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0章 伐明之策

李鴻基聽到百官請求立太子,不由一陣頭痛,自已的兒子才二歲,一立太子,即使是皇帝之尊也不能輕易更改,自己怎麼知道哪個兒子適合當皇帝,可是百官的考慮也不是沒有道理,戰場上的事情誰也說不定,也許一支流矢,一塊石頭就能讓自己喪命,到時若是沒有明確的繼承人,恐怕自己建立的大唐帝國真會亂成一團,自相殘殺也說不定。

李鴻基不願現在立下太子,也是爲了不讓那個孩子從小背獲負擔,想了想,宣佈自己已寫下繼承人的名字,放在承運殿匾額的後面,並派兵日夜看守,只有自己喪命後,才能在三省八部官員的監督下一起開啓,否則有敢擅動者,一律以謀反論處,殺無赫。

衆人見皇帝不願立太子,聽到此法倒也頗爲可取,這場太子的風波才停了下來,全軍上下一心一意準備這場伐明之戰。

明天就是大軍開撥的日子,唐軍一切都萬事齊備,其五品以上的武將全部站在承運殿內等待皇帝的到來,皇帝今天要在大殿上宣佈伐明之策。

隨著李娃的一聲:“皇上駕到。”

大殿上的武將們全都跪了下來:“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鴻基含笑點頭:“各位愛卿平身!”

待衆人謝恩起身後,李鴻基才道:“今日議事不在大殿,衆卿跟朕來。”

今日朝議。討論地是伐明之事,除了三省頭腦周鳳梧,宋獻策。顧君恩外,只有情報部的賀氏兄弟在,其餘都是武將。高立功已返回東北。李雙喜和劉芳亮也各自返回自己的駐地。

今天地武將以馬維興爲首。高一功、盧象升、馬世耀、劉體純、田見秀、李過、鍾華、崔爾達、左光先、李巖等人一一看著皇帝向大殿的側門走去,忍不住互相望了一眼,不知皇帝是什麼意思,只得跟在後面,心中納悶萬分。

走進側門,裡面是一個空蕩蕩的大廳。中間有一張大大地桌子,上面用一張布蒙著,衆人不知是什麼意思,用探詢地目光望著李鴻基。

李鴻基命令道:“來人。將桌布掀開。”

幾名侍衛將布慢慢掀開,桌上地東西露了出來,上面山川林立,河流瀑布清晰可見,每個城池標明清清楚楚,上面插著紅黃綠三種顏色的旗幟,其中以紅顏色最多,黃顏色次之,綠顏色最少卻很雜亂,分佈得到處都是,衆人都呆了,這竟是一幅中原大地的立體圖案。

賀珍看著這幅圖,很是得意,李鴻基還是在商洛山時,就吩咐情報人員的另一項任務就是按比例獲取各地的地形圖,這其中不知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纔將這個巨大的沙盤作好。

唐軍佔領地地方好說,那些還在朝庭手中的地方卻更加艱難,現在雖然還有許多地方作的不夠精細,卻已經是似模似樣了。無論哪一個人,看到這幅圖只能有二個字形容,那就是震憾。

高一功開口問道:“皇上,這些旗子是什麼意思?”

李鴻基示意賀珍來答,賀珍咳了一下才道:“回高將軍,這紅色的旗子代表我軍地勢力範圍,黃色代表朝庭,綠色代表各地的義軍,土匪,和桿子。”

衆人一聽,齊齊點頭,這種方法簡單明瞭。大家以前雖然知道自己這方優勢,但優勢除了兵強外,其他卻說不上來,從這個沙盤上看去,唐軍不只是兵比朝庭要強,地盤竟然已被朝庭要大上許多,從東到西,從上到下,唐軍紅色的旗子象潮水一般向朝庭壓了過去,朝庭的各個防線都岌岌可危。

只是唐軍佔的地盤雖然比較大,但除了四川,湖廣,其它地方卻比不上東南沿海之地人口稠密,是以唐軍在總人數上比朝庭還要少上許多,現在唐軍轄下的人口數在三千到四千萬中間,而朝庭總人口數依然有上億人,雙方的比例大概在三比一。

