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章 登極爲帝

離唐王登極的日子越來越近,西安的街頭已開始戒嚴,各個城門口開始盤查行人的出入,身份可疑之人要麼驅出西安城,要麼乾脆投入監獄,爲防止有人在唐王登極時搗亂,街上還多出了一隊隊巡羅的近衛軍士兵。

西安的四萬名近衛軍出體出動,負責唐王登極前後十天的治安,而西安的衙役剛淪爲下手,數十萬人的西安城治安頓時空期良好,到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地步。

邢紅娘也在近衛軍中,她是唐軍中唯一的女將,對於邢紅娘能做將軍,不是沒有人有微辭,只是這是唐王親自下令,邢紅娘又是唐王妃的妹妹,沒有人去觸這個黴頭,不過,近衛軍中突然出現一個女人,還是將軍,讓近衛軍統領李過彆扭無比。

李過怕人笑話近衛軍的士兵是女人帶出來的,爲安排邢紅娘之事絞盡腦汁,後來得到一名部下的提醒纔將邢紅娘安排作健婦營的統領。

健婦營其實不是近衛軍的編置,邢秀娘掌管唐軍錢糧時,李鴻基特意組建一個五百人的健婦營來保護她的,只是邢秀娘懷孕之後,專心於自己腹中的孩子,不但將錢糧之事交給了李守信,健女營也不再管了。

此時健女營已缺了統領快二年了,卻一直沒有解散,李過把這個健婦營劃分到邢紅娘的帳下,怕邢紅娘有怨言,請示過李鴻基後,允許這個健女營的規模擴充到一千人,營中本來只有五百人。加上邢紅娘以前身邊的數百人,也不夠一干人的規模。實際上只有七百餘人。

讓管理健婦營,邢紅娘自己倒是沒有什麼意見,邢紅娘並沒有要和男子爭一長短之心,否則當初就不會把主帥之位讓給李巖。在山上落草也是殺人後地逼不得已。

邢紅娘自從搬出唐王府後,和姐姐的關係一直沒有緩和下來,邢秀娘幾次派來人來請邢紅娘入宮。都被她拒絕了。李巖等人不知發生了何事,也不知如何相勸。何況牽涉到唐王妃地事也不是他一個五品的近衛軍將軍可以管,只能暗自納悶。

最後,還是李鴻基的一道旨意讓邢紅娘不得不再次入唐王府,唐王府雖然有宦官,但更多的卻是侍衛,這些侍衛都是血氣方剛,裡面的宮女又是年輕美貌,長期處在一起,難免瓜田李下,其中就有幾個侍衛和宮女偷偷好上。最終被發現。

禮部的官員氣勢洶洶,要將幾名偷情地侍衛和宮女處死。以儆效尤,還是唐王親自下令赫免。允許他們結爲夫妻,發配大草原了事,這事在李鴻基看來沒有什麼大不了,那些宮女他又不會寵幸,過幾年還不是都要放出去嫁人,和侍衛結成一對也沒有什麼不好,反而可以讓他們更忠心爲自己辦事。

可是在唐軍地文官們看來,卻是一件實實在在的大丑事,爲尊者諱地緣故,大家見唐王赫免那幾對侍衛和宮女,也不便再追究,畢竟這事若是鬧得沸沸揚揚,不但唐王殿下蒙羞,他們做臣子的也面上無光。只是這種事卻要確保以後不再發生,那麼最安全的辦法當能就是唐王府中只有唐王一個男人。

這樣一來,不免要大量使用到宦官,只是唐王本人有意廢掉宦官制席,而大明朝庭宦官爲患如此之烈,讓唐軍的文官也不願意重新給宦官提供壓在自己頭上的機會,最終想到唯有使用大量的女官來替代侍衛。

只是女子力弱,宮中有些事畢竟還是要用到男人,禮部侍郎趙良極提議官中可以保留部分侍衛,不過,必須都是已成家之人,而僕役必須是年過四十以上的男子,而且既然女子也能進入近衛軍,宮中的守衛就不妨換成女兵。

趙良極的提議得到了文官的一致贊同,唐王馬上就要登極爲帝,柳如是和顧媚兩人已確定要封爲妃嬪,她們本來就是青樓女子,任她們如何賢淑良德,若是宮中多有男性侍衛出入,恐怕不久就要流言四起,不如未雨綢繆,先將這種可能地流言消滅。

