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0章 兩難選擇

李鴻基靜靜的坐在書房,將陳宇的奏章打開,看完後,不由讚了一聲!”好小子,動作真快。”

陳宇在一個月內,已整合了唐軍境內的一半銀局,組建了三十九家銀行分部,二百五十二個聯絡處,其中陝西有分部十一家,湖南有四家,湖北有五家,四川有七家,山西有五家,甘肅有四家,寧夏有二家,蒙古大草原有三家。

在一個月的時間裡,有五千萬枚銀幣鑄造出來,被商家民衆兌換,僅此一項,唐軍便獲利二百五十萬兩之巨。即使去掉各種損耗,人工成本,純利至少也有二百萬兩以上,發行銀幣,不但可以方便百姓,減少官員貪污,還是一個巨大的財源,唐軍的財力等於憑空多出了一成。

李娃輕輕的走了過來:“殿下,侍中宋大人求見。”

李鴻基一聽宋獻策來到,忙道:“快請!”

昨日朝堂剛剛結束,此時若非急事,宋獻策不會到來纔對,李鴻基心中不由猜測宋獻策所來何事。

不一會兒,宋獻策搖搖晃晃的走了過來,他身材矮小,腦袋又比人一個半還要大,以前行走江湖時常常受人飢笑,許多人稱爲宋孩兒,此時宋獻策身爲唐軍的重臣,當然無人敢如此稱呼,只是如此身材,穿上唐軍的官服,更易引人發笑。李鴻基每次見到他都要強忍笑意。

宋獻策進了房中。向李鴻基拱手道:“殿下,大喜,大喜。”

“何喜之有。莫非愛卿又要成家嗎。”宋獻策前幾年一直沒有娶親,今年卻好象突然開竅了一般,連娶了三房。所以李鴻基拿宋獻策來打趣。

宋獻策沒有理會李鴻基地打趣:“殿下。河南李巖遣人來投。河南半省之地。殿下垂手可得口”

李鴻基“哦。”的一聲:“可是人稱李公子的李巖。”

“正是。”

李巖原叫李信,改名後,有人還叫他李信,有人叫他李巖,不過,人人都尊稱他爲李公了。從李巖攻下歸德府後,唐軍地情報系統就注意到了他。

李巖的才能李鴻基很清楚,只是若沒有外力推動,李巖很難造反。開始唐軍人才缺泛時,李鴻基也從來沒有想過可以把他提早拉籠過來,後來唐軍越來越強大,是不是再能夠得到李巖,已是可有可無,不過,聽到李巖要主動歸降,李鴻基還是挺高興。

“這個李巖爲人如何?”儘管李鴻基對歷史上的李巖早就有過了解,但歷史是真是假,還不能完全相信,通過現在地情報來了解更準確一些。

“此人仗義疏財,爲人豪爽大氣,頭腦清晰無比,實仍難得地帥才。”一連串地溢美之詞從宋獻策嘴裡道了出來。

“愛卿似乎對李巖此人很熟?”

“臣曾在杞縣待過一段時間,對李巖有過交望,上面的結論都是臣和他交往時所得。”

“即如此,那就錯不了,這次他派何人過來與我軍聯繫。”

“來人是他的親弟弟李仵,還有一個女的,好象叫紅娘子。”

“什麼,紅娘子來了?”

“正是,聽說這個紅娘子是李巖的副手,好象兩人之間關係還很親密。”

宋獻策見到李鴻基如此失態,不由有點奇怪,紅娘子他見過一面,確實長得美豔,更難得的是一身豪邁之氣,一點也不輸於男子氣概,宋獻策還以爲李鴻基是從哪裡聽到紅娘子美貌,動了心思,才特意加上了後面地一句。

李鴻基大爲懊惱,紅娘子是刑秀孃的妹妹,而且她後來跟了李巖,這些李鴻基早就知道,他以前還派人到杞縣找過,只是當時紅娘子卻還沒有到杞縣,李鴻基派去的人自然落了個空,後來就淡忘了下來。

刑秀娘開始也是到處派人尋找她妹妹,幾年卻一點結果也沒有,後來就死了心,停了下來,刑紅娘在杞縣拉起了一支隊伍後,唐軍的情報人員雖然注意到了她,但這樣地義軍在河南沒有上千,也是成百,根本不會把她當回事,自然也不會向上面凜報。

