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114章 平吳地班師歸國漢太子登基爲帝

114章平吳地班師歸國 漢太子登基爲帝

孫權將劉瑞送出城後,獨自一人來到宗廟,看著孫堅、孫策的靈位發呆。良久之後,孫權面朝靈位道:“孩兒固守江東數十載,本欲提兵問鼎天下,然不料卻落到如今之地!何也?天耶?人耶?時勢耶?舉江東之衆以觀天下之釁!昔日蜀國危亡,孩兒本已爲時機將至,然不料曹丕病逝,魏國中途撤軍。致使蜀人征服南蠻、平蕩江東!孩兒自認爲此非戰不利,乃天不予我!”

“陛下謬已!”門外一人突然開口說道。

孫權轉身視去,不禁大驚,道:“子瑜如何逃出來的?”

原來那人便是諸葛瑾。

諸葛瑾道:“乃是劉瑞令臣入城安撫陛下。”

孫權聞之,突然那一陣失落,道:“子瑜降蜀矣?”

諸葛瑾道:“吳國宗廟猶存,豈敢輕易背降!”

孫權手扶其背,道:“子瑜真忠臣也!若非朕不遇時勢,子瑜必將爲朕之臂膀!”

諸葛瑾道:“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孫權道:“子瑜儘管說來!”

諸葛瑾道:“陛下兵敗,盡失臣民,非戰不利。亦非時勢不與!”

孫權道:“朕聞魏、蜀交戰、蠻人造反,蜀國四面危機,故起兵攻之。然不料曹丕病逝,魏人撤軍,致使朕獨戰蜀人,以致於此,豈非天不予我?”

諸葛瑾搖搖頭,道:“陛下所敗者,非天亦非蜀,卻敗於民!臣聞國以民爲本,強由民力,財由民出。夫民殷國弱,民瘠國強者,未之有也!故爲國者,得民則治,失民則亂,若不受利,而令盡用力效,亦爲難也!”

孫權道:“朕蓄民多時,豈曰無恩與民?”

諸葛瑾道:“陛下所與者,小惠也;劉瑞所與者,大恩也!昔者子明用兵荊州,麾下文武皆沒。然劉瑞未曾殺傷一人,令盡歸吳!百姓聞之,皆以陛下用兵荊州爲謬,以劉瑞活命於人爲德!後彭澤一役,爲遼以八百衆而破,此非陛下文武不濟,兵戈不利,乃是士卒不用命耳!張遼、文聘者,能以寡而抗衆者,乃是士卒歸心耳!”

諸葛瑾見孫權在聽,遂繼續說道:“古人云名不正則言不順!陛下既與蜀人聯姻,則爲手足!然陛下卻用兵彭澤,自斷骨肉,故出師無名矣!劉瑞以問罪爲名率衆入吳,所過之處望風而降。其約束士卒,令不取民一物,由是秋毫無犯!又賑濟百姓,民鹹悅之!其所得降卒,不曾傷害,皆令其歸田養家,盡人子之道。是故百姓皆言劉瑞仁德,而陛下失卻民心矣!”

孫權道:“朕經營吳地數十載,民心豈能如此失去?”

諸葛瑾道:“百姓所欲者,無非是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今陛下數次出軍,折兵十萬計!以致家家有喪屍之痛,戶戶有亡親之哀。猶是民鮮有青壯,多有老弱!所謂窮兵黷武,是謂此也!臣所言乃大逆之語,然卻足以表民意!”

孫權聞之,沉默良久,道:“子瑜之金玉良言,今聞之,晚矣!”

諸葛瑾道:“陛下既知勝敗之數,亦當聞存亡之理!”

孫權道:“子瑜可盡言!”

諸葛瑾道:“天下大勢,終以合爲上,分爲下!天下一統,百姓方安,天下分崩,戰亂頻現!是故七國之時,中國地廣人稀,民不超三千萬;漢朝既立,數十年經營,民竟七千萬!今天下三分,終有一統之時!較三國之力,陛下最弱,是故終爲強國所並!魏國既立,僅六載而易其主,今曹睿年幼,其國定不穩!較之於蜀國,劉備雖老,然其子年壯,深得臣民之心,是故終究國本牢固。劉瑞胸懷大志,誓要一統!而曹睿驕奢,累徵民於雜役!臣料不出數載,魏國必亡!此乃是存亡之勢也。”

孫權聞之,心中釋然,道:“聞子瑜之言,如沐甘霖!朕雄心已去,只願只願陪伴妻兒,了此餘生!”

