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4章 聯牀夜話

邢紅娘與姐姐老父重新得以團聚,當夜一直興奮難眠,姐妹兩人幾乎聊到快天亮才感到困頓,開始睡覺,邢秀娘找到了妹妹,放下心事,很快便沉入夢鄉。

邢紅娘卻心中有事,雖然勞累,但天剛矇矇亮就醒來,見姐姐睡得香甜,不忍叫醒,想獨自起身時,還是將邢秀娘驚動。

邢秀娘忙將自己的妹妹按下,道:“看你,這些天如此疲勞,昨晚又一夜沒睡,再躺下睡會,今天就不用起這麼早了。”

邢紅娘這些天都是披星戴月的趕路,身體早已疲憊不堪,昨天幾乎又是一夜沒睡,兩隻眼睛已成了黑眼圈,聽了邢秀孃的話卻不肯再睡,道:“義軍的兄弟在河南受苦受累,還一日三餐不繼,我到了這裡,遠比他們舒服多了,現在他們所有人都正在等我帶消息回去,我又如何能安睡?”

邢秀娘拍了一下她的頭,道:“傻丫頭,如今你我姐妹團圓,我安然獨享富貴,義軍的事你就不要管了,我去跟你姐夫說就是。”

若有姐姐幫忙說項,自然最好不過,邢紅娘一把掀開身上的滿被,馬上就要起身:“姐,那我們一起去吧。”

此時天氣炎熱,唐王府雖然綠樹成蔭,外面還是熱的不行,臥事內卻是清涼無比,邢紅娘剛進入姐姐的房間時大爲驚奇,李鴻基雖然造不出空調,但唐王府的臥房都被李鴻基命人改成雙層。夏天裡面用涼水和冰塊降溫,晚上若不蓋著被子還會著涼。

邢紅娘被子一掀,兩人地身形馬上露了出來,她們身上所穿衣物都不多,邢紅娘這些來年統領數千手下,武藝一日不敢拉下,身材健美無比。腰肢纖小,胸部比被未出嫁前的邢秀娘要大的多。此時她身上只穿一件小衣,根本掩不住絲絲的春光。

邢秀孃的身材更是絕妙,渾身散發出成熟少婦的風味,此時臥室內若有男人,一定會看直了雙眼。

看著妹妹的身材,想起那剛離家時,妹妹年齡尚小。只是一個黃毛丫頭,邢秀娘笑道:“紅丫頭,你身材如此之好,不知那個有福氣娶你?”

邢紅娘臉上一紅,這些年,她混跡於一羣粗漢中,身邊招地女兵也大多是農家女子,全都是粗技大葉之人。幾乎讓她都要把自己的女兒身忘了,對著姐姐羞到:“姐姐地身材纔好。”

邢秀娘道:“傻丫頭,那是姐姐嫁了人,沒嫁之前可比不了你。”

邢紅娘倒是不懂這和嫁不嫁人有什麼關係,把身材的事丟開,只是讓搖著姐姐的手臂。讓她陪自己去見李鴻基。

邢秀娘懶洋洋的道:“別急,你姐夫現在還沒有起牀,我就是要去,也得等姐夫起牀了才行。”邢秀娘被她妹妹搖得全身更是波濤涌動,卻一點起牀的意思也沒有,這樣的天氣在臥房裡最舒服不過,她也一夜沒睡,又如何肯起牀,重新拉過被子,蓋過那誘人的春色。

聽了此話。邢紅娘大爲驚訝。她以前統領不過數千人,尚是日日不得閒。攻下杞縣後,她地主帥之位雖然讓給了李巖,但因人馬的擴招,她的事反而更煩忙,無乎無一刻得閒,李巖更是每天只能睡上二三個時辰,本來她以爲李鴻基身爲唐王應該更忙纔對,聽邢秀娘這麼一說,李鴻基可能起牀很晚,不由感到疑惑,問道:“姐夫起牀很晚嗎?”

邢秀娘笑道:“也不算太晚,再過半上時辰差不多就該起牀了。”

邢紅娘無奈,只得把嬌軀重新藏到被子下,此時邢秀娘讓妹妹一鬧卻沒有了睡意,伸手在邢紅娘身上掏了一把胸前要害之處,邢紅娘不由驚叫出聲:“姐姐,不可如此。”

邢秀娘吃吃笑了起來:“傻丫頭,你已經是二十二歲了,姐姐在你這麼大時已嫁給你姐夫四年,你也該嫁人了。”

邢紅娘臉上已是通紅一片,心頭掠過李巖的身影,只是李巖的夫人剛剛去世,雖然對她有意,也萬不會在此時談婚論嫁,只能馬上拋開,口中淡淡的道:“姐,此事還是過幾年再說吧。”

