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94章 大戰重

ωwш⊙Tтkд n⊙C O 在郝搖旗到達江陰時,唐軍已完全撕下了與弘光朝和平共處的面紗,唐軍大將劉芳亮、拓養坤和左光先三人分別在揚州和和州(今和縣)方向對弘光朝發起了進攻。

和縣古名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周朝屬揚州之邑,春秋、戰國屬楚。秦嬴政元年,置歷陽縣,屬九江郡。漢屬淮南國,晉屬揚州淮南郡。唐爲和州,轄歷陽、烏江、含山三縣,宋沿唐制。明直屬南京。

和州地處皖東,長三角地區的邊緣,爲江淮水陸之要衝。左挾長江,右控昭關,天門峙其南,濱塗環於北,這裡有西楚霸王項羽拔劍自刎的烏江、李白駐足吟唱的天門山、劉禹錫貶謫和州的居所“陋室,”明太祖登臨點兵的鎮淮樓。

無論是揚州還是和州,都是應天府的最後一道屏障,無論何處丟失,南京馬上就直接面臨著唐軍的進攻,弘光朝上下頓時緊張起來,誰還顧得上身後江陰的丟失,畢竟從江陰到應天府,水道還有四百里,比起揚州和和州迫在眉睫的危急來,差得太遠。

此時王澤的使團還在浙江境內,根本就沒有到達福建,聽到如此大變,只得停下了腳步。而弘光帝還抱著一絲希望,派人分別到劉芳亮和拓養坤兩人軍中,要求解釋誤會,並願向唐軍賠款。

劉芳亮對待弘光朝的使者頗爲客氣,親自接見,不過一句話就將使者的臉嚇得發白:“本督此番是爲滅明而來,弘光朝不滅,本督決不收兵。”

而拓養坤出身綠林,性情火爆,爲將多年還難改本性,聽到弘光朝使者過來。直接吩咐士兵將其割耳驅逐出去。連左光先的求情也毫無用處,使者只能用手掩著失掉的雙耳悽悽慘慘的回到應天府。

弘光朝上下頓時死了求和的心思,只是揚州有史可法還可以抵抗。和州卻面臨兵力不足,無大將應對的局面,唐軍已在和州城下集起了二萬大軍,和州的兵力不足五千,如果不派兵救援,只怕數天之後就會被唐軍攻下。

弘光朝在應天府還有四萬大軍。但能領兵之人卻幾乎沒有。一班文臣策手無策。最後兵部尚書阮大城無奈,只是親領了二萬人前往和州救援。

首先發起進攻地是揚州地劉芳亮大軍,劉芳亮本來以淮安府吸引住史可法的大軍,史可法的軍隊屯於城下一月之久,早已疲憊不堪。只要派出數千人就可以擊潰這支明軍,劉芳亮正準備如此做時。卻被李鴻基派出地特使制止,最後功虧一簣,被史可法發現了誰安城中有異,及時逃離。

等到劉芳亮發現史可法大軍逃走時,再想追擊已經是來不及了,淮安府苦守一個月的成果頓時化爲烏有,讓劉芳亮頗爲鬱悶,只是不讓他先前出擊,仍是皇帝親自下的命令,劉芳亮雖然不甘心,也無可奈何。

李鴻基不讓劉芳先前對史可法出擊,自然是不願打草驚蛇,弘光朝在浙江的實力還是不弱,劉芳亮就是消滅了史可法的數萬大軍,也不會對弘光朝的實力減弱太多,反而給了弘光朝從容退到浙江地機會。

李鴻基自然不願在浙江再和弘光朝大戰一場,浙江此時有二十萬大軍,就是再無戰力唐軍也得付出不小代價,再說在浙江大打出手地話,把浙江弄地慘破,更非是李鴻基所願,只要在應天府一戰成功,將弘光朝先滅了,再迫降浙江的明軍才能將損失減到最小。

只是要將弘光朝消滅在應天府,非要有奇兵不可,否則就這麼直愣愣的攻過去,弘光朝抵抗不住,逃跑的速度可不會慢,郝搖旗的東海艦隊就被當成了這支奇兵,李鴻基纔不讓劉芳亮對弘光朝打草驚蛇。

