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9章 大戰來臨下

宋獻策不服氣的道:“闖王,大明三百年的基業纔是根深蒂固,一天沒有推翻大明,闖軍一天都是反賊,而滿人雖強,終久人數太少,只有闖王力精圖治,推翻大明,以我漢人的力量還會怕區區滿人不成。”

李鴻基看了洪承疇一眼,道:“你也是這麼想的嗎。”

洪承疇道:“回闖王,宋大人說得有理,滿人終究成不了氣候,而且滿人現在搶掠的都是朝庭,削弱的都是朝庭的力量,我們雖然不必和他們聯合,但也不用現在就和他們交戰。”

李鴻基知道闖軍對自己這次放任朝庭的軍隊威脅不管,執意進入草原,許多人心中還有疙瘩,他們那知道李鴻基對朝庭和滿人的兩種心理,朝庭已從上到下爛到根了,根本就不可怕,自己才一省半地,如今免除田賦之後的稅收每月還有近一百萬銀子,而且每月都在增加,而朝庭田賦之外的收入加起來全年纔不過四百萬兩,只有自己的三分之一,這樣的朝庭拿什麼去養兵,拿什麼去賑濟。

但滿人不同,滿人此時的勢力看上去不大,只有八旗兵力,加上已組成的天佑,天助兩部漢軍,而蒙古也只是與滿人暫時聯盟而已,但若等滿人將漢軍八旗蒙古八旗全部組成,加上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太極,李鴻基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能贏,所有才要和滿人爭奪蒙古人,並找機會削弱滿人八旗。

李鴻基緩緩的說道:“你們這麼想也有一定道理,但在我看來,無論是蒙人,還是滿人,若不投降,就是所有漢人的敵人,所以闖軍可以輸給朝庭也不可以讓異族再次入主中原,蒙古人在中原不過百年,我漢人的文明差點要斷絕,所以這次我們和滿人作戰,不是爲了江山,也不是爲了仇恨,而是爲了保衛我們的文明而戰,滿人現在正在改善他們治下漢人的處境,還要建漢軍八旗,唯其如此,才顯得滿人更爲可怕,想當年,若沒有蒙古人組建的漢軍,南宋也不會被滅亡,滿人若不是對中原有了野心,何以會改善漢人的處境,何以會組建漢軍。”

兩人恍然大悟,雖然還是認爲李鴻基把滿人看得太高,但已看出了李鴻基的用意,宋獻策道:“闖王的意思是不是任由蒙古人圍攻,等到滿人也到了時再大舉殺出,削弱滿人的力量。”

李鴻基道:“不錯,我就是把目光放在滿人身上,若我軍現在出擊,就是將蒙古人全部消滅,不但我軍要遭受損失,還會讓滿人知道我軍的實力,若只是爲了給蒙古人一個下馬威,那還不如不戰。”

洪承疇道:“闖王恐怕是想用我軍的火炮來對付滿人吧,雖然我軍攻歸化時已用了全部火炮,但並沒有逃走一人,無論蒙人還是滿人都不知我軍會帶有如此多的火炮,若能把滿人引入我軍火炮的伏擊圈,重現當年擊死韃首的情況也未必不可能。”

李鴻基道:“不錯,我正是如此想,所以,等蒙古人來攻時,我軍的火炮只能用五門大炮,射程也要大大縮短,外圍的兩個大營要讓敵軍吃足苦頭,逼得他們不得不攻城,等他們全體攻城時,我軍數百門大炮一起發射,必讓滿人丟盔棄甲,留下一個難已磨滅的教訓。”