只是唐軍以三分之一的人口,收稅現在已可以和朝庭比肩,百姓尚不覺爲重,而朝庭卻弄得民生調敝,蓋因太過不均之故,而且朝庭收一分,下面的官員得二分,百姓纔會困苦如此。

李鴻基拿起一根長長的木棍對著桌上的沙盤道:“大家看,朝庭之地不足我軍三成,但他佔著天下最富裕之處,全是精華所在,朕雖然要一統中原,卻不忍心讓江南精華之地因戰火毀於一旦,因此定下此次伐明之策便是圍城打援,只要我軍出兵攻下真定,河間,保定三處,京師與江南便完全隔絕,到時朝庭在河南,山西,及江南各省的援兵定會匆忙來救,那時我軍可以從容佈置,將戰場設在我軍預定之處,只要將援兵一一殲滅,不但江南可下,就是京師也可得。

這條計策在攻佔四川之時就提過,當時要拿下整個山東,卻因爲朝庭海軍的緣故沒有實行,只得先拿下四川,湖廣兩地,此時皇帝重提,武將中馬上就有人提出異議。

田見秀道:“皇上,福建,廣東兩省海軍強大,我們堵住了陸路,朝庭依然可以憑藉海上和江南各省取得聯繫,我軍豈不要受兩面夾擊之險,以我軍戰力來講,雖然不會輸,卻不免損壞慘重,何況萬一崇禎小兒放棄京師,移師江南,我軍豈不白忙一場。”

李鴻基道:“不錯,是有這個可能,不過,我軍何曾會怕兩面夾擊,置於另一種可能,我卻知道崇禎必不會棄守京城。”

田見秀還是不肯放鬆:“皇上,崇禎爲了臉面可能不會棄守京城,但若是他見事不可違,也不能保證他不能棄城,皇上此策。還是有靠賭地部分,不如直接殺上京師,將北京城團團圍住。到時崇禎想走也不能,還請皇上能重新考慮。”

田見秀在武將中能文能武,這番話大有見地。李鴻基搖了搖頭:“突襲京師。固然不錯。只是中間障礙太多,不如破真定,河間,保定更易,何況我軍若是逼得太緊,崇禎反而有可能從海上出走。朕就是要給崇禎希望,只要危急不是迫在眉睫,崇禎就是想走大臣自然會攔著,何況我軍還有另外的手段可以逼得崇禎不敢從海路出走。”

衆人大訝。唐軍的船隊在長江上和朝庭比比還可以,仗著火炮地優勢,可以讓朝庭的船隻轟成一堆爛木。朝庭不是沒有想過憑藉水軍地優勢從長江和黃河水道逆流攻擊唐軍,只是都被唐軍地火炮轟了回去,可是要在海上對朝庭構成威脅,那無異癡人說夢。除了高立功地士兵在東北見過海外,其他人也大海什麼樣都沒有見過,又如何會讓崇禎不敢從海路上走。

李鴻基看了賀珍一眼,賀珍明白了皇帝地意思,將福建省代表朝庭的黃色旗幟拿下,插上了紅色的旗幟:“這樣又如何?”

衆將都皺起了眉頭,福建和唐軍之間隔著江西作屏障,難道唐軍要越過江西地張獻忠先攻擊福建,先不說張獻忠樂不樂意,只是福建多山地地形就不是唐軍一時半刻能攻下,恐怕比直接進攻京城還困難些。

田見秀知道必不是如此,他苦苦思索,露出了一絲喜色:“皇上,難道福建已投降我軍?”

李鴻基搖了搖頭:“沒有,鄭芝龍胃口大太,竟然要朕封他爲閩南王,福建一切事務由他作主,也不得干涉他在海上地行事,他只是名義上臣服我軍,每年上剿一百萬兩稅銀,朕安能答應。”

田見秀大爲奇怪,既然福建不投降,又不能越過江西去攻擊,那又怎會插上已方地旗幟,旁邊的李巖已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李鴻基有意讓李巖出出頭,道:“李愛卿,你來給大家解釋一下。”

衆人隨著皇帝的目光,一起向李巖望去,殿中之人都是名臣宿將,盧象升,左光先就不用說,他們在明廷中就獨擋一面多年,馬世耀、劉體純等人也是久經戰陣,地位比李巖高得多。

這麼多高官望向自己,李巖並沒有怯場,向李鴻基行了一禮才道:“未將只是胡亂猜測,如果有不對之處,還請皇上見諒。”

李鴻基笑語吟吟:“沒關係,你儘管大膽說出自己地看法。”

衆人見到皇帝如此關愛一個剛投不久的五品將軍,都感到奇怪,不明白皇上爲何會重視這樣一個人,都靜等著李巖說話,看他是不是值得皇上看重。

李巖道:“我猜皇上的意思不是真要拿下福建,也不是要答應鄭芝龍地要求,讓他轉投我軍,只是將兩方談判的內容適時公佈出去,崇禎多疑,若是到了海上,就是朝庭有再多的軍隊,崇禎的生死也控制在海軍手裡,崇禎既然起了疑心,必不會放心讓鄭家地海軍來迎接自己。

