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5章 劫人

宋應星是南昌奉新縣人,他從小聰明過人,記憶力強。不僅熟讀經史,並對天文、地理、農業、植物、醫藥、工藝、兵器等廣有興趣,後來拜在當時著名學者舒曰敬門下,學業進步更快。

只是他的官運卻不好,萬曆四十三年宋應星兄弟參加江西鄉試,宋應星名列第三、其兄宋應升名列第六,被人尊爲“奉新二宋”,同年二月,兄弟兩人上京會試均落第。

此後十幾年間,宋應星兄弟兩人六次赴京會試,皆因考場嚴重舞弊名落孫山。於是,宋應星對科舉功名趨於淡泊,精力逐漸轉向於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他利用往返京城機會,沿途考察農業、手工業、採礦、治煉以至取道景德鎮,調查瓷器生產技術,積累了許多珍貴資料。

崇禎八年(1635),宋應星謁選授袁州府分宜縣教諭,開始從事著述,長沙離分宜很近,李鴻基不知道的是他把張獻忠從長沙趕入江西,差點使這部科學鉅著胎死腹中,張獻忠進入江西,首先就攻下了袁州。

宋應星只得帶著未完稿的書籍和資料,一路逃亡,從江西再上京城,不過,這樣一來,他又多了一次沿途考察的機會,使他的書籍內容更加充實,這也是失之桑榆,收之東隅了。

今年年初,他的科學鉅著《天工開物》終於完成,想劉印出來時。卻發現自己實在拿不出那筆費用,當時出書可沒有稿費,若沒有朝庭地支持。那就得靠自己掏腰包,這樣一本鉅著,要劉印出來。花費的金錢可想而知。

宋應星的曾祖宋景曾在張居正時代任吏部尚書。到了他祖父宋應承時。家中還是繁華府第,僕人前呼後擁,到了他父親宋國霖一代,家中已逐漸敗落,只是瘦死地駱駝比馬大,家中還是薄有資財。這些年爲了科舉。兄弟兩人六次上京,家產已被他們花的差不多了。

放棄科舉後,宋應星的大哥宋應升先是謀到了浙江桐鄉縣縣令職務,不久。母親亡故,他們兄弟二人回鄉守制,守制結束後,宋應升調任廣東恩平縣令,宋應星在分宜縣作教諭,宋應星作教諭時地俸祿微薄,如今這份教諭地工作也丟了,京師物價騰貴,他從分宜逃跑時帶出來地錢財已花的差不多了,如今宋應星一家十餘口人擠在租來的一個小四合院中,如何拿得出錢來刈印這樣一本鉅著。

本來宋應星在老家有不少親朋好友,可是老家已被張獻忠所佔,他就是想回去也沒有辦法回去,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不久之後,他就遇到了好友涂紹煃進京,在涂紹煃的幫助下,總算湊足了劉印的錢物,將書刻了出來。

涂紹煃和宋應星同拜於舒曰敬門下,當年鄉試時是涂紹煃排在宋應星之後,名列第四,不過,涂紹煃的官運比宋應星好多了,現在涂紹煃是山東萊州兵備道,他積極主張開發礦牀,興辦工業,用來資助朝庭地財力,由於涂紹煃生財有方,現已調任廣西佈政史,這次進京之後,就要往廣西赴任。

涂紹煃開礦,練治多要用到宋應星《天工開物》中提到的方法,他也希望各地都能依靠礦業籌措到足夠多的經費來用於軍事,而不要把賦稅都壓在農民身上,應此不但大力資助宋應星劉印,他還購買了數十部書送給他朝中的同僚,見宋應星困苦,又自作主張,替他在京城買下一院大院,讓宋應星一搬了進去,並給留下了一筆可觀地資財,宋應星的生活纔得到了改善。

完成了《天工開物》,宋應星並沒有停下筆來,他對朝庭現在的情況憂心仲仲,正在寫他的《卮言十種》中的談日一篇,這是他在泰山觀日時所醞釀的一種思想,他認爲昨日之日已非今日之日,批評董仲舒“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觀點,想讓朝庭應時制宜,重新奮發圖強,應此並沒有象一般清高的文人一樣,拒絕涂紹煃的資助。