衆人恍然,難怪北門兩個大營讓闖軍花費如此大力修整,陷井布了一層又一層,防禦比城池還難攻。

和布石圖看著歸化城中飄著的闖軍軍旗,不知自己部落的婦孺到底怎樣,城中的聖像是否保持完好,心裡雖然發恨,也不得不讓大軍先停了下來,一路上闖軍的斥候只是遠遠跟著,從不和蒙古人派出的小分隊接戰,歸化城也沒逃出一個族人,根據一些在闖軍掃蕩時的倖存者彙報分折,闖軍至少有三萬到四萬騎兵,而且其中有蒙古人,至於闖軍到底出動了多少大軍,蒙古人根本不知曉,雖然有信心憑藉三萬鐵騎消滅進入草原的闖軍,但對著城池也需小心在意。

和布石圖對旁邊的額仁沁濟農道:“你看,我軍該如何攻城。”

額仁沁濟農皺了一下眉道:“目前敵情不明,我軍遠道而來,還需小心行事,我看先休息一夜,再在附近找一找還有沒有族民,打探一下敵軍的虛實,明日再攻。”

和布石圖心中雖然怒火沖天,但到底不是不明事理之徒,聯軍會合後,已趕了數百里路,人馬早已疲憊,不適合馬上攻城,壓下怒火道:“傳令下去,紮營休息,明天再破城。”

隨著一拔拔的傳令兵下去,蒙古人各部散開,就在離城十里外紮營。

李鴻基得到蒙古軍到來了的消息,也帶著衆將來到城上觀看,見蒙古人已奔馳了數百里,隊形還不亂,馬上開始紮營,點了點頭,道:“不虧是馬背上的民族,奔馳數百里還有如此精力。”

孫和鬥比了比手指,道:“十里開外,大炮勉強可以打到,闖王,要不要發幾發炮彈歡迎他們一下。”

李鴻基斥道:“胡鬧,我已警告過你,只準用五門大炮,而且不準超過五里的射程,否則誤了我的大事,我要你的腦袋。”

孫和斗頓時愁眉苦臉:“不讓打炮,要我這個炮兵指揮幹什麼。”

高傑在旁躍躍欲試,涎著臉道:“闖王,不如我派兵過去衝一下,看看這些蒙古人到底如何利害。”

李鴻基想了想,道:“可以,但只準帶五百人,不準接戰,衝一下就回來。”

高傑頓時泄了氣:“五百人有什麼用,不如帶五千。”

李鴻基臉一黑:“你到底去不去,不去我就換人了。”

