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章孫仲謀江東稱帝 張文遠彭澤破敵
孫權推辭不過,道:“如今江東貧弱,若孤稱帝,唯恐曹、劉來伐!”
潘璋道:“今曹、劉勢同水火,相互征伐,無暇顧及江東!況且主公麾下文武皆備,握雄兵數十萬,豈懼曹、劉!”
孫權聞之大喜,遂依衆臣之言,擇日於南郊即皇帝位。
追尊其父孫堅爲武烈皇帝,生母吳氏爲武烈皇后,次母爲太后,兄討逆將軍策爲長沙桓王,登爲皇太子。
封朱然爲大將軍、封顧雍爲丞相,張昭爲輔吳將軍、位比三司,婁侯,食邑萬戶。
其餘文武皆一一封賞賜爵。
孫權稱帝后,欲出兵攻打荊州,然苦於國太知曉,故爲此憂愁不已。
潘璋見孫權終日鬱鬱寡歡,問起原因,孫權道:“朕欲出兵荊州,然恐太后知曉,橫加阻攔!爲之奈何?”
潘璋道:“陛下可對太后言親提大軍平討水賊,如此國太必然無疑!”
孫權大喜,遂依其言。
孫權稱帝當日,吳國太正跟孫尚香暢聊,忽聞此事,孫尚香表情突然僵住。
國太拉著孫尚香的手,道:“此乃男子之事,香兒不必在意!如今天下分崩,權兒若不稱帝,則爲臣子,然曹、劉,以何人爲帝?縱便是權兒願意,其麾下文武也必不依!”
孫尚香道:“母親,孩兒終究已是他人之婦,若在此處居住長久,恐....”
國太手撫其發,道:“如今江面不太平,待汝兄長清平長江之後在走不遲!”
孫尚香此時是有苦說不出,但她的表情依舊猶豫。
國太道:“難道香兒連爲母的話也不信任?”
孫尚香連忙道:“母親多心了,孩兒豈能不相信母親!”
國太看孫尚香時,眼神中總是含滿慈愛,問道:“炎興果真疼愛香兒否?”
孫尚香聞之,嘴角不自主的露出一絲笑容,道:“夫君對女兒疼愛有加,從未有過不和之事。”
國太看到孫尚香那絲笑容,知曉所言乃是實情,遂不再爲她擔心。
數日後,孫權將國太、孫尚香遷到皇宮之中,道:“母親,江面水賊猖狂,孩兒以集結數萬兵馬,欲親自出徵平亂,故今日特來與母親告別!”
國太皺起眉頭,道:“小小水賊,何須權兒親自出徵?”
孫權道:“朕出兵討賊,一可宣揚軍威,二可順道巡視江山,故欲親提大軍前去。”
國太道:“既如此,權兒當小心!切記,汝乃是一國之君,切不可逞匹夫之勇!”
孫權抱拳應諾。
數日後,孫權盡起國中兵馬二十萬、戰船五千於艘於建業出兵。
臨行前,老將韓當來到校場,道:“陛下出兵討賊,何不待老臣前去!”
孫權道:“老將軍征戰沙場數十載,朕欲令義公好好休養,故未曾請義公隨軍出征。”
韓當手舞大刀,道:“末將自隨先皇以來,每戰先臨,未嘗居後!今末將雖老,然猶有廉頗之勇!望陛下錄用!”
孫權感其忠義,遂令韓當一同隨軍出征。
孫權出兵的消息傳到彭澤,文聘大驚,暗中找到張遼,道:“影狼來報,言孫權出兵二十萬清掃長江水賊,如今正向彭澤方向殺來!”
張遼冷笑一聲,道:“若果欲如此,何須出動二十萬大軍!此必是孫權暗中與曹丕聯盟,欲趁陛下與曹賊大戰,無暇分兵之時攻打荊州!”
文聘道:“殿下果然料事如神!今孫權勢大,彭澤城中僅有兵馬三萬,將軍可有計策退敵?”
張遼道:“孫權若至,必先攻打建昌!仲業引本部三萬兵前往建昌駐守。孫權若知仲業在建昌,必另遣大軍攻打彭澤。吾留於城中,必可御孫權之軍!”
文聘抱拳應諾。隨後文聘發使者前往荊州各處,言孫權引兵二十萬向西而來,其意不明。
數日後,孫權引軍抵達南昌。
朱然聽聞孫權引衆至此,慌忙出城相迎。
不時,孫權引著文武皆入城。
朱然一臉不解的看著二十萬大軍。
孫權將朱然引進密室,向他訴說了自己的計劃。
朱然道:“陛下但有差遣,臣必當遵令!”
