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2章 奢侈之風

相對於北方嚴寒的士地,朝庭上下更關注的是南方物產豐富之地,新唐二年的十一月,安南北方鄭氏王朝的借兵請求終於通過,大唐將出動二萬南方軍團的野戰軍進入安南北方幫助剿滅正對安南鄭氏王朝產生重大威脅的張獻忠部。

鄭氏派出的使者名趙可,仍是當然鄭鬆愛將趙廷愛的嫡系親孫,只有二十多歲,趙廷愛仍是當年鄭鬆最親近的大將,多次領兵擊敗莫氏王朝的將領,爲鄭氏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以前屬國派去天朝的使者都屬於美差,一路上被當著貴賓接待,好吃好喝尚且不說,回來時還能得到大批禮物賞賜,趙可甚得當今國王鄭壯的喜愛,才能攬到這件差事。

只不過這次趙可攬到的卻是一件苦差,天朝對於出兵的條件開得甚爲苛刻,第一條鄭壯必須去國王封號,降爲都統使,第二條,此次出兵的費用全部由鄭氏王朝承擔,第三條,剿滅張獻忠後,鄭氏必須割讓海防、涼山、亭立、高平、東興及周圍所屬的海島作爲酬謝。

對於第一、第二條,趙可倒是沒有意見,來時也得到了國王鄭壯的授權,早在明嘉靖年間,莫登庸篡奪黎氏政權時,明朝無奈承認其在安南的合法統治但出於對其篡奪的懲罰,已經降低其封號,由安南國王改爲都統使,同時也強迫莫氏讓黎氏遺族安置於漆。

鄭氏王朝打著中興黎氏地旗號。推翻莫氏政權重新控制安南,並要求明朝恢復其原有封爵。經過對安南局勢的考察也出於對莫氏數十年來的恭順地報答,明王朝一方面同意黎氏的請求,另一方面迫使其按漆馬江之例安插莫氏於高平地區。

但事實上鄭氏又篡奪了黎氏,其後一直沒有得到明朝的承認。事實上大唐能夠承認鄭氏政權,雖然只是都統使,對於鄭氏來說。反而是一件好事。

至於第二條。既然天朝是幫助鄭氏王朝平亂。那麼此次大軍出征地軍費,糧草等統統歸安南負責也並非說不通,趙可也只能咬牙答應。

第三條要割讓土地,趙可實在沒有辦法作主,無奈不同意此條,天朝無論如何都不肯出兵。趙可只得派人回去請示國王鄭壯,鄭壯地政權此時隨時可能被兩邊覆滅,除了海防離升龍太近,鄭壯咬牙不答應外。他乾脆命令將錦江東邊地數城也劃給天朝作爲出兵的酬謝。

鄭壯打得如意算盤是反正這些地方都被張獻忠的人馬佔據,不劃給天朝,憑自己的能力也不可能再收回,一旦天朝出兵,不但要替鄭氏擋住張獻忠的人馬,就是南方阮氏,天朝也有可能捲進去,到時得到了天朝支持,鄭氏統一全國也並非不可能,又何必在乎錦江以北的一點土地和幾個小島。

趙可與大唐朝庭達成協議之後,馬上從長安趕到廣西,催促唐軍按照協議出兵,李雙喜已得到了朝庭地密令,不慌不忙的拿出軍費清單,讓趙可先支付三個月的糧餉,唐軍馬上進入安南。

趙可拿到李雙喜開出的軍費清單,雙手不由顫抖,二萬大軍光軍餉一個月就要二十萬銀圓,合白銀十萬兩,三個月軍餉就要三十萬兩白銀,再加上糧草,軍械地開支,這二萬人的支出每月足足要十五萬兩白銀之多。

趙可差點要暈過去,有十五萬兩白銀一月,在安南足可以拉起二三十萬以上的大軍,趙可還以爲唐軍是獅子大開口,只是聽李雙喜和他一筆一筆算過去,擠得趙可啞口無言,一個普通士兵的軍餉都達到了七個銀幣每月,二萬大軍,一個月花費十五萬兩銀子確實沒有虛假。

趙可在借兵時唯恐天朝出兵太少,此時才知恐怕就是這兩萬士兵的費用安南也承擔不起,見到趙可遲疑,李雙喜倒是大方,只讓他打下欠條,就吩咐副軍團長李萬成帶兵出征。

到了此時,趙可不得不硬著頭條寫下欠據,如果要他付出現銀,恐怕馬上就要把升龍的國庫掏空。

有了趙可的借據,唐軍沒有再擔擱,在新唐二年的十二月初旬,正式率軍出了鎮夷關,向張獻忠部發起了進攻,趙可也得到了隨軍同行的機會。

唐軍一入安南,就勢如破竹連下十餘城,將鄭氏答應割讓的城池大部攻下,張獻忠的人馬本來就不多,主力正在圍攻升龍,又佔據了這麼多城池,力量更是分散。而且他做夢也沒有想到唐軍大半年後會進軍安南。

