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9章 畬族

在唐軍攻打銃州和廣信的大昌軍時,鄭芝龍就只開始注意唐軍的舉動,鄭家的水師得罪了唐軍,唐軍不打福建的主意纔怪。

蜿蜒於閩贛邊界附近的西列大山帶,由武夷山脈、杉嶺山脈等組成,北接浙江仙霞嶺,南連廣東九連山,長約五百三十多公里,是閩贛兩省的分水嶺。山帶北高南低,平均海撥一千多米,有不少高於一千五百米的山峰,最高海撥二千一百多米。

山帶中,有不少因斷層陷落或古老河谷被擡升而形成的捶口,通稱爲“關”、“隘”、“口”,自古爲江西與福建的天然通道和軍事要衝。浦城縣楓嶺隘、武夷山市分水關、桐木關,光澤縣杉關、邵武市黃土隘、建寧縣甘家隘、長汀縣古城口等,這些地方都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地勢都十分險要。

鄭芝龍自持福建山多路險,並不慌張,他只是讓鄭鴻逵將那些關、隘、口統統佈置重兵把守,就放心下來。

李鴻基的大軍就停在廣信府(今上饒縣)、永豐縣(今廣豐縣)、鉛山縣一帶,這一地區有三處地方可以通向福建,一處是由楓嶺隘進入到福建的浦城縣,一處是由分水關或桐木關進入到今武夷山市,一處是由黃土隘進入邵武府。

儘管李鴻基對兩省之間險峻的地形有所瞭解,但真到了地方纔知道兩省之間的地形有多險,第一處關卡楓嶺隘。地勢一面是深坑萬丈,一面又是絕壁千尋,有“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之說,唐軍要從這裡過,就是沒有人守。幾十萬大軍走上數月也未必能走得完。唐軍自然將此關排除。

分水關形勢也是險要。山高高度達一千三百米,再走二十里,就是兩省之間地最高山峰黃崗山頂,高達二千一百五十八米,分水關號稱“閡東北門戶,“歷來爲兵家必爭之地。

這裡雖險。比起楓嶺隘卻好得太多,現在的關隘始建於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嘉靖年間立“閩粵之交”石界碑。天啓初年才築關城,城垣周圍長八里,有東西北三門。關內建炮臺一座,卻不是不可以強攻。

另一關就是桐木關,這裡是武夷山脈斷裂址口,海拔高度爲一千一百米,閩贛古道貫穿其間,從古到今都是交通與軍事要地,爲武夷山八大雄關之一,立關北望,兩側高山聳峙入雲,“v”形的大峽谷猶如一道天塹,直向江西鉛山縣伸展。

而黃土隘則位於黎川縣熊村鎮黃土嶺,此處爲黎川通往福建邵武地關隘要口,城門四周,重巒迭嶂,異常險峻。不過,這裡卻有一條水道閡江直通兩省。

李鴻基親自帶著衆將查看進入福建的各個隘口,這天,剛到通往鉛山縣的分水關路口時,卻被當地地土族所堵,李鴻基望著數千拿著各種木棍,菜刀,鐵槍作爲武器,穿著青、藍各色短衫地男子,還有高髻垂纓,頭戴竹冠,笠沿周圍還垂下長約五寸五彩布條地婦女,不知死活的攔住自己數千全副武裝的近衛軍時,不由哭笑不得。

“問一問他們是什麼人,爲什麼攔住我們?”

很快,唐軍尋來的一個嚮導就來到了李鴻基跟前:“回萬歲,他們是畬族人,可能是看到萬歲的人馬,以爲我們是來向他們收稅,所以擋路。”

畬族自稱爲“山哈,“哈”畬語爲客人,“山哈”是指山裡客人的意思。畬族、董民是漢族對“山哈”地他稱。”畬”字來歷甚古。在《詩》、《易》等經書中就已出現。”畬”字讀音有二,讀ya(餘),指剛開墾的田;讀lh巨(奢),意爲刀耕火種。

“畬”字衍化爲族稱,始於南宋時期。據劉克莊《漳州諭畬》載:“民不斑役),畬田不稅,其來久矣,“畬”作爲族稱,是由於當時畬民到處開荒種田的遊耕經濟生活特點而被命名的。

因爲“畬族”到處遊耕,所以他們從來不向官府交稅,閩、粵、贛三省結合部地畬族是從元朝開始陸續從原住地遷過來的,先來的漢人就把這些後來的畬民當爲客人,也是畬族自稱爲山哈的原因。

