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6章 退避

看著船載著劉文秀一行人離去,鄭森忍不住向鄭彩問道,“五叔,你真能完全相信他麼?”

鄭彩眼中閃過一絲黯然:“不是相信,是不得不相信,沒有劉文秀的幫助,我們想在池州立足連五成把握都沒有,即使攻下青陽,很快也會被唐軍趕出去,而有了劉文秀,我們不但有可以輕易攻取青陽,最重要的我們等於在整個池州有了耳目,即使青陽我們守不住,也可以襲擊其他唐軍兵力空虛之處,那時池州的唐軍必定顧此失彼,我們纔可能牢牢立足。”

鄭森眼中一片明瞭的神色,鄭家在池州以前不是還沒根基,只是張獻忠佔了池州後,將池州的壕紳連根撥起,鄭家派往池州的人也跟著倒了大黴,以至於鄭家十幾年的經營,還而要靠大昌軍來獲取情報,充當內應。

“五叔,那我們現在怎麼辦。”

“等,如今唯有等待,阿森,這次讓你失望了,五叔看來是老了,本來想帶著你出來好好歷練,沒想到卻讓你也跟著陷入困境。”空自領著無敵的水師,卻慢慢陷入困頓,讓鄭彩心中有一種挫敗感。

“五叔,這也不能怪你,誰能料到咱們的皇帝真得一心一意要幫唐軍,何況此時定輸贏還早得很。”鄭森正是初生牛贖不怕虎的年齡,自然不會象鄭彩這樣,一遇困頓就發出感慨。

鄭彩收拾起了心情:“阿森說得對。說不定過幾天就有轉機。”

鄭軍想要等待,唐軍卻不想等了,這一個多月來。數十萬大軍空自散佈在安慶地四周,只是幹些修築炮臺,封鎖道路的事。眼見敵人就在附近。卻一直被皇帝壓著不戰。唐軍的將領都憋了一肚子火,紛紛向皇帝請戰。

鄭家水軍在樅陽地情況,唐軍多少知道一點,唐軍對樅陽全面封鎖後,許多樅陽的民衆在樅陽難已生活下去,他們打出來的鮮魚沒地方去賣。需要地東西又帶不進來,每天都有人從樅陽搬出去,投靠外地地親戚,沒有親戚投靠地。就住在唐軍統一劃定的區域,吃著由唐軍發給他們的米麪,這也比在樅陽生活的要好。

好在現在是熱天,不需要蓋房也可以住,這些人自然會帶給唐軍一些鄭軍的消息,鄭軍出於節省糧食,或許不願和居民直接衝突的原因,對居民地外遷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唐軍每天都要由水師偷渡數百人過去對面的池州,現在池州早已不是以前空虛的局面,考慮到將領求戰心切,李鴻基不願過分壓抑將士求戰之心,點頭應充。

就在劉文秀走後的第三天,唐軍開始對縱陽試探行地進攻,一時間,縱陽前線炮聲隆隆,唐軍開始發動起了攻擊。

樅陽的地勢北高南下,唐軍還處於居高臨下的優勢,只是鄭軍在這裡駐紮了一個多月,也不是無所事事,早就構築好了工事。

唐軍對楊嗣昌的一戰,依靠壕溝將楊嗣昌三十萬大軍活活困住,鄭家研究唐軍的戰法發現,壕溝不但對明軍有效,就是對唐軍依然有效,應此在這一個多月當中,鄭軍也在樅陽挖了大段大段的壕溝,想阻止唐軍的進攻。

不過,鄭家沒有明白壕溝只有熱兵器對熱兵器的部隊作戰才能完全發揮功效,鄭軍和西洋人打交道多年,他們船上的大炮雖然可以說是先進,但士兵卻多是用冷兵器作戰,一些火器也是和明軍一樣的老式武器,一桿火槍要兩個人擡才能射擊,威力雖大,但射程太近,轉移又不方便,和唐軍一交手,登時吃了大虧,鄭軍的外圍防線一天之內就丟了個一乾二淨,被唐軍推到了五里拐村附近,還付出了數百人傷亡的代價。

五里拐村倒不是說這個村只有五里,只是這裡是白兔湖和白蕩湖兩湖相距最近的地方,鄭軍需要防守的前線大爲縮小,在這裡纔將唐軍擋住。

這只是唐軍牛刀小試的結果,如果唐軍要全力攻擊,恐怕鄭軍連一天也守不住,李鴻基不願逼迫太急,否則鄭軍一走了之,那唐軍反而變成處處被動防守。

反正已經等了一個多月,李鴻基也不在乎多等十天半個月,他要在這裡慢慢給鄭軍放血,給鄭軍一種可以守住的假象,一旦鄭軍的主帥不能當機立斷,在這裡耗下去,雖然一天的傷亡只有數百,但鄭軍才一萬多人,又能耗多少天,等到鄭軍傷亡差不多時,他們的艦隊再厲害也走不動了。