邢紅娘的健女營已重新組建了近二個月,剛好可以用來守衛未來地皇宮口一時唐軍大臣給紛紛上奏,要求調健婦營入宮。

李鴻基開始不在意,只是後來三位王妃也被文官說動來相勸,人言可畏,現在只是發生在幾名侍衛和宮女身上,萬一以後有傳言到王妃身上,那連累她們的名聲也要受損。

三人地枕邊之語讓李鴻基終於點頭應充,將王府的大部分侍衛撤出,只留下了唐王身邊的數十名親衛,僕役也換成了年長的男子。

邢紅娘入府後,就再也避不了姐姐,乾脆先去拜見邢秀娘,邢秀娘本來打算讓邢紅娘嫁與李鴻基後,姐妹兩人聯合,自然可以把田玉珠壓下去,讓兒子能坐上世子之位。

只是沒想到妹妹性子會如此激烈,她只是稍微一提,邢紅娘就勃然大怒,不但搬出王府,連她幾次相請也都拒絕,她猜想邢紅娘已有意中人,派人一打聽,果然妹妹和李巖的關係不一般,邢秀娘想起妹妹倔強的性子只得作罷,此時與妹妹相見,邢秀娘絕口不提當日所言之事,兩人才算重新和好。

正月初十,唐王登極的日子終於到來,唐王府已重新裝飾一新,唐王府是明太祖在公元一三七零年爲次子秦王朱楔修建的府第。到現在已有二百五十多年,後來不勉有修修補補,但整體結構未變,唐軍上下本有意重新爲新皇修建皇宮,戶部尚書李守信爲此專門撥銀二百萬兩用亍皇宮的修建,只是被李鴻基否決,下令將唐王府改成皇宮,在唐王府中登極口

整個唐王府佔地一千畝。南北長六百七十一米,東西寬四百零八米。牆高十一點五米。東西南北各開一門,東曰體仁,西曰遵義,南曰端禮,北曰廣智。

唐王府極爲宏偉壯麗。王府有內外兩道城牆,外城爲夯築土牆。成爲蕭牆;內城外壁由青磚砌成。稱爲磚城。磚城之內爲宮殿區,承運殿、存心殿、承慶宮三宮。唐王登極的地方就選在端履門前的大廣場。

端履門位於蕭牆街北口,本來是臣屬晉見秦王等候傳喻地地方,端履爲行止檢點之意,兩旁栽滿了高大的柏樹林,門外本來就有三百七十一米長,爲了唐王地登極,唐軍將其延長爲五百米,寬三百米,可容納數萬人觀禮的大廣場。

今天這裡駐有一萬名近衛軍組成衛隊。可以讓百姓自由觀看~儘管廣場頗大。還是讓百姓擠得滿滿的,近衛軍中間的空地都越來越小。不過,今天是唐軍上下大喜的日子。被擠的近衛軍也只是笑笑,強自忍耐。

端履門已拓寬成十多米地大門,從蕭牆到磚牆承運殿地中間,還有一個長一百米,寬五十米左右的小廣場,唐軍地數百文武重臣排列在兩旁,廣場的中間已立有一個高臺,臺高二十一米,這是爲了讓蕭牆外觀禮的人羣也能看到。

李鴻基穿一身明皇色的皇袍,上面繡著五爪金龍,端坐在臺上,登極的李鴻基站起身來,唐軍的禮炮大響,九九八十一聲過後,李鴻基纔在臺上打開了長長的祭文。

蕭牆內外的數萬人頓時全部跪下,呼道:”

這篇長長的祭文多是讚揚上天地恩德,以及唐軍順從天意之舉,李鴻基小半時辰纔將這段拗口,難懂的祭文讀完,下面數萬人啞雀無聲,已跪得雙腿麻木,也不知有沒有人聽懂,直到李鴻基將最後一句“蒼蒼者天必佑大唐萬年,尚饗!”讀完。

衆人才再次三呼萬歲,趕緊起身,祭完上天后,又是一篇祭文,這篇祭文是用來掉念李鴻基地祖先,祭文道:“吾祖峻德,萬古流芳……山嶽巍巍,河海蕩蕩,緬懷祖德,永矢弗忘!掬誠告奠,伏祈靈鑑!”