邢秀娘道:“怎能不急,你以前無依無靠,才把終身大事擔擱了,你放心,以後姐姐爲你作主,不能讓你再一個人過了。”

邢秀娘說完此話,妹妹卻久久沒有反應,她仔細看去,才發現邢紅娘沉沉睡去,只好替她蓋好被子,自言自語的道:“傻丫頭,這麼不會愛惜自己,這麼困了,還硬要起牀。

邢紅娘得到姐姐的承諾,心事放下了大半,這一睡,竟然直到天快要黑了才醒來。

邢紅娘大吃一驚,不由埋怨姐姐不該讓她睡得如此沉,邢秀娘笑道:“傻妹妹,義軍地事急也急不來,你姐夫還要在明天的朝會上和重臣們相商,才能最後定下來。”

邢紅娘無奈,只得等待唐軍明天朝會的結果,當晚邢紅娘被邀請和唐王全家一起吃飯,李鴻基的三個妻妾全都到場,加上義女李慧梅,二個兒子,連同邢紅娘和李鴻基一共八人,在飯桌上,李鴻基全無昨天接見邢紅娘的威嚴,笑聲不斷,讓見識過那些豪門大戶吃飯時莊嚴肅穆氣氛的邢紅娘大感意外。

這飯桌上地氣氛,堂堂唐王家中竟然不如一個一鄉紳,不過,也讓邢紅娘開頭的局局不安大爲放鬆,邢紅娘曾在李巖家中和他們全家一起吃過飯,一舉一動莫不有規矩,家主沒有動過的菜式,其他人一律不得亂動,吃飯期間嚴禁說話,讓邢紅娘彆扭無比。從此再也不敢和李巖的家人進餐。

第二天,正是唐軍朝會地時間,李鴻基將高立功的信件給大家傳閱,唐軍重臣看完高立功來信的內容後,一個個都喜形於色,若能憑藉高立功所部就平了滿人,勢必會大大加快唐軍統一中原的步伐。

雖然唐軍的力量遠比朝庭要強。但只要一日沒有推翻朝庭,在多數人的眼裡。他們依然是亂臣賊子,可只要打下京師,那朝庭也就變成了僞朝了,他們反而成了正統,如今實力有了,誰都想盡快轉正。

周鳳棲,宋獻策。顧君恩三人首先向李鴻基道賀:“殿下,此仍大喜,當明發天下,普天同慶。”

“此事倘且不急,等高將軍將北方全境掃平再發也不急,今天另有一件大事要與衆愛卿相商,目前河南全省遭災,各地饑民四起。其中最大地一股李公子部已派人來向我軍接洽,希望我軍能夠接管他們地地盤,讓我軍派兵前往,各位看如何?”

李鴻基的話一說完,下面地嗡嗡聲四起,衆人羣起反對。現在正是該用兵一統中原的時候,要打也要先拿下直隸,浙江,山東等地,或者直接進攻京師,怎麼可以把河南數百萬饑民的包袱背上。

洪承疇道:“殿下,不可,此仍天賜良機,我軍可直取江南,將朝庭財賦之地拿下。到時朝庭內有饑民作亂。外無糧餉接濟,不需我軍攻城。恐怕京師也會支撐不下去。”

周鳳梧道:“殿下三思,此時萬萬不可進入河南之地,否則會對我軍造成巨大的拖累。”

顧君恩道:“殿下,河南之地得之無用,李公子的部衆據說有數萬人,恐怕真正的戰力連我軍一千人也勝不了,又何必爲此影響到我軍一統中原之大事。”

李守忠更是先捂緊自己的口袋:“殿下,此次我軍全體俸祿增加二成,每月地開支要多出二十多萬兩銀子,戶部的盈餘剛剛夠用,若要救濟如此多的災民,我軍的財政又要虧空。”

只有宋獻策沉默不語,其中詳細他最爲了解,李鴻基先是拒絕,但又在朝會上提出來,那肯定是已拿定了主意。

李鴻基見衆人反應如此激烈,問道:“如此,難道河南數百萬饑民我們眼看著不救不成,如果他們全部餓死,該誰來負責?”

