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7章 求賢令

拿下了甘肅,等於拔去了唐軍背後的釘子,對唐軍的戰略意義是巨大的,再也不用擔心背後的牢制,但這個戰略意義現在還沒能顯現出來,麻煩卻帶來了一大堆。

首先是財政上的麻煩,甘肅很窮,唐軍除了從肅王府手中拿到二十餘萬兩銀子,還有價值數十萬兩的珠寶古董外,其它都是賠錢,甘肅的府庫早已空空如已,官員們都已欠餉三個月了,難怪唐軍一來,一個個爭著投降,許多人還指望唐軍能發給他們欠餉,確實,宋獻策爲了穩住這些降官的心,還承諾由唐軍補回他們三個月的欠餉。

這可把戶部侍郎李守忠弄急了,哪有明朝的欠餉由唐軍補發的道理,沒想到這麼荒塘的事還得到李鴻基的同意,其實李鴻基知道,明朝的官員都對朝庭的俸祿根本不在乎,不要說三個月欠餉,就是三年不發餉他們也無所謂,苦的只是一些微未小史,至於清官,現在還能找出幾個清官來。

這些官員提出要唐軍發欠餉只是一個試探,試探唐軍對他們的態度,若唐軍連欠餉都發了,那他們就可以徹底放心,李鴻基接到宋獻策的建議考慮了一下,還是爽快的掏出了這筆銀子,相對於他們投降節省下來的軍費,這筆錢只是小意思。

唐軍的這次出兵損傷了近一萬人馬,光這些人的撫卹,醫療就要花費上百萬兩銀子,數萬大軍出動,每個月又要多耗去幾十萬兩銀子,加上一場大戰,董學禮把能徵的東西都徵掉了,甘肅急需救濟,否則,百姓纔不管你是官軍還是唐軍,也不管他們的糧是誰徵的,沒有東西吃他們就得造反。

這些都不成問題,唐軍的庫房裡還有數千萬兩的銀子,糧食精糧雖然少,但粗糧卻堆滿了倉,關鍵是唐軍一些子損失了三大財源,第一是蒙古這邊,以前每年都有百萬計以上的利潤,而現在由於顧君恩的到處築城,還要安置數十萬百姓,已經投入了上千萬兩銀子,現在還要每個月補貼數十萬兩,這個投入起碼還要持續一年的時間。

第二是高迎祥的義軍被剿了,唐軍最賺錢的兵器生意沒得做,張獻忠由於緊挨唐軍,唐軍自然不得不防備張獻忠反咬一口,很多武器都要限制出售,加上張獻忠一直被盧象升壓著打,沒有能力去攻城,就是賣給他兵器也得賒賬見不到銀子回籠。

三是由於朝庭對唐軍全面禁運,唐軍境內的交易馬上蕭條了將近一半,商稅收入從最高達到二百萬兩一個月,一下子跌到只有一百萬兩左右,雖然這個收入比起朝庭來說,還高了很多,但朝庭主要的是農業稅。而唐軍的農業稅全免了。

李守忠自從接過戶部侍郎這個位子來,戶部的銀子就從沒有增加過,總是在不停的減少,雖然唐軍現在的銀子還堆滿了庫房,但比起高峰時已減少了三分之一,按這個速度下去,唐軍最多還可以支撐兩年。

錢糧還不是主要問題,付出再多,有了前幾次暴富的積累,唐軍再怎麼也是兩年後才用緊張的問題,關鍵問題是唐軍沒人了,準確的說是沒有那麼多當官的人。

本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布衣,非常體會農民的艱辛,他當皇帝后,每年都帶著兒子、孫子到鄉村巡視,自己親自挑上擔子,同時也讓兒孫們效仿於他。指著地裡勞動的農民給兒孫們說:“我過去就和他們一樣,一年到頭在地裡辛辛苦苦的勞動,我們吃的用的,都是他們給我們提供的,你們當了皇帝后,要愛護他們。”

他還把縣以上的官員都招集到京城開會,他說:我在你們中間當老百姓的時,看到貪官污吏橫行鄉里,就切齒痛恨。如今我當了皇帝,你們這些當官的,有膽敢欺壓我的老百姓的,絕不饒恕。

