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章平吳地班師歸國 漢太子登基爲帝
孫權將劉瑞送出城後,獨自一人來到宗廟,看著孫堅、孫策的靈位發呆。良久之後,孫權面朝靈位道:“孩兒固守江東數十載,本欲提兵問鼎天下,然不料卻落到如今之地!何也?天耶?人耶?時勢耶?舉江東之衆以觀天下之釁!昔日蜀國危亡,孩兒本已爲時機將至,然不料曹丕病逝,魏國中途撤軍。致使蜀人征服南蠻、平蕩江東!孩兒自認爲此非戰不利,乃天不予我!”
“陛下謬已!”門外一人突然開口說道。
孫權轉身視去,不禁大驚,道:“子瑜如何逃出來的?”
原來那人便是諸葛瑾。
諸葛瑾道:“乃是劉瑞令臣入城安撫陛下。”
孫權聞之,突然那一陣失落,道:“子瑜降蜀矣?”
諸葛瑾道:“吳國宗廟猶存,豈敢輕易背降!”
孫權手扶其背,道:“子瑜真忠臣也!若非朕不遇時勢,子瑜必將爲朕之臂膀!”
諸葛瑾道:“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孫權道:“子瑜儘管說來!”
諸葛瑾道:“陛下兵敗,盡失臣民,非戰不利。亦非時勢不與!”
孫權道:“朕聞魏、蜀交戰、蠻人造反,蜀國四面危機,故起兵攻之。然不料曹丕病逝,魏人撤軍,致使朕獨戰蜀人,以致於此,豈非天不予我?”
諸葛瑾搖搖頭,道:“陛下所敗者,非天亦非蜀,卻敗於民!臣聞國以民爲本,強由民力,財由民出。夫民殷國弱,民瘠國強者,未之有也!故爲國者,得民則治,失民則亂,若不受利,而令盡用力效,亦爲難也!”
孫權道:“朕蓄民多時,豈曰無恩與民?”
諸葛瑾道:“陛下所與者,小惠也;劉瑞所與者,大恩也!昔者子明用兵荊州,麾下文武皆沒。然劉瑞未曾殺傷一人,令盡歸吳!百姓聞之,皆以陛下用兵荊州爲謬,以劉瑞活命於人爲德!後彭澤一役,爲遼以八百衆而破,此非陛下文武不濟,兵戈不利,乃是士卒不用命耳!張遼、文聘者,能以寡而抗衆者,乃是士卒歸心耳!”
諸葛瑾見孫權在聽,遂繼續說道:“古人云名不正則言不順!陛下既與蜀人聯姻,則爲手足!然陛下卻用兵彭澤,自斷骨肉,故出師無名矣!劉瑞以問罪爲名率衆入吳,所過之處望風而降。其約束士卒,令不取民一物,由是秋毫無犯!又賑濟百姓,民鹹悅之!其所得降卒,不曾傷害,皆令其歸田養家,盡人子之道。是故百姓皆言劉瑞仁德,而陛下失卻民心矣!”
孫權道:“朕經營吳地數十載,民心豈能如此失去?”
諸葛瑾道:“百姓所欲者,無非是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今陛下數次出軍,折兵十萬計!以致家家有喪屍之痛,戶戶有亡親之哀。猶是民鮮有青壯,多有老弱!所謂窮兵黷武,是謂此也!臣所言乃大逆之語,然卻足以表民意!”
孫權聞之,沉默良久,道:“子瑜之金玉良言,今聞之,晚矣!”
諸葛瑾道:“陛下既知勝敗之數,亦當聞存亡之理!”
孫權道:“子瑜可盡言!”
諸葛瑾道:“天下大勢,終以合爲上,分爲下!天下一統,百姓方安,天下分崩,戰亂頻現!是故七國之時,中國地廣人稀,民不超三千萬;漢朝既立,數十年經營,民竟七千萬!今天下三分,終有一統之時!較三國之力,陛下最弱,是故終爲強國所並!魏國既立,僅六載而易其主,今曹睿年幼,其國定不穩!較之於蜀國,劉備雖老,然其子年壯,深得臣民之心,是故終究國本牢固。劉瑞胸懷大志,誓要一統!而曹睿驕奢,累徵民於雜役!臣料不出數載,魏國必亡!此乃是存亡之勢也。”
孫權聞之,心中釋然,道:“聞子瑜之言,如沐甘霖!朕雄心已去,只願只願陪伴妻兒,了此餘生!”