李鴻基此言一出,衆人都啞口無言,此時誰開口,說不救這數百萬人,以後史筆如鉤,記道因某某人之故,致使河南數百萬人身死,那豈不遺臭萬年。

李鴻基接著道:“何況救人對我軍也不全是壞處,你們看看這東北的地圖,那裡的土地如此廣袤,我們拿下後,若是沒有人守衛,遲早也要丟,若是移民,大家也知道,要想讓漢人背井離鄉是多麼艱難,這救出來的數百萬人剛好可以填充到新得的北方等地。

衆人面面相覷,原來唐王作地是如此打算,洪承疇硬著頭皮勸道:“殿下,只要我軍統一了中原,我漢人上億,移民東北,不愁無人可用,他們本來就是朝庭之人,又何必要我軍來管,何況殿下不可將目光只放在河南一地,中原的戰亂多出一年,死的人恐怕不止河南之數,殿下只看到河南數百萬人可能要死於饑荒,何怎看不到各處戰亂死的人恐怕更多。”

李鴻基點頭道:“洪愛卿所說在理,只是若能從河南移民,他們都受到我軍大恩,只會對我軍感恩戴德,若是等到一統中原,又會有多少百姓自願到北方苦寒之地,難道要強遷不成,即使強遷可行,百姓也會對我軍抱怨,是數百萬對我軍怨恨的百姓好,還是數百萬對我軍感恩戴德的百姓好,而這中間差得只是一點糧食而已,諸卿心中都可以算一筆帳,何況若是不救這數百萬百姓,日後各位就能心安嗎。”

衆人都沉默起來,洪承疇只得提一個折中方案,道:“若殿下地目的只是救人,我軍可以暫不佔領河南之地,只是出兵,將義軍和災民護送出河南,沿途所需糧草也由我軍供應。不知殿下意下如何?”

這樣一來,沿途起碼要有上百萬人遷移,肯定會有不少人死在道路上,但比起讓義軍單獨來投,救得人卻要多得多,唐軍也不會在河南擔擱過多的精力,洪承疇此言一起,衆人連忙大表贊同。

李鴻基思付了一下,點頭應充,洪承疇說得不錯,若真是爲了河南的饑荒,明明有了統一中原的時機卻白白錯過,死的人只怕更多。

邢紅娘和李侔兩人得到唐軍的結論,知道若是硬要唐軍將糧運到河南救濟,未免雞飛蛋打一場空,也只能接受。

陝西的餘糧自給尚且不足,並無多餘的糧草接濟河南的災民,糧草只能從湖廣調運,一時之間,湖南,四川地兩省地糧隊擠滿了水道陸路,唐軍先要把糧食調到湖北,其中一部分押運到陝西,一部分押到河南,最大的一部分留在湖北,等待災民地到來。

其實在湖北與河南的交界處,白江關,丹江口等地都已有許多災民涌入,粗粗一估不下十萬人,這些人其實離湖北本來很遠,他們首先逃到的地方是南陽,洛陽等河南大城,只是當地的官員全是見死不救,甚至因爲怕引起災民們的暴動,拒絕他們入城,不得已才繼續西逃,進入唐軍境內。

對於這些災民的救濟,唐軍同樣採取了以工代賑的方法,湖廣今年風調雨順,豐收之後的勞力短缺,價格也大漲,這近十萬災民能夠穿州過府來到湖北,當然絕大數是青壯,他們的到來,反而是湖廣有廉價的勞力可用,比僱用本地的勞力要劃算得多。

災民們的要求很低,甚至低到不需要一文工錢,只要有一口吃食就能搶著做工,吃的東西也不挑嘴,只要能下嚥即可,唐軍境內的商人,礦主,聞風而動,紛紛搶僱,災民來到湖北後,往往只要數天時間就會被人挑走,剩下的老弱,或者拖家帶口之人才會唐軍救濟,十萬災民,真正需要唐軍救濟的只有四五萬而已。

但真要等百萬災民來到,那就不是那些商人,礦主能夠消化得了,何況若是唐軍護送而來,大部分災民都是拖家帶口,整家整家的逃亡,並不是那些商人,礦主喜歡僱用的對象,他們要的只是精壯的勞力。