朱元璋有鑑於宋朝的三大害,冗兵,冗員,冗費,分別作了相應的措施,針對冗兵,他作出了衛所制,朱元璋曾自誇,本朝養兵百萬,未費國家一分銀,針對冗員,他大力裁剪官員,官員到了少之又少的地步。而冗費是由前兩項引起的,解決了前二項,這冗費自然沒有了。

明朝縣分三等,二十萬人以下爲下縣,二十萬人到三十萬人爲中縣,三十萬人以上爲上縣,以上縣官員的配置最齊,爲縣令一名,縣丞二員,主簿一名,典史一名爲朝庭正式官員,馬伕每人一名,還有給官員配製的柴薪皁隸,共十人。算未入流,由國家付給薪俸。

一個三十萬人以上的縣只有五名官員管理,再加上柴薪皁隸和馬伕共二十人,以這二十人自然管理不了一個若大的縣,所以縣以下的基層組織實行裡甲制度:以自然村爲單位,“一百一十戶爲一里”,“一里十甲”。一里之中,推舉其中丁糧多的十戶爲里長戶,每年輪差其中的一戶爲里長,其他的九個里長戶,協助里長開展工作。其餘的百家又分爲十甲,每甲十戶,加上各自的甲首共爲十一戶。

里長的職責主要是:對裡內人戶進行管理,對本里農業生產進行督促,對應繳納的田賦和物料進行監督,還有主持祭祀,徵輸差役,拘傳罪犯和調處糾紛等。

所以現在大明將近二億人口,實際在冊官員只有二萬多人,太祖的本意自然是好的,官員越少,百姓的負擔自然越輕,實際上這兩條措施在本朝初期取到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在朱元璋剛剛趕走了蒙古人,中原一片殘破的情況下,還可以發兵數十萬,深入草原追擊元朝殘餘勢力,取得軍事上的巨大勝利,永樂年間也有能力持續對北元勢力進行打擊,還可以造出巨大的寶船讓鄭和七下西洋。

但後世子孫自以爲這一制度能用之萬年,卻不知由於本朝開始時,漢人的富戶壕紳都被蒙人壓制,成不了氣候,有的大壕紳也是投靠蒙古人的漢奸,自然遭到太祖的嚴厲打擊,所以本朝初官員雖少,卻能牢牢的撐握大權,各種稅收,差役都能完成的很好,也取到了與民生息的作用。

但越到後來,官員至休,土地兼併,形成了越來越多的壕強,基層的裡甲不是朝庭正式官員,而是自行推舉,這種制度下,里長之職自然慢慢全部撐握在壕強手裡,而縣令在稅收,差役上慢慢也要依靠他們,否則憑那麼二十來人,怎麼收數十萬人的稅,而這些壕強自然不會有那麼老實,收到的稅會全部交給朝庭。

要命的是許多壕強都與官府有千絲萬絛的聯繫,許多人來就是官員至休,朝中還有門生子弟,他們少交稅,當地的縣官也不敢輕易得罪他們,若壕強有功名在身,還可以免稅,許多人因賦役繁重,紛紛託避在壕強門下,這樣來達到不交稅的目的,而交一部分給壕強就可以了。

所以從本朝中葉以後,農民逃亡日衆,致使裡甲殘破不全,“縣無全裡,裡無完甲”的現象比比皆是。如鳳陽府的裡甲就曾殘破到“有一里僅存四、五甲者,有一甲止存一、二口者”的嚴重局面。如陝西省有的地方“裡甲日益侵削,僅存十之二、三”,甚至“有數甲全逃者”。再如江西省興國縣在嘉靖三十年猶有四十四里,到萬曆年間就僅存三十四里了。

其實這些人不是逃亡了,還是在原地,只是託避於壕強門下,從官府的徵稅名單上減去了而已,他們的交稅對象轉向了壕強,這樣,本朝越到後來,人口越多,徵稅之人反而越少,稅賦自然越來越重,朝庭的收入卻沒有增加。