當夜,孫權謝絕了所有人,立在宮殿之外,仰觀宇宙,只見皓月當空,繁星點點。

不禁想起當年劉瑞所作:‘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好一句‘高處不勝寒’,居廟堂者方知天下之重,處江湖者,豈憂興亡!”言畢將手中之酒一飲而盡,於院中拔劍起舞。

歌曰:“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舞罷歌停,其獨倚門欄,自笑道:“劉瑞有吞吐天地之才,尚且欲終老於山林,以溪爲伴,以鹿爲友!吾困守江東尚且不能,有何捨棄不下的!”

翌日,孫權以繩索自縛,令人捧著印璽、戶口籍冊,擡著棺木打開城門降蜀軍投降。

劉瑞立於陣前,見孫權一身素服、跪地請降。故慌忙下馬,走上前去將孫權扶起,親解其縛。而後令人持火把將孫權所擡棺木當衆燒燬,以示無加害之意。

孫權手捧印璽、籍冊,獻給劉瑞。

劉瑞接過圖冊、印璽,與孫權並肩入城。

待入城安降之後,劉瑞令陳登打開府庫,賑濟城中百姓,隨後發使回長安報捷。

孫權既降,吳郡太守駱統遂打開城門,引衆歸降,由是吳地悉平。

公元227年,蜀漢章武七年,劉瑞率軍平吳地,孫權引衆歸降。

劉瑞於建業小住數日,令張遼引軍十萬暫駐建業,又令甘寧引兵五萬屯駐廬江以防曹魏。

劉瑞親引大軍與孫氏一族、江東舊臣一起返回長安。

時劉備於長安聽聞此事,遂親引衆文武出城相迎。

及劉瑞率衆至,劉備拉著孫權的手寒暄許久,而後與其同車入城。

孫權見劉備如此,遂不疑劉備加害於己。

後劉備設朝,封孫權爲安樂公。

劉瑞將功勞簿遞上,劉備覽後,封張遼爲揚州牧,甘寧爲水軍總都督,其餘文武皆封賞。

令孫權族人隨其一同遷往安樂居住,孫權爲示誠意,自願將長子孫登留在長安。

劉瑞知孫尚香掛念其母,遂將吳氏留於太子府,好讓孫尚香能時常與其見面。

至於吳地舊臣,有地方太守者仍留任,原吳國內臣,皆留於長安任職。後劉備下旨,免吳地百姓三年賦稅,由是百姓皆稱讚漢皇之德。

吳地平定,劉備龍顏大悅。其於御花園設宴與關、張共飲。

劉備見即將凋落的桃花,不禁暗自嘆氣。

關羽聞之,問道:“大哥似有心事?”

劉備道:“吾每見桃花,皆追憶當年你我三兄弟結義之時,如今,朕已然六十有六,步入垂暮之年,不知還能存幾日!”

張飛道:“哥哥如何說出這般言語,華元化今已然八旬,身體健壯,大哥必能如此!”

劉備笑道:“三弟淨撿那些好聽的說!朕有一事,思之甚久,今日欲跟弟弟商議。瑞兒德才兼備,深得民心,且文武皆附之。朕思年老,欲及早令其繼位,治理天下。”

關羽道:“大哥身體健壯,如何思退!”

劉備道:“朕征戰一生,未曾安樂。昔日與弟弟共遊蜀地,何其樂也!朕欲趁尚能行動之時與弟弟遊覽美景,同享富貴,從此不問政事,豈不樂哉?”

張飛道:“說的也是!瑞兒文武全才,必可重振大漢威儀!今三分天下大漢有其二,滅魏屠曹,只在早晚!瑞兒年輕力壯,是該替大哥挑起這副擔子了!”

劉備笑呵呵的對關羽道:“二弟認爲如何?”

關羽笑道:“大哥既欲享樂,臣弟豈有不奉陪之禮?”

言畢三人哈哈大笑。

後數日,劉備召集衆臣設朝議事。

劉備滿眼欣慰的看著劉瑞,道:“朕思之一事甚久,今日衆愛卿難得齊聚朝堂,朕不妨說之!朕自感年邁,精力衰退,難以處理國政。子瑞,賢德愛民,文武全才,可繼朕之志,重振漢庭!朕欲退位,於他處頤養天年,令太子登基,治理天下。衆愛卿認爲如何?”

