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6章 偶像

等吳襄退下,宋獻策不由埋怨道,“皇上怎可放了吳襄?”

李鴻基一笑:“爲何放不得?”

宋獻策正要說可以拿他作人質時,突然想起吳三桂早就知道吳襄在京中,他不投降,必定會連累老父,即如此,吳三桂恐怕是不以老父家人的牲命爲重了。

想起吳三桂是天下傳揚的大孝子,宋獻策對自己以前的判斷不由疑惑起來,自古忠孝不能兩全,難道吳三桂對明王朝忠到如此地步。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禮賢下士時。倘使當時身先死,一生真僞有誰知?”聽到宋獻策懷疑先前的判斷,李鴻基脫口唸出了這首詩。

十幾歲的少年正是熱血沸騰時,可以爲老父不顧性命,現在的吳三桂雖然只有二十六歲,卻已在官場中打滾了十幾年,早已不是當初的熱血少年,恐怕把自己的功名利祿看得比什麼都重,不顧老父的性命,又如何會對大明死忠。

李鴻基派吳襄過去勸降,就是要向他表明自己的態度,這裡沒有他討價還價的餘地,他想待價而沽,想都不要想,若明天他還看不清形勢,自己正好拿他作個榜樣,震攝江南各省,不許他再降確實不是虛言。

只是以後評論吳三桂,恐怕會把他當成大明的忠臣義士了,想到這裡,李鴻基不由啞然失笑,吳三桂,是不是做大明的忠臣,就看你明天地選擇了。

吳襄回到府中。只是匆匆交待一下,就騎馬出城,他從皇帝的話中聽出沒有虛語。雖然皇帝說保證他的安危,但兒子真不降,他以後必定會活在戰戰兢兢中。

第二天一大早。皇帝就親率四萬野戰軍和二萬近衛軍出師。田見秀。左光先,馬世耀等大將隨行,宋獻策,李萬成,李過等人留守京師,總共六萬大軍浩浩蕩蕩穿城而過。居民得到消息,都圍在道路兩旁觀看。

六萬人,全都騎著高大驃悍地駿馬,清一色的黑色盔甲。每人高舉著閃閃發亮的斬馬刀,馬地左側掛著一支火槍,數十萬支馬蹄整齊地踏在京城地街道上,發出清脆的聲響,讓那些對大明還有幻想的人面如死灰。

李鴻基的馬車經過時,無數“萬歲,萬歲!”的聲音響起,不論是情願,或是不情願,所有人都跪了下來,直到望不到皇帝的車駕才起身,唐軍並沒有強迫他們做,到京城也纔不過第八天,雖然唐軍發佈了許多有利百姓地政策,但若說百姓都是真心實情的下跪,李鴻基壓根不信,中國的百姓對皇權只是習慣性的膜拜而已。

唐軍進城時,雖然人數遠比這要多,但大多數百姓都忙著躲避戰火,哪敢觀看唐軍地模樣,如今他們已是唐軍治下的人,自然可以放心觀看,一個個都發出嘖嘖稱奇的聲音。

最令人震憾的還是中間由馬拉著的五百多門大炮,這些漆黑髮亮的炮身閃著金屬的光澤,黝黑的炮口直對著天空,雖然大多數是小炮,但有四十多門重炮長達一丈多的炮身卻比大明的紅衣大炮不遜多讓。

這四十多門重炮李鴻基並不打算帶著去對付吳三桂,只是百姓看大炮厲不厲害主要看炮身的大小,李鴻基有意讓百姓看到唐軍的軍容,增加對新朝的信心,自然隊列中少不了重炮,其實除了攻打城牆,小炮遠比重炮好用,它的靈活性,射速遠不是重炮能比。

薊縣只是一個小城,單是吳三桂的八萬大軍就沒法容納,莫說還有數十萬百姓,這次作戰根本不需要攻城,正好用到小炮,李鴻基一下子帶了四百餘門,若吳三桂不願投降,這些大炮一分鐘之內可以發射四千發炮彈,無論關寧鐵騎如何精銳,恐怕結局也不會好到哪裡去,這根本是一場不對等的戰爭。

出了京師的西直門,唐軍就加快了腳步,六萬鐵騎跋涉在春夏相交的平原上,平原上的青草長得密密實實,唐軍的鐵騎一過,將之重新踏成平地。

出了京師,數十里外就是順義,順義在春秋戰國時地屬燕國,漢時屬漁陽郡,唐初於此置順州,明初改爲順義縣,京東第一大河潮白河縱貫中部,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質清純,素有“京郊糧倉”的美譽。