得知後方被朝庭大軍佔據,張獻忠無奈,只得撤軍解了升龍之圍,將力量集中在一處,盤據到了升龍西面的城池,並主動撤到錦江以西,遠離唐軍。

唐軍也見好就收,此時新年已來到,無論是安南人還是唐軍,新年都是最重大的節日,李萬成藉口要過新年,開始停兵休整,鄭壯雖然對唐軍只進入安南十多天就要休整的說法恨得牙齒髮癢,但到底唐軍解了升龍之圍,鄭壯也不敢催促,只得準備大量的美酒、豬羊犒勞大軍,同過一個新年。

今天是小年夜,整個長安到處掛滿了紅火的燈籠,充滿了過年的氣氛,這是新唐統一全國後的第一個新年,無論是朝庭還是百姓,都分外重視。

託新朝的福,今年的旱災雖然還有,但朝庭的各項雜稅都減免了,田賦只交十稅一,普通百姓都發現到了年底,除了留夠自己的糧食外,還有不少餘糧。

看到大街上琳瑯滿目的商品,許多人實在忍不住將家中的餘糧挑了出來,換成銀錢,然後變成了各種商品,許多普通的農家還養了不少雞鴨,如今到了年關。這些東西挑到城裡特別好賣,能比平時多出不少錢。

養了肥豬地人家更是不得了,如今一頭肥豬就能賣到三個銀幣。這可比賣糧食強多了。賣掉一頭肥豬,足可以讓一家七八口人過個豐足的年頭。

當然,如果家中有人當兵。那就不用靠賣些雞鴨。糧食來過年了。一個普通的守備軍,一個月能賺上四個銀幣,在軍隊中,吃、穿、住、行樣樣都不要錢,一般地娃兒都特別孝順,有兵的人家。到了年底,哪家都能從娃兒手中得到十幾二十個銀幣。

軍屬們都有點趾高氣揚,他們不但光榮,而且也是派頭十足。有了十幾二十個銀幣,不但可以頓頓吃肉,新年了,甚至可以扯上一兩尺絲綢,做雙絲履,穿在腳上,要多體面就有多體面。當然,娃兒們寄回來的錢也不能全花光了,至少一半要替娃兒們存起來,將來給他們娶媳婦用。

一般地酒樓,店鋪地夥計也特別快活,百姓們手裡有了活錢,這生意也越來越好做,整天忙得腳不沾塵,可是這也高興,老闆賺錢了,爲了提高夥計們地積極性,伙食好了許多不說,而且都得到許諾,到了年關,除了工錢外,一般的小夥計都能得到一兩個銀幣的紅包,據說生意最忙的布莊,綢緞莊,接近年關的時候,夥計們到了數錢都數到手軟的地步。

此時地皇宮也是最爲忙碌的時候,皇宮的數百間房子都要重新裝扮一番,才能凸現出朝庭的火火紅紅,皇后高桂英親自帶著幾名貴妃負責,宮中地僕役,侍衛,宮女全都用上了,還是覺得人手不夠。

皇帝在宮中大半年日子,柳如是、顧媚、田淑英幾名妃嬪都已懷孕,不適合讓她們勞累,高桂英、田玉珠、邢秀娘、周碧、劉秀秀每天都得指揮數百人負責近百個房間的打掃,粉刷,懸掛燈籠。

兩名皇子過完年就是四歲了,此是最是活潑好動,每天都屁顛屁顛的跟在他們母親的身後,盡幹些搗亂的事,雖然他們的母親關係不算融洽,但對他們兩人來說,對方是自己的唯一玩伴,關係卻是好得很。

田玉珠和邢秀娘兩人的關係雖然有點僵,但在宮中生活已久,表面上還是會相互維持,不會做出太多出格的事情,尤其是現在又有數名妃嬪懷孕後,兩人的關係更是緩和,皇帝一直沒有立太子的意思,只是說放在太和殿大匾後的密匣裡,誰也不知道里面寫的是誰的名字。

兩人想爭也不知如何爭起,萬一惹得皇帝不悅,明明是自己兒子的名字,讓皇帝再改了怎麼辦,如果兩人相爭,反而便宜了其她妃嬪以後生出的皇子才冤枉,抱著這種想法,兩人的關係還開始了緩和。