孫權大喜,遂令文武暫時在南昌休息。
翌日,孫權引衆渡過鄱陽湖抵達建昌城下。
時文聘已然率軍抵達建昌。
孫權看到城頭高掛‘文’字大旗,對麾下笑道:“文仲業竟然在此!”
諸葛瑾道:“建昌乃是彭澤之屏障,此必是文聘欲將陛下阻擋在此!”
孫權大笑,道:“早聞文聘熟知兵法,今日一見,看是謬傳啊!建昌雖爲彭澤屏障,然其城池並非牢固,吾統大軍圍攻之,不數日必破!”言畢就欲下令圍攻建昌。
潘璋起身道:“陛下,今文聘在此,則彭澤必無大將把守!陛下何不令士卒圍城,卻另遣軍馬奇襲彭澤。待彭澤擊破,建昌可不戰而降!”
孫權大喜,遂令朱然部下五萬軍馬,另遣諸葛瑾率五萬軍助戰。孫權親引十五萬大軍繞過建昌前往彭澤而去。
建昌城中,文聘見城外軍馬僅有十萬,且未見孫權。故得知其必然秦軍繞襲彭澤。
文聘看來一眼彭澤方向,心中暗暗祈禱張遼能頂得住。
翌日,孫權引軍來到彭澤城下。見城頭守軍大多爲老弱病殘,不禁大喜,對潘璋道:“文聘將城中精銳悉數調離,如今彭澤守軍寡弱,此天將彭澤賜予朕!”
言畢令賀齊、留贊、徐盛各引兩萬軍攻打北、西、東三門。孫權親自引軍攻打南門。
三將各自點齊兩萬軍馬包圍了三門。
隨著聽到中軍一聲令下,數萬士卒一齊衝向彭澤。
正當吳兵架起雲梯奔向城牆時,只聽一聲炮響,原本守軍稀少的城頭突然立起無數旌旗,而後涌現出一大批精壯士卒。
‘斬殺吳狗!斬殺吳狗!’城頭響徹著蜀軍的吶喊聲。
孫權立在城下,聽到這四個字,氣的臉色通紅,道:“彭澤城中守軍不過數萬,文聘分兵駐守他處,縱使其有謀,朕何足懼哉!”
言畢親登上在鼓車擂鼓進軍。
吳兵聞之陛下親自擂鼓,士氣大增,再次衝了上去。
此時彭澤城中僅有兩萬士卒,張遼分兵四處駐守四門,每門守軍五千。張遼見吳兵勢大,故在軍中招募敢死之士,得軍八百。
此時吳兵正奮力攻打城池,孫權見蜀軍頑強,故令人將攻城器械悉數運到陣前。然不待孫權下令,卻見彭澤大門突然打開。張遼引八百衆殺出城門,見到眼前滿臉驚恐的吳兵。
張遼喊道:“大丈夫立功名、取富貴正在今日!”言畢率先殺出,其身後八百壯士見此,無不口乎‘斬殺吳狗’,奮勇衝出。
張遼一馬當先,點燃火把扔進投石車、牀弩等攻城器械之中,大火隨之燃起。
張遼引衆穿過火牆衝入吳軍軍陣之中。其大刀所過,鮮血橫流。
八百壯士刀劈矛刺,緊隨其後。
張遼遠遠看到黃金羽蓋,喊道:“衆兒郎隨我斬殺孫權!”
言畢衝著孫權殺去。
朱桓見此,趕忙引軍阻攔張遼。
張遼大怒,舞刀殺到朱桓身邊,與其交戰三合。
只聽得大喝一聲,朱然負傷逃走。
張遼不追擊,引衆繼續向前奔去。
吳軍士卒見張遼勇猛至此,竟無人敢阻攔。
孫權眼見得張遼距離自己越來越近,不禁心中驚恐。
轉眼之間,張遼又突破數軍,距離孫權已然不足百步。
正當此時,忽聞一人厲聲喝到:“張遼匹夫,休傷吾主!”
而後見一白髮老者手持薙刀策馬奔出殺到張遼馬前,道:“大將韓當在此!”
張遼聞之,道:“吾不欺老者,汝可速退!”