龐統道:“臣以爲恐有不妥,安有一朝而立二君者!”

劉備笑道:“豈曰無有!昔日高祖平定天下,以父爲太上皇,高祖爲帝。朕德才雖不及高祖,然欲效仿之。”

劉瑞聞之,出列道:“今四海未定,父皇豈能將江山拋與孩兒!”

劉備笑道:“四海未定,然朕相信汝定可爲朕平之!”

而後對太常杜瓊道:“伯瑜可先算定日期,準備天子登基典禮之事!”

衆臣見劉備心意甚決,遂不再勸。杜瓊聞之,當即應諾。

退朝之後,劉備將招劉瑞至御花園。

待劉瑞到後,見劉備與甘氏正一同賞花,故走上前去行禮。

劉備示意劉瑞坐下,道:“剛剛杜瓊言十日後乃是佳期,瑞兒可準備準備,十日後朕將禪位於汝。”

劉瑞道:“父皇如何能將此重擔丟給孩兒!”

劉備道:“昔瑞兒征戰四方,深得衆人之心。且善養民力,百姓稱德。朕相信汝定能繼朕之志,掃清寰宇,故將大事相托!昔日汝治理一郡之地,被人譽爲亂世樂土,朕相信,大漢江山交到汝手上,定可蒸蒸日上!”

劉瑞道:“父皇放心,兒臣定不負父皇信賴!”

劉備道:“瑞兒認爲孔明如何?”

劉瑞道:“此乃千古良臣!”

劉備道:“朕將孔明外放到益州,然遲遲不令其歸,非不願,而是欲令瑞兒爲之!待瑞兒登基之後,可令孔明歸朝,重加用之。”

劉瑞抱拳應諾。

甘氏將劉瑞喚到身邊,撫摸著他的長髮,道:“陛下有子如此,夫復何求!”劉備聞之大笑。

十日後,杜瓊準備好登基典禮。

劉備率衆文武來到宗廟,親自將皇冠戴在劉瑞頭上,道:“朕有一言,瑞兒當切記!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朕德薄,勿效之。”言畢親自將玉璽交到劉瑞手中。

劉瑞跪於地守璽,道:“孩兒瑾遵父皇之言!”

隨後劉備自稱太上皇,改魚腹縣爲永安,與關、張居住於永安頤養天年。

關、張二人各棄官位,隨劉備而去。

劉瑞登基之後,改元建興,封清荷爲皇后,薇兒、孫尚香爲貴妃。下旨召丞相諸葛亮入京。孔明入京之後,上表請除去益州牧之職,劉瑞應允。

封黃權爲益州牧,王平爲益州左督軍、吳懿爲右督軍。

劉瑞念孔明伐蠻之功勞,增其食邑五千戶,並昔日所得,共計萬戶。又封其子諸葛瞻爲巴陵亭侯。

而後召趙雲入殿,封其爲大將軍、增趙雲食邑五千戶,並昔日所得,共計萬戶。封其長子趙統爲虎威將軍,次子趙廣爲蕩寇將軍。

又召關平、張苞進殿,封關平爲鎮北將軍,封張苞爲鎮南將軍。

而後封管亥爲光祿勳,孫觀爲衛尉,太史慈爲車騎將軍。

時許靖病逝,司徒位缺,劉瑞遂封陳登爲司徒,令諸葛瑾爲侍中,顧雍爲中書令。其餘文武一一封賞。

話說劉瑞之子劉安,甚是賢德。少與其弟劉聰拜許靖爲師,學習經文,後受張飛、關羽指點武藝。由是二人文武皆備。其中以劉安最賢,劉聰最智。

一日劉瑞與清荷在御花園賞花。其子劉安,女劉雅貞前來請安。

劉瑞見子女皆已成年,遂對清荷道:“今子女成年,朕當爲其定婚約矣!”

清荷道:“夫君可有人選?”

劉瑞道:“陸伯言有一雙兒女,亦爲龍鳳胎。其子名喚陸抗,文武全才,甚是英俊,可爲吾婿!其女陸華,知書達理,美貌非凡,可聘爲兒媳!清荷認爲如何?”

