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章司馬懿巧渡黃河 劉炎興智斬奸細
司馬懿於洛陽引著樂進、王雙、夏侯德、秦朗等諸將,起兵十五萬進至澠池。時太史慈聽聞聞知此事,與張頜分兵駐守於崤山、曹陽抵禦司馬懿大軍。
司馬懿令樂進前去挑戰,然張頜、太史慈只是據城而守,卻不出戰。
司馬懿笑道:“此必是蜀軍實力不濟,不敢迎戰吾!”
樂進道:“蜀人不出,大將何不強攻其城!”
司馬懿笑道:“攻打城池尚早些!”隨後下令撤軍回城。雙方就此對峙,並未交戰。
劉瑞率領二十餘萬大軍,日夜攻打函谷關,奈何函谷關甚是險峻,能駐兵之地甚少,劉瑞雖空有二十萬大軍,然因空地太小,兵力施展不開,故每次只能數千人衝鋒。
鄧艾智謀之臣,憑藉險關,指揮數萬軍馬,防備起來甚是輕鬆。
劉瑞無奈,只得下令調投石車。然鄧艾卻於關中加固城牆,十餘日下來,函谷關的城牆竟然厚達一丈。任由蜀軍投石車砸城牆,城牆依然紋絲不動。
田豐恐鈍兵堅城之下,爲魏軍所乘,遂建議劉瑞暫且休兵。劉瑞亦不忍心看著士卒損傷,故下令停止攻城。
時光匆匆,轉眼間鄧艾於函谷關堅守了一月,此時天氣漸漸寒冷,中原之地進入了冬季。
期間劉瑞未曾令士卒攻城,只是下令以投石車砸城牆。
鄧艾自恃城牆高大堅厚,倒也不懼怕。
這一月之中,河東的蜀軍相繼襲破平陽、上黨等郡縣,幷州大半歸於蜀國。
夏侯霸與諸位弟弟領著敗軍一路撤退,逢著堅城則守上幾日,若城池不堅,則棄城逃走。
馬超、徐庶領兵追擊,所過之處大多投降。
轉眼二人領兵殺到晉陽,夏侯霸亦是領著殘兵敗將逃入城中。
司馬懿於洛陽聽聞此事,撫掌笑道:“蜀人取幷州,吾計成矣!”
翌日,司馬懿登上澠池觀望黃河,喚來樂進,對其耳語一番,道:“切記,不可貪功冒進,更不可戀戰!”
樂進抱拳應而去。待其走後,司馬懿領著大軍直逼曹陽,不顧傷亡,下令士卒攻打城池。
太史慈於城中小心防備,幸得曹陽城池加固的還算高大堅厚,尚能阻得魏軍。
秦朗、夏侯德等將見士卒折損頗多,故建議司馬懿暫停進攻,令十足休息。
司馬懿道:“吾軍休息月餘,正是銳利之時,當日夜不息攻城!”言畢令前方士卒退下,卻換了另一撥人馬繼續攻打。
太史慈立於城頭指揮若定,令他不解的是,司馬懿停戰月餘,爲何今日打的如此猛烈。
正當曹陽激戰之時,樂進引著軍隊出了曹陽,來到黃河邊。看到冰封的河面,對軍士道:“衆兒郎隨吾入黃河!”言畢率先走上河面。
士卒見樂進立於河面之上甚是安穩,遂跟隨他一併上去。
原來入冬之後,黃河河面冰封,且冰面極厚,足可行軍。樂進引軍相互攙扶,趁夜悄悄抵達jia縣。jia縣守將李中猝不及防,爲樂進以萬人襲破。李中戰死於城頭。
樂進襲破城池,領著軍馬急奔至函谷關下。
鄧艾見城外樂進引衆而來,立即整頓著軍馬,連夜撤出關去,隨著樂進走黃河冰面,徐徐撤回澠池。
時河東軍馬悉數殺入幷州,守衛黃河的軍士並不多,故不曾知曉魏軍於黃河奇襲jia縣。
比及天明,樂進引著鄧艾、徐晃、郝昭等兵將三萬餘人。
此番渡河,鄧艾僅僅將精銳之師帶出,老弱殘軍悉數留於關中阻擋劉備軍。
待衆人見了司馬懿,樂進道:“將軍何不讓末將領軍突襲弘農?”
司馬懿道:“劉瑞陳兵二十萬衆於關外,即便文謙襲破弘農,待劉瑞兵至,必將與太史慈合兵一處,夾擊弘農!到時得而復失,不若不取!今吾能將士載、公明、伯道救出,已然保住國家棟梁,有諸位在,不愁城池不能復得!”司馬懿計謀得逞,遂下令撤軍。
話分兩頭,樂進奇襲jia縣,直到天明太史亨才知曉此時。
然魏軍襲破郟縣之後卻消失的無影無蹤,太史亨心中不安,遂遣使回報給太史慈、張頜。
太史慈發現魏軍盡數撤走,正納悶時,忽聞jia縣失守。太史慈大驚,急令太史亨增強戒備。
劉瑞休養士卒之後,在此領軍來到關下,見關中安靜非常,城頭守軍全無,其心中疑惑。
劉封見此,請命登城探看。劉瑞應允。
不時,一刻之後,劉封進入關中,打開關門,出來道:“陛下,關內已無魏軍!”