對於李鴻基來講,當然樂得如此,要想讓女人不吃醋,可要比改變歷史困難的多,既然如此,只要不是太明顯,李鴻基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算了,有皇后高桂英在,李鴻基暫時不用爲宮中之事分心。

皇宮中現在各人都有事做,唯一閒著的恐怕就是他這個皇帝了,聽到外面傳來一陣陣歡聲笑語,李鴻基在書房也坐不下去,叫道:“來人。”

書房的門打了開來,杜鄖的身影現了出來:“皇上,奴才在。”

杜鄖投降唐軍以來,頗立下了幾次功勞,皇帝不但許他帶走自己積攢下來的錢財,還賞賜過他數千兩銀子的財物,憑著杜鄖的身家,如果出宮,怎麼也可以快快活活的做一個富家翁,只是杜鄖卻死活不願離開宮中。爲了不出宮,他還甘願獻出自己的家財。

李鴻基本來不太看得上他的錢財,只是讓人統計了一下,竟然有四十多萬兩銀子,李鴻基完全不明白杜鄖的心態,都說太監愛錢,可是這四十多萬兩銀子,就是放手讓他撈,在大唐的宮中他一輩子也撈不到。

見到杜鄖哭哭泣泣,就是不願離宮,李鴻基看在他本來有功,又獻出銀子的份上,也不好再讓他出去,長安宮中太監也有近一百人,都是前明宮中的人員,李鴻基也不知誰會忠心,乾脆就讓杜鄖當成了總管,杜鄖對這個只有一百人不到的太監總管幹得倒是分外有勁,分配起來井井有條,李鴻基也就放心讓杜鄖統管。

只是平時門外值勤的多是侍衛,宮中的太監只負責一些雜活,太監中只有杜鄖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他也不必怕其他太監會分掉他的權力,根本不用他這個總管站在皇帝書房外侍候,李鴻基見到是杜鄖。不由奇怪的問道:“怎麼是你,李娃呢?”

杜鄖低垂著頭,回道:“稟皇上,李侍衛長被皇后叫到太和殿幫忙去了?!?

“那廖太沖呢?”

“稟皇上,廖副侍衛長被田貴妃叫到承運殿去了?!?

李鴻基皺了一下眉,自己剛想出去走走,正副侍衛長都不在,還怎麼出去:“他們都跑去幹什麼?”

“稟皇上,宮中忙不過來,皇后和貴妃讓他們幫忙搬運一些重物?!?

李鴻基笑了起來,自己可憐的侍衛長都被當成搬運工了:“把他們叫回來吧,朕想出去走走?!?

“遵旨?!倍培y口裡雖然應了一聲,腳下卻沒有動。

李鴻基奇怪的看了一下他,杜鄖連忙道:“稟萬歲,宮中人手太少,是不是要添些人手?”

李鴻基才知道杜鄖還打著其他主意,笑道:“你是嫌宮中的太監太少了吧?!?

杜鄖嘻嘻一笑:“皇上,宮中太監不過百人,尚不及前朝百分之人,未免太過寒酸,再說各位娘娘面前少了人手侍候,如何顯現得出皇家氣派?”

“氣派,前明倒是氣派,宮中太監、宮女近十萬,都氣派的亡國了,你想朕也如此嗎?”

杜鄖連忙跪倒:“奴才不敢,奴才該死!不該胡說八道。”

“算了,你起來吧,念你是無心之言,朕也不治你之罪,快滾吧,把李娃和廖太沖兩人給朕找來?!?

杜鄖如蒙大赦,趕忙爬了起來,看著杜鄖的背影,李鴻基搖了搖頭,也不知是誰竄通了杜鄖進言,現在天下呈平,官員的俸祿豐厚,朝庭上下已漸起了一股奢侈之風,連宋獻策、顧君恩等人也不能免俗,宋獻策的房子已經數次翻蓋,宅地擴大了數倍,顧君恩家中奴僕已超過四百人。

他們被封爲侯,又是朝庭重臣,拿了兩份俸祿,每年的新俸就近二萬銀圓,也確實當得起這樣的生活,只要不太過份,李鴻基也不願管,只是這股奢侈風這麼快就要刮到宮中了,看來也該整理一下。