那些壕強也不是善茬,剛開始託附於他們的農民確實得到了好處,比起朝庭的賦稅來可以少交一大筆,但慢慢的他們的租金也會越來越高,或許爲了吸引農民投入他們的門下,租金會比朝庭的稅收略低,但也不會低到哪裡去,所以朝庭徵稅人越少,就越要加稅,朝庭加稅,那些壕強也會加重對名下農民的盤剝,形成了惡性循環。事實上,以大明二億的人口,朝庭所有的稅收不超過三千五百萬兩,每人平均不到二錢銀子,何來稅重之說,可是中間被壕強剝去的銀子,恐怕有十倍於朝庭稅收,纔會讓各地怨聲載道,烽煙四起。

李鴻基在陝西,山西境內鼓勵百姓向官府告發,打倒了大多數壕強,分了他們的土地,自然受到了所有農民的歡迎,但實行這些制度必須有有足夠多的官員,既使原明朝的降官全部任用了也遠遠不夠,何況一大部分還要剔除,所以剛開始李鴻基都是採用軍管,這些都由軍隊來完成,但軍隊總要退出,這些退出的地方李鴻基增加了鄉一級編置,以十里爲一鄉,設一名鄉長,鄉長爲九品,屬於在冊編置,把基層權力收回唐軍手中。

陝西,山西唐軍屬下已有近八百萬人口,一百多萬戶,可成一千二百多個鄉,僅鄉長便需要一千多名,還有那些空缺補充的官員,總共需數千名人員之多,唐軍每年培訓出來的只不過數百人而已,兩省還有好多地方的行政是由軍官擔任,現在又多了一個甘肅,至少又得增加上千名官員,這些人到哪裡去找。

李鴻基不是不想加快人員的培訓,而是這年頭識字之人奇缺,你要培訓也要有老師,雖然陸續有些秀才,舉人來投,剛開始當然要以軍隊爲先,這些人放到軍隊當參謀,文書尚且不夠,自然不會考慮補允官員,而且現在唐軍還處於免稅期,除了商業稅要狠抓外,其它都可暫時不管,所以唐軍境內在打倒大部分壕強後還能正常運轉,但總不能一直這樣下去,何況爲了以後打下地盤,還要貯備一大批人才。

李鴻基把洪承疇,許鼎臣找來,讓他們商量解決這個問題,對於朝庭官員太少的問題,洪承疇等人並不清楚,象他們都是家族出身,把基層政權交給那些家族管理視爲理所當然,但問題是那些大的家族在上次密謀造反中被闖軍一網打盡,後來又牽連了不少人,所以現在唐軍境內大的鄉紳減少,不足以管理基層,唐軍自然要加以管理。

洪承疇道:“唐王,如今我軍節節勝利,連滿人也敗於我軍,唐王又已進王位,何不向境內發出求賢令,擇日舉行大比。”

“你是說科舉,有人會來嗎?”科舉李鴻基不是沒想過,只是讀書人大都出生於官宦之家,或是壕紳富戶,而今這些人許多都在草原開荒種田,李鴻基除了民憤極大之人外,連那些牽涉到褚家謀反的人,也只處死了幾個主謀,大部分只是抄家後流放到了草原。還有一些人雖然沒有受到牽連,但唐軍減租減息,提高商業稅等行爲嚴重傷害了他們的利益,恐怕也沒有幾個人會支持自己,唐軍境內的窮秀才,窮舉人之類則大部已投到唐軍門下,想博一博封妻廕子,那還有舉行科舉的必要嗎,若是沒有人來,唐軍豈不要大失面子。

洪承疇道:“唐王可以下大赫令,凡是考取之人,若以前有犯罪流放草原的可免去他們全家的流刑,這樣他們的子嗣爲了獲得唐王的大赫,必會參加。”

許鼎臣在旁道:“唐王,此次大比還可以稍微把時間放寬,並規定大明境內所有學子都可參加,亦可從外面引來一批人。”

李鴻基一愣,道:“官府封鎖如此嚴密,就是有人想來,也來不了。”