當夜,孫權謝絕了所有人,立在宮殿之外,仰觀宇宙,只見皓月當空,繁星點點。
不禁想起當年劉瑞所作:‘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好一句‘高處不勝寒’,居廟堂者方知天下之重,處江湖者,豈憂興亡!”言畢將手中之酒一飲而盡,於院中拔劍起舞。
歌曰:“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舞罷歌停,其獨倚門欄,自笑道:“劉瑞有吞吐天地之才,尚且欲終老於山林,以溪爲伴,以鹿爲友!吾困守江東尚且不能,有何捨棄不下的!”
翌日,孫權以繩索自縛,令人捧著印璽、戶口籍冊,擡著棺木打開城門降蜀軍投降。
劉瑞立於陣前,見孫權一身素服、跪地請降。故慌忙下馬,走上前去將孫權扶起,親解其縛。而後令人持火把將孫權所擡棺木當衆燒燬,以示無加害之意。
孫權手捧印璽、籍冊,獻給劉瑞。
劉瑞接過圖冊、印璽,與孫權並肩入城。
待入城安降之後,劉瑞令陳登打開府庫,賑濟城中百姓,隨後發使回長安報捷。
孫權既降,吳郡太守駱統遂打開城門,引衆歸降,由是吳地悉平。
公元227年,蜀漢章武七年,劉瑞率軍平吳地,孫權引衆歸降。
劉瑞於建業小住數日,令張遼引軍十萬暫駐建業,又令甘寧引兵五萬屯駐廬江以防曹魏。
劉瑞親引大軍與孫氏一族、江東舊臣一起返回長安。
時劉備於長安聽聞此事,遂親引衆文武出城相迎。
及劉瑞率衆至,劉備拉著孫權的手寒暄許久,而後與其同車入城。
孫權見劉備如此,遂不疑劉備加害於己。
後劉備設朝,封孫權爲安樂公。
劉瑞將功勞簿遞上,劉備覽後,封張遼爲揚州牧,甘寧爲水軍總都督,其餘文武皆封賞。
令孫權族人隨其一同遷往安樂居住,孫權爲示誠意,自願將長子孫登留在長安。
劉瑞知孫尚香掛念其母,遂將吳氏留於太子府,好讓孫尚香能時常與其見面。
至於吳地舊臣,有地方太守者仍留任,原吳國內臣,皆留於長安任職。後劉備下旨,免吳地百姓三年賦稅,由是百姓皆稱讚漢皇之德。
吳地平定,劉備龍顏大悅。其於御花園設宴與關、張共飲。
劉備見即將凋落的桃花,不禁暗自嘆氣。
關羽聞之,問道:“大哥似有心事?”
劉備道:“吾每見桃花,皆追憶當年你我三兄弟結義之時,如今,朕已然六十有六,步入垂暮之年,不知還能存幾日!”
張飛道:“哥哥如何說出這般言語,華元化今已然八旬,身體健壯,大哥必能如此!”
劉備笑道:“三弟淨撿那些好聽的說!朕有一事,思之甚久,今日欲跟弟弟商議。瑞兒德才兼備,深得民心,且文武皆附之。朕思年老,欲及早令其繼位,治理天下。”
關羽道:“大哥身體健壯,如何思退!”
劉備道:“朕征戰一生,未曾安樂。昔日與弟弟共遊蜀地,何其樂也!朕欲趁尚能行動之時與弟弟遊覽美景,同享富貴,從此不問政事,豈不樂哉?”
張飛道:“說的也是!瑞兒文武全才,必可重振大漢威儀!今三分天下大漢有其二,滅魏屠曹,只在早晚!瑞兒年輕力壯,是該替大哥挑起這副擔子了!”
劉備笑呵呵的對關羽道:“二弟認爲如何?”
關羽笑道:“大哥既欲享樂,臣弟豈有不奉陪之禮?”
言畢三人哈哈大笑。
後數日,劉備召集衆臣設朝議事。
劉備滿眼欣慰的看著劉瑞,道:“朕思之一事甚久,今日衆愛卿難得齊聚朝堂,朕不妨說之!朕自感年邁,精力衰退,難以處理國政。子瑞,賢德愛民,文武全才,可繼朕之志,重振漢庭!朕欲退位,於他處頤養天年,令太子登基,治理天下。衆愛卿認爲如何?”
龐統道:“臣以爲恐有不妥,安有一朝而立二君者!”