李巖攻下歸德府後,唐軍的情報系統對這支義軍大爲關注,只是刑紅娘成爲了義軍的副手,大家的目光自然放在李巖身上,以致於李鴻基現在才記起來,原來刑秀娘還有一個妹妹流落在外面。

李鴻基心裡一陣心虛,若是讓刑秀娘知道自己早就知道她妹妹的情況,卻不派人接回來,非得和他大鬧不可。見宋獻策滿臉狐疑,此時卻不想和他解釋,問道:“李仵和紅娘子現在在何處。”

宋獻策回道:“他們正在臣的府中等待消息。”

李鴻基敲著桌子:“你說,現在接受河南並省之地,時機合適嗎”

河南今年受災嚴重,全省人口不下一半受災,許多地方已經發生了相互食人的殘劇,接近河南的唐軍領地,已涌進了數十萬人口,唐軍現在每天都要大量調運糧食過去,唐軍的糧食雖然有,不過,最接近河南的陝西,山西本身也遭受過旱災,他們的糧食還要依靠湖北來調運。

這幾十萬人,每天就要消耗掉上萬石糧食,加上唐軍的糧食都要從最遠的湖南,四川調運,路上的損耗也要達到三成,這還是唐軍大勢修路的結果,否則上千裡的糧食調運,如果放在以前,恐怕五成以上的損耗都不夠。

不過,救濟這些人,對唐軍來說不是沒有好處,唐軍在草原三年的移民結果,現在整個大草原的人數還不到五十萬,唐軍理想的人數是整個大草原能達到三百萬漢人,現在連各城的實際所需人數地六分之一都沒有達到。這五十萬漢人還包括從滿人手中救下來的十多萬,加上唐軍駐城的數萬人。

事實上唐軍每年全力移民地結果,只能換得草原上不到十萬人的增加。而且這個速度還在減少,如果按這個速度下去,唐軍再過數十年也完不成草原上生活三百萬漢人的目標。可是河南一場大災下來。唐軍已往草原上輸送了二十萬地人口。達到了以前數年地總和,而且現在人口還在源源不斷地輸送中。

可是唐軍一旦把河南接下來,那就不是幾十萬人的事了,而是幾百萬人,唐軍哪有能力一下子救濟那麼多人,若李鴻基沒有記錯的話。今年河南的旱災還不是最大,接下來的三年,河南會受到連續大旱與蝗災的夾擊,一年比一年厲害。唐軍沒有那個實力每年都要救濟幾百萬人。

宋獻策早年遊走於民間底層,深知民衆在災年地疾苦,面對河南的饑荒,朝庭決不會救濟,就是想救,他們也沒有那個實力,唐軍若不伸出手,這數百萬生靈就要倒斃於溝渠之中,荒野之外了,若宋獻策還是那個遊走於江湖的郎中,自然會毫不猶豫的讓唐軍接下河南這個場手地山芋。

可他偏偏是唐軍的重臣,不得不爲唐軍的整體考慮,草原上雖然需要三百萬漢人,可那是在十年以上的基礎上,若是一下子把數百萬人遷到草原,那無論是對唐軍還是對那些遷棲之人都是一場災難。

唐軍進入河南,白白替朝庭來解決這個包袱,那根本不符合唐軍的利益,而且河南不是第一年遭災,幾乎每一年都有災情,只不過沒有今年這麼重而已,即使唐軍救了今年,難道明年還要救下去。

宋獻策到底不是鐵石心腸的人,想了半刻,毅然道:“還請殿下能夠大發慈悲,救上這數百萬人。

老實說,這人李鴻基也想救,畢竟只要能夠渡過災年,唐軍的回報遠比付出的要大,只是如何安置這數百萬人,著實讓人頭痛,河南在數年之內都會有大災,民衆根本不能從土地上獲得收益,除了草原,可以在短時接受上百萬人的安置外,其餘數百萬人又往哪裡安置,陝西,山西本身也災害嚴重,根本不能安置災民,除非把他們安排到湖廣和四川,只是這兩個地方人口本來就密集,再安排個數百萬人,萬一引起衝突就得不償失了。

李鴻基苦笑:“不是孤王不肯救,而是實在救不了,數百萬民衆,若是幾年都要靠救濟,唐軍再富,也要垮了。”