清荷笑道:“臣妾一切皆聽陛下的。”

劉瑞笑著將清荷攬在懷中,欣賞美景。

翌日,劉瑞下詔令陸遜進京,與其商議兒女婚姻之事。

清荷見了陸抗、陸華,對其二人甚是喜愛。

遂定下日期,兩家聯姻。

令劉安迎娶陸華,令陸抗迎娶劉雅貞。

劉瑞次子劉聰,與劉安同歲。

劉瑞聞諸葛亮有一女,名喚諸葛果,遂親自前往其府邸求此女。

孔明聞之,欣然應允。

九十五章 布軍陣陳登破羌斬敵酋姜維建功三十八章 新野城衆將比武漢皇叔初遇臥龍三十七章 荊州牧託付心事劉炎興樊城收將106章 臧宣高力挫二將潘承明設計劫營103章 陳元龍火燒魏寨司馬懿河東布謀七十四章 破襄樊曹仁棄城遇玄德于禁降漢第7章 革軍旅劉瑞建狼軍 廣招賢牟平添智臣九十一章 北伐曹魏七七十二章 圍朱然文聘用計破沔陽關張鏖戰七十七章 訪江夏孫權出使換戰俘賠款割地致讀者朋友六十六章 漢中之戰七103章 陳元龍火燒魏寨司馬懿河東布謀四十七章 赤壁風雲起三120章 滿伯寧兵敗葉縣樂文謙受挫汝南十五章 攬俊傑坐談天下事定計策劉瑞始造船六十二章 漢中之戰三131章 襲譙郡迫降毋丘龐士元計誘蔣奇六十七章 漢中之戰八二十八襲營寨曹丕遭敗績退曹兵劉瑞遷軍民第2章 揭身世老人爲指路 尋得母抗惡得忠良一百零二章 司馬懿遷師河北漢太子興兵劫寨六十六章 漢中之戰七四十三章 徐元直獻策突圍劉玄德兵敗當陽七十六章 鄧伯苗出使江東孫仲謀遣使議和六十一章 漢中之戰二121章 斬二將趙雲立威奪魏寨蜀軍再勝二十二感知遇張遼降牟平據徐州父子首相聚五十六章 論對策孔明作答斬二將劉備伐蜀七十六章 鄧伯苗出使江東孫仲謀遣使議和十二章 設醫官華佗首出仕徐州亂父子再相隔129章 破虎牢利器顯威毒鄧艾驅民守城四十四章 斬曹純劉瑞救父曹阿瞞怒調大軍九十七章 擒二帥羌王服心定西涼姜維守邊二十一臨淄城劉瑞拜袁譚張文遠忠義戰下邳126章 馬孟起助取弘農司馬懿歸師中原六十一章 漢中之戰二八十六章 北伐曹魏二五十二掌荊州劉備受封感知遇張鬆獻130章 破陳留徐晃授首襲魏寨孫禮劃謀133章 破淮陰周邵泄恨遇周魴曹休再敗九十五章 布軍陣陳登破羌斬敵酋姜維建功七十三章 取江夏兵不血刃擒呂蒙狼軍全勝118章 淮水南曹真折軍陸伯言兵臨古城第30章 曲阿港結交周瑜 至荊州父子相聚第2章 揭身世老人爲指路 尋得母抗惡得忠良第64章 漢中之戰(五)六十一章 漢中之戰二120章 滿伯寧兵敗葉縣樂文謙受挫汝南139 曹子廉奮兵敗周邵駱公緒妙計謀下邳四十一章 曹孟德橫渡襄江劉豫州死守大寨五十二掌荊州劉備受封感知遇張鬆獻114章 平吳地班師歸國漢太子登基爲帝138章 敗魏軍曹彰死節司馬懿議奏棄城第2章 揭身世老人爲指路 尋得母抗惡得忠良八十九章 北伐曹魏五三十四章 渡淯水子義逞勇破夏侯曹軍喪膽133章 破淮陰周邵泄恨遇周魴曹休再敗四十一章 曹孟德橫渡襄江劉豫州死守大寨114章 平吳地班師歸國漢太子登基爲帝132章 巧進兵奇襲淮安下鹽瀆老將奮武十五章 攬俊傑坐談天下事定計策劉瑞始造船十一章 顯辯才勸退曹瞞兵起風波牟平現瘟疫二十四陳元龍獻策襲豐沛張文遠再戰許仲康145章 王文舒自刎漳水夏侯霸困守孤城120章 滿伯寧兵敗葉縣樂文謙受挫汝南八十章 陳元龍下聘定期劉炎興江東迎親第5章 