唐軍拿下了京城,這裡的大明縣令就已投降,唐軍派了一個校尉帶著一百餘人接管,縣令仍爲原職,聽到皇帝率大軍經過,連忙率著縣城中的衙役,軍士在潮白河上迎接。

李鴻基並沒有時間理他,大軍毫不停留的往前趕去,中午時分,已到了薊縣相交的平谷縣,李鴻基命令大軍停在平谷縣打尖休整。

平谷和薊縣有盤山相隔,盤山最高峰達八百六十餘米,整個盤山蜿蜒盤踴,“形無定向勢如龍,“故名盤龍山。因它一峰獨起,獨立無依,蜂窩蓮瓣,四面如一,又名四正山。因它位於古無終國,別名無終山,後來簡稱爲盤山。

盤山北邊有黃崖關長城,黃崖關長城以關城爲中心,向洞河兩崖延伸,東至半拉缸山,有懸崖爲屏;西抵王弗頂山,有峭壁爲倚。不過,這段長城卻是用來抵禦北方,並非是用來隔斷平谷和薊縣。

李鴻基卻不敢大意,盤山畢竟有地利之便,吳三桂若要交戰,若將戰場選在這裡還是會讓李鴻基頭痛,山上到底不比平原,馬匹失去了用武之地,唐軍靠著火槍,在山上交戰比平原還要沾便宜,只是時間卻有可能要拖長。、

盤山雖然到處都可以行軍,但只要吳三桂派兵將行軍的道路處處堵住,不將他派出的人消滅,唐軍就根本無法通行。關寧軍有八萬多人,要多少時間才能一點點消滅。

在平谷縣休整一個時辰後,恢復精力地唐軍派出先鋒部隊先到達盤山。山中並無明軍的一人一馬,連黃涯關的守軍也撤退,吳三桂並不是要防守。小小地薊縣如何能容納遼東過來的數十萬軍民。就算他能守住盤山又如何。唐軍的後路已到了他地屁股底下,守了西邊,守不了東邊,兩邊都守住,他也只能困死。

吳三桂乾脆撤軍,將軍隊擺在了薊縣開闊地平原上。等待唐潭兜到來,只要能小挫一下唐軍,就向唐軍投降。

只是等到李鴻基的大軍剛過盤山時,杜鄖已到了李鴻基的軍前:“皇上。大喜,大喜,祖大壽,吳三桂已答應歸降了。”

李鴻基“嗯“了一聲,臉上絲毫沒有什麼喜色,吳三桂,果然是不見棺材不落淚,非要逼朕帶著大軍,你才投降。

杜鄖這幾天受了不少苦,第一天還被吳三桂等人捧爲上賓,第二天,杜鄖去摧促吳三桂回京向皇帝投誠時,吳三桂卻變了臉,將杜鄖和兩個唐軍重新關了起來,杜鄖嚇了個半死,以爲這次必定會沒命,苦苦哀求看守的軍士向吳三桂求情。

吳三桂雖然把他關了起來,卻並沒有折磨他,只是心靈上的恐懼讓他一日怕過一日,今天一大早明軍放他時,杜鄖還以爲要殺他,更是嚇了個半死,後來聽到明軍是要歸降時才放下了心。

見皇帝親率大軍過來,杜鄖忙跑過來想向皇帝表功,沒想到皇帝的反應大出他意料,呆了一下才道:“莫非皇上不高興?”

“沒有,朕心中還是很高興,愛卿辛苦了。”

“皇上,奴才差點就看不到了你。”杜鄖“哇”地一聲哭了出來,只要皇帝再問一聲出了什麼事,他就可以把這幾天怎麼和吳三桂鬥智鬥勇,吳三桂從怎麼倨傲不馴,到後來的俯首聽命說一遍。

只是他哭了數聲,也沒有聽到皇帝的問話,不由擡頭向皇帝看了一眼,見皇帝似笑非笑的看著他,自己地所作所爲彷彿一切都被看穿,再也哭不下去。

“好了,你下去吧,回京後朕會給你賞賜。”

杜鄖被吳三桂放了出來,就臨時編了一肚子話,就博個奇功,沒想到皇帝根本不聽他訴說,只得怏怏而去。

吳三桂的如意算盤打得雖好,昨天吳襄連夜趕來卻打破了他的幻想,皇帝親自帶隊來攻,一天之內不投降就不再受降,聽到吳襄此話,許多將領都嚇得驚惶失措。待價而沽的心情再也沒有了。