宋獻策剛纔的興奮全然不見,是啊,唐軍爲什麼要接下河南,此刻河南成了一大負擔,面對各地烽涌而起的義軍,朝庭拿不出半點辦法,只有龜縮在大的城池裡,唐軍若接下河南來,不但要救濟災民,還要出動軍隊應付那些大小不一的桿子,土匪。

李巖雖然佔了河南三分之一,但他的地面上照樣有各種大大小小的桿子,李巖真正的地盤只有歸德府方圓百里能夠確實控制,其他地方都是爲了對抗官軍,依付於李巖而已,否則李巖本事再大,也不能在二個月之內拿下河南三分之一的地盤。

何況朝庭在河南的力量並不弱,光是左良玉在南陽就有十萬人馬,將李巖的人馬與唐軍隔開,唐軍若想接管李巖的地盤,還得將左良玉的十萬人馬擊敗。

現在河南的災民都把唐軍當成了救命菩薩,他們都知道,只要逃到了唐軍境內,那就會得到救濟,可惜不是每個人都有力量逃到唐軍的領地,許多人走著走著,在路上就倒下了,剩下的一般都是精壯才能逃過去。

這種方法是殘酷的,但唐軍也毫無辦法,目前只能救這麼多人,與其老弱一起救,不如只救精壯,當然,如果有老弱能夠進入唐軍的領地,唐軍也不會拒絕救治,只是這樣的人極少。

唐軍若接下了河南,所有人都成了唐軍的子民,若是不能全部救援,反而於唐軍的名聲有大損,大家不會記得唐軍進來之前就遭了災,只會說唐軍救濟無力,到時災民中有人一煽動,暴動起來,那反對的就不是朝庭而是唐軍了。

宋獻策苦澀的道:“那是不是回覆他們,我軍暫時不會接受他們的投誠。”

李鴻基攔住道:“不,我軍只是不接受河南之地,如果他們的隊伍能夠拉出來,我們唐軍歡迎他們加入。”

宋獻策道:“明白了,我軍要人不要地。”李巖能夠拉出來的人畢竟有限,唐軍完全可以接納他們,至於河南這個地盤,只好放棄了。

送走了宋獻策,李鴻基悶悶不樂,不進入河南,等於白白看著數百萬人死去。

賀景匆匆趕了進來:“殿下,高立功將軍發回來八百里加急。”

李仵和刑紅娘在宋獻策府中焦急的等待著,這兩個月來的時光對他們來說如夢一般,義軍在河南東部勢不可擋,已經拿下了河南三分之一的地盤,可是接下來,義軍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再向西,是左良玉的地盤,義軍根本不能和左良玉的十萬大軍對抗,向北,是開封,鄭州,洛陽這樣的堅城,義軍也無力攻下,一旦義軍失去了進攻的能力,加上義軍裹脅的人口越來越多,糧食的問題終於暴露了出來。

義軍搜刮了領地內所有的大戶,他們的糧食雖然堆積如山,可是依然滿足不了義軍領地內一百多萬人的胃口,李巖只能儘量保持軍隊的口糧,每攻下一個地方,當地的饑民只能有十天半月不捱餓,河南是整省遭災,地主家的餘糧供出來並不能滿足寵大的饑民胃口。

官軍並沒有派人來圍剿義軍,可他們做得更絕,無論是左良玉,還是李風仙,他們都把饑民往義軍這邊趕,這一下義軍的糧食更是雪上加霜,看著饑民經常成羣的倒下,李巖滿不是滋味,自己本要帶著他們闖出一條活路來,沒想到舍家造反了,照樣救不了他們。

李巖只能放棄以前的打算,快速派人和唐軍接洽,希望唐軍能夠進入河南救濟,李仵和刑紅娘只帶著數十名精兵,一路曉行夜宿,到了唐軍領地時,他們看到整個唐軍系統都在運送糧食救濟過來的災民,對此行的把握又大了一些。

