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章渡淯水子義逞勇 破夏侯曹軍喪膽
上回說道,太史慈言有計渡河,劉瑞因此計太過危險故而遲疑不定,然其一心求戰,劉瑞再三囑咐後應允。
如是三日,劉瑞一直令孫觀在淯水岸邊建造竹筏,李典每日探查,皆不聞劉瑞出兵。
是夜,劉瑞親選勇猛善戰的軍士五百人,盡皆交與太史慈,而後再次囑咐道:“子義切記,若不能成功,當速速撤退。到時吾在想他法渡河便是!”
太史慈抱拳答曰:“公子之言,慈謹記於心!”說完毅然離開。太史慈臨行前,對五百壯士說道:“諸位,今夜渡過淯水,若不能成功,亦難以後退!諸位當隨我奮死殺敵,若能將沿岸營寨盡皆燒燬,則公子定然能率軍馳援,若不能,吾與諸位將死於對岸!”衆人聽後,皆靜靜的佇立在原地,太史慈繼續說道:“此番九死一生,若有人惜命,可留下,吾不強求!”說完劃動著渡河工具---瓦罐向對岸游去。士卒聞言,無一人退出。
安樂城中,李典獨自一人坐在大帳中想著劉瑞建造竹筏之事。他總覺得很蹊蹺,但想不通究竟哪裡不對勁。不時走出營帳,看著滿天的繁星與皎潔的月光,對親衛說道:“今晚月色不錯,諸位隨我去巡視衆營。”
李典走在軍營之中,看到一車車未運向前方的糧草、一隊隊巡查的士卒,總感覺放心了很多。正想回營之時,其親衛長問道:“將軍還去河邊的營寨中巡視麼?”
李典聞言,頓了一下,問道:“荊州軍依舊在對岸建造竹筏?”
親衛長答曰:“一連三日都在建造,只是數量並不多,似乎並不急著渡河。”
李典點點頭,剛剛轉身欲回中軍大帳,卻突然想到親衛長所說的最後一句話,再次問道:“你剛剛說他們似乎不著急渡河?”
親衛長聞言,心裡一哆嗦,說道:“這...是小人亂說的。”
李典突然感到一陣心慌,說道:“劉瑞若欲渡河,定然悄悄準備,豈能讓我軍發現!既然他堂而皇之的建造竹筏,乃是不怕讓我軍知道,其意難道是瞞天過海?”親衛們並不懂李典在說什麼,只是靜靜的聽著。想到這李典突然大叫:“來人,速速集合部隊,隨我去城外營寨!”令下,不時軍士紛紛集合,李典也不說話,只是帶著衆人匆匆趕往河邊。
淯水之中,太史慈劃著瓦罐正一步步接近岸邊,他回首看了看身後的士卒,只見那五百名勇士的眼睛血紅,似乎早已適應了戰場上血腥的廝殺。突然聽得一聲瓦罐破裂的聲音,太史慈首先登岸,隨之便將瓦罐打破,示意自己不再有退路,士卒登岸後亦紛紛效仿,待所有士卒登岸,太史慈清點人數之後,說道:“大家分爲五隊,每百人一隊,前往不同營寨放火!”之後便帶領著一隊人向中營摸去。
待兩支巡邏士兵交錯而過後,太史慈一聲令下,一百士卒如同惡狼一般沖沖進曹營,四處殺人放火,無數還在睡夢中的曹兵就這樣永遠的沉睡過去。不時其他四座營寨亦著起了大火,整個淯水岸邊,殺喊聲、求救聲此起彼伏。正當太史慈殺得起勁,一士卒跑來說:“將軍,東邊似有援兵!”
太史慈只是冷冷的說了一個字:“殺!”