而朝庭的海軍全被鄭周兩家控制,兩家實力相當,朝庭只有請廣東周家的海軍過來接應,不過東海的這片水域一直受鄭家控制,鄭芝龍一定不會答應。鄭芝龍受招安後,爲了保住東海的水道,和周家還硬拼過數次,才劃分出勢立範圍,東面爲鄭家所有,南邊歸於周家,鄭芝龍又怎會答應周家水師進入這片海域。

鄭芝龍不答應,周家就是再忠心耿耿,也不會冒兩敗皆傷的可能強行派遣海軍到天津將皇帝和大臣接到南方。這樣一來,落到朝庭的眼裡,恐怕就是周家也不可靠了,皇上英明,如此不費一兵一卒,朝庭龐大的水師就只能作爲擺設。”

衆人明白過來,紛紛稱讚,賀珍在旁補充道:“這次不但可以讓朝庭對水師生隙,而且陸軍也是兩省之軍最爲精銳,想必朝庭對這兩支軍隊也不能完全放心使用,到時更易被我軍擊破,我軍一統中原後,他們強大的海軍也就失去了討價還價的資本,沒有了陸地的支持,海軍也不過是無根之萍,不由他們不降。”

衆人嘆復,李鴻基卻怕鄭,周兩家見中原事不可違,率軍打下臺灣,憑藉臺灣作基地,到時唐軍的水師從無到有,那至少要十幾年的時間才能平定。

只是鄭芝龍必定不行,他在歷史上清軍還未到時就張羅著要投降,盡撤仙霞嶺一帶的防線,而鄭成功現在才十五歲,恐怕還不能獨立領軍,唯一可慮的就是周家,不過,只要兩家不聯合,周家就是以臺灣爲基地,也抗衡不了三五年。

李鴻基環顧了一下衆將:“各位,對於此次伐明還有何疑慮?”

馬維興帶頭道:“皇上明見萬理,此次必定一戰功成,一統中原,指日可待。”

李鴻基笑罵道:“你怎麼也學會和別人一樣溜鬚拍馬。”

馬維興面帶憨色:“臣只是想作爲皇上的馬前卒,成爲此次的伐明先鋒,請皇上恩準!”

李鴻基收起了笑臉:“不準,你爲朕的兵部尚書,必須作鎮後方。”

見馬維興立馬苦著臉,李鴻基拍了拍他的肩膀:“不須如此,衝鋒陷陣,朕有的是人,有你在後方作鎮,朕在前方纔能無憂,伐明之後,朕一樣會給你記功。”

衆人都羨慕的看著馬維興,再大的功勞莫如救駕之功,馬維興雖然沒有救過駕,卻是被皇帝在未發跡前所救,這種恩義更能讓君王放心,許多人比馬維興更適合作兵部尚書,皇帝還是將馬維興一直放在這個位置上,那就是因爲放心之故。

李鴻基見衆人再無異議,馬上下達旨意,吩咐文臣除宋獻策隨軍外,其餘人等由周鳳梧,顧君恩二人爲首,在西安留守,武將則留下了馬維興,高一功,盧象升三人,其餘人都隨皇帝一起伐明。

李鴻基本來有意讓盧象升也參加,只是盧象升雖然已投降,卻不願充當伐明的先鋒,當時他投降時就已聲明,李鴻基愛惜他的風骨,並不勉強。

眼看衆人都無異議,李鴻基命人將沙盤重新蓋上,帶著衆人回到大殿,正要讓李娃宣佈散朝時,宋獻策上前奏道:“皇上,大軍出發之前,皇上還要一件最重要之事沒辦。”

李鴻基想了想,不得要領,只好問道:“何事?”