太史慈力戰黃巾將 難破城管亥無糧草123章 奮短兵元復渡河背水戰子義破敵第4章 回三國劉瑞知生父 憫病老善心換大將五十九章 起狼軍炎興掛帥戰張飛龐德逞勇134章 明進兵暗襲靈璧克泗縣進逼下蔡八十七章 北伐曹魏三142章 伐曹魏三出大軍謀朝歌陳登獻計五十八章 圍成都劉璋投降答關羽劉瑞返荊135章 調兵馬徑取彭城曹子丹退守東郡八十五章 北伐曹魏一六十五章 漢中之戰六五十四章 漢皇叔收得鳳雛劉炎興將爲人父三十八章 新野城衆將比武漢皇叔初遇臥龍129章 破虎牢利器顯威毒鄧艾驅民守城九十八章 司馬孚出使江東孫仲謀驅逐魏使127章 司馬懿巧渡黃河劉炎興智斬奸細四十五章 赤壁風雲起一第8章 得將才狼軍首出征 建鹽田沮授展其才七十八章 東北方隕落大才孫仲謀遣使聯姻三十六章 嫁公主皇叔得計娶雙妻劉瑞大婚十七章 三江口大戰錦帆賊甘興霸棄惡投明主110章 戰涇水孫劉對壘出奇策龐德襲城三十四章 渡淯水子義逞勇破夏侯曹軍喪膽112章 甘興霸智取虎林劉炎興妻子重逢一百章 司馬懿奉旨伐蜀飛狼軍四面被圍六十八章 漢中之戰九135章 調兵馬徑取彭城曹子丹退守東郡七十二章 圍朱然文聘用計破沔陽關張鏖戰十六章 駕商船遠航大海上起風波袁氏平青州二十章 拜獻帝劉瑞訴身世封太守持節回牟平143章 夏侯德兵進漳水司馬懿清剿影狼第8章 得將才狼軍首出征 建鹽田沮授展其才137章 曹子文大戰趙雲姜伯約鐵車殺敵
九十五章 布軍陣陳登破羌斬敵酋姜維建功三十八章 新野城衆將比武漢皇叔初遇臥龍三十七章 荊州牧託付心事劉炎興樊城收將106章 臧宣高力挫二將潘承明設計劫營103章 陳元龍火燒魏寨司馬懿河東布謀七十四章 破襄樊曹仁棄城遇玄德于禁降漢第7章 革軍旅劉瑞建狼軍 廣招賢牟平添智臣九十一章 北伐曹魏七七十二章 圍朱然文聘用計破沔陽關張鏖戰七十七章 訪江夏孫權出使換戰俘賠款割地致讀者朋友六十六章 漢中之戰七103章 陳元龍火燒魏寨司馬懿河東布謀四十七章 赤壁風雲起三120章 滿伯寧兵敗葉縣樂文謙受挫汝南十五章 攬俊傑坐談天下事定計策劉瑞始造船六十二章 漢中之戰三131章 襲譙郡迫降毋丘龐士元計誘蔣奇六十七章 漢中之戰八二十八襲營寨曹丕遭敗績退曹兵劉瑞遷軍民第2章 揭身世老人爲指路 尋得母抗惡得忠良一百零二章 司馬懿遷師河北漢太子興兵劫寨六十六章 漢中之戰七四十三章 徐元直獻策突圍劉玄德兵敗當陽七十六章 鄧伯苗出使江東孫仲謀遣使議和六十一章 漢中之戰二121章 斬二將趙雲立威奪魏寨蜀軍再勝二十二感知遇張遼降牟平據徐州父子首相聚五十六章 論對策孔明作答斬二將劉備伐蜀七十六章 鄧伯苗出使江東孫仲謀遣使議和十二章 設醫官華佗首出仕徐州亂父子再相隔129章 破虎牢利器顯威毒鄧艾驅民守城四十四章 斬曹純劉瑞救父曹阿瞞怒調大軍九十七章 擒二帥羌王服心定西涼姜維守邊二十一臨淄城劉瑞拜袁譚張文遠忠義戰下邳126章 馬孟起助取弘農司馬懿歸師中原六十一章 漢中之戰二八十六章 北伐曹魏二五十二掌荊州劉備受封感知遇張鬆獻130章 破陳留徐晃授首襲魏寨孫禮劃謀133章 破淮陰周邵泄恨遇周魴曹休再敗九十五章 布軍陣陳登破羌斬敵酋姜維建功七十三章 取江夏兵不血刃擒呂蒙狼軍全勝118章 