李典剛剛率軍出城便看到河邊營寨中燃起了大火,故而馬不停地的趕來救援。太史慈看到援兵已近,提起雙戟獨自一人殺了過去。其所過之處無人敢攔,李典大怒,舞著鐵槍向太史慈心窩處此去。太史慈左手一揮,將槍頭打偏,立即揮動右手的鐵戟,將李典的坐騎砍爲兩截。馬首掉落的一瞬間,鮮血四處飛濺,將太史慈染成了血人。周圍士卒看後盡皆驚駭,無人再敢向前。
李典沒想到自己的坐騎會被對方斬殺,故而猝不及防摔下馬來。不等他站起身,發現一支鐵戟正衝自己門面飛來。在李典生死的一瞬間,其護衛長突然擋在了他身前,那支奪命鐵戟深深的插進了護衛長的頭顱之中。
太史慈暗歎了一聲,再次殺了過去,李典匆忙爬起來持槍接戰。正當二人激戰正酣之時,太史慈帶來的五百死士早已將周圍驚恐不已的士卒殺盡,故而正漸漸向其靠攏。李典借著火光,看到數百名渾身滴著鮮血的士兵不僅大驚失色。其身後士卒看到後竟然不自主的一點點後退。太史慈抓住李典這一小空檔,向著他的脖頸處一戟砍去。李典本能的一側身,鐵戟劃過他的肩膀的同時無情的帶走了一大塊肉。李典知自己非太史慈對手,故而丟出長槍轉身便跑。其護衛看後紛紛擋在太史慈身前以保護他離去。太史慈毫不客氣的揮動著鐵戟,其每揮動一下,便會噴濺出無數鮮血。待李典跑遠後,其護衛大多殉職。太史慈握著血淋淋的鐵戟冷冷的看著周圍,原本安靜的河岸,此時已經橫七豎八地躺滿一地屍體,河邊原本清澈的水流早已被這場廝殺染成了紅色。
劉瑞看到對岸火光沖天,故而讓其親衛拉出數十艘早已準備好的船,令身後一萬餘名士卒登船向對岸駛去。孫觀站在劉瑞身後,只是愣愣的看著河面上的船隻。
劉瑞轉過身來,看著略顯呆滯的孫觀,問道:“仲臺可是再想吾從何處找來的船隻?”
孫觀回過神來,看著劉瑞說道:“屬下一直在河邊建造竹筏,不曾聽聞公子派人尋找船隻啊!”
劉瑞笑道:“吾聽到李典在河邊立下五座營寨後,思得一計。先是令汝在河邊大造竹筏,使李典知曉我軍每日僅能造十餘隻,以此迷惑其心,使其不以爲然。卻暗中準備好五百隻大瓦罐,欲趁其懈怠之時選死士渡河,力求一戰擊破其河邊營寨。而後令心腹士卒持我令牌趕回新野,令省之準備船隻,隨時渡河接應!然李典爲人謹慎,吾恐其識破吾計,故而遲遲不肯施行!昨日子義獻計,竟與我暗合,吾知其勇猛,故而今夜使其率衆渡河!剛剛看到對岸火起,料子義已然成功,故而拉出船隻打算渡河馳援!”
劉瑞剛剛說完,便聽到一人請命道:“公子,此番渡河能否帶上在下?”
劉瑞聞言轉身看去,驚問道:“伯言如何來了?”
陸遜笑道:“公子率軍出征時,吾出遊尚未歸來,故而未能隨公子一起,前日聽聞管將軍欲率衆前往安衆,遂跟隨至此!”
劉瑞笑道:“既如此,伯言便隨吾一同前去吧!”
話音剛落,便聽到一人抱怨道:“這次大家都渡河殺敵立功,唯獨不讓俺去!”
劉瑞聞言,知道是管亥所言,故而說道:“吾知省之忠勇,然汝傷勢未愈,不可遠行!”
管亥說道:“公子亦有傷在身!”
劉瑞嘆道:“此番吾若不親行,士卒豈能效命!省之暫且留在安衆把守城池,待吾凱旋吧!”說完率領萬餘士卒登船向對岸駛去。
藉著風力,不到半個時辰便到達,劉瑞首先跳下船,正看到數十名一身鮮血的士卒靜靜的立在河邊,劉瑞跳下船,其中一人走來行禮後說道:“公子,太史將軍命小人在此等候!”
劉瑞問道:“子義如今身在何處?”
小校答曰:“正率領其他人守在城門,防止曹軍出城報信。”
劉瑞聞言,立即下令率軍前往安樂。不時大軍開至城下,正看到太史慈張弓搭箭狙殺衝出城的曹兵。其每發一箭,便有一人落馬。劉瑞看後拍手讚歎道:“子義好箭法!”
太史慈聞言,走過去說道:“末將未負公子所託!”
劉瑞拉著太史慈手臂問道:“子義可曾受傷?五百壯士傷亡如何?”
