞笑的眼淚都出來了,看到薇兒稍稍發紅的臉,道:“朕委實不知有光環之事!”
薇兒聞之,氣呼呼的走進車中。
劉瑞無奈,只得親自過哄她,並許諾不再拿她開心,薇兒這纔出來。
離開昌盧城一路向東終於抵達青州。
孫禮聽聞劉瑞至此,率領青州文武出城相迎。
劉瑞挽著孫禮胳膊,道:“朕終於能再次回到牟平矣!”
孫禮道:“臣前日曾往牟平,見城中城牆未曾改變!”
劉瑞道:“城中可有居民?”
孫禮道:“雖有居民,然遠不如昔日!”
劉瑞聞言,哈哈大笑。
數個時辰後,衆人抵達牟平。
劉瑞遠遠看到牟平城牆上那三個大字,心中一陣激動。
待進城之後,劉瑞走在曾經再熟悉不過的道路上,看著那些依舊殘留的建築,感慨不已。
不時,薇兒、清荷、尚香三人一同在車上下來。
她們三人中,只有薇兒知道這裡的意義。
清荷緩緩走到劉瑞身後,道:“此處便是昔日人言的亂世樂土?”
劉瑞點點頭,笑道:“只是如今物是人非矣!清荷有所不知,昔日朕在此處時,百姓殷實,這大街之上車水馬龍,好不繁盛!百姓衣錦食肉,家家有餘糧。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當真不愧樂土之稱!只是青徐大戰,曹袁相爭,朕實力不濟,只得棄此地渡海離去!”
劉瑞言語之中不凡感慨。
孫禮道:“昔日牟平百姓,如今盡在荊州的牟平村,陛下何不下旨,將原牟平百姓接到此處!”
劉瑞擺擺手,道:“朕昔日遷徙乃是迫不得已!如今百姓方安,就不要在讓他們來回奔波了!”
劉瑞帶著數名親衛走到昔日母親的故居之地,對孫禮道:“德達可還記得此處?”
孫禮道:“臣豈能忘記!陛下便是在此處振臂高呼,召集壯士清除惡霸!”
劉瑞看著眼前景物,陷入沉思:我來到這三國,到如今已經四十載!從當年的一介布衣,到此時皇袍加身、一統河南。這些年的征戰,讓我看清了真正的亂世,真正的三國!昔日相隨征戰的大將名臣,如今皆已白髮蒼蒼。
衆人見劉瑞愣在哪裡一句話不說,尚香走過去拉了劉瑞一把,道:“陛下在想什麼呢?”
劉瑞醒過神來笑道:“無非是在想昔日的點點滴滴!若朕能掃清寰宇,一統天下,願在此處頤養天年,以度餘生!”
清荷等人因舟車勞頓,又在牟平遊覽了許久,感覺頗爲疲憊。
劉瑞見此,對三人道:“夫人們可是累了?”
三人還故作狡辯。
劉瑞笑道:“朕也感覺累了,不妨陪夫人們去府衙休息休息。”
孫禮得知劉瑞要來,早令人清掃了府衙。
劉瑞率衆入駐其中。或許是劉瑞真的累了,他一躺在牀上便沉沉睡去。
睡夢中,劉瑞夢到自己登上牟平的昆崳山。
當他正欲觀覽昆崳山風景時,忽然看到三位身影極其熟悉的老人。
劉瑞大步追了上去,但無論自己如何快的奔跑,都無法靠近那三人。
劉瑞心中焦急,大喊一聲。
薇兒睡在劉瑞身旁,聽到劉瑞大喊後被驚醒。
此時劉瑞亦是醒來,看到坐在自己身旁的薇兒,道:“薇兒如何醒了?”
薇兒笑道:“夫君剛剛大喊一聲,把臣妾驚醒了。”
劉瑞將她攬在懷中,道:“吾剛剛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到三位身影極其熟悉的人,本欲追上去,卻怎麼也追不上,故大喊一聲。”
劉瑞起身看了看窗外,東方已經露出太陽的一角。薇兒服侍他起牀,洗漱之後,劉瑞想起昆崳山,故對孫禮道:“朕今日欲登昆崳山觀景,無需太多人陪同。”
言畢與管亥、孫觀、張苞、關平四人策馬離開府衙。
張苞、關平在劉瑞兩側,問道:“大哥今日如何想起爬昆崳山了?”