第62章 派別第32章 太原城破(上)第61章 火燒王府第25章 洪承疇(上)第22章 投效第14章 漁翁第38章 惡作劇第82章 瘋狂的戰法第32章 太原城破下第27章 進入山西下第94章 大戰重第41章 當街傷人第18章 落入陷井第30章 搶佔先機下第68章 射殺第26章 開拓團第14章 漁翁第34章 遼河邊沿第75章 國家賠償第30章 搶佔先機(上)第4章 試探第78章 聯合第15章 定計第7章 廷議第22章 斷後第18章 鑄幣第41章 當街傷人第84章 激戰總督府第21章 新立大汗第11章 挺進大別山第34章 歸來第22章 金兵來臨第15章 定計第47章 各佔半城第36章 同族相煎第9章 遇襲第16章 法不責衆下第11章 後金出兵下第20章 九死一生的行程第7章 孫元化第94章 私鬥第5章 遷移第48章 機會第19章 生擒第24章 不期而遇第20章 計議第56章 鮮血換來的勝利第20章 立功第57章 吞併第6章 封王大典第33章 欽差第79章 天才加白癡的計劃第9章 商議第23章 自討苦吃第6章 調兵遣將第16章 纏戰不休上第40章 改名第11章 後金出兵下第5章 遷移第63章 北行第6章 周鳳梧第16章 沙地行軍第11章 結拜下第16章 疲敵第80章 鼓動第27章 兵臨城下第73章 光澤縣第22章 奢侈之風第49章 裂痕第8章 褚家家主(上)第17章 風暴前夕上第47章 安慶府第11章 忠臣孤子第13章 寶雞第91章 條件第51章 鑑寶會一第29章 算盤落空第31章 流血衝突第1章 兵發太原第43章 聰明誤第11章 宴無好宴第96章 逃亡之路第37章 家事難斷第63章 反應第18章 鑄幣第25章 反撲第51章 渤泥第48章 機會第24章 佈網第23章 波折第19章 南遷第32章 殺人盈野第16章 三線作戰第6章 調兵遣將第95章 南巡之議第20章 席捲甘肅第3章 大明郡主下第六十 間番屬法第12章 王自用第27章 求賢令
第62章 派別第32章 太原城破(上)第61章 火燒王府第25章 洪承疇(上)第22章 投效第14章 漁翁第38章 惡作劇第82章 瘋狂的戰法第32章 太原城破下第27章 進入山西下第94章 大戰重第41章 當街傷人第18章 落入陷井第30章 搶佔先機下第68章 射殺第26章 開拓團第14章 漁翁第34章 遼河邊沿第75章 國家賠償第30章 搶佔先機(上)第4章 試探第78章 聯合第15章 定計第7章 廷議第22章 斷後第18章 鑄幣第41章 當街傷人第84章 激戰總督府第21章 新立大汗第11章 挺進大別山第34章 歸來第22章 金兵來臨第15章 定計第47章 各佔半城第36章 同族相煎第9章 遇襲第16章 法不責衆下第11章 後金出兵下第20章 九死一生的行程第7章 孫元化第94章 私鬥第5章 遷移第48章 機會第19章 生擒第24章 不期而遇第20章 計議第56章 鮮血換來的勝利第20章 立功第57章 吞併第6章 封王大典第33章 欽差第79章 天才加白癡的計劃第9章 商議第23章 自討苦吃第6章 調兵遣將第16章 纏戰不休上第40章 改名第11章 後金出兵下第5章 遷移第63章 北行第6章 周鳳梧第16章 沙地行軍第11章 結拜下第16章 疲敵第80章 鼓動第27章 兵臨城下第73章 光澤縣第22章 奢侈之風第49章 裂痕第8章 褚家家主(上)第17章 風暴前夕上第47章 安慶府第11章 忠臣孤子第13章 寶雞第91章 條件第51章 鑑寶會一第29章 算盤落空第31章 流血衝突第1章 兵發太原第43章 聰明誤第11章 宴無好宴第96章 逃亡之路第37章 家事難斷第63章 反應第18章 鑄幣第25章 反撲第51章 渤泥第48章 機會第24章 佈網第23章 波折第19章 南遷第32章 殺人盈野第16章 三線作戰第6章 調兵遣將第95章 南巡之議第20章 席捲甘肅第3章 大明郡主下第六十 間番屬法第12章 王自用第27章 求賢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棋牌| 无极县| 安达市| 康保县| 商城县| 溆浦县| 阳山县| 梓潼县| 江津市| 苍南县| 略阳县| 改则县| 惠州市| 绩溪县| 黑河市| 绍兴县| 兴海县| 惠水县| 讷河市| 台东市| 兰考县| 读书| 武汉市| 晋宁县| 龙游县| 临武县| 高雄县| 沂源县| 昌吉市| 铁岭市| 图木舒克市| 和政县| 黎城县| 嘉兴市| 云霄县| 洱源县| 泽普县| 牡丹江市| 大新县| 拉萨市| 禄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