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章 調兵遣將

大唐一千零二十一年正月十六(崇禎十一年),唐皇登極才只有八天時間,唐軍的重臣齊聚承運殿,參加大唐王朝的次朝議。

昨天正是元宵節,唐皇與民同樂,西安城裡的每一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分得了一吊錢和二斤肉,有參加唐軍犧牲的烈土家中更是得到了一枚銀元和五斤豬肉,五斤牛肉的賞賜,以示唐皇不忘犧牲士兵之意。

得到賞賜的老人和士兵家屬皆到端履門外感謝皇帝的賞賜,端履門外架起了上百口大鍋,裡面煮著熱氣騰騰的元霄,供西安的百姓免費享用,唐軍推選了十名即是六十歲以上,又是烈土家屬的老人排在最前面,皇帝和皇后親自出來替他們盛上元霄,把門外的上萬名百姓感動的熱淚盈眶,在門口大呼萬歲不止。

旁邊的近衛軍官兵也看得眼熱,恨不得馬上出戰,替皇上將四海之內的敵人全部掃平,即使自己戰死疆場也是無憾。

經過門口的上萬百姓傳送,一天時間皇帶和皇后親自給烈士盛元霄的事就傳遍了全城,百姓紛紛讚歎皇上的聖德。

唐軍的軍心民心皆可用,伐明已成順勢之舉,大家想的都是什麼時候將大明王朝最後推翻,猜測皇帝將會如何用兵,是直攻京師還是逐步蠶食。

大唐的分武分立兩旁,文臣方面,周鳳梧帶頭,宋獻策,顧君恩緊隨其後,劉之渤是巡撫。排在第四,下面就是洪承疇,許鼎臣,李守信,趙良極,賀景,賀珍。王長順等五品以上官員,不過,情報部只有二人,顯得人單勢獨,除了對內對外的兩個首領,情報部其他人員身份都需保密。不會出現在大殿中。

武將則由高立功領頭。下面是馬維興,李萬成,李雙喜,劉芳亮,高一功,盧象升等人依次排序,除了近衛軍統領李過沒來外。在西安五品以上的武將基本上也已到齊。李巖是近衛軍中人。沒有輪到他當值,也名例其中,不過排在最末。

皇帝還沒有來。各人都在交頭接耳,議論著此次伐明事宜。從李鴻基決定稱帝起,大家就早就預料,離全面伐明的時機不遠,這是皇帝稱帝后地場朝會,再過二天,外地過來的官員就要趕回駐地,要伐明自然會在這場朝會上討論。

文官還好,見皇帝沒來,各人都僅守禮議,有談論也是切切私語,而武將們多是粗魯不文,許多人原先連字也不識,跟著李鴻基在商洛的二年時間裡纔開始學習,現在唐軍中的高級將領不認識字的人雖然沒有,可要讓這些武夫學得溫文爾雅那也是不可能的事,一個個嗓門粗大,將整個承運殿幾乎都要吵翻,熱鬧的象個菜市場。

趙良極緊皺著眉頭,他投降唐軍後,一直不得意,先是作爲雙方地信使來來往往,然後在禮部這個無人理睬有衙門幹了幾年,這次藉著皇帝登極,禮部全力操辦之極,權力大漲,他又正式成爲六部之一人的尚書,正是大快心意之極,見武將在大殿上如此喧譁,禮部自然有責任教化,向高立功道:“神武大將軍,萬歲未至,爾等如此喧譁,於禮不合,還需肅靜纔是。”

高立功斜著眼睛看了一眼趙良極,見是在唐軍中最無權的禮部尚書,理也不理他,反而同後面的的李雙喜更加大聲的談笑。

趙良極大怒,喝道:“大將軍,這是陛下地大殿,談議政事地莊嚴之屬,爾等武將焉不知收斂。”

趙良極的聲音頗大,許多人都聽見,都詫異的望向趙良極,高立功不但是武將之首,還是皇后之兄,剛剛不久又掃平了滿人的老巢,立下了大功,武將們都納悶趙良極是否吃了熊心豹子膽,敢對高立功如此說話。

文臣和武將自古以來就是對立,除了唐時武將地位頗高外,宋明兩朝的武將皆是不得志,文人都怕出現唐未武將割據一方的局面,而唐軍起兵以來都是文武並重,這頗不合文官們心意。

不過,打天下時,武將們權力肯定會大,治天下卻不能靠武夫,此時唐軍雖然沒有一統中原,但雙方的優劣之勢太過明顯,來自大明地降臣感受更深,自然希望皇帝能對武將收權,趙良極所以敢如此對高立功說話,正是高立功地身份太過敏感之故,手掌重兵,皇后的哥哥,立大功而不賞,這是任何一個皇帝都要防備的對象,趙良極纔想借題發揮,試探一下皇帝地心意。

高立功被趙良極喝斥,先是茫然,繼爾大怒:“我和陛下情同兄弟,說話時尚且如此大聲,你一個貳臣,有何資格教訓我?”