鄭彩卻不是不想走,也不是捨不得樅陽這塊地,只是他暫時沒地方去,青陽是他最大的倚仗,若是攻青陽有個閃失,他的這支艦隊除了灰溜溜的回去,別無選擇。

如今鄭軍雖然還沒有和朝庭完全絕裂,卻已是箭撥弩張,若他不能取得一兩場勝利,取得足夠的補給,從這裡回到福建還有一大段路要走,焉知靠岸時朝庭不會對付這支屢次違反旨意的艦隊,就是不靠岸也不一定安全。

可是打過一兩次勝仗就不一樣了,若是朝庭知道他們對唐軍尚且能夠勝利,又焉敢對付他們,只是劉文秀遲遲沒有傳回信息,鄭彩只得苦苦等待,每天呈受著數百人的傷亡。

這些鄭家的雄兵本應博鬥於海上,再不濟也得馳於江河,如今被迫在陸上和敵人相鬥,讓鄭彩好不懊惱,好在五拐裡村這個地方,左右都可以讓艦隊駛入,用大炮支援陸上的戰鬥,讓唐軍也不感太姿意忘形。

青陽縣系唐天寶元年分涇、南陵、秋浦(今貴池市)3個縣地新置。縣名據《元和郡縣誌》、《讀史方輿紀要》均說以青陽縣治“在青山之陽爲名“。《太平寰宇記》也說唐置縣。以治“在青山之陽,故號曰青陽口“是古邑,曹綸在《初刻青陽縣誌序》中稱:“青陽。古臨城邑。唐初易今名,以其在青山之陽也。

青陽只是一個小縣城,此時卻是大大有名。令青陽聞名於世地是青陽腔口因青陽屬於池州。

又稱池州調,青陽腔是在嘉靖年間,因戈陽腔流入當地,與地方語音及民歌小曲結合形成,廣爲流傳。並創造了腔、滾結合的歌唱形式一“滾調”,實現了戲曲聲腔上的重大革新。在戲曲聲腔史上起著承上啓下地重要作用。

後來的目連戲、徽劇、黃梅戲、川劇、贛劇、京劇等戲曲的形成和發展,無不受到青陽腔地影響,青陽腔是徽劇地前身,徽劇又是京劇地前身。滋養了第三代地方大戲黃梅戲,包括京劇、贛劇、湘劇、川劇等戲曲劇種,都直接或間接地吸收了該唱腔,借鑑其唱法,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口故青陽腔被譽稱京劇“鼻祖”。

劉文秀一行人進入青陽時,正遇上青陽縣舉行青陽腔的大比賽,此時正是青陽腔流傳極廣之時,安慶,懷寧、樅陽、桐城等地的藝人不顧戰火都趕來參賽,隨著各地的藝人涌入,青陽縣城大爲熱鬧,劉文秀等人雖然極易混進入去,但是唐軍卻因些加強了戒備,小小的青陽竟然有一千多唐軍的正規軍,讓劉文秀等人暗暗叫苦。

尤其是到了晚上,城門更是戒備森嚴,通往城門地道路都是實行霄禁,劉文秀沒想到竟然會因爲一個戲而打亂了計劃,若是偷襲失敗,貴池和銅陵的唐軍得到消息,騎兵數個時辰就會來援,劉文秀沒有十足的把握並不敢通知鄭軍。

不過,各地的藝人涌入青陽,使青陽更是魚龍混雜,劉文秀等人不但安全無憂,反而可以藉著藝人地進入,快速的召聚舊部,他們三十多個人,開頭每日只聯絡了十幾人,後來一日就能聯絡上百甚至數百人。

這也是劉文秀不願馬上讓鄭軍進入青陽的原因,他剛好可以藉機整合出一支人馬來,再不濟也不會象以前一樣被鄭軍軟禁。

青陽的知縣姓孫,正是大昌軍以前委任的知縣,這個孫知縣算是青陽本地的一個鄉紳,只是比較油滑,大昌軍來後,他主動獻出了一半的家產,又將青陽幾個富紳的底細透露給了大昌軍,讓大昌軍抄了個盆滿鉢滿,大昌軍頓時對他信任,委認了他做知縣。大昌軍一走,他轉首就投降了唐軍。