淮水南曹真折軍陸伯言兵臨古城第30章 曲阿港結交周瑜 至荊州父子相聚第2章 揭身世老人爲指路 尋得母抗惡得忠良第64章 漢中之戰(五)六十一章 漢中之戰二120章 滿伯寧兵敗葉縣樂文謙受挫汝南139 曹子廉奮兵敗周邵駱公緒妙計謀下邳四十一章 曹孟德橫渡襄江劉豫州死守大寨五十二掌荊州劉備受封感知遇張鬆獻114章 平吳地班師歸國漢太子登基爲帝138章 敗魏軍曹彰死節司馬懿議奏棄城第2章 揭身世老人爲指路 尋得母抗惡得忠良八十九章 北伐曹魏五三十四章 渡淯水子義逞勇破夏侯曹軍喪膽133章 破淮陰周邵泄恨遇周魴曹休再敗四十一章 曹孟德橫渡襄江劉豫州死守大寨114章 平吳地班師歸國漢太子登基爲帝132章 巧進兵奇襲淮安下鹽瀆老將奮武十五章 攬俊傑坐談天下事定計策劉瑞始造船十一章 顯辯才勸退曹瞞兵起風波牟平現瘟疫二十四陳元龍獻策襲豐沛張文遠再戰許仲康145章 王文舒自刎漳水夏侯霸困守孤城120章 滿伯寧兵敗葉縣樂文謙受挫汝南八十章 陳元龍下聘定期劉炎興江東迎親第5章 太史慈力戰黃巾將 難破城管亥無糧草123章 奮短兵元復渡河背水戰子義破敵第4章 回三國劉瑞知生父 憫病老善心換大將五十九章 起狼軍炎興掛帥戰張飛龐德逞勇134章 明進兵暗襲靈璧克泗縣進逼下蔡八十七章 北伐曹魏三142章 伐曹魏三出大軍謀朝歌陳登獻計五十八章 圍成都劉璋投降答關羽劉瑞返荊135章 調兵馬徑取彭城曹子丹退守東郡八十五章 北伐曹魏一六十五章 漢中之戰六五十四章 漢皇叔收得鳳雛劉炎興將爲人父三十八章 新野城衆將比武漢皇叔初遇臥龍129章 破虎牢利器顯威毒鄧艾驅民守城九十八章 司馬孚出使江東孫仲謀驅逐魏使127章 司馬懿巧渡黃河劉炎興智斬奸細四十五章 赤壁風雲起一第8章 得將才狼軍首出征 建鹽田沮授展其才七十八章 東北方隕落大才孫仲謀遣使聯姻三十六章 嫁公主皇叔得計娶雙妻劉瑞大婚十七章 三江口大戰錦帆賊甘興霸棄惡投明主110章 戰涇水孫劉對壘出奇策龐德襲城三十四章 渡淯水子義逞勇破夏侯曹軍喪膽112章 甘興霸智取虎林劉炎興妻子重逢一百章 司馬懿奉旨伐蜀飛狼軍四面被圍六十八章 漢中之戰九135章 調兵馬徑取彭城曹子丹退守東郡七十二章 圍朱然文聘用計破沔陽關張鏖戰十六章 駕商船遠航大海上起風波袁氏平青州二十章 拜獻帝劉瑞訴身世封太守持節回牟平143章 夏侯德兵進漳水司馬懿清剿影狼第8章 得將才狼軍首出征 建鹽田沮授展其才137章 曹子文大戰趙雲姜伯約鐵車殺敵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江县| 合阳县| 西宁市| 根河市| 佛坪县| 黄梅县| 吴桥县| 双峰县| 平顶山市| 新田县| 望奎县| 巴马| 江安县| 朔州市| 龙门县| 措美县| 如皋市| 永善县| 红河县| 正蓝旗| 顺昌县| 中山市| 浮梁县| 封开县| 招远市| 将乐县| 巢湖市| 岢岚县| 镇沅| 班玛县| 小金县| 鄂伦春自治旗| 吉水县| 哈尔滨市| 黄大仙区| 昆明市| 万载县| 永泰县| 斗六市| 厦门市| 曲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