這篇祭文倒是不長,一會兒就念完,衆人免不了又是跪拜一番,接著李鴻基加封祖父李海爲聖德元君,父親爲忠武帝君。宣佈正式改元爲大唐帝國一千零二十一年。衆人再次三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原定的大唐地是大唐,年號又是從大唐算起,自然沒有第一第二之分,李鴻基接受了趙良極之意,直接改爲大唐帝國。

改元之後,大禮就已完成了一半,後面就是對各人的冊封,首先加封高桂英爲大唐皇后,高桂英一身鳳冠霞披,和李鴻基一起走上高臺接受官員和百姓的祝福,下面的數萬百姓如海嘯般狂呼:“皇后娘娘千歲!千歲!千千歲!”

接下來冊封的就是皇帝的三宮六院,只是皇帝陛下的後宮少得可憐,只有邢秀娘,田玉珠兩人,邢秀娘被封爲貴妃,田玉珠封爲淑妃,二人同爲正一品,邢秀娘依靠著先入門的優勢終於壓過田玉珠一頭,排名在前。

趙良極幾次請旨選秀,充實皇帝的後宮,李鴻基皆以天下未平爲由不準,他骨子裡到底還沒有成爲一個完全的封建帝王,不想爲自己的一已之歡讓數千家庭骨肉離散,再說唐王府中本身有許多美貌的侍女他尚且沒有碰,又何必再增加。

唐王不選秀女的理由雖然堂皇,可是卻要封兩個青樓女子爲妃嬪,還是著實讓唐軍的文官不舒服,不過,昨天唐王的一道旨意卻讓文官們多少得到了安慰,唐王下旨,讓四川巡撫劉之渤的女兒劉秀秀入宮。

衆人紛紛向劉之渤道賀,說起皇帝的後宮,唐軍的文官都憂心仲仲,皇后是寡婦,貴妃出身小戶,還有一段時間在江湖上賣藝,而淑妃更是有過從賊的經歷,如今又有二位青樓女子要進入皇帝的身邊,這對於文官們來說,並不是好事情。

劉秀秀出身名門,而從小又有才名,對於這樣一個女子能選到皇帝身邊,當然是好事,那代表皇帝並沒有如傳言般排斥出身顯貴之人,而劉之渤降臣的身份也讓從朝庭過來的降臣安心下來。

劉之渤卻只有苦笑,拜見唐王后,唐王的旨意一直未發,讓他接下來都是憂心如焚,食寢皆廢,不到十天的時間,已瘦了十幾斤。

昨天接到李鴻基的旨意,劉之渤才終於安下心來,而劉秀秀卻絲毫沒有喜色,彷彿是理所當然,聽到唐王封自己爲美人後劉秀秀才稍微露出點笑容。

唐朝妃子參照隋朝舊制,皇后之下,有夫人,分爲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夫人爲正一品,夫人之下是九嬪,分別爲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九嬪爲正二品,九嬪之下是婕妤,婕妤爲正三品,婕妤之下是美人,美人爲正四品。

美人下面還有才人,寶林,御女,采女五到八品,一代女皇武則天入宮時也才封爲才人,聽到自己封爲美人時,劉秀秀倒是沒有什麼不滿,認爲李鴻基對她重視才如此。

只是接下來的對柳,顧兩人的分封卻大出她意外,柳如是被封爲昭儀,顧媚被封爲昭容。皇后是皇帝的結髮夫妻,又素有賢名,她雖然羨慕,也知道自己不可一步登天,貴妃和淑妃也是和皇帝共過甘苦,自然不是她現在能撼動,她自以爲能與柳如是和顧媚兩人平級,沒想到一下子差了兩級,這對劉秀秀打擊頗大。

“美人”劉秀秀咀嚼這個自己的頭銜,好吧,那就從美人開始做起來吧口

分封完自己的後宮,下面就是衆臣,唐軍的官制基本已經完善,三省八部都已有了自己的主官,趙良極此番操辦下來,終於由禮部侍郎轉爲禮部尚書,其餘各人都是俸祿各升一級,二品以上官員賜與子爵虛銜,三品以上官員賜以男爵虛銜。