宋應星的《天工天物》劉印後,除了涂紹煃一下買走數十本後,其餘購買者卻是廖廖,他的《天工開物》從四月份就刊印出來,可是直到十月份,所賣不過十餘本,這也難怪,他的書又不能取得功名,務農的人又不識字,再說識字也賣不起,賣出的十餘部,多是一些私礦老闆聽人說起來,千里迢迢託人到北京來買,宋應星在書中明確表示重五穀,輕五金,卻還是靠書中五金的內容纔沒有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

可是接下來的事就怪了,到了十一月份,宋應星在書店寄賣的書突然之間被人一掃而光,上百本書全被人買走,讓書店的老闆喜笑顏開,當初他兩個兒子宋士慧,宋士意興沖沖的跑來告訴他時,宋應星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只是兒子手中金光閃閃的十多個金幣不會有假。書沒賣完,書店老闆決不會把錢拿過來。

看著兒子手中的金幣,宋應星更是嘆了一口氣,這些都是唐軍制造出來的,儘管朝庭已經幾次下令,禁此唐賊的錢幣流通,民間卻照用不誤,朝庭見禁不了,也曾討倫自己鑄造錢幣,卻被地方官員羣起反對,只得罷休。

朝庭焉然不知地方官員的小九九,唐軍的錢幣方便,好用是不錯,但朝庭若也造,那他們再也沒有理由收取火耗了,還不如維持現在的狀況,朝庭無可奈何,也只是撤消此議。

堂堂大明朝庭,卻只能用反賊的錢幣,宋應星當然知道鑄錢不但含有巨大的利潤,而且長期使用,恐怕對百姓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他爲此痛心疾首,多次上書要朝庭鑄幣代替唐軍錢幣地流傳。無奈他雖是一個舉人,卻還是人輕言微,只能用在野的身份上書。自然是沒人理會。

宋應星不知是誰一下子會花二十多個金幣將他的書全部買走,不過,書被人買去總是一件好事。他讓兒子重新刻印了二百本。

自己就不理不問。埋頭寫書,只是半月後,二百本書上市僅半天時間,又被人全部買走,這下宋應星也好奇起來,他決定要親自找到買書之人看個究竟。

雖然從書店老闆口中得到買書之人不是同一個人。但他們付款使用地全是金幣,又是毫不猶豫一掃而光,若說身後不是同一個主使,他根本不信。對方要他的那麼多本書幹麼,宋應星將自己的書刊印,絕不是爲了賺錢,寫這種書只有陪錢地份,他是爲了能夠使各種技術流傳出去,讓各地能夠廣泛使用,如果書籍全落到了一個人手裡,他寫書又有何用。

這次宋應星一狠心,拿出賣書地錢重新印了三百本,親自將書送到書店,然後在書店裡坐了下來,他要看看對方是不是還會派人來買書,幕後買書地人又是誰。

果然,宋應星的書到了書店不久,就進來了一個年輕人,他看著還散發著點點墨香的書,翻也不翻,直接向店老闆問道:“這次印了多少本。”

這店老闆一聽,就知道買書的人來了,樂顛顛的跑了過來,道:“客官,一共三百本。”

“好,全給我裝上。”那年輕人臉上波瀾不驚,三百本,那就是三百兩銀子,那個年輕人彷彿買的只是三個銅板地貨物,既不檢查也不數數,直接讓店裡的夥計往他帶來的一部馬車上搬。

老闆心中樂開了花,今天這一項就讓他賺了一百多兩銀子,是他以前半年的利潤了,當初宋應星在書店代賣時,一個月才能賣掉一本,他幾次還想讓宋應星把書拉回去,好空出位置,如今他暗暗慶幸,幸好當初沒有把財神爺趕走。

裝完了書,那個年輕人掏出了六十個金幣,丟給了店老闆,對宋應星看也不看一眼,上了馬車就要走人。

宋應星連忙攔住:“這位小哥,請留步。”

賀小風轉過頭來,臉上露出了真誠地笑容:“老先生請了,不知叫住在下有何事吩咐?”