這個貳臣頓時將洪承疇,許鼎臣,劉之渤,盧象升,左光先等人統統罵了進去,這些人有文有武,高立功話一出口就覺得不對,只是拉不下臉將話收回去。趙良極見高立功一出口就得罪了一幫人,雖然這聲貳臣罵的自己窩火,沒有辦法反擊,心中到底還是得意更多,乾脆退了回去。

高立功見趙良極退了回去,臉色難看之極,卻搞不清趙良極爲何有膽子和自己作對,此時卻不能追上去再跟趙良極理論,大殿之上一時安靜下來。

這時,李娃地喊聲傳來:“皇上駕到!”

李鴻基不想太監整天在自己身邊晃動,身邊一個親近太監也沒有,傳旨的事自然只有讓侍衛首領代勞了。

衆人見皇帝從後轉了出來,坐上了龍椅,頓時跪了一地:“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鴻基滿面紅光,這幾日顯然過得相當愜意,擡了擡手,道:“衆卿平身。”

這套禮議完全和大明皇帝一模一樣了。看到一大羣人翹著屁股對著自己,李鴻基腦裡不免有時會有廢除跪拜之禮的想法,這個念頭只是一閃而過,皇帝必然有皇帝的威嚴,否則部下沒有了敬畏,並不一定是好事。

衆人謝恩完畢,依次起身。退到兩邊,李鴻基拍了一下:“來人,賜坐。”

數十名僕役上來,將一張張錦凳放在衆人的身後,李鴻基笑道:“衆位愛卿,今日議事可能時間頗長。各位不必拘禮。坐下就是。”

衆人一聽,皆是興奮不已,除了伐明之事還有何事會漫長,謝過恩後,都坐了下來,文官們大多隻坐了半個屁股。武將們卻坐了上踏踏實實,只有高立功臭著一張臉,李鴻基沒有聽到剛纔殿上地爭執,含笑道:“是誰得罪朕地甘泉子了,臉色爲何如此難看。”

高立功的子爵封號爲甘泉。李鴻基直接叫他甘泉子,是表示輕近之意。

高立功悶哼一聲。起身道:“萬歲,禮部尚書趙良極無故對臣喝斥,還請萬歲爲臣作主。”

李鴻基大爲驚訝,趙良極以前整天無精打采,自從將登極大典交給他辦後,整個人都活躍起來,此次整個大典辦得絲毫不差,自己才提他爲禮部尚書,雖然可以說正是春風得意:.,接理也不敢在天就惹高立功,忙向趙良極望去。

趙良極不慌不忙的站了起來:“回稟萬歲,高大人在殿下大勢喧譁,臣身爲禮部尚書,規勸了他幾句,大概高大人心裡因此不快,還請萬歲恕罪。”

“即是如此小事,高愛卿就不用往心裡去了,下面各位有事啓奏,若無其它事,朕今天就要議一件大事。”李鴻基見高立功沒有反駁,遂不在意,先要大家把政事解決完。

高立功想想若不是自己一時口快,還真是沒有說的,只得坐了下來。

衆人聽到李鴻基說有大事,哪願擔擱時間,半天沒有人應聲。

李鴻基見大家都不說話:“那好,今天所議之事就是伐明,衆卿可有異議?”

衆人如何會有異議,馬維興馬上起身:“殿下,臣願爲此次伐明前鋒。”

從攻下甘肅後,馬維興一直作鎮西安,根本沒有出戰的機會,上次眼看高立功搶下了攻佔東北的功勞,這次若再不立功,他這個兵部尚書坐著也不安穩。

李鴻基道:“不急,這次伐明務必要一舉功成,各部都要密切配合,所有才趁著這次機會,讓大家都暢所欲言,到時若是哪個地方拖了後腿,別怪我不留情面。”

衆人都是一懍,齊聲應道:“是。”

李鴻基先向李守信道:“戶部尚書出列!”

李守信站了起來:“請皇上吩咐!”