韓當不答話,舉刀便砍。
張遼大怒,揮舞著長刀與之大戰。
八百壯士恐吳兵從中偷襲,遂將張遼身邊的吳兵悉數殺盡,圍成一個圓陣,將張遼、韓當二人包圍在陣中。
吳兵士卒有敢死者,舉刀衝向蜀軍,然蜀軍憑藉馬力與長槍,往往伸手一溯,吳兵未到跟前便已然倒地。
韓當與張遼大戰十餘合,因年邁力衰,漸有不敵之色。
孫權在遠處看到韓當漸落下風,遂令淩統、丁奉前去支援,二將抱拳領命而去。
韓當自覺力竭,遂虛晃一招,撥馬便向後撤去。
其身後蜀軍猝不及防,爲韓當衝破圓陣。
張遼大怒,打馬追之,然韓當已然逃離。
張遼在亂軍之中看到其背影,自知追不上,遂張弓搭箭衝其射去。
只聽到一聲慘叫,竹箭正從韓當後背穿過。
丁奉、淩統見韓當中箭,不禁大驚,撇下軍士衝過去。
張遼射中韓當後,快速衝殺過去,正欲揮刀斬之,卻不料其斜刺方向殺來二將。
淩統道:“承淵扶老將軍歸陣,吾自擋張遼!”
丁奉也不推脫,架起韓當匆匆離去。
淩統策馬奔至張遼面前,舉槍便向其門面刺去。
張遼大驚,揮刀與之大戰。
二人在陣中大戰二十合,張遼精神抖擻,愈戰愈勇。
淩統力怯,不敢繼續接戰,遂找了個空子匆匆離去。
張遼引衆追擊,殺散吳兵。淩統因身前有吳兵相阻,故不得不放緩速度。轉眼間張遼已至。
淩統大驚,正當此時,丁奉與淩統合兵一處,共同阻攔張遼。
張遼冷笑一聲,策馬飛奔去。
吳軍兵將見張遼如一道光影在自己身邊掠過,而後便感覺脖頸間微微發涼,繼而不醒人事。
淩統、丁奉完全看不到張遼手中的長刀,因爲此時那柄大刀已然化作一道道影子,他二人完全分辨不出。
張遼策馬奔到丁奉身旁,二人只感覺殺氣甚濃,定睛細看,這才醒過神來,慌忙迎戰。
然張遼卻不給他二人醒悟的機會,舞刀在他二人馬間穿過去。
俄而只聽到兩聲嘶鳴,淩統、丁奉戰馬爲戰力刀鋒砍傷,倒地氣絕。
二將猝不及防,被戰馬甩了下去。
幸得其親衛救護,這纔沒被馬蹄踩踏而死。
張遼一臉血污,冷冷的盯著眼前的一切生靈。
孫權與他在百步之遙對視一眼,只感覺冷汗齊出。
五十步!張遼距離孫權只剩五十步。
孫權看到殺神一般的張遼,已經立在那裡不知所措。
其貼身護衛王惇見孫權不動,令解煩軍士卒拉著孫權向後撤去。
王惇硬著頭皮迎戰張遼,然二將錯馬而過的瞬間,王惇立在馬背上靜止不動。
不時,其頭顱緩緩落地。
周圍吳兵見此,有的驚駭、有的大哭、甚至有的癱坐在地上。
王惇既然能成爲孫權貼身護衛,說明其武藝當非常好,然跟張遼僅僅一個交錯之間,變爲其陣斬,吳兵士卒哪裡還敢阻攔他。
孫權被解煩軍拉著拋出數步,便聽到身後馬蹄聲急促。
孫權突然醒悟,轉身看去。正看到一臉鮮血的張遼。
孫權渾身顫抖,看向左右,滿眼皆是神色慌亂的士卒。
正當孫權絕望時,其身後突然趕來二將。孫權細看,乃是同宗孫桓、孫韶。
孫韶拉過一匹馬來,將孫權拽上馬背,道:“陛下先走,末將斷後!”
孫權坐到馬背之上頭也不回的向南撤退。
孫韶、孫桓策馬奔向張遼,持槍將他攔住。
張遼無奈,揮刀力戰二人。
約戰二十合後,孫韶看到孫權已然逃遠,且自覺不敵張遼,遂與孫桓引軍撤退。
張遼擡頭遠望,不見了孫權,故引著麾下壯士向城中衝去。
賀齊、留贊、徐盛聽聞孫權兵敗,三將趕忙引軍撤退。當三人紛紛來到南門時,看到孫權麾下大軍散亂不堪,有的立在原地發呆,有的蹲在地上哀嚎。
三將相互對視一眼,滿臉的疑惑,道明他們心中的不解。
不時,朱桓引著殘卒與徐盛等人合兵一處,盡述了前事。
三將聞之,嗟呼不已。
朱桓道:“陛下不以張遼在此處,故爲其穿陣而過。如今士卒惶恐不安,不宜再與蜀軍交戰,不若引軍暫撤,在做良圖!”
三將皆深以爲是,故與朱桓整頓了敗卒,率衆離去。
張遼引軍歸城,見四面吳兵皆退,不禁仰天大笑。
其清點了隨他出戰的壯士,僅剩四百二十人!張遼將衆人引進廳堂,以賓客之禮相待,並令人將衆人功勞一一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