太史慈答曰:“土雞瓦狗之輩,豈能傷到末將!所率五百壯士大都帶傷,然無一人陣亡!”
劉瑞聞言,看著身後血淋淋的五百士卒,感嘆道:“諸位爲我大漢奮死拼殺,大破曹軍!此番回城,定重重獎賞!”
五百壯士聞言,皆抱拳行禮道:“多謝公子!”
不時陸遜走來問道:“公子可知城內的情況?”劉
瑞聞言看向太史慈。太史慈說道:“城中大將唯有李典,且手臂受傷!其守城軍士三千餘人,大多爲羸弱之軍!”
劉瑞笑道:“此天時與我!”而後轉身對帶來的一萬士卒說道:“諸位隨我前去攻城,先登安樂城牆者,賞千金!”士卒聞言,皆擡著雲梯殺了過去。
安樂城城頭,李典忍著胳膊傳來的劇痛,看到即將保不住的城牆,不禁仰天大嘆道:“爲何七萬大軍攻打安衆,卻猶能使劉瑞抽調出兵力來攻我城池!”
劉瑞在城下聽到李典的嘆息,說道:“曹丕太過自負,盡率大軍渡河到達宛城,卻不料將安樂暴漏在我兵鋒之下!其雖有七萬大軍,然早被吾以計擊敗,如今正困守南陽,不敢出戰!”
李典聞之,怒喝道:“劉瑞小兒,休想騙我!”
劉瑞瑤瑤頭說道:“吾還有什麼理由再去騙你?安樂城破只在旦夕,曼成還是速速開門投降吧!”
李典聲嘶力竭的喊道:“吾寧死不降!”說完忍著劇痛射出一支竹箭。
劉瑞看到竹箭僅僅射出三十步便落地,知李典臂膀傷的不輕。不禁嘆道:“李曼成雖投身曹營,亦是忠義之輩!”衆人聽後,皆沉默不語。
隨後便聽到一聲吶喊,只見無數荊州軍涌上了城頭,李典率殘部在城牆一角拼死奮戰。
劉瑞看到後,喝住了士卒,親自走上城牆對李典說道:“安樂城破,曼成還欲抵抗乎?”
李典捂著流血不止的臂膀,說:“城破身死,理所當然!”
劉瑞大嘆一聲,說:“將軍真忠義之輩!”
陸遜看到大家都僵在那裡,故而走到劉瑞身邊,拉了他一下。劉瑞會意,隨陸遜走下城牆後問道:“伯言可有話教我?”
陸遜說道:“吾知公子向來敬忠義之輩,故而不願使李典身死此處。不若今日打開城門,將李典放回。”
劉瑞沉思一刻後問道:“伯言有何計策,不妨明說!”
陸遜笑道:“此時夏侯惇在博望坡,並不知曉曹丕兵敗,不若放李典及其所餘士卒前往博望坡,使其將此事告與夏侯惇,如此曹兵定然恐慌,其軍心必亂!公子可趁其軍心不穩之時與主公約期共同進兵,則曹軍定然難以抵禦,必敗無疑!”
劉瑞聞言笑道:“伯言之智,不可估量!”
說完再次走上城牆,對李典說道:“吾向來敬重忠義之輩,故而不忍使曼成橫死此處,今晚汝可帶領所餘士卒離開安樂,前往博望坡告與夏侯惇,言吾不日將與皇叔合兵一處!”
說完放開一條道路,李典聞言,注視了劉瑞一會兒後,說:“多謝!”之後在幾名曹兵的攙扶下離開了安樂城。
伴著徐徐的威風,一輪紅日於東方緩緩升起。劉瑞站在久違的安樂城城牆之上,看到一夜未滅的戰火、染成紅色的土地,不禁感嘆:“亂世紛紛,血凝大地胭脂紅啊!”
陸遜走來,說道:“公子當速速休整城牆,增設防禦,而不該在此處感嘆亂世!”
劉瑞聞言,說道:“此間只有你我二人,伯言可喚我爲兄!剛剛吾聽弟所言,難道夏侯惇會分兵再攻安樂?”
陸遜說道:“今兄長攻破安樂,則斷夏侯惇糧道!其知曉後定然分兵再攻此城,欲打通糧道。若公子不修繕防禦,待曹兵壓境之時,城破僅在反手之間!”