“此次伐明,戶部將列出二千萬枚銀元作爲軍費,這筆軍費必須在一個月內備齊,有沒有問題?”

李守信大聲應道:“回皇上,戶部現有銀元一千萬枚,其餘一千萬枚只需半月即可鑄好,完全沒有問題。”

李鴻基應道:“很好,四川巡撫出列。”

劉之渤應聲而起,李鴻基道:“此次四川必須在一個月內籌措到五十萬石糧食,並將它們運到西安,有沒有問題?”

劉之渤面有難色:“皇上,籌措糧草並不難,可是一個月運到西安,川路崎嶇難行,臣怕有負重託。”

李鴻基道:“這朕不管,朕允許你用十萬枚銀元來徵發民夫,若是糧草不能按時到達,唯有拿你問罪。”

在西安,一枚銀元可以買到五石糧食,若是價格不變,十萬枚銀元可以直接買到五十萬石糧了,只是若真地從西安一下買走如此多的糧食,價格非連翻幾翻不可。

劉之渤心中一懍:“臣一定按時將糧食送到西安。”

“湖南總督,湖北總督出列!”

李雙喜,劉芳亮連忙起身:“請皇上吩咐!”

“你兩人回去後,將境內野戰軍各抽調一萬五千人,務必在下月的今日之前到達西安。”

“高一功聽令,爾從甘肅抽調一個軍,務必在下月的今日之前到達西安。”

“劉希元聽令,從蒙古各部抽調二萬人於下月今日之前到達西安。”

“李萬成聽令,從山西前線直接抽調二萬大軍,集中在晉中前線。”

各人一一聽命而出,到了此時,唐軍的野戰軍已集中了八萬人,除了東北的部隊外,能集中地都集中了,不過,皇帝對如何用兵,誰來績。領這些一直沒說,衆人心中不免癢癢地。

高立功等了半天,見沒有他什麼事,忙站了起來:“皇上,北方大軍隨時候命,等待萬歲下令。”

北方大軍是唐軍中最重要的一支,若是滅明沒有他們的參與,高立功怎麼會甘心。

李鴻基卻沒有答應他的請求:“高愛卿,你的任務就是守住東北,並拖住朝庭的關寧騎兵,就是北方軍團的一功。”

高立功只好坐下,李鴻基環顧四周:“這次出征,關係到我軍能否一舉將大明拿下,各位有什麼問題儘可以提出。”

李雙喜站了起來:“皇上,這次出征,分成幾路,由誰統帥?”

李鴻基掃了下面衆人一眼,除了周鳳梧,宋獻策,顧君恩三人,其餘人地眼光都熱切地望向他,伐明之事,正是李鴻基和三人相商的結果,他們早胸有成竹,自然不急:“此次伐明事關重大,到了下月出發前自然會公佈。”

其實衆人見李鴻基將兵力都集中在西安,已經猜到皇帝可能要親自出徵,主帥不可能撈到,若能撈到一個副帥之職也不錯,只是一切還要等到一月後纔有分曉。

李鴻基是馬上皇帝,自然不會有人卻勸陛下不可輕動之語,再說這至少八萬的精銳軍隊,佔到唐軍地三分之一還強,又有哪個臣子可以獨自掌控。

剛纔分派時,衆人都只是懍然聽命,此時聽到李鴻基如此說話,想起各種難處,開始紛紛訴起苦來,在李鴻基的調派下,牽涉到數個部門地事都一一協調,若只是他們自己的困難,則要求自己解決,議了大半天,衆人的肚子都開始咕咕作響,李鴻基吩咐王府的僕役,將飯菜端上來,各人就在大殿上將就著吃飯。

等吃完飯後,衆人繼續商談,直到天黑,才全部商談完畢,衆人方纔回去,第二天,各地的官員急忙向自己的轄地駛去,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在一個月時間準備完畢,附近各省還好,遠的省份時間就要吃緊,官員們一刻也不敢擔擱。