第15章 兵器第16章 三線作戰第44章 新艦試水第17章 風暴前夕上第15章 草原血淚上第33章 百炮齊射第11章 挺進大別山第32章 教訓第58章 戲正酣第52章 忍辱負重第79章 天才加白癡的計劃第24章 衝突第12章 蒙古各部上第65章 劫人第34章 母子重逢第4章 好事成雙第1章 蟄伏商洛第18章 鑄幣第25章 覆滅第21章 新立大汗第10章 兵器買賣上第1章 助餉第3章 投軍第30章 陷入危機第7章 出使第48章 贈槍第13章 寶雞第76章 返回第19章 心思第7章 斬新一頁第48章 摟草打兔第21章 夜襲下第57章 吞併第22章 鳳與鴨第7章 斬新一頁第51章 炮灰比拼第42章 改弦易轍第28章 三方迥異第2章 戰略大計第24章 詐降第5章 遷移第42章 判決第37章 殿試第77章 鄭氏屈服第17章 碧血第73章 光澤縣第52章 萬事齊備第44章 輕取河南第54章 夜闖王府第10章 狼煙再起第1章 融合第9章 監軍之第21章 蒙人攻營第26章 蒙古俘虜第30章 陷入危機第96章 逃亡之路第51章 炮灰比拼第49章 逆水逃亡第7章 出使第19章 南遷第12章 初攻達縣第35章 吳府第61章 火燒王府第90章 暴露第78章 聯合第3章 大明郡主下第15章 兵器第9章 冒犯第75章 勢如破竹第38章 緬甸第66章 新的目標第11章 宴無好宴第19章 意外連連第59章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第10章 達縣大戰第52章 萬事齊備第59章 混亂第1章 融合第98章 弘光被擒第1章 歸來第43章 三道試題第18章 亮牌上第17章 後金宮爭下第6章 盛唐之地第10章 兵器買賣下第6章 周鳳梧第36章 黃金之爭第96章 逃亡之路第3章 大明郡主上第21章 蒙人攻營第18章 出賣第98章 捱罵第91章 退兵第56章 後塵第7章 孫元化第19章 南遷第25章 新的一年第4章 火起第11章 結拜上第8章 形勢危急
第15章 兵器第16章 三線作戰第44章 新艦試水第17章 風暴前夕上第15章 草原血淚上第33章 百炮齊射第11章 挺進大別山第32章 教訓第58章 戲正酣第52章 忍辱負重第79章 天才加白癡的計劃第24章 衝突第12章 蒙古各部上第65章 劫人第34章 母子重逢第4章 好事成雙第1章 蟄伏商洛第18章 鑄幣第25章 覆滅第21章 新立大汗第10章 兵器買賣上第1章 助餉第3章 投軍第30章 陷入危機第7章 出使第48章 贈槍第13章 寶雞第76章 返回第19章 心思第7章 斬新一頁第48章 摟草打兔第21章 夜襲下第57章 吞併第22章 鳳與鴨第7章 斬新一頁第51章 炮灰比拼第42章 改弦易轍第28章 三方迥異第2章 戰略大計第24章 詐降第5章 遷移第42章 判決第37章 殿試第77章 鄭氏屈服第17章 碧血第73章 光澤縣第52章 萬事齊備第44章 輕取河南第54章 夜闖王府第10章 狼煙再起第1章 融合第9章 監軍之第21章 蒙人攻營第26章 蒙古俘虜第30章 陷入危機第96章 逃亡之路第51章 炮灰比拼第49章 逆水逃亡第7章 出使第19章 南遷第12章 初攻達縣第35章 吳府第61章 火燒王府第90章 暴露第78章 聯合第3章 大明郡主下第15章 兵器第9章 冒犯第75章 勢如破竹第38章 緬甸第66章 新的目標第11章 宴無好宴第19章 意外連連第59章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第10章 達縣大戰第52章 萬事齊備第59章 混亂第1章 融合第98章 弘光被擒第1章 歸來第43章 三道試題第18章 亮牌上第17章 後金宮爭下第6章 盛唐之地第10章 兵器買賣下第6章 周鳳梧第36章 黃金之爭第96章 逃亡之路第3章 大明郡主上第21章 蒙人攻營第18章 出賣第98章 捱罵第91章 退兵第56章 後塵第7章 孫元化第19章 南遷第25章 新的一年第4章 火起第11章 結拜上第8章 形勢危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都县| 怀集县| 富阳市| 武山县| 五大连池市| 百色市| 伊川县| 凤台县| 于田县| 庆城县| 哈尔滨市| 延安市| 平度市| 井陉县| 甘洛县| 高台县| 平顺县| 凌海市| 赤壁市| 电白县| 马公市| 红原县| 邵阳市| 定陶县| 长垣县| 伊通| 清镇市| 额济纳旗| 文水县| 武川县| 观塘区| 武义县| 平南县| 盖州市| 宁都县| 浦东新区| 宁远县| 潮安县| 白水县| 灯塔市|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