劉文秀剛好知道這個知縣,他親自找上了門,孫知縣看到了劉文秀,身子馬上矮了半截,又宣佈向大昌軍效忠,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向劉文秀訴說他是爲了給大昌軍保住有用之身,才向唐軍投降。

劉文秀當然不會相信他的鬼話,這些人就象是牆頭草,哪邊勢大就倒向哪邊,他見劉文秀親自現身,頓時以爲大昌軍的大隊馬上會過來,屁都不敢吭一聲。

池州大昌軍的舊部很多,許多是張獻忠攻佔池州後,殺掉的壕紳家的佃戶和無地的貧農,這些人窮苦已久,有機會翻身作主人,自然願意跟著大昌軍,只是大昌軍在直隸佔了不到三個月,就被唐軍趕了出去,這些人絕大多數不願背井離鄉,就留了下來。

唐軍來後,那些人迫於形勢接受唐軍的統治,唐軍管理池州的時間更短,還不到二個月,自然也不會有多少人心服,唐軍並沒有給那些窮人多少好處,那些壕紳早已被張獻忠殺掉了,他們所租種的田地自然是屬於自己的,感的是大昌軍的恩。

有些在戰前僥倖逃過大昌軍屠殺的壕強在池州易幟後,紛紛返回,依靠他們本身的力量,許多人又重新收回了土地,因爲他們及時投降了唐軍,唐軍非但沒有處罰他們,反而給予了保護,池州的那些重新失地的窮人對唐軍更是不滿。

若是鄭軍不佔樅陽,一開始就進攻池州的話,說不定整個池州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拿下。劉文秀守衛安慶,池州也是歸他所管,他的親衛拿著劉文秀的命令四處聯絡那些不滿之人,自然很快聚起了大批赤貧的民衆。

劉文秀到達青陽七天後,他的部下已聚起了二千多人,他們都已看戲的名義,全都集中到青陽,青陽的普通百姓還是心多向著唐軍,畢竟大昌軍沒收掉那些壕強的財產後,爲了維護自己寵大的軍需,還多有向普通百姓強徵糧草的舉動,而唐軍來了,對百姓秋毫無犯,賦稅也宣佈免掉二年,兩相對比,自然還是唐軍好些。

只有那些赤貧的農民,十分懷念大昌軍剛來時,殺掉那些壕紳地主時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日子,這些日子雖然短暫,卻讓他們無比心動,他們盼望再來一次這樣的日子,卻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不可能再有了,就是大昌軍重佔了這些地方,也沒有多少壕強可供他們殺了抄家,再殺就是輪到普通老百姓了。

雖然有青陽縣令的掩護,但人再多就有暴露的危險了,在第八天後,劉文秀終於派人向鄭彩通報可以襲取青陽的通告。

鄭彩大喜,唐軍只攻了五六天,鄭軍已傷亡了二千多人,對於只有一萬二千來人的鄭軍來說,已經是傷筋動骨了,若是再在樅陽堅持下來,說不定士氣就要崩潰。

他接到劉文秀的通告後,馬上將守在五里拐村的鄭軍全部撤到了船上,所有船隻都開到了樅陽的長沙州和鳳儀鄉上。

長沙州和鳳儀鄉是長江上的兩個小島,夾在樅陽和貴池之間,長江在這裡分成了四股水流,還有一個叫島新長州,不過新長州離陸地實在太近了,唐軍的大炮可以直接打到大部分地方,鄭軍並沒有讓人駐紮在那裡。

唐軍在陸上的大炮也可以打到長沙州,不過,長沙州雖然是江中小島,其實面積並不小,鳳儀鄉也是如此,完全可以駐紮鄭軍一萬多人馬,而鳳儀縣的對面就是池州的州撫貴池,江面只有數裡,讓貴池的唐軍開始警戒起來。

鄭軍之所有一開始不駐在兩個小島上,是因爲這裡畢竟是的水流畢竟已分成四股,水勢大大減少,有利於唐軍強攻,還不如駐在三面環水的樅陽鎮上,而且樅陽鎮比起兩個小島面積至少也要大上數十倍。