畬族不交稅,當地的官府當然不願意,因此常會因交稅問題與官府產生衝突,畬族都善武,民風驃悍。官府常常奈他們不得,有些地方官府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時鬧得太大,官府不肯擺手,調集重兵來鎮壓,他們抵敵不過,就又一次遷移。

畬族的武術多來源於登山、打尺寸、操石球、騎海馬、竹林競技等,以畬拳爲最著名,棍術次之。畬拳乃畬族獨創,主要動作有衝、扭、頂、擱、削、託、撥、踢、掃、跳等。創出畬拳的人叫雷烏龍,畬族人尊稱爲“烏龍公”。

大明朝庭因他們住在深山中,剿不勝剿,又因他們多會武功,便封給了畬族首領一個世襲百戶的官職,讓他們自治,承認他們不用交稅的權力,如今畬族在鉛縣定居下來將近三百年了,鉛縣大部分地方成爲畬族的領地,見到大隊唐軍過來,自然警惕萬分。

這些人真不知死活,這裡是山區,唐軍雖然全下馬做了步兵,但憑著身後的數千名近衛軍,李鴻基相信,不用一頓飯時間,就可以將眼前擋路的人全部殺個乾淨,真是無知者無畏。

李鴻基倒也不願平白無故的就將這些人剿滅,何況聽嚮導介紹僅鉛縣就有三四萬畬族人,而整個閩、粵、贛三省結合的地方,整個畬族不下三十萬,這些人在山中赤腳行走如飛,若是得罪了這一羣人,他們對唐軍展開襲擊,唐軍就有得頭痛。

李鴻基雖然對他們歷來不交稅地做法感到惱火。沒有稅收,朝庭靠什麼運轉,納銳並不只是漢人的義務。他們不交稅,其實侵犯的是普通納稅地各民族的權利,朝庭的稅收自然落到其他納稅地百姓身上。

以後歸於唐軍地統治。如果不強力壓服他們。肯定也收不到稅。只是卻不是現在計較地事,李鴻基壓下心中的不快,對嚮導說,“你去告訴他們,我們並不是來收稅,只是從這裡經過。”

嚮導連忙向畬族的陣營走去,只是這個嚮導只說了幾句。突然幾名畬族的男子對嚮導舉拳就打,接著他旁邊的畬族人都圍了上來,對唐軍的這名嚮導攻擊,嚮導只好抱頭鼠竄。畬族人依然不依不饒,一路追打。

等那名嚮導逃到唐軍前面時,已是鼻青臉腫,身上沒有一塊好肉,後面追出來地數十名畬人看著李鴻基身後數千名整整齊齊的近衛軍,不敢造次,纔在十幾米外停下來,對著唐軍指指點點,或張嘴大叫。

李鴻基自然一句也聽不懂,卻知道肯定不是什麼好話,還是開口問道:“他們說什麼?”

那名嚮導嘴已腫了起來,“依呀,依呀“的說了幾句,李鴻基照樣聽不清,李鴻基回頭環顧身邊的衆人,只見一個個搖頭,看來是沒有一個人能聽懂。

柳敬亭在後面接道:“他們說這是大明皇帝封給他們地地方,這裡不歡迎漢人,讓我們滾出去。”

唐軍的將領都聽得大怒,一個個對遠處的畬人怒目而視,李過身爲近衛軍統領,自然不能讓對面的畬人侮辱皇帝,大聲叫了起來:“皇上,這些蠻人不知好歹,請允許微臣出兵教訓他們一頓。”

宋獻策忙勸阻到:“皇上,不可,大局爲重,畬人在這裡居住了十幾代,深通地形,我們如果能得到他們的幫助,進入福建豈不大大省事,若是與他們交惡,畬人善於在山地行走,必定會對我軍不利。”

李鴻基轉向柳敬亭:“柳愛卿既然通曉畬人的語言,不妨將朕的意思轉告給他們,就說朕是大唐的的皇帝,大明已被朕所滅,如今朕的大軍要從這裡通過,請他們將道路讓開,給我軍提供嚮導。”

柳敬亭被李鴻基強行留下來爲官,他心中當然不樂意,只是他已看清天下早晚要全部歸唐,只得打消逃走的念頭,爲唐軍效力,聽到皇帝吩咐,忙道:“微臣遵旨。”

他正要獨自前去,李鴻基吩咐道:“給柳愛卿派五名衛兵,若是畬人無禮,務必要讓柳愛卿平安歸來。”