唐軍養精蓄銳數月之久,眼看到手地肉又飛了,自然憋了一肚子火,劉芳亮一到揚州城下,便率軍每日強攻,城下每天都大炮轟鳴不止。

這次唐軍準備充分,城下大小火炮近百門,唐軍已經不再需要那些亂七八糟的各種攻城器具了,除了大炮,唐軍連雲梯也很少用,其它撞車,樓車之類統統被唐軍拋棄。

因揚州靠江,唐軍並沒有選擇四面圍困,只是分攻北門和東門,每一面牆下,唐軍都準備了五十多門大炮,對城牆進行轟擊,打開缺口後再出動步兵進入城中。

揚州被攻地第一天就險象環生,被唐軍的火炮打開了數個缺口,密密麻麻的唐軍向缺口涌去,而明軍被唐軍的火炮之威轟擊的彷彿丟了三魂七魄,城中空有數萬兵軍,竟然無人敢上去迎戰唐軍。

眼看揚州就要被唐軍輕易攻破,史可法不顧自己文弱之軀,親自槓著大旗守在一個缺口旁,大喊“殺賊!殺賊!”

他的親兵爲了保護他,奮不顧身的擋在史可法的前面,衝上來的唐軍毫不客氣,用火槍向著史可法猛烈射擊,明軍在史可法前面死了一層又一層,最後缺口竟然被明軍用自己的屍體堵了上來。

後面的官兵才如夢初醒,用早已準備好的各種磚石將缺口重新堵上,劉芳亮見失去了機會,怕接下來唐軍會有無畏的傷亡,鳴響了撤軍的信號,唐軍如潮水般退了下去,揚州城才堪堪守住。

接下來唐軍又用大炮重新打開了不少缺口,不過,明軍經歷過一次炮火,已不象初時那麼震憾,在軍官的嚴令督促下,明軍的官兵冒著唐軍的炮火一直堅守在城牆的最前沿,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將各個缺口堵住。唐軍再也找不到第一次可以輕易進城的機會。

雙方的戰事成拉據之勢,史可法慢慢穩住了戰線,不過,揚州每天在唐軍的炮火之下都要付出巨大的傷亡,而唐軍只是消耗一些炮彈而已,很少再出動大規模的步兵攻擊,只是慢慢給揚州的明軍放血。

唐軍對和州的攻擊卻是另一番景象,唐軍地兩個主將拓養坤和左光先兩人分攻北門和西門。兩人彷彿比賽一樣。一個比一個攻得猛烈。炮彈象不要錢一樣雨點般落到了和州地城牆上,和州城小,五千名官兵守城已算得上重兵雲集。

偏偏唐軍的火炮射程極遠,全城都在唐軍炮火的覆蓋下,明軍竟然找不到一個可以躲藏地安全之所,唐軍炮擊了一天都沒有停止,和州的城牆已是大段大段塌陷,守城的官兵更是死傷慘重。士氣全無。許多人打定主意。只要唐軍一攻進城,就投降了事。

唐軍看到城牆破敗,卻沒有出動步兵攻擊的意思,到了天黑炮擊就停了下來,第二天。又開始了炮擊,明軍走投無路。投降無門,一個個叫苦連天,總不能對著唐軍的大炮投降吧,只得苦苦堅守。

等到阮大鋮率軍到了和州時,和州西、北兩面城牆完全塌陷,城中也是坑坑窪窪,明軍五千人馬傷亡大半,說不出的悽慘,阮大鋮和身後地明軍看得暗暗驚心,阮大鋮差點想丟下大軍就此逃回應天府,想到若是丟了和州,應天府也不一定安全時,才止住了逃跑地念頭。

發現明軍來了援軍,唐軍停止了攻擊,拓養坤派人進城,要求明軍全體投降。

和州原先地守軍都恨得咬牙切齒,援兵沒到之前,你若隨便派一個人來,大家肯定沒有二話,投降了事,現在援軍到了,這裡作主的人也換了,敢情你以爲援軍來到這裡就是爲了投降啊。

際大鋮面對唐軍勸降的使者也是爲難,他看到和州的慘狀已是心驚,不過,自己的兩萬大軍到了戰場一兵未動就投降,實在也說不過去,他只能添著臉道:“不如請貴使向拓將軍回覆,給本部堂三天時間考慮如何?”