只是如今只有一天的時間,鄭軍就不怕唐軍會來進攻了,本來若是爲了能迷惑住唐軍,鄭軍可以在樅陽兩守上一天,只是鄭彩卻捨不得再有軍士傷亡。

第31章 慘烈攻城下第31章 郡主情仇第31章 魔鬼第15章 炮戰第61章 火燒王府第42章 判決第17章 碧血第17章 功敗垂成第18章 北方來人第22章 投效第19章 生擒第35章 意外之喜第94章 私鬥第2章 大將歸來第17章 美色下第51章 狐假虎威第12章 貪慾下第21章 蒙人攻營第51章 鑑寶會一第23章 撤離第19章 岌岌可危第4章 初次碰撞第8章 天價第9章 出兵第3章 北方之議第30章 搶佔先機(上)第59章 混亂第1章 歸來第23章 曹文詔之死第53章 東風第7章 暗流洶涌下第54章 遭遇第13章 諜戰下第52章 萬事齊備第19章 生擒第92章 海軍檢閱第57章 吞併第6章 稅制改革下第76章 返回第59章 騎兵突襲第17章 埋伏第17章 風暴前夕上第36章 談判(下)第36章 同族相煎第21章 夜襲下第63章 北行第11章 挺進大別山第2章 竹藍打水第19章 大戰來臨下第55章 佟氏毒計第27章 進入山西上第18章 出賣第13章 結婚上第8章 邢秀娘下第18章 蒙古聖物上第31章 惡魔傳說第35章 人才上第9章 出兵第15章 兵器第62章 價值連城第7章 斬新一頁第65章 劫人第93章 江陰第57章 思凡下山第10章 狼煙再起第12章 初攻達縣第6章 封王大典第23章 出遊第1章 蟄伏商洛第32章 皇陵事件第53章 人命如蟻第5章 孫氏告狀第31章 活擒第54章 夜闖王府第56章 後塵第40章 賜宴第58章 戲正酣第38章 惡作劇第27章 進入山西下第18章 出賣第28章 三方迥異第55章 佟氏毒計第9章 商議第20章 馬科上第57章 吞併第41章 遼陽之夜第12章 禍天之物第26章 亂局第12章 蒙古各部上第2章 面子問題(上)第14章 歸化城(上)第54章 緩攻第27章 進入山西下第15章 定計第10章 賺錢上第38章 麻煩第69章 畬族第12章 初攻達縣第7章 廷議第20章 虎狼之藥
第31章 慘烈攻城下第31章 郡主情仇第31章 魔鬼第15章 炮戰第61章 火燒王府第42章 判決第17章 碧血第17章 功敗垂成第18章 北方來人第22章 投效第19章 生擒第35章 意外之喜第94章 私鬥第2章 大將歸來第17章 美色下第51章 狐假虎威第12章 貪慾下第21章 蒙人攻營第51章 鑑寶會一第23章 撤離第19章 岌岌可危第4章 初次碰撞第8章 天價第9章 出兵第3章 北方之議第30章 搶佔先機(上)第59章 混亂第1章 歸來第23章 曹文詔之死第53章 東風第7章 暗流洶涌下第54章 遭遇第13章 諜戰下第52章 萬事齊備第19章 生擒第92章 海軍檢閱第57章 吞併第6章 稅制改革下第76章 返回第59章 騎兵突襲第17章 埋伏第17章 風暴前夕上第36章 談判(下)第36章 同族相煎第21章 夜襲下第63章 北行第11章 挺進大別山第2章 竹藍打水第19章 大戰來臨下第55章 佟氏毒計第27章 進入山西上第18章 出賣第13章 結婚上第8章 邢秀娘下第18章 蒙古聖物上第31章 惡魔傳說第35章 人才上第9章 出兵第15章 兵器第62章 價值連城第7章 斬新一頁第65章 劫人第93章 江陰第57章 思凡下山第10章 狼煙再起第12章 初攻達縣第6章 封王大典第23章 出遊第1章 蟄伏商洛第32章 皇陵事件第53章 人命如蟻第5章 孫氏告狀第31章 活擒第54章 夜闖王府第56章 後塵第40章 賜宴第58章 戲正酣第38章 惡作劇第27章 進入山西下第18章 出賣第28章 三方迥異第55章 佟氏毒計第9章 商議第20章 馬科上第57章 吞併第41章 遼陽之夜第12章 禍天之物第26章 亂局第12章 蒙古各部上第2章 面子問題(上)第14章 歸化城(上)第54章 緩攻第27章 進入山西下第15章 定計第10章 賺錢上第38章 麻煩第69章 畬族第12章 初攻達縣第7章 廷議第20章 虎狼之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达县| 永胜县| 宣威市| 中卫市| 辽阳市| 临夏市| 盐津县| 麻城市| 西峡县| 高安市| 九龙城区| 乃东县| 昆山市| 牟定县| 邢台市| 临武县| 大理市| 关岭| 鄢陵县| 华蓥市| 龙海市| 华蓥市| 皋兰县| 高碑店市| 武汉市| 五家渠市| 杨浦区| 武隆县| 贵州省| 崇信县| 巴彦县| 抚松县| 武义县| 平邑县| 安仁县| 舒城县| 岫岩| 白水县| 开封市| 长春市| 安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