“是。”李過連忙安排,挑出了身邊五名身手高強的近衛軍站了出來。

柳敬亭連忙道:“多謝萬歲,臣在畬人中也有熟悉之人,還是微臣一人前往更好,如果皇上的近衛軍跟著,臣恐怕會適得其反。”

“愛卿不必推遲,在朕的心目中,整個畬族也沒荒球卿一人重要,不派人跟著,朕實在不放心。”李鴻基又對那挑出來的五名近衛軍道:“你們聽著,無論發生什麼事,一定要確定柳愛卿的安全。”

“是。”五名近衛軍異口同聲的回答。

柳敬亭聽得大爲感動,不再推遲:“多謝萬歲關愛,臣去了。”

李鴻基點頭:“愛卿保重,一切以安全爲重,區區畬人,朕還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裡。”

柳敬亭卻已存下了心思,無論是爲唐軍還是爲畬人作想,自己一定要解決畬人攔路的問題,唐軍要攻打福建,無論是進攻分水關還是桐木關都必須要從畬人的領地穿過,若是畬人堅持不讓路,惹惱了皇帝,未必不會給畬人帶來滅族之禍。

柳敬亭帶著帶著五名唐軍近衛軍走進畬人的隊列,只見他只說了數句,畬人突然對他恭恭敬敬起來,幾人將他們引到了裡面,外面的畬人卻依然將唐軍的道路擋住,對唐軍怒目而視。

柳敬亭這一去就是一個多時辰毫無消息,李鴻基等得不耐煩,不停的度來度去,看著對面的畬人依然是一幅不知好呆的樣子,不由怒火上升,叫道:“李過,派幾個人,上去對他們單挑。”

唐軍的將領也是滿腔怒火,他們對著全幅武裝的蒙古人,滿人都是直接殺過去,如今卻被一羣拿著菜刀,木棍的畬人擋住,傳出去都會讓人笑掉大牙,聽到皇帝的吩咐,不等李過應令,馬繼先就跳了出來:“皇上,我先來。”

宋獻策忙勸道:“皇上,小不忍則亂大謀,還是等柳大人回來再說。”

李鴻基笑道:“宋愛卿放心,朕讓他們不要動火器,也不要將人致死,畬人自認爲武勇,如果我軍單挑能打贏他們,他們可能就會老實許多。”

宋獻策想想也是如此,不再勸阻,李鴻基對馬繼先喝道:“聽到沒有,不準將人致死。”