賀小風接到唐王的指示,要讓宋應星全家都平安的帶回西安時,就派出人四面查探宋應星的一切情況,得到情報後,唐軍的情報人員都感到萬分棘手。

若要從宋應星原先的小院,將宋應星弄到手,那倒不難,涂紹煃貴爲一省布政司,買下的大院卻處在京師有名的達官貴人居住區,平時若是沒有一點身份地位,想進去都難,而且宋應星足不出戶,如何能把宋應星弄出來,又不驚動旁邊的那些達官貴人,這就成了一個難題。

賀小風雖然年輕,但數年的諜報生涯早已養成了他謹慎的性格,唐軍雖然在朝庭中有高官做臥底,卻不適合讓他們來做虜人的勾當,不能將宋應星從他家裡弄出來,只能請他自己走出來了,賀小風才安排人員將宋應星寄賣的書籍一掃而光。

沒想到只有二次,宋應星果然就出來了,賀小風一接報,他馬上親自出動,前來會見宋應星。

宋應星見賀小風彬彬有理,他還以爲對方只是一個夥計就有如此見識,雖然沒有見到主人,心中卻升起了一股好感,對賀小風道:“小哥,我想打聽一下,貴府要買如此多的書籍幹什麼?”

賀小風回道:“老先生,對不起了,這是我們自己的事,不方便告訴別人。”

賀小風越不說,宋應星越想知道,他只得表露自己的身份:“不瞞小哥,這本拙箸就是老朽所寫,若不清楚貴府爲何要買如此多的書,老朽恐怕夜不能寐。”

賀小風頓時恭恭敬敬的向宋應星行了一個禮:“原來此書是先生所著,小生眼拙,還望先生不要見怪。”

宋應星連忙道:“不怪,不怪,還請小哥告訴我一下貴府買許多書是何意?”

賀小風看了看大街上,這裡正處於鬧事,雖然此時寒風呼嘯,不復原來的人來人往,但也常有人從馬車旁匆匆而過,不由道:“此地不是說話之所,老先生不如隨在下回府,在下一定將買書的原因一一告訴老先生。”

宋應星聽他話中之意,買書之人正是他自己,更是好奇,他上下打量了一下賀小風,這個年輕人風度翩翩,一副世家子弟的模樣,能一下子拿出如此多的金幣,不可能歹人,因此欣然上車。

一路上,賀小風對宋應星全是誇讚,把《天工開物》贊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舉,宋應星足可以媲美任何一位古之大賢,宋應星內心雖然也是如此認爲,但《天工開物》畢竟屬於雜學,刊印後也入不了讀書人的視線,纔會大半年的時間,只賣出了十來本,得不到別人的認同,自己再自負也是枉然,陡然見到了一個知已,宋應星內心的暢快可想而知。

只是賀小風卻絕不透露購買他書籍的用意,讓宋應星更是心癢難忍,直到城門口,宋應星才稍爲清醒,問道:“怎麼,要出城?”

賀小風道:“敝府在城外,離這兒還有一段路程,不滿老先生,我每日都派人行程數十里,前去書店,看先生的書有沒有刻印,若是刻印,馬上買回。”

宋應星見此人對自己的書籍如此重視,更是非要弄清對方買書的原因不可,可是賀小風在車上卻怎麼也不肯說,只是回道:“到了府中,自然清楚。

宋應星出了城,就再也沒有回來,他的家人也被一羣人持著宋應星的書信接走,北京城少了這麼一家人,根本毫無反應,只有那名書店老闆嘆息不知宋應星一家到哪裡去了,他也沒有留下一本底稿,再也掙不了錢。