吳三桂在薊縣當然不能閒著,斥候一波一波的往京城派,由於唐軍已放開了全城,加上唐軍剛接手城防,吳三桂的斥候要混進京裡並不困難,他和京城中的消息一直暢通。

得知京城這麼快就平定了下來,各個將領對唐軍已佩服萬分,三個皇子落入唐軍手中的消息更是讓明軍失去了最後的希望,改朝換代是確定無疑了,沒有多少人願意明知必敗還要與唐軍作戰,支持他們作戰的理由無非是招降的待遇更好一點。

如今皇帝親自帶兵前來,他們再不投降就是不識擡舉了,想小挫對方後再投降,簡直是妄想,皇帝是不會容忍自己失敗的,就是他們能小挫唐軍,只會讓皇帝調集更多的兵馬,直到把他們消滅爲此。

吳三桂和衆將商議了一晚,最後只能宣佈投降,不過,吳三桂還是心有不甘,才先放杜鄖回去,他要先看看唐軍的軍容,是不是值得他投降,他心中還有一個大膽的想法,若是有機可乘……

盤山離吳三桂的大營還有二十里,李鴻基吩咐前軍的田見秀不可懈怠,保持隨時可戰鬥的狀態,吳三桂說要投降,竟然只派自己的使者回來,他自已的人一個都不派,安知真假?

不到一個時辰,唐軍數萬大軍已來到了關寧鐵騎的前沿,六萬大軍排列的整整齊齊,壓迫的前頭明軍喘不過氣來,尤其令明軍沮喪的,唐軍前方一分,從後面一下子推出了四百多門大炮。

祖大壽,吳三桂等人都看得頭皮發麻,這些大炮若一齊開火,他這連營數十里,兵民一起的大營非炸營不可,到時不用唐軍來攻,自相踐踏就有可以死傷一半人。

一名唐軍走到了中間:“祖大壽,吳三桂何在?即要投降,還不令全軍放下兵器過來拜見萬歲。”

吳三桂向身後的衆人掃了一眼,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看著唐軍的大炮,毫無戰意,胡守亮和方獻廷兩人看到他的目光,也低下了頭,他知道投降已不可免,索性做得大方一點:“傳我將令,所有人放下兵器,參將以上將領都隨我拜見皇帝陛下!”

吳三桂的將令一下,到處傳來了嘩嘩的兵器碰地聲,長槍,大刀,佩劍剎時丟了一地,八萬關寧鐵騎全都兩手空空。

田見秀在前面用望遠鏡看得清清楚楚,忙派人向李鴻基報告:“萬歲,關寧軍放下了兵刀。”

不一會兒,又派人報告:“萬歲,對面營壘裡出來了數十騎,好象都是明軍的大將。”

至此,李鴻基才相信吳三桂真得是要降:“傳朕旨意,放開中軍,列隊歡迎關寧鐵騎歸降我軍。”

前面的野戰軍,近衛軍嘩的一聲讓開了一條數里長的路,直通到皇帝的車駕前,吳三桂等人到了唐軍面前,忙甩蹬下馬,將身上所有的兵器都交給了來搜查的唐軍士兵,才沿著唐軍讓開的通道向皇帝的車駕走去。

許多明軍將領到了唐軍跟前,忍不住向中軍的大炮看去,心中暗暗慶幸不已,吳三桂和祖大壽走在最前頭,目不斜視,祖大壽成名數十年,相貌堂堂,一張國字臉,頜下短而硬的鬍鬚已經半白,頭戴鐵盔,走起路來虎虎生風,顯得寶刀未老,端是一員悍將。

唐軍的目光卻多數集中在年輕的吳三桂身上,少年的武狀元,率五十騎孤騎救父,十九歲成爲大明遼東的總兵官,英俊的相貌,有人寫詩讚他白皙通候最少年,延陵將軍美豐姿,江南的水氣和塞外的長風同時溶進了他的氣質。

這樣一個人,不知是多少深閨少女的夢中情人,多少有爲少年的英雄形象,如果要追星,吳三桂無疑是大明最具人氣的偶像明星,如今他要投降唐軍了,唐軍中的士兵卻沒有一個人看不起他。反而大多帶著敬仰,羨慕的眼神。他進了唐軍,馬上就會成爲二十六歲的三品高官,在唐軍中這個年輕的團體也是罕見。