此次對河南的救濟完全以湖北爲主,李鴻基的命令一下來,整個湖北的官僚叫苦連天,忙得昏天黑地,劉芳亮的總督府全力運作,等待著大規模災民進來的一天。

第13章 諜戰上第36章 黃金之爭第30章 流言殺人第4章 同赴黃泉(上)第61章 火燒王府第18章 出賣第33章 黯然收場(上)第15章 再次交易上第46章 蛤蟆天子第15章 再次交易下第57章 思凡下山第26章 河南大戰上第4章 軍營比武第9章 冒犯第3章 風雪來人第4章 同赴黃泉(下)第14章 真定府第19章 洞房第38章 緬甸第16章 纏戰不休下第29章 闖王門生上第43章 禮尚往來第19章 心思第36章 談判(上)第11章 結拜下第3章 召見第16章 法不責衆下第14章 火炮試射上第67章 強行封官第10章 兵器買賣下第2章 面子問題下第95章 南巡之議第24章 不期而遇第22章 奢侈之風第13章 結婚上第80章 優厚條件第25章 洪承疇(上)第52章 忍辱負重第90章 暴露第15章 再次交易下第10章 訓斥第72章 奇兵第9章 一網打盡(上)第64章 功用第52章 忍辱負重第39章 各有心思第4章 初次碰撞第57章 遼陽大火第45章 合流第96章 臺灣迴歸第33章 蠻人阿奴第2章 面子問題下第23章 出遊第9章 大炮上第21章 朝庭的反應第32章 黃金河第14章 結婚下第9章 遇襲第17章 爭論第15章 再次交易下第47章 相逢不識第29章 陣前談判第29章 輕取京師第53章 人命如蟻第46章 蛤蟆天子第33章 百炮齊射八十一章 兩全其美第4章 同赴黃泉(下)第94章 私鬥第4章 軍營比武第11章 結拜下第5章 伐明三策第6章 忠孝難全第17章 埋伏第13章 烽火連天上第32章 黃金河第29章 發現第19章 萬里歸途第29章 陣前談判第6章 稅制改革上第52章 大軍圍城第53章 人命如蟻第70章 狩獵第1章 蟄伏商洛第43章 死得其所第66章 矮黑人第5章 錢糧問題下第7章 軍火第27章 殺,放?第7章 斬新一頁第93章 英雄第6章 稅制改革下第50章 形勢分折第69章 畬族第33章 玉璽風波第11章 後金出兵上第11章 虛驚一場第64章 狼性難改第28章 僵持不下(下)第8章 火槍
第13章 諜戰上第36章 黃金之爭第30章 流言殺人第4章 同赴黃泉(上)第61章 火燒王府第18章 出賣第33章 黯然收場(上)第15章 再次交易上第46章 蛤蟆天子第15章 再次交易下第57章 思凡下山第26章 河南大戰上第4章 軍營比武第9章 冒犯第3章 風雪來人第4章 同赴黃泉(下)第14章 真定府第19章 洞房第38章 緬甸第16章 纏戰不休下第29章 闖王門生上第43章 禮尚往來第19章 心思第36章 談判(上)第11章 結拜下第3章 召見第16章 法不責衆下第14章 火炮試射上第67章 強行封官第10章 兵器買賣下第2章 面子問題下第95章 南巡之議第24章 不期而遇第22章 奢侈之風第13章 結婚上第80章 優厚條件第25章 洪承疇(上)第52章 忍辱負重第90章 暴露第15章 再次交易下第10章 訓斥第72章 奇兵第9章 一網打盡(上)第64章 功用第52章 忍辱負重第39章 各有心思第4章 初次碰撞第57章 遼陽大火第45章 合流第96章 臺灣迴歸第33章 蠻人阿奴第2章 面子問題下第23章 出遊第9章 大炮上第21章 朝庭的反應第32章 黃金河第14章 結婚下第9章 遇襲第17章 爭論第15章 再次交易下第47章 相逢不識第29章 陣前談判第29章 輕取京師第53章 人命如蟻第46章 蛤蟆天子第33章 百炮齊射八十一章 兩全其美第4章 同赴黃泉(下)第94章 私鬥第4章 軍營比武第11章 結拜下第5章 伐明三策第6章 忠孝難全第17章 埋伏第13章 烽火連天上第32章 黃金河第29章 發現第19章 萬里歸途第29章 陣前談判第6章 稅制改革上第52章 大軍圍城第53章 人命如蟻第70章 狩獵第1章 蟄伏商洛第43章 死得其所第66章 矮黑人第5章 錢糧問題下第7章 軍火第27章 殺,放?第7章 斬新一頁第93章 英雄第6章 稅制改革下第50章 形勢分折第69章 畬族第33章 玉璽風波第11章 後金出兵上第11章 虛驚一場第64章 狼性難改第28章 僵持不下(下)第8章 火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海县| 翼城县| 崇礼县| 体育| 涞源县| 临夏市| 揭东县| 灌云县| 镇宁| 越西县| 巴林左旗| 韩城市| 江达县| 尤溪县| 泽普县| 德兴市| 邮箱| 富宁县| 永城市| 克东县| 黄冈市| 都昌县| 盐津县| 沁水县| 城固县| 济南市| 台山市| 陆良县| 嫩江县| 紫阳县| 和静县| 淳安县| 永丰县| 福泉市| 荣昌县| 眉山市| 平武县| 昭平县| 墨江| 龙游县| 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