第33章 蠻人阿奴第34章 兵與賊(上)第4章 軍營比武第35章 人才上第20章 立功第28章 三方迥異第51章 鑑寶會(二)第10章 兵器買賣上第51章 後患第40章 改名第28章 林丹遺孀第30章 崇禎被俘第59章 求和第81章 不期而遇第49章 裂痕第33章 黯然收場(上)第3章 北方之議第39章 香火第16章 五年計劃第23章 波折第86章 大軍齊集第24章 嘉峪關第20章 馬科上第1章 蟄伏商洛第39章 來意第10章 訓斥第18章 強攻第53章 東風第4章 求親第56章 鮮血換來的勝利第32章 教訓第16章 法不責衆下第82章 瘋狂的戰法第8章 折服上第35章 雲聚西安第31章 慘烈攻城下第62章 大屠殺第44章 唐王賜宴第87章 君前議移民(下)第51章 鑑寶會(二)第30章 崇禎被俘第19章 南遷第26章 河南大戰上第1章 融合第12章 貪慾下第53章 人命如蟻第26章 開拓團第30章 直搗盛京第25章 覆滅第15章 草原血淚上第25章 洪承疇(下)第59章 混亂第67章 海戰第59章 求和第36章 談判(上)第25章 釣魚城第54章 夜闖王府第1章 助餉第47章 相逢不識第3章 大明郡主上第5章 發財之夢第19章 初戰上第43章 三道試題第5章 伐明三策第25章 洪承疇(下)第84章 不可收拾第31章 郡主情仇第23章 數路攻擊第41章 威攝第2章 面子問題下第39章 香火第15章 再次交易上第12章 初攻達縣第40章 敲詐第77章 鄭氏屈服第8章 折服下第14章 真定府第50章 形勢分折第72章 奇兵第54章 聯牀夜話第52章 姐妹相認第7章 出使第17章 改革第1章 大封功臣第51章 後患第27章 捨身渡河第41章 遼陽之夜第63章 軍情第34章 歸來第14章 故縱第36章 同族相煎第32章 殺人盈野第9章 一網打盡下第44章 紅顏禍水第10章 達縣大戰第56章 惹火上身第30章 流言殺人第33章 欽差第33章 百炮齊射第59章 求和
第33章 蠻人阿奴第34章 兵與賊(上)第4章 軍營比武第35章 人才上第20章 立功第28章 三方迥異第51章 鑑寶會(二)第10章 兵器買賣上第51章 後患第40章 改名第28章 林丹遺孀第30章 崇禎被俘第59章 求和第81章 不期而遇第49章 裂痕第33章 黯然收場(上)第3章 北方之議第39章 香火第16章 五年計劃第23章 波折第86章 大軍齊集第24章 嘉峪關第20章 馬科上第1章 蟄伏商洛第39章 來意第10章 訓斥第18章 強攻第53章 東風第4章 求親第56章 鮮血換來的勝利第32章 教訓第16章 法不責衆下第82章 瘋狂的戰法第8章 折服上第35章 雲聚西安第31章 慘烈攻城下第62章 大屠殺第44章 唐王賜宴第87章 君前議移民(下)第51章 鑑寶會(二)第30章 崇禎被俘第19章 南遷第26章 河南大戰上第1章 融合第12章 貪慾下第53章 人命如蟻第26章 開拓團第30章 直搗盛京第25章 覆滅第15章 草原血淚上第25章 洪承疇(下)第59章 混亂第67章 海戰第59章 求和第36章 談判(上)第25章 釣魚城第54章 夜闖王府第1章 助餉第47章 相逢不識第3章 大明郡主上第5章 發財之夢第19章 初戰上第43章 三道試題第5章 伐明三策第25章 洪承疇(下)第84章 不可收拾第31章 郡主情仇第23章 數路攻擊第41章 威攝第2章 面子問題下第39章 香火第15章 再次交易上第12章 初攻達縣第40章 敲詐第77章 鄭氏屈服第8章 折服下第14章 真定府第50章 形勢分折第72章 奇兵第54章 聯牀夜話第52章 姐妹相認第7章 出使第17章 改革第1章 大封功臣第51章 後患第27章 捨身渡河第41章 遼陽之夜第63章 軍情第34章 歸來第14章 故縱第36章 同族相煎第32章 殺人盈野第9章 一網打盡下第44章 紅顏禍水第10章 達縣大戰第56章 惹火上身第30章 流言殺人第33章 欽差第33章 百炮齊射第59章 求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克托县| 公安县| 广宗县| 三门县| 营山县| 临高县| 治多县| 大田县| 宝兴县| 西峡县| 启东市| 城固县| 曲阳县| 余江县| 峡江县| 洪湖市| 蒲城县| 江孜县| 喀什市| 菏泽市| 东乌珠穆沁旗| 都匀市| 武定县| 高安市| 永登县| 娱乐| 永胜县| 丰城市| 贞丰县| 余姚市| 安仁县| 星座| 民勤县| 宁武县| 岐山县| 怀安县| 旅游| 枣强县| 浙江省| 九江市| 神农架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