第17章 後金宮爭下第20章 計議第33章 鰲拜之死第81章 不期而遇第45章 合流第54章 夜闖王府第8章 天價第33章 黯然收場(上)第31章 權力之顛第67章 海戰第3章 北方之議第24章 設宴勸降下第32章 太原城破下第18章 亮牌上第21章 蒙人攻營第19章 心思第36章 黃金之爭第47章 金幣狂熱第38章 惡作劇第18章 攻城第2章 面子問題(上)第18章 北方來人第53章 東風第84章 不可收拾第7章 管理第42章 改弦易轍第51章 渤泥第47章 安慶府第64章 任務第29章 輕取京師第14章 故縱第9章 遇襲第7章 孫元化第34章 遼河邊沿第9章 白桿精兵第1章 歸來第31章 惡魔傳說第100章 江山一統第25章 洪承疇(上)第87章 君前議移民(下)第68章 射殺第87章 練兵第16章 美色上第36章 同族相煎第25章 潰敗第95章 行刑第76章 返回第6章 命運第61章 陷落第20章 下馬威第50章 兩難選擇第78章 聯合第16章 法不責衆上第9章 監軍之第21章 合圍第60章 強權第41章 大比武中第23章 出遊第70章 狩獵第12章 蒙古各部上第8章 唐軍入川第32章 太原城破下第18章 亮牌下第61章 任卿選官第7章 人爲財死第26章 開拓團第28章 僵持不下(下)第46章 蛤蟆天子第65章 劫人第30章 流言殺人第1章 大封功臣第9章 大炮上第4章 試探第28章 大難臨頭第31章 流血衝突第37章 殿試第8章 天價第62章 大屠殺第25章 洪承疇(下)第27章 求賢令第63章 北行第39章 香火第16章 疲敵第23章 撤離第76章 返回第1章 蟄伏商洛第79章 天才加白癡的計劃第35章 雲聚西安第55章 佟氏毒計第20章 馬科上第72章 奇兵第58章 進城第26章 河南大戰下第6章 稅制改革下第45章 貨幣發行第20章 馬科下第4章 軍營比武第20章 計議第32章 黃金河
第17章 後金宮爭下第20章 計議第33章 鰲拜之死第81章 不期而遇第45章 合流第54章 夜闖王府第8章 天價第33章 黯然收場(上)第31章 權力之顛第67章 海戰第3章 北方之議第24章 設宴勸降下第32章 太原城破下第18章 亮牌上第21章 蒙人攻營第19章 心思第36章 黃金之爭第47章 金幣狂熱第38章 惡作劇第18章 攻城第2章 面子問題(上)第18章 北方來人第53章 東風第84章 不可收拾第7章 管理第42章 改弦易轍第51章 渤泥第47章 安慶府第64章 任務第29章 輕取京師第14章 故縱第9章 遇襲第7章 孫元化第34章 遼河邊沿第9章 白桿精兵第1章 歸來第31章 惡魔傳說第100章 江山一統第25章 洪承疇(上)第87章 君前議移民(下)第68章 射殺第87章 練兵第16章 美色上第36章 同族相煎第25章 潰敗第95章 行刑第76章 返回第6章 命運第61章 陷落第20章 下馬威第50章 兩難選擇第78章 聯合第16章 法不責衆上第9章 監軍之第21章 合圍第60章 強權第41章 大比武中第23章 出遊第70章 狩獵第12章 蒙古各部上第8章 唐軍入川第32章 太原城破下第18章 亮牌下第61章 任卿選官第7章 人爲財死第26章 開拓團第28章 僵持不下(下)第46章 蛤蟆天子第65章 劫人第30章 流言殺人第1章 大封功臣第9章 大炮上第4章 試探第28章 大難臨頭第31章 流血衝突第37章 殿試第8章 天價第62章 大屠殺第25章 洪承疇(下)第27章 求賢令第63章 北行第39章 香火第16章 疲敵第23章 撤離第76章 返回第1章 蟄伏商洛第79章 天才加白癡的計劃第35章 雲聚西安第55章 佟氏毒計第20章 馬科上第72章 奇兵第58章 進城第26章 河南大戰下第6章 稅制改革下第45章 貨幣發行第20章 馬科下第4章 軍營比武第20章 計議第32章 黃金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信县| 行唐县| 嘉黎县| 夏河县| 商水县| 买车| 虹口区| 如东县| 古田县| 万全县| 衡南县| 阳朔县| 五原县| 望江县| 虹口区| 漳州市| 苗栗县| 云龙县| 上蔡县| 塘沽区| 松江区| 惠州市| 沙湾县| 濮阳县| 翁源县| 泸定县| 泸州市| 潮州市| 三门峡市| 临泉县| 卢湾区| 磴口县| 县级市| 安塞县| 洪泽县| 青河县| 布尔津县| 临湘市| 盐池县| 黑河市| 张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