劉瑞聞之,引著大軍悉數入關,查看之後果然如此。
龐統道:“此必是鄧艾因懼弘農之失,遂引軍遁走!”
劉瑞道:“鄧艾前後皆有朕之軍馬,如何逃脫!”
正當此時,忽聞jia縣於昨夜爲不明魏軍襲破。
陳登笑道:“好一個司馬懿果然多智!如今天氣嚴寒,黃河冰封。司馬懿必是令軍士走與冰面,繞過曹陽來到jia縣,接應鄧艾撤走!”
劉瑞道:“司馬懿不怕河東守軍發覺?”
陳登道:“孟起早引著大軍攻打併州,巡河士卒不多,如何能知曉。”
劉瑞頓悟,道:“司馬懿不惜以幷州一州之地爲誘餌,將孟起誘走,他卻在此好做事!”
龐統道:“幷州苦寒之地,又接鄰匈奴,魏人棄之並不可惜!”
劉瑞與衆人在關中轉了一圈,感慨道:“朕被此關阻了數十日,今終於入關,當真不易啊!”
劉瑞在關中休息士卒,翌日領著大軍抵達曹陽、崤山。
時司馬懿早已率軍進入澠池、永寧防備。
田豐見天氣嚴寒,遂建議劉瑞暫停進兵。
劉瑞亦是知曉百姓勞苦、士卒疲憊,故下令於曹陽、崤山設防,防備魏軍。
時馬超已然攻破晉陽等處,據有幷州全境。
劉瑞大喜,下令各處兵馬暫停進兵,各自休養生息。
陸遜止軍豫州、張遼兵駐揚州。劉瑞亦是收軍回長安。
司馬懿聽聞蜀軍停戰,遂令夏侯兄弟駐兵太行山等各處險要之地,下令若蜀軍來犯,只宜憑險而守,不可出戰。
時曹休、曹洪、賈逵、曹真、王昶合兵一處,屯駐在徐州,防備陸遜、張遼之軍。
曹睿聽聞大戰暫息,不禁長舒一口氣。
話說司馬懿率軍回到鄴城,面見了曹睿。曹睿令其進宮,道:“今蜀人勢大,連戰連勝!倘若再來,卿可有退敵之策?”
司馬懿略一沉思,道:“蜀人之所以連戰連勝,乃是其後方穩固!臣聞孔明治國可比管仲、蕭何!是故劉瑞陳兵於外而國中猶安!若能使劉瑞與孔明君臣不和,則大事可成!”
曹睿道:“仲達可有良策?”
司馬懿爲他耳語一番,曹睿大喜,道:“卿可自行任事!”
劉瑞回長安後,衆臣上表請封太子。
劉瑞沉思之時,忽見桌案之上多出幾分特別的書信。劉瑞展開看後,竟是長子劉安與孔明的書信,信中多言賄賂之事。
劉瑞心疑,以考驗劉安爲名,令其寫了一篇文章,單述治國之道,而後交與孔明,令他批閱。翌日,孔明將劉安奏章遞上,劉瑞仔細辨認,不禁釋然。
劉瑞對衆臣道:“冊立太子之事尚不急,朕當擇一吉日!”言畢揮手散朝,卻單獨留下孔明,並將他引進密室。
劉瑞屏退了左右,將在桌案上發現的書信遞給孔明,孔明覽後臉色大變,趕忙下跪,道:“此信非臣所書!望陛下詳察!”
劉瑞將他扶起,道:“朕與孔明數十年交情,豈能不知此書真僞!”
孔明道:“陛下認爲,此....”
劉瑞道:“此事蹊蹺,乃是有人故意爲之,意欲栽贓思平!好讓朕國中不安,而他人卻從中取利!”
孔明道:“陛下是言曹魏奸細?”
劉瑞道:“此事未查明之前,不能妄下斷論!孔明可與朕演一齣戲,讓賊人狐貍尾巴自行露出!”
翌日設朝,劉瑞下旨將劉安、劉聰招上殿來,當著衆臣之面將書信展示出來。
劉安、孔明面如土色,下跪申辯。
劉瑞喝到:“朕春秋正盛,逆子竟欲篡位!”