高傑馬上道:“去,去,當然去,五百人就五百人。”馬上登登跑了下去,過了片刻,歸化城門大開,高傑已領著騎兵衝了出去。

第93章 江陰第55章 佟氏毒計第13章 烽火連天下第43章 禮尚往來第61章 任卿選官第44章 紅顏禍水第38章 麻煩第81章 不期而遇第16章 炮臺血戰第56章 惹火上身第18章 蒙古聖物上第39章 美女威力第27章 進入山西下第96章 臺灣迴歸第1章 分封第20章 箭舞飛揚第20章 馬科上第3章 伏擊第11章 忠臣孤子第2章 面子問題(上)第17章 後金宮爭下第18章 攻城第8章 火槍第28章 銀彈攻事第31章 魔鬼第38章 緬甸第4章 張家寨下第20章 馬科下第44章 唐王賜宴第32章 皇陵事件第61章 火燒王府第2章 登陸苦戰第22章 鳳與鴨第52章 姐妹相認第11章 後金出兵下第26章 追殺第32章 太原城破(上)第36章 黃金之爭第3章 一鼓而下第13章 烽火連天上第22章 血戰西安上第26章 開拓團第6章 稅制改革下第6章 調兵遣將第42章 改弦易轍第3章 風雪來人第15章 草原血淚上第96章 逃亡之路第85章 淮安城中第34章 兵與賊下第75章 勢如破竹第19章 初戰下第13章 死守第13章 烽火連天下第80章 優厚條件第4章 試探第8章 殺雞駭猴第27章 殺,放?第3章 一鼓而下第7章 出使第19章 大戰來臨上第92章 海軍檢閱第55章 初戰第30章 平臺召見第38章 緬甸第17章 風暴前夕下第96章 逃亡之路第32章 坐困愁城第43章 禮尚往來第57章 思凡下山第50章 兩難選擇第34章 兵與賊下第13章 諜戰上第16章 纏戰不休下第24章 嘉峪關第77章 鄭氏屈服第11章 賀瘋子第6章 周鳳梧第42章 改弦易轍第3章 北方之議第84章 不可收拾第13章 寶雞第49章 吃癟第50章 情報第18章 攻城第58章 戲正酣第41章 遼陽之夜第57章 緊追不捨第83章 馬尼拉城破第9章 商議第4章 同赴黃泉(下)第22章 斷後第20章 席捲甘肅第61章 火燒王府第80章 鼓動第60章 長沙第38章 蠢蠢欲動第51章 渤泥第43章 聰明誤第61章 巴達維亞
第93章 江陰第55章 佟氏毒計第13章 烽火連天下第43章 禮尚往來第61章 任卿選官第44章 紅顏禍水第38章 麻煩第81章 不期而遇第16章 炮臺血戰第56章 惹火上身第18章 蒙古聖物上第39章 美女威力第27章 進入山西下第96章 臺灣迴歸第1章 分封第20章 箭舞飛揚第20章 馬科上第3章 伏擊第11章 忠臣孤子第2章 面子問題(上)第17章 後金宮爭下第18章 攻城第8章 火槍第28章 銀彈攻事第31章 魔鬼第38章 緬甸第4章 張家寨下第20章 馬科下第44章 唐王賜宴第32章 皇陵事件第61章 火燒王府第2章 登陸苦戰第22章 鳳與鴨第52章 姐妹相認第11章 後金出兵下第26章 追殺第32章 太原城破(上)第36章 黃金之爭第3章 一鼓而下第13章 烽火連天上第22章 血戰西安上第26章 開拓團第6章 稅制改革下第6章 調兵遣將第42章 改弦易轍第3章 風雪來人第15章 草原血淚上第96章 逃亡之路第85章 淮安城中第34章 兵與賊下第75章 勢如破竹第19章 初戰下第13章 死守第13章 烽火連天下第80章 優厚條件第4章 試探第8章 殺雞駭猴第27章 殺,放?第3章 一鼓而下第7章 出使第19章 大戰來臨上第92章 海軍檢閱第55章 初戰第30章 平臺召見第38章 緬甸第17章 風暴前夕下第96章 逃亡之路第32章 坐困愁城第43章 禮尚往來第57章 思凡下山第50章 兩難選擇第34章 兵與賊下第13章 諜戰上第16章 纏戰不休下第24章 嘉峪關第77章 鄭氏屈服第11章 賀瘋子第6章 周鳳梧第42章 改弦易轍第3章 北方之議第84章 不可收拾第13章 寶雞第49章 吃癟第50章 情報第18章 攻城第58章 戲正酣第41章 遼陽之夜第57章 緊追不捨第83章 馬尼拉城破第9章 商議第4章 同赴黃泉(下)第22章 斷後第20章 席捲甘肅第61章 火燒王府第80章 鼓動第60章 長沙第38章 蠢蠢欲動第51章 渤泥第43章 聰明誤第61章 巴達維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州市| 南汇区| 临江市| 乳山市| 上栗县| 合作市| 静宁县| 横山县| 和硕县| 朔州市| 曲松县| 会昌县| 湾仔区| 合川市| 墨竹工卡县| 普洱| 临沧市| 志丹县| 龙岩市| 炉霍县| 宜良县| 大冶市| 集安市| 榆树市| 容城县| 张掖市| 临颍县| 瓦房店市| 北票市| 普宁市| 鹿泉市| 马山县| 孝感市| 喀喇| 芮城县| 伊宁市| 多伦县| 南丰县| 达尔| 黑龙江省| 海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