劉瑞聞言,說道:“伯言謹慎,吾不如也!”遂召集衆人,修繕城牆以待曹兵。
博望坡曹軍大帳,夏侯惇看到一身傷痕的李典,不禁大驚失色,問道:“曼成何故成了這幅摸樣?”
李典涕泣道:“昨夜劉瑞率軍渡河,突襲了安樂城,吾軍寡弱,故而失了城池!”
夏侯惇聞言,顫抖著聲音問道:“子桓不是率五萬衆渡河圍攻安衆,劉瑞安有閒暇分兵渡河?”
李典嘆息道:“昨夜劉瑞言大公子盡率人衆前往南陽,與文謙攻打安衆,不勝,如今正困守於宛城,無力出戰!”
夏侯惇頓足嘆道:“子桓如此不顧大局,將我安樂置於劉瑞兵鋒之下!且率七萬之衆,竟不敵三萬弱旅。”
徐晃聞言,走來說:“昨夜劉瑞率軍突襲安樂,此時定然疲憊不堪,不如分兵前往安樂收復城池,則劉瑞定然猝不及防!”
夏侯惇聞言,問李典道:“昨夜劉瑞率多少人馬?”
李典答曰:“一萬餘人!”
夏侯惇點點頭對徐晃說:“公明且領兩萬士卒強攻安樂,定要收復此城!”徐晃抱拳領命而去。
此時曹軍軍營中,曹丕兵敗、安樂失守的消息傳的沸沸揚揚,徐晃走在士卒中間,明顯感到軍心不穩,故而再次折回軍營對夏侯惇說:“夏侯將軍,如今士卒聞安樂失守,軍心不穩!”
夏侯惇聞言,沉思一刻後突然向李典問道:“昨夜曼成是如何逃出來的?”
李典嘆了口氣,說:“乃是劉瑞放末將回來的!”
衆人聞言,皆用一種質疑的眼神看著李典。夏侯惇看了看衆人的眼睛,說:“諸位莫疑,曼成乃是我軍中長者,非朝三暮四之輩!今番劉瑞放曼成歸來,無非是欲令我軍士知曉安樂失守之事,如此好擾亂我軍心!傳令下去,再有敢亂言者,斬!”將令一下,軍中再無傳言,士卒畏懼軍法,亦是個個安分,然而臉上的惶恐之色卻依然存在。
一個時辰後,徐晃率領著兩萬曹軍到達安樂城下。劉瑞站在城牆上,對衆人說道:“清晨伯言勸吾修補城牆以待曹軍,起初吾並未在意,然此時看來,伯言所料不虛啊!”衆人聞言,皆用一種讚歎的目光看向了那位少年。
只聽到一聲令下,曹兵開始了攻城。看著一架架雲梯立在城牆上,劉瑞突然感到一陣莫名的恐懼。因爲此時安樂城中雖有一萬士卒,然而經過一夜的奮戰,皆疲憊不堪,且大多是原荊州軍,戰力不強,故而劉瑞幾乎動搖了堅守下去的意志。
陸遜似乎看出了劉瑞的意圖,走來說道:“古人云‘兵不兩勝,亦不兩敗’,若公子欲棄城,則爲敗矣,定不能安然撤退!”
劉瑞聞言,毅然地走向城頭,與士卒站在一起抵禦進攻。士卒看後頓時士氣大漲,疲勞困意全消。
當徐晃攻城之時,劉備於博望坡接到消息,知劉瑞擊敗曹丕,且率軍攻佔了安樂,故而召集衆將說道:“瑞兒在安衆大破曹丕之軍,且於昨夜攻佔了安樂,如今夏侯惇已是孤軍!”
徐庶聞言說道:“夏侯惇若知安樂失守,定然分兵再去攻取,主公不妨趁此時進兵!”
劉備聞言,問道:“既然夏侯惇後路被斷,則其定然無糧草接濟。我等不若待其糧盡之時在進兵,如此可獲全勝!”
陳羣說道:“公子雖破安樂,然其軍力不多,且定然疲憊不堪。若安樂易手,則夏侯惇再無後顧之憂矣!”
劉備聽後,起身說道:“非軍師之言,吾幾陷瑞兒於險地!衆將聽令,隨吾進兵!”衆人起身轟然應諾。
半個時辰後,劉備率領著十萬大軍進發至曹軍營外,夏侯惇在寨內看到劉備金盔金甲,其身後立著一排武將及十萬大軍,不禁大驚。
田豐在寨外看到曹軍只是不出,故而對劉備說道:“今夏侯惇堅守不出,主公可令人準備火箭射入其寨,逼出曹軍!”