而後指著孔明道:“朕昔日與孔明相識,至今數十載!你我雖爲君臣,實則乃是知己!卻不料汝竟與吾之逆子作出這等勾當,當真令朕寒心!”言畢下旨將孔明、劉安打入天牢。
朝堂之上,衆臣皆爲二人請求,劉瑞不準,喝道:“再有亂言者,與之同罪!”言畢揮手散朝。
及劉瑞回到**,清荷、薇兒、尚香皆來給二人說理,劉瑞不準,獨自回到書房。
而後下旨招劉聰上殿,劉瑞屏退左右,故意大聲呵責他,道:“汝兄大逆不道,汝爲其弟,如何不勸!”
劉聰不敢應聲。
劉瑞走到其身旁,悄悄將一錦囊塞到他手中,並以目視之。
須臾,劉瑞將他逐出,獨自一人在殿中生悶氣。
劉聰回殿後,打開錦囊,只見上書:“長子已廢,汝當高興!”
劉聰何等聰明,當即領會出期間道理,遂整日於表面帶著喜色。
果然,數日後,一名喚呂壹的小黃門趁機靠近劉聰,整日與其玩耍,期間暗述讓他爭取太子之位。
劉聰表面應和,笑道:“若他日吾爲帝王,定不忘汝!”呂壹大喜。
劉瑞因煩躁,數日不朝,悶於書房,忽覺口渴,遂令小黃門奉茶。
不時,小黃門奉茶上殿,劉瑞端過茶杯,見小黃門立在那裡,不曾退下,道:“汝有何事?”
小黃門道:“陛下遠征,不在宮中。奴才整日侍奉在宮殿,常見丞相往久安殿尋大皇子。二人相談,動輒整日!”
劉瑞聞之,心中暗喜,問道:“汝喚何名?”
小黃門道:“奴才黃皓。”
劉瑞聞之,恨得心頭癢癢,昔日三國,若非黃皓專權,鄧艾、鍾會如何能輕易穿過蜀國險峻之地!故劉瑞每看三國,未嘗不痛恨閹人黃皓。
劉瑞知曉黃皓心懷不軌,卻故意笑著對他道:“汝之忠心,朕知矣!”言畢令他離去。
當夜,劉聰將呂壹之事設法告知劉瑞,劉瑞大喜,道:“如今狐尾已現,正可行事!”
翌日,黃皓找到劉瑞,遞上幾封書信。
劉瑞覽後,皆是孔明與劉聰連通的書信。
劉瑞依舊以好言安撫。
當日,劉瑞召衆卿設朝,將黃皓一起帶去。
黃皓以爲此乃是聖上示恩寵,遂欣然隨去。
及朝議開始,劉瑞將劉安所寫治國之術與孔明批閱的奏摺拿出,令取一份二人之間的書信,傳示衆人。
劉瑞道:“此二書一封是真筆跡,一封是仿造,愛卿可曾看出?”
陳羣一眼便看出真僞。孔明雖不是大文豪,但卻練得一手好書法,陳羣曾求其書,故對其筆跡甚是瞭解。
雖仿造書信足可亂真,然一個是劉瑞相交數十載的知己、一個是劉瑞親生之子,叫他如何看不出?朝中羣臣皆爲人精,亦多有能分辨的出的。
陳羣將真僞辨出,劉瑞笑著對黃皓道:“汝給朕的書信從何而來?”
黃皓猶自狡辯,道:“乃是從孔明家中搜出!”
劉瑞雙眼變得異常冷漠,盯著黃皓道:“當真如此?欺君之罪,汝當知曉!”
黃皓死不承認,不時,管亥率衆入殿,將黃皓房中財貨搜出,並拿住一人。
劉瑞看著眼前金玉財寶,問道:“汝一小宦官,何處來的這些財貨!”
黃皓戰戰兢兢,不能應答。
不時,管亥遞上一印信一枚,劉瑞看後,刻著‘西曹郭循’。
劉瑞看後大驚,此人竟是刺死費禕的魏國降人!
劉瑞冷笑道:“原來是魏人奸細!”
不時,劉聰壓著呂壹上殿,盡述前事。
劉瑞下令將孔明、劉安放出,道:“朕於桌案看到一封書信,乃是孔明與思平所通書信。朕仔細覽後,察出端倪,知曉此事體大,遂與孔明上演一出苦肉計,終騙出賊子!”
衆人聞之,方纔釋然。
劉瑞道:“衆愛卿可知昔日齊桓公與管仲之事乎?昔日管仲輔佐齊桓公之時,凡有國事,桓公皆令衆臣請示管仲,人言‘一則仲父、二則仲父,爲君其易乎!’然桓公終成霸業!今朕之德不及桓公,卻有賢於管仲之相!此番魏人施離間計,欲令朕朝堂不和,家庭不睦,他曹睿好從中取利!然他卻不知朕與孔明交情!”
言畢下旨將呂壹、黃皓、郭循斬首,並下令宦官不得高於小黃門,且官宦議論朝政者,皆斬!
又下令,冊立劉安爲太子、封次子劉聰爲弘農王、三子劉和爲吳王。
孔明感激劉瑞知遇之恩,誓效之以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