那名唐軍使者在軍中地職位不過是一名最小的武官,卻頗有膽識,面對弘光朝地兵部尚書毫不客氣,喝斥道:“要降便降,不能等我大軍攻城,爾等再想降也無機會。”

際大城到底身處高位,被唐軍這麼一個小兵喝斥再也拉不下臉:“好,本部堂就在城中等你們來攻,來人,將使者送出去。”

那名唐軍使者哼了一聲:“敬酒不吃吃罰酒!告辭!”說完,頭也不回的向城外走去。

阮大鋮的幾名家兵看得大怒,他們跟在主人身邊,什麼時候不是耀武揚威,如何受得到了唐軍一個小卒的羞辱,其中一人向阮大鋮勸道:“大人,唐使太過無禮,不如殺了祭旗。”

他滿以爲能得到自家主人的讚賞,哪知卻被阮大鋮一個大耳光颳了過來:“胡鬧,如此一來就和唐軍不死不休,我們哪還有退路。”

阮大鋮的親兵只能無語,搞了半天,自家的大人還是想投降,卻是不肯爽快。

他們哪知道阮大鋮的心思,大唐和弘光朝之間孰強孰弱,他一清二楚,眼看唐軍撕破了臉,他料想弘光朝很快就會支撐不下去,如今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唐軍投降。

只是剛到這裡就投降,他卻怕身後的名聲難聽,好歹也要支撐半天,成全一下自己的名聲,到時再降,就是爲了保全將士們的性命,迫不得已,反正投降的人多了,大家也不會把目光集中到他一個人頭上|本書轉載拾陸κ文學網|,有此打算,那名唐軍的話再難聽,他也不敢如何。

阮大鋮既然不肯投降,唐軍就再也沒有二話,使者一回到營中,馬上重新發起了炮擊,雨點般的炮彈重新落入城中,將剛來的二萬明軍炸得哭爹喊娘,四處尋找躲避之地。

見到唐軍炮火的威勢,阮大鋮暗暗心驚,他趕緊命令親兵幫他找到一個穩妥的藏身之所,只是唐軍的炮彈毫無規律,到處可以打到,挨不挨炸,全憑運氣,城中的民居也沒有一處能夠擋住唐軍炮彈的攻擊,讓阮大鋮叫苦不迭。

好不容易阮大鋮的親兵在一家大戶人家找到了個地下室,相對安全,他毫不客氣的將原來的主人趕出來,自己和親兵住了進去。

等捱到了天黑,阮大鋮再也沒有勇氣抵抗下去,趁著唐軍的炮擊停止下來,趕緊派出人員向唐軍請降。

剛纔唐軍的炮擊中,已有兩枚炮彈落到了這戶人家中,雖然離他的地下室較遠,阮大鋮卻著實下了一大跳,唐軍的炮彈落到哪裡就是一個大坑,誰又能保證這個地下室絕對安全,萬一被活理,更是連棺材都省下了,哭都沒處哭去。

見到阮大鋮請降的使者,拓養坤並沒有爲難,馬上答應了下來,並派人通知了左光先,一起進到和州城中。

際大城總算鬆了一口氣,親自到城門口迎接唐軍的大軍進城,見到了拓養坤的大旗,跪在地上一動不動,口裡道:“罪官阮大城參見大將軍。”

拓養坤見到阮大鋮一身錦袍玉帶,腰懸美玉,雖然人過中年,全身細皮嫩肉,保養極好,倒也是儀表堂堂,只是奸滑異常,名聲早已臭不可聞,弘光朝任用這樣的人做兵部尚書,不亡也難。

他對阮大鋮心中說不出的厭惡,只是對方竟然是誠心歸降,也不好太過無理,阮大鋮跪在地上,他卻不願伸手去扶,只是淡淡的道:“你能歸降我軍,也算有功,本將自會向皇上稟報,起來吧。”

際大城聽得心中大爲歡喜:“多謝將軍擡愛,小人一定對皇上和將軍忠心耿耿。”正要再拍幾句馬屁,拓養坤不等他起身,已是一夾馬肚,走到了前面。阮大鋮擡頭不見拓養坤的人影,只得訕訕的起身,跟在唐軍的身後入城。