其他人一起向宋獻策看去,大軍已準備齊整,隨時可以出發,還有何事這麼重要,怎麼大家都不知道。

第28章 銀彈攻事第38章 緬甸第29章 闖王門生上第29章 陣前談判第59章 混亂第26章 亂局第5章 孫氏告狀第38章 女將英姿第30章 崇禎被俘第21章 新立大汗第40章 大比武(上)第6章 命運第12章 飽曖第36章 互探第13章 烽火連天上第11章 賺錢下第43章 禮尚往來第12章 初攻達縣第9章 白桿精兵第3章 一鼓而下第22章 金兵來臨第7章 管理第61章 陷落第26章 府中激戰第5章 定都之爭第12章 王自用第41章 大比武中第43章 聰明誤第22章 鳳與鴨第11章 後金出兵上第2章 面子問題(上)第24章 設宴勸降上第45章 貨幣發行第76章 投降也難第11章 賺錢下第78章 聯合第58章 交惡第7章 管理第46章 蛤蟆天子第62章 鏡子第41章 大比武中第80章 鼓動第17章 風暴前夕下第3章 大明郡主下第13章 人的需求第6章 稅制改革下第13章 烽火連天下八十一章 兩全其美第4章 好事成雙第8章 邢秀娘下第22章 誤會第58章 交惡第33章 黯然收場(下)第80章 鼓動第16章 疲敵第65章 劫人第49章 逆水逃亡第32章 皇陵事件第25章 洪承疇(上)第49章 長安第49章 長安第52章 鑑寶會(三)第6章 稅制改革下第六十九 卷脫險第8章 褚家家主下第8章 褚家家主(上)第45章 貨幣發行第52章 萬事齊備第7章 管理第62章 大屠殺第65章 登岸第23章 西安城破下第13章 結婚上第13章 死守第53章 城頭纏戰第30章 陷入危機第87章 練兵第1章 心動第20章 虎狼之藥第25章 洪承疇(下)第22章 血戰西安上第43章 死得其所第32章 坐困愁城第25章 新的一年第31章 權力之顛第17章 改革第75章 國家賠償第12章 飽曖第85章 淮安城中第15章 再次交易下第46章 六大高手第51章 鑑寶會一第27章 求賢令第56章 後塵第11章 結拜下第100章 江山一統第11章 忠臣孤子第59章 混亂
第28章 銀彈攻事第38章 緬甸第29章 闖王門生上第29章 陣前談判第59章 混亂第26章 亂局第5章 孫氏告狀第38章 女將英姿第30章 崇禎被俘第21章 新立大汗第40章 大比武(上)第6章 命運第12章 飽曖第36章 互探第13章 烽火連天上第11章 賺錢下第43章 禮尚往來第12章 初攻達縣第9章 白桿精兵第3章 一鼓而下第22章 金兵來臨第7章 管理第61章 陷落第26章 府中激戰第5章 定都之爭第12章 王自用第41章 大比武中第43章 聰明誤第22章 鳳與鴨第11章 後金出兵上第2章 面子問題(上)第24章 設宴勸降上第45章 貨幣發行第76章 投降也難第11章 賺錢下第78章 聯合第58章 交惡第7章 管理第46章 蛤蟆天子第62章 鏡子第41章 大比武中第80章 鼓動第17章 風暴前夕下第3章 大明郡主下第13章 人的需求第6章 稅制改革下第13章 烽火連天下八十一章 兩全其美第4章 好事成雙第8章 邢秀娘下第22章 誤會第58章 交惡第33章 黯然收場(下)第80章 鼓動第16章 疲敵第65章 劫人第49章 逆水逃亡第32章 皇陵事件第25章 洪承疇(上)第49章 長安第49章 長安第52章 鑑寶會(三)第6章 稅制改革下第六十九 卷脫險第8章 褚家家主下第8章 褚家家主(上)第45章 貨幣發行第52章 萬事齊備第7章 管理第62章 大屠殺第65章 登岸第23章 西安城破下第13章 結婚上第13章 死守第53章 城頭纏戰第30章 陷入危機第87章 練兵第1章 心動第20章 虎狼之藥第25章 洪承疇(下)第22章 血戰西安上第43章 死得其所第32章 坐困愁城第25章 新的一年第31章 權力之顛第17章 改革第75章 國家賠償第12章 飽曖第85章 淮安城中第15章 再次交易下第46章 六大高手第51章 鑑寶會一第27章 求賢令第56章 後塵第11章 結拜下第100章 江山一統第11章 忠臣孤子第59章 混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春市| 永德县| 文水县| 旬邑县| 庆阳市| 永泰县| 清新县| 灵川县| 自贡市| 县级市| 正宁县| 天峨县| 封开县| 平顶山市| 灌阳县| 宽城| 谢通门县| 图片| 邵东县| 英超| 特克斯县| 新蔡县| 葫芦岛市| 土默特右旗| 新郑市| 江孜县| 哈尔滨市| 利辛县| 鱼台县| 弥勒县| 湘乡市| 廉江市| 射洪县| 盐亭县| 大港区| 吴桥县| 海林市| 宁河县| 南京市| 福州市| 简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