劉瑞道:“吾夜做一夢,夢到登上昆崳山遇到三位奇人,故今日特來尋訪。”
未及一刻,一行人抵達昆崳山。
劉瑞看著翠綠的山脈,回憶起昨夜夢到的地方,其手指東北方向,道:“隨吾去那看看!”
不時,劉瑞來到夢到的地方,他四處張望著,並未發現有人前來。
正當劉瑞鬱悶之時,管亥道:“陛下,那似乎有三個人。”
衆人聞之,皆望過去。
劉瑞大喜,道:“二弟、三弟,你們快看,那三人身影熟悉否?”
二人望過去,皆道:“似乎在哪裡見過。”
劉瑞道:“速速隨我追過去!”言畢向那三人奔去。
劉瑞心裡擔心自己還像夢中那樣追不上,但看著越來越近的距離,終於讓劉瑞釋懷。
及追至百步之遙時,劉瑞停下腳步,道:“弟弟認出那三人否?”
關興道:“看身影極似大伯父跟....”
劉瑞道:“定是父皇!”
劉瑞喊道:“父皇、二叔、三叔!”
那三人似乎聽到聲音,停下了腳步,轉過身來看著劉瑞。
待劉瑞走進後,果然是劉備、關羽、張飛。
劉瑞心中激動非常,趕忙下跪喊道:“孩兒參見父皇!”
關平、張苞見了自己父親,亦是下跪。
劉關張笑呵呵的將劉瑞、關平、張苞扶起,道:“不想瑞兒果真來此!”
劉瑞道:“父皇與叔父們不是在永安宮,今如何到牟平?”
三人聞之,相視一眼後皆大笑。
劉瑞還欲再問,然三人竟忽然不見了。
劉瑞大驚,正欲尋找,卻遇到華佗。
劉瑞趕忙迎上去,道:“元化先生年過百歲,身體竟如此硬朗!”
華佗見了劉瑞,也不跪拜,道:“不料今日能在此處遇到陛下!陛下可是在尋人?”
劉瑞點點頭,道:“朕在此處遇到父皇及二位叔父,然三人剛剛忽然消失了蹤影,是故正在尋找。”
華佗笑道:“陛下還是速速回去吧,恐怕在此處是找不到他們三人了!”
劉瑞滿臉疑色的看著華佗。
華佗笑道:“陛下且聽老朽一言,明日自會知曉!”
劉瑞聞之,點點頭,道:“先生何不隨朕一同回去?”
華佗笑而不語,轉身消失。
衆人看後,無不驚歎。
劉瑞聽從華佗之言,率衆返回。
殊不知孫禮正差人尋找自己,劉瑞找到孫禮,道:“德達因何事如此慌張?”
孫禮道:“太上皇護衛陳到來尋,言有急事尋陛下。”
劉瑞聽後,急忙召集陳到。陳到將事情一一相告。
原來當日劉瑞率軍大勝曹軍,將曹魏政權趕往河北。時隱居於永安的劉關張三兄弟聽聞此事,劉備笑道:“瑞兒果然不負吾之期盼!曹魏退縮河北,不久必將敗亡!吾即便歸泉下,亦有面目見列祖列宗矣!”
數日後,傳言永安宮中三道白光沖天,自此之後,宮中安靜非常,再沒有劉、關、張三兄弟的歡笑聲。
衆人四處尋找,然三人卻一直無有蹤跡。
陳到急匆匆來到此處稟報。
劉瑞聞之,對衆人說了今日所見,陳到大喜,曰:“原來太上皇來此處,臣當速速前去尋找。”
劉瑞突然想起華佗言明日所有事情都會知曉,故一把將他攔下,道:“叔至且慢,明日再言此事!”
陳到雖不知劉瑞何意,但卻也沒去。
當夜,劉瑞做一夢,夢中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來到劉瑞身邊,言三人因一生忠義,已成神明。今擺脫凡塵,登九霄而去,今日相見,乃是欲再看劉瑞一眼。言畢留下一封書信。
劉瑞正欲接過,然竟自醒來。
劉瑞以爲自己因白天之事而有所思,不料枕頭邊上卻放著一封書信。
劉瑞看過心中內容,緩緩走出府衙,正看到當空三顆極其明亮的大星。
劉瑞對著三顆星星微微點頭,道:“孩兒謹記父親之言!”
後劉瑞回到長安,下旨詔告天下,言劉備三兄弟皆已成神。
而後下旨令司空顧雍在長安爲劉、關、張建廟宇,起名桃園廟。追諡劉備爲昭烈皇帝、關羽爲壯繆侯、張飛爲桓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