這樣的事在朝庭的各省都上演著,凡是在格物,技術方面有一技之長的人都被唐軍悄悄請走,甚至唐軍將手伸到朝庭的工部,對於一些有特長的人都軟硬兼施弄走。

這事朝庭卻毫無察覺,他們全部都震驚於唐王即將到來的稱帝中,唐軍境內對唐王稱帝的呼聲越來越大,當錦衣衛將此事上報時,崇禎和他的內閣重臣都大爲失態。

第13章 諜戰上第20章 席捲甘肅第56章 退避第43章 男人拋繡球第48章 親衛營對近衛軍第64章 出兵第66章 矮黑人第4章 軍營比武第10章 盧象升下第53章 城頭纏戰第72章 慘忍第25章 新的一年第18章 鑄幣第24章 衝突第44章 紅顏禍水第50章 形勢分折第7章 孫元化第10章 兵器買賣下第15章 湘河炮聲第17章 風暴前夕下第52章 姐妹相認第35章 人才上第62章 大屠殺第73章 光澤縣第34章 遼河邊沿第1章 兵發太原第88章 召見第98章 弘光被擒第92章 海軍檢閱第89章 海軍初創第4章 初次碰撞第21章 合圍第54章 壕強反擊第86章 君前議移民第11章 宴無好宴第37章 家事難斷第48章 摟草打兔第72章 奇兵第55章 亂夜第33章 欽差第96章 逃亡之路第18章 亮牌上第19章 大戰來臨上第33章 欽差第26章 追殺第18章 蒙古聖物下第79章 天才加白癡的計劃第44章 初展才華第8章 收買第32章 太原城破(上)第4章 初次碰撞第24章 詐降第20章 馬科上第62章 大屠殺第66章 矮黑人第28章 林丹遺孀第90章 暴露第15章 兵器第9章 投降第56章 自欺欺人第49章 吃癟第六十 間番屬法第70章 狩獵第47章 安慶府第30章 流言殺人第5章 孫氏告狀第34章 兵與賊(上)第3章 大明郡主上第22章 血戰西安下第34章 刺殺第85章 捷報第54章 遭遇第48章 親衛營對近衛軍第21章 辭官第35章 雲聚西安第66章 新的目標第26章 河南大戰下第70章 三年之約第48章 摟草打兔第43章 男人拋繡球第35章 雲聚西安第49章 身份轉變第6章 稅制改革下第67章 海戰第27章 進入山西上第10章 盧象升(上)第3章 伏擊第15章 勸降第29章 陣前談判第58章 交惡第1章 多爾袞爭位第51章 鑑寶會(二)第74章 大事件第55章 亂夜第72章 奇兵第41章 成都攻防第41章 當街傷人第41章 大比武中第37章 包圍成都第49章 裂痕
第13章 諜戰上第20章 席捲甘肅第56章 退避第43章 男人拋繡球第48章 親衛營對近衛軍第64章 出兵第66章 矮黑人第4章 軍營比武第10章 盧象升下第53章 城頭纏戰第72章 慘忍第25章 新的一年第18章 鑄幣第24章 衝突第44章 紅顏禍水第50章 形勢分折第7章 孫元化第10章 兵器買賣下第15章 湘河炮聲第17章 風暴前夕下第52章 姐妹相認第35章 人才上第62章 大屠殺第73章 光澤縣第34章 遼河邊沿第1章 兵發太原第88章 召見第98章 弘光被擒第92章 海軍檢閱第89章 海軍初創第4章 初次碰撞第21章 合圍第54章 壕強反擊第86章 君前議移民第11章 宴無好宴第37章 家事難斷第48章 摟草打兔第72章 奇兵第55章 亂夜第33章 欽差第96章 逃亡之路第18章 亮牌上第19章 大戰來臨上第33章 欽差第26章 追殺第18章 蒙古聖物下第79章 天才加白癡的計劃第44章 初展才華第8章 收買第32章 太原城破(上)第4章 初次碰撞第24章 詐降第20章 馬科上第62章 大屠殺第66章 矮黑人第28章 林丹遺孀第90章 暴露第15章 兵器第9章 投降第56章 自欺欺人第49章 吃癟第六十 間番屬法第70章 狩獵第47章 安慶府第30章 流言殺人第5章 孫氏告狀第34章 兵與賊(上)第3章 大明郡主上第22章 血戰西安下第34章 刺殺第85章 捷報第54章 遭遇第48章 親衛營對近衛軍第21章 辭官第35章 雲聚西安第66章 新的目標第26章 河南大戰下第70章 三年之約第48章 摟草打兔第43章 男人拋繡球第35章 雲聚西安第49章 身份轉變第6章 稅制改革下第67章 海戰第27章 進入山西上第10章 盧象升(上)第3章 伏擊第15章 勸降第29章 陣前談判第58章 交惡第1章 多爾袞爭位第51章 鑑寶會(二)第74章 大事件第55章 亂夜第72章 奇兵第41章 成都攻防第41章 當街傷人第41章 大比武中第37章 包圍成都第49章 裂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洞口县| 海安县| 滨州市| 保康县| 佛教| 江北区| 儋州市| 武穴市| 灵丘县| 镇远县| 广灵县| 顺义区| 凤山市| 陇川县| 关岭| 剑阁县| 汤阴县| 黔东| 监利县| 嘉峪关市| 罗田县| 府谷县| 巨鹿县| 玉树县| 都安| 左权县| 石首市| 繁昌县| 会泽县| 通城县| 昭平县| 长乐市| 珲春市| 双鸭山市| 淮北市| 武川县| 江西省| 青河县| 蒙山县| 海城市| 玛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