和州一投降,應天府的外圍直接面對唐軍的攻擊,整個弘光朝大爲振動,許多人都認爲應天府已無兵力固守,商議著要再次遷都。

只是此時遷都已經晚了,郝搖旗的水師在江陰就分出了五千人馬改走陸路,這五千人都帶了馬匹,騎兵何等快捷,早已繞到應天府的身後,將弘光朝逃路的路線徹底封死。

第18章 出賣第3章 伏擊第61章 巴達維亞第11章 討明檄文第19章 初戰下第12章 飽曖第14章 火炮試射下第10章 伐明之策第57章 遼陽大火第5章 勸進第22章 投效第42章 判決第53章 人命如蟻第57章 遼陽大火第23章 西安城破上第78章 聯合第13章 烽火連天下第23章 出遊第83章 馬尼拉城破第39章 不懷好意第84章 不可收拾第19章 南遷第9章 大炮上第54章 夜闖王府第36章 臨陣招兵第95章 南巡之議第54章 壕強反擊第69章 畬族第71章 襲擊第24章 設宴勸降上第48章 爭功第36章 談判(上)第7章 斬新一頁第14章 歸化城(下)第2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八十一章 兩全其美第10章 實驗室的危險第12章 聲東擊西第12章 初攻達縣第54章 緩攻第56章 後塵第35章 人才上第14章 故縱第20章 九死一生的行程第58章 交惡第6章 封王大典第35章 家與君第61章 陷落第26章 河南大戰下第5章 勸進第20章 席捲甘肅第19章 初戰上第22章 斷後第88章 召見第83章 官逼民反第5章 定都之爭第81章 不期而遇第16章 三線作戰第60章 發威第26章 嚴肅軍紀第40章 敲詐第86章 君前議移民第17章 爭論第61章 巴達維亞第65章 做媒第11章 結拜上第11章 結拜上第8章 折服上第5章 錢糧問題下第15章 再次交易下第33章 鰲拜之死第11章 後金出兵上第33章 黯然收場(下)第55章 亂夜第5章 伐明三策第44章 唐王賜宴第5章 發財之夢第39章 不懷好意第56章 鮮血換來的勝利第22章 斷後第21章 合圍第53章 東風第17章 美色下第53章 鑑寶會(四)第47章 金幣狂熱第51章 渤泥第13章 攻城第90章 暴露第68章 射殺第21章 夜襲上第62章 大屠殺第55章 佟氏毒計第12章 飽曖第20章 計議第31章 流血衝突第80章 優厚條件第78章 聯合第36章 黃金之爭第39章 不懷好意第17章 改革
第18章 出賣第3章 伏擊第61章 巴達維亞第11章 討明檄文第19章 初戰下第12章 飽曖第14章 火炮試射下第10章 伐明之策第57章 遼陽大火第5章 勸進第22章 投效第42章 判決第53章 人命如蟻第57章 遼陽大火第23章 西安城破上第78章 聯合第13章 烽火連天下第23章 出遊第83章 馬尼拉城破第39章 不懷好意第84章 不可收拾第19章 南遷第9章 大炮上第54章 夜闖王府第36章 臨陣招兵第95章 南巡之議第54章 壕強反擊第69章 畬族第71章 襲擊第24章 設宴勸降上第48章 爭功第36章 談判(上)第7章 斬新一頁第14章 歸化城(下)第2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八十一章 兩全其美第10章 實驗室的危險第12章 聲東擊西第12章 初攻達縣第54章 緩攻第56章 後塵第35章 人才上第14章 故縱第20章 九死一生的行程第58章 交惡第6章 封王大典第35章 家與君第61章 陷落第26章 河南大戰下第5章 勸進第20章 席捲甘肅第19章 初戰上第22章 斷後第88章 召見第83章 官逼民反第5章 定都之爭第81章 不期而遇第16章 三線作戰第60章 發威第26章 嚴肅軍紀第40章 敲詐第86章 君前議移民第17章 爭論第61章 巴達維亞第65章 做媒第11章 結拜上第11章 結拜上第8章 折服上第5章 錢糧問題下第15章 再次交易下第33章 鰲拜之死第11章 後金出兵上第33章 黯然收場(下)第55章 亂夜第5章 伐明三策第44章 唐王賜宴第5章 發財之夢第39章 不懷好意第56章 鮮血換來的勝利第22章 斷後第21章 合圍第53章 東風第17章 美色下第53章 鑑寶會(四)第47章 金幣狂熱第51章 渤泥第13章 攻城第90章 暴露第68章 射殺第21章 夜襲上第62章 大屠殺第55章 佟氏毒計第12章 飽曖第20章 計議第31章 流血衝突第80章 優厚條件第78章 聯合第36章 黃金之爭第39章 不懷好意第17章 改革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绩溪县| 河津市| 普安县| 南陵县| 海城市| 金平| 盐津县| 连江县| 太白县| 五河县| 荆门市| 巴林左旗| 柯坪县| 桓仁| 普兰店市| 嘉兴市| 怀仁县| 富平县| 佳木斯市| 信丰县| 阳朔县| 安远县| 灌阳县| 南和县| 洪洞县| 巴塘县| 潞城市| 腾冲县| 沾化县| 三门县| 山西省| 商水县| 扶沟县| 成武县| 新宁县| 收藏| 临泽县| 安龙县| 太康县| 兴义市| 岳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