第5章 發財之夢第66章 新的目標第75章 國家賠償第6章 稅制改革上第28章 不死不休第4章 軍營比武第36章 黃金之爭第87章 練兵第29章 算盤落空第13章 死守第11章 討明檄文第64章 狼性難改第5章 發財之夢第25章 新的一年第4章 同赴黃泉(上)第55章 思謀脫困第29章 陣前談判第48章 贈槍第24章 設宴勸降下第4章 火起第4章 兵指何方第2章 財路第25章 潰敗第70章 三年之約第59章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第15章 草原血淚上第8章 火槍第9章 一網打盡下第58章 戲正酣第33章 鰲拜之死第73章 光澤縣第51章 渤泥第19章 初戰上第73章 收穫第22章 血戰西安下第16章 美色上第6章 忠孝難全第62章 鏡子第53章 瘋狂第9章 商議第54章 壕強反擊第29章 陣前談判第10章 盧象升下第75章 勢如破竹第44章 初展才華第74章 大事件第68章 射殺第55章 刺客餘波第23章 出遊第63章 北行第20章 下馬威第13章 死守第56章 後塵第76章 返回第42章 改弦易轍第10章 盧象升(上)第1章 助餉第26章 開拓團第25章 洪承疇(下)第9章 遇襲第16章 法不責衆下第22章 血戰西安下第34章 母子重逢第15章 定計第70章 三年之約第19章 初戰下第15章 草原血淚上第35章 雲聚西安第48章 摟草打兔第57章 緊追不捨第28章 僵持不下(下)第26章 嚴肅軍紀第29章 發現第98章 捱罵第4章 火起第20章 箭舞飛揚第8章 殺雞駭猴第19章 南遷第61章 巴達維亞第2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第64章 出兵第25章 潰敗第18章 強攻第31章 權力之顛第34章 遼河邊沿第36章 偶像第2章 財路第35章 各人歡喜各人憂第31章 流血衝突第14章 故縱第46章 談判籌碼第26章 府中激戰第60章 長沙第16章 法不責衆上第27章 捨身渡河第54章 聯牀夜話第45章 刺客來臨第43章 三道試題第28章 僵持不下(上)第10章 盧象升(上)
第5章 發財之夢第66章 新的目標第75章 國家賠償第6章 稅制改革上第28章 不死不休第4章 軍營比武第36章 黃金之爭第87章 練兵第29章 算盤落空第13章 死守第11章 討明檄文第64章 狼性難改第5章 發財之夢第25章 新的一年第4章 同赴黃泉(上)第55章 思謀脫困第29章 陣前談判第48章 贈槍第24章 設宴勸降下第4章 火起第4章 兵指何方第2章 財路第25章 潰敗第70章 三年之約第59章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第15章 草原血淚上第8章 火槍第9章 一網打盡下第58章 戲正酣第33章 鰲拜之死第73章 光澤縣第51章 渤泥第19章 初戰上第73章 收穫第22章 血戰西安下第16章 美色上第6章 忠孝難全第62章 鏡子第53章 瘋狂第9章 商議第54章 壕強反擊第29章 陣前談判第10章 盧象升下第75章 勢如破竹第44章 初展才華第74章 大事件第68章 射殺第55章 刺客餘波第23章 出遊第63章 北行第20章 下馬威第13章 死守第56章 後塵第76章 返回第42章 改弦易轍第10章 盧象升(上)第1章 助餉第26章 開拓團第25章 洪承疇(下)第9章 遇襲第16章 法不責衆下第22章 血戰西安下第34章 母子重逢第15章 定計第70章 三年之約第19章 初戰下第15章 草原血淚上第35章 雲聚西安第48章 摟草打兔第57章 緊追不捨第28章 僵持不下(下)第26章 嚴肅軍紀第29章 發現第98章 捱罵第4章 火起第20章 箭舞飛揚第8章 殺雞駭猴第19章 南遷第61章 巴達維亞第2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第64章 出兵第25章 潰敗第18章 強攻第31章 權力之顛第34章 遼河邊沿第36章 偶像第2章 財路第35章 各人歡喜各人憂第31章 流血衝突第14章 故縱第46章 談判籌碼第26章 府中激戰第60章 長沙第16章 法不責衆上第27章 捨身渡河第54章 聯牀夜話第45章 刺客來臨第43章 三道試題第28章 僵持不下(上)第10章 盧象升(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安县| 婺源县| 华阴市| 如皋市| 呼伦贝尔市| 科尔| 瑞丽市| 连南| 仲巴县| 淄博市| 墨玉县| 南靖县| 读书| 大姚县| 买车| 宁津县| 正阳县| 湟中县| 江西省| 新邵县| 谷城县| 天柱县| 张家港市| 三台县| 毕节市| 白银市| 师宗县| 阳新县| 日照市| 简阳市| 洱源县| 额济纳旗| 大洼县| 铅山县| 黑山县| 密山市| 平遥县| 辛集市| 河北区| 平远县| 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