劉備笑道:“豈曰無有!昔日高祖平定天下,以父爲太上皇,高祖爲帝。朕德才雖不及高祖,然欲效仿之。”
劉瑞聞之,出列道:“今四海未定,父皇豈能將江山拋與孩兒!”
劉備笑道:“四海未定,然朕相信汝定可爲朕平之!”
而後對太常杜瓊道:“伯瑜可先算定日期,準備天子登基典禮之事!”
衆臣見劉備心意甚決,遂不再勸。杜瓊聞之,當即應諾。
退朝之後,劉備將招劉瑞至御花園。
待劉瑞到後,見劉備與甘氏正一同賞花,故走上前去行禮。
劉備示意劉瑞坐下,道:“剛剛杜瓊言十日後乃是佳期,瑞兒可準備準備,十日後朕將禪位於汝。”
劉瑞道:“父皇如何能將此重擔丟給孩兒!”
劉備道:“昔瑞兒征戰四方,深得衆人之心。且善養民力,百姓稱德。朕相信汝定能繼朕之志,掃清寰宇,故將大事相托!昔日汝治理一郡之地,被人譽爲亂世樂土,朕相信,大漢江山交到汝手上,定可蒸蒸日上!”
劉瑞道:“父皇放心,兒臣定不負父皇信賴!”
劉備道:“瑞兒認爲孔明如何?”
劉瑞道:“此乃千古良臣!”
劉備道:“朕將孔明外放到益州,然遲遲不令其歸,非不願,而是欲令瑞兒爲之!待瑞兒登基之後,可令孔明歸朝,重加用之。”
劉瑞抱拳應諾。
甘氏將劉瑞喚到身邊,撫摸著他的長髮,道:“陛下有子如此,夫復何求!”劉備聞之大笑。
十日後,杜瓊準備好登基典禮。
劉備率衆文武來到宗廟,親自將皇冠戴在劉瑞頭上,道:“朕有一言,瑞兒當切記!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朕德薄,勿效之。”言畢親自將玉璽交到劉瑞手中。
劉瑞跪於地守璽,道:“孩兒瑾遵父皇之言!”
隨後劉備自稱太上皇,改魚腹縣爲永安,與關、張居住於永安頤養天年。
關、張二人各棄官位,隨劉備而去。
劉瑞登基之後,改元建興,封清荷爲皇后,薇兒、孫尚香爲貴妃。下旨召丞相諸葛亮入京。孔明入京之後,上表請除去益州牧之職,劉瑞應允。
封黃權爲益州牧,王平爲益州左督軍、吳懿爲右督軍。
劉瑞念孔明伐蠻之功勞,增其食邑五千戶,並昔日所得,共計萬戶。又封其子諸葛瞻爲巴陵亭侯。
而後召趙雲入殿,封其爲大將軍、增趙雲食邑五千戶,並昔日所得,共計萬戶。封其長子趙統爲虎威將軍,次子趙廣爲蕩寇將軍。
又召關平、張苞進殿,封關平爲鎮北將軍,封張苞爲鎮南將軍。
而後封管亥爲光祿勳,孫觀爲衛尉,太史慈爲車騎將軍。
時許靖病逝,司徒位缺,劉瑞遂封陳登爲司徒,令諸葛瑾爲侍中,顧雍爲中書令。其餘文武一一封賞。
話說劉瑞之子劉安,甚是賢德。少與其弟劉聰拜許靖爲師,學習經文,後受張飛、關羽指點武藝。由是二人文武皆備。其中以劉安最賢,劉聰最智。
一日劉瑞與清荷在御花園賞花。其子劉安,女劉雅貞前來請安。
劉瑞見子女皆已成年,遂對清荷道:“今子女成年,朕當爲其定婚約矣!”
清荷道:“夫君可有人選?”
劉瑞道:“陸伯言有一雙兒女,亦爲龍鳳胎。其子名喚陸抗,文武全才,甚是英俊,可爲吾婿!其女陸華,知書達理,美貌非凡,可聘爲兒媳!清荷認爲如何?”
清荷笑道:“臣妾一切皆聽陛下的。”
劉瑞笑著將清荷攬在懷中,欣賞美景。
翌日,劉瑞下詔令陸遜進京,與其商議兒女婚姻之事。
清荷見了陸抗、陸華,對其二人甚是喜愛。
遂定下日期,兩家聯姻。
令劉安迎娶陸華,令陸抗迎娶劉雅貞。
劉瑞次子劉聰,與劉安同歲。
劉瑞聞諸葛亮有一女,名喚諸葛果,遂親自前往其府邸求此女。
孔明聞之,欣然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