劉備聞言說:“夏侯惇深諳兵法,安能不防備火攻?且其士卒用命,恐難攻克。”
田豐笑道:“主公可圍三缺一,以化解曹軍鬥志,卻在半路埋下伏兵,如此夏侯惇可擒也!”
劉備聞言大喜,遂命令道:“三弟、文遠、雋義,汝三人各領三千血狼軍圍住南、西、北三面,以火箭射其寨;子龍、明觀、興霸,汝三人各率五千軍守住曹軍三門,若有人衝出,立即率軍殺出!二弟可領一萬士卒埋伏在東面山後,若夏侯惇從東面逃出,二弟可趁勢殺出!”衆人聞言,皆領命而去。
而後劉備對身後剩餘諸將說道:“夏侯惇突圍之時,諸位率軍從三面追殺,將夏侯惇趕往東面!”衆人聞言,轟然應諾。
在張飛、張遼、張頜三支軍隊的進攻下,曹軍大寨終於變爲一片火海。夏侯惇看到三處火起,不禁大嘆道:“不想十萬精銳,盡皆折損於此處!”
剛說完,一小將跑來說:“將軍,東面無火,不若從東面撤出!”
李典聞言,說道:“此乃是劉備圍三缺一之法,只恐東面早已埋下伏兵,專待將軍了!”
夏侯惇嘆道:“奈何三面盡是大火,士卒無法突圍!”
李典說道:“將軍可率軍從東面殺出,卻向北而行!”
夏侯惇聞言,說道:“曼成所言,正合吾意!”之後夏侯惇集中兵力,於東面殺出,卻向北而行。
北面守將張飛、趙雲看後,皆率軍殺了過去。徐庶看出夏侯惇意圖,說道:“夏侯惇欲向北突圍,主公當速速發兵圍堵。”
劉備聞言,一聲令下,身後劉封、臧霸、關平、糜芳等人各領一隊殺出。夏侯惇抵擋不住,只能率軍向東逃走,劉備看到後大喜,令諸將從後追擊。
待等夏侯惇逃出數十里後,只聽到一聲炮響,在山後突然殺出一支軍馬,隨後便聽到一聲大喊:“關雲長在此久候了!”此聲一出,驚的無數曹軍掉落了兵器。
夏侯惇與李典在其親衛的保護下殺出重圍,繼續向東逃去。關羽看後大怒,騎上赤兔馬追去,即將追上之時,夏侯惇的親衛突然反身殺來,其中有十員驍將,將關羽團團圍住。只聽得驚天的一聲大喝,十員驍將有三人同時落馬,三個頭顱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後落地。其餘七人看後大驚,關羽在其遲疑之際,揮動著冷豔鋸又是一刀,七人亦身首異處。其殺人之速度讓周圍無數人驚訝無比。
關羽被那十員驍將攔住後,夏侯惇算是暫且逃過一劫,不等他慶幸,迎面突然殺出一隊人馬,而後便聽到身後馬蹄聲漸進,回頭一看,乃是關羽再次殺來。夏侯惇大驚,如今前後夾擊,不禁大叫:“吾命休矣!”
正絕望之時,前方爲首一人卻喊道:“兄長勿憂,弟特來相救!”
夏侯惇聽到聲音,細看了旗幟,只見大書‘夏侯’,得知乃是族弟夏侯淵,故而大喜。待夏侯淵趕來,同關羽廝殺一陣後各自撤兵。不時夏侯惇來到汝南,喘了口氣後問道:“妙才如何率軍從豫州趕來?”
夏侯淵說道:“乃是彰兒與兄長失去聯繫,後打聽得知子桓兵敗,亦聯繫不上,心裡生疑,故而來找吾,吾這才率軍來援,正巧碰到兄長。”夏侯惇聞言唏噓不已。
安樂城,雙方鏖戰數個時辰,各有損傷。特別是作爲攻城一方的曹軍,戰死六千餘,傷者無數!徐晃看到周圍所剩無幾的士卒,長嘆一口氣,說道:“傳令,撤軍回博望坡!”
劉瑞看到漸漸遠去的曹軍,長舒一口氣,說道:“若非伯言相勸,此時安樂早已易手!”