馬繼先嘿嘿一笑:“皇上放心,臣只是和他們玩玩。”說著,他已經走出了隊列,指著對方一個強壯的畬人,伸出大拇指往下狠狠一按,又將刀撥了出來。

雙方雖然言語不通,這個動作的挑釁性無疑明確,被指著的那名畬人哇哇一陣怪叫,拿著一把鐵槍走了出來。

這名畬人能用鐵槍,無疑是他們中的一個小頭目,見他出戰,前面的畬人都呼喊著替他加油,那名畬人將身上的短衫一脫,赤裸著上身,露出了蛇的紋身,所有的畬人叫聲更是響亮。

畬人以蛇爲圖騰,將蛇刻在他們身上表示力量,非族中公認的勇士不可以用蛇作爲紋身,馬繼先的眼力還是不錯,一挑就挑到了一個畬人的勇士。

那名畬人武士又顯擺了一下他的紋身,才走到了馬繼先的跟前,他把槍扛在肩上,示意馬繼先先攻,馬繼先搖了搖頭,示意讓他先攻。

那名畬人顯然對馬繼先不太看得起,又示意馬繼先先攻,馬繼先再次伸出大拇指往上一豎,又將拇指倒轉,指了指那名畬人勇士,搖了搖手掌,示意他還不配自己先動刀。

那名畬人武士大怒,不再客氣,狂吼一聲,舉槍向馬繼先刺來,後面的畬人大聲叫喊,爲自己的族人加油。

第16章 五年計劃第34章 刺殺第38章 蠢蠢欲動第60章 發威第1章 助餉第95章 行刑第16章 沙地行軍第32章 雙皇會第70章 三年之約第39章 美女威力第6章 忠孝難全第63章 機器第11章 虛驚一場第12章 貪慾下第29章 三方相爭第10章 達縣大戰第2章 竹藍打水第82章 瘋狂的戰法第54章 緩攻第27章 進入山西下第38章 蠢蠢欲動第5章 登極爲帝第10章 盧象升(上)第40章 賜宴第86章 大軍齊集第14章 鳳縣第13章 諜戰上第7章 軍火第17章 重振夫綱第19章 大戰來臨上第88章 召見第95章 南巡之議第28章 大難臨頭第37章 包圍成都第61章 火燒王府第4章 試探第六十九 卷脫險第98章 弘光被擒第36章 臨陣招兵第6章 忠孝難全第29章 算盤落空第3章 大明郡主上第19章 初戰上第61章 任卿選官第9章 出兵第33章 鰲拜之死第40章 大比武(上)第26章 蒙古俘虜第16章 美色上第83章 官逼民反第20章 箭舞飛揚第48章 機會第96章 逃亡之路第18章 蒙古聖物上第16章 法不責衆上第24章 設宴勸降下第60章 長沙第2章 商洛第32章 教訓第6章 封王大典第41章 遼陽之夜第35章 雲聚西安第15章 炮戰第31章 權力之顛第18章 亮牌上第10章 訓斥第13章 寶雞第11章 挺進大別山第24章 不期而遇第30章 流言殺人第38章 麻煩第47章 西貢第31章 權力之顛第24章 詐降第30章 搶佔先機(上)第62章 大屠殺第4章 張家寨下第5章 伐明三策第17章 改革第31章 郡主情仇第15章 草原血淚上第4章 同赴黃泉(下)第55章 佟氏毒計第16章 沙地行軍第46章 援軍第35章 家與君第32章 太原城破下第29章 算盤落空第78章 神仙難爲第32章 雙皇會第20章 噩耗第32章 殺人盈野第23章 曹文詔之死第37章 收心第12章 蒙古各部下第11章 結拜下第35章 人才下第37章 家事難斷第83章 馬尼拉城破第19章 大戰來臨上
第16章 五年計劃第34章 刺殺第38章 蠢蠢欲動第60章 發威第1章 助餉第95章 行刑第16章 沙地行軍第32章 雙皇會第70章 三年之約第39章 美女威力第6章 忠孝難全第63章 機器第11章 虛驚一場第12章 貪慾下第29章 三方相爭第10章 達縣大戰第2章 竹藍打水第82章 瘋狂的戰法第54章 緩攻第27章 進入山西下第38章 蠢蠢欲動第5章 登極爲帝第10章 盧象升(上)第40章 賜宴第86章 大軍齊集第14章 鳳縣第13章 諜戰上第7章 軍火第17章 重振夫綱第19章 大戰來臨上第88章 召見第95章 南巡之議第28章 大難臨頭第37章 包圍成都第61章 火燒王府第4章 試探第六十九 卷脫險第98章 弘光被擒第36章 臨陣招兵第6章 忠孝難全第29章 算盤落空第3章 大明郡主上第19章 初戰上第61章 任卿選官第9章 出兵第33章 鰲拜之死第40章 大比武(上)第26章 蒙古俘虜第16章 美色上第83章 官逼民反第20章 箭舞飛揚第48章 機會第96章 逃亡之路第18章 蒙古聖物上第16章 法不責衆上第24章 設宴勸降下第60章 長沙第2章 商洛第32章 教訓第6章 封王大典第41章 遼陽之夜第35章 雲聚西安第15章 炮戰第31章 權力之顛第18章 亮牌上第10章 訓斥第13章 寶雞第11章 挺進大別山第24章 不期而遇第30章 流言殺人第38章 麻煩第47章 西貢第31章 權力之顛第24章 詐降第30章 搶佔先機(上)第62章 大屠殺第4章 張家寨下第5章 伐明三策第17章 改革第31章 郡主情仇第15章 草原血淚上第4章 同赴黃泉(下)第55章 佟氏毒計第16章 沙地行軍第46章 援軍第35章 家與君第32章 太原城破下第29章 算盤落空第78章 神仙難爲第32章 雙皇會第20章 噩耗第32章 殺人盈野第23章 曹文詔之死第37章 收心第12章 蒙古各部下第11章 結拜下第35章 人才下第37章 家事難斷第83章 馬尼拉城破第19章 大戰來臨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外汇| 栾城县| 博客| 武夷山市| 新泰市| 会宁县| 平谷区| 定远县| 通榆县| 嫩江县| 汉源县| 徐州市| 五台县| 五家渠市| 湄潭县| 宜都市| 正镶白旗| 航空| 垫江县| 平阴县| 读书| 荆门市| 庆城县| 临湘市| 罗田县| 宁夏| 嘉义县| 清丰县| 文化| 新河县| 方正县| 杨浦区| 凤台县| 龙门县| 蒙自县| 重庆市| 西畴县| 独山县| 长阳| 鄂托克前旗| 邹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