不時只見剛剛退去的曹軍再次向這邊殺來,劉瑞大驚,說道:“難不成曹軍援兵已到?”陸遜看後亦皺著眉頭。
待曹軍來到城附近後,劉瑞才知道,原來曹兵身後有無數的追兵趕殺,故而他們不敢在向南,只等朝這邊跑來。太史慈看到後,說道:“公子,好像是狼軍!”
劉瑞聞言,亦仔細的望去,說道:“果真是狼軍!難道父親擊敗夏侯惇,派人前來支援?”
剛剛說完,只見一大黑漢騎著烏黑馬來到城下喊道:“大侄子,俺沒來遲吧!”
劉瑞看到後,立馬出了城門,喊道:“三叔何故出現在此?”
張飛笑道:“大哥率軍大破夏侯惇之軍,故而遣俺來支援瑞兒!”
劉瑞聞言,說道:“徐晃正值疲憊之時,三叔速速追擊,可獲全勝!”
張飛聽後,立馬領著軍隊趕殺過去。然而徐晃跑遠,未能追上。隨後劉瑞隨著張飛一起來到博望坡。半個時辰後,衆人交割了軍隊,紛紛來到中軍大帳。劉備看到一地的旗鼓、輜重,笑道:“此番多虧諸位力戰,破了夏侯惇十萬大軍!”
張飛聞言,說道:“大哥何故忘了!若非俺大侄子奇襲了安樂,夏侯惇怎能分兵!”
劉備笑道:“此次吾兒功不可沒,待回去之後爲父當重重獎賞。”說完不自主的看向了關羽。
劉瑞答道:“父親言重了,兒所爲乃是爲振興我大漢,豈敢求賞!”
劉備點點頭,對衆人說:“此番大勝,吾令人備下了慶功宴!”
劉瑞聞言,突然想到了宛城下的劉琦,故而說道:“父親,如今大公子劉琦正在宛城與曹丕對峙。”
劉備聞言,皺起了眉頭,對身後的三位軍師說道:“此番曹軍大敗,吾欲趁勢收取南陽,諸位意下如何?”
徐庶搖搖頭說道:“我軍剛剛大戰,正值疲憊之際,若主公擊破南陽,則許昌處於我軍兵鋒之下。如此曹操定然起兵奪回。以我軍之實力,尚難以與曹操爭鋒,不若令劉琦撤回,雙方各自罷兵,修養士卒。”
陳登、田豐亦是勸劉備罷兵。劉備大嘆一聲後,說:“如此,令琦兒撤回吧!”
公元203年,劉備率衆大破夏侯惇十七萬大軍,殺得曹軍人人膽寒,不敢正視荊楚之地。
劉備收拾了戰場,方欲率軍回新野,不料劉表遣伊籍到來,言有要事,請劉備速去襄陽。劉備聞言,問道:“機伯先生,不知發生了什麼事,讓兄長如此著急?”
伊籍說道:“吾亦不知,只是近聞劉大人身體不適,且蔡瑁在襄陽城調集兵馬。皇叔此去當小心,莫要被蔡瑁設計了!”
劉備聞言,點點頭答道:“如此機伯先行回去告知兄長,言吾不日便到!”送走了伊籍,劉備找來三位軍師說道:“剛剛機伯先生言,兄長今日身體不適,且蔡瑁於襄陽城調集兵馬,此番又召見我,不知何意!”
徐庶說道:“主公剛剛擊敗曹軍,想必劉荊州必不害主公,然蔡瑁之輩不得不防!如此,主公可使子龍領兵五百護衛左右,如此定然無憂!”
劉瑞聞言,說道:“父親,此番兒亦欲跟隨前往!”
劉備聞言,說道:“吾兒有傷在身,不可前去!”
劉瑞笑道:“父親忒小心了!曹丕近十萬大軍尚且傷不了我,何況蔡瑁豎子之輩?”
徐庶笑道:“公子聰明伶俐,身手矯健,陪護於主公左右未嘗不可!”
劉備聽後,說道:“如此吾兒便隨我前去,但切記,萬事小心!”隨後父子二人策馬向襄陽行去,臨行前劉瑞令太史慈將那五百死士帶上,跟趙雲一同護衛在劉備左右。
欲知劉備父子此行究竟如何,請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