許鼎臣笑道:“總有人能進得來,既然那些商人爲了賺錢能把貨物都帶進來,一個大活人還進不來麼。”

李鴻基一聽,馬上想出了一個辦法,道:“好,我軍可以向那些商人懸賞,凡能引一個學子過來,每人發一百兩賞兩。”

許鼎臣讚道:“唐王高明,爲了如此重賞,那些商人肯定會千萬百計把學子帶過來。”

商議好後,李鴻基馬上發出求賢令,唐軍在三月後舉行大比,不論哪個省份,只要學識優秀既可參加,考中後馬上授予官職,這個求賢令通過走私商人和唐軍各地的間諜馬上在全國流傳開來,引起掀然大波。

第33章 玉璽風波第47章 金幣狂熱第8章 火槍第15章 兵器第54章 遭遇第29章 闖王門生上第54章 聯牀夜話第23章 自討苦吃第16章 沙地行軍第31章 惡魔傳說第51章 炮灰比拼第15章 湘河炮聲第4章 軍營比武第18章 亮牌下第44章 新艦試水第12章 王自用第31章 活擒第30章 陷入危機第6章 稅制改革下第35章 意外之喜第5章 遷移第22章 血戰西安上第21章 新立大汗第71章 中招第59章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第9章 遇襲第45章 貨幣發行第21章 朝庭的反應第11章 挺進大別山第86章 大軍齊集第5章 登極爲帝第5章 登極爲帝第12章 飽曖第8章 折服下第24章 一敗塗地第57章 吞併第65章 劫人第8章 折服上第87章 練兵第53章 人命如蟻第74章 黃土隘第64章 出兵第15章 勸降第57章 緊追不捨第25章 傳國之寶第39章 來意第38章 惡作劇第45章 難得糊塗第19章 南遷第30章 搶佔先機下第60章 長沙第20章 噩耗第20章 九死一生的行程第12章 初攻達縣第39章 香火第53章 鑑寶會(四)第15章 湘河炮聲第56章 惹火上身第33章 鰲拜之死第70章 狩獵第88章 召見第19章 萬里歸途第21章 新立大汗第63章 軍情第9章 監軍之第32章 皇陵事件第7章 暗流洶涌上第7章 暗流洶涌下第75章 勢如破竹第27章 進入山西上第22章 奢侈之風第58章 戲正酣第9章 冒犯第11章 後金出兵下第59章 混亂第36章 互探第16章 美色上第32章 教訓第93章 英雄第29章 算盤落空第六十 間番屬法第21章 合圍第91章 退兵第16章 法不責衆下第38章 緬甸第16章 疲敵第13章 人的需求第16章 纏戰不休上第32章 太原城破(上)第44章 新艦試水第27章 兵臨城下第16章 法不責衆下第27章 殺,放?第72章 慘忍第64章 任務第3章 大明郡主下第3章 伏擊第23章 數路攻擊第7章 軍火第57章 思凡下山
第33章 玉璽風波第47章 金幣狂熱第8章 火槍第15章 兵器第54章 遭遇第29章 闖王門生上第54章 聯牀夜話第23章 自討苦吃第16章 沙地行軍第31章 惡魔傳說第51章 炮灰比拼第15章 湘河炮聲第4章 軍營比武第18章 亮牌下第44章 新艦試水第12章 王自用第31章 活擒第30章 陷入危機第6章 稅制改革下第35章 意外之喜第5章 遷移第22章 血戰西安上第21章 新立大汗第71章 中招第59章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第9章 遇襲第45章 貨幣發行第21章 朝庭的反應第11章 挺進大別山第86章 大軍齊集第5章 登極爲帝第5章 登極爲帝第12章 飽曖第8章 折服下第24章 一敗塗地第57章 吞併第65章 劫人第8章 折服上第87章 練兵第53章 人命如蟻第74章 黃土隘第64章 出兵第15章 勸降第57章 緊追不捨第25章 傳國之寶第39章 來意第38章 惡作劇第45章 難得糊塗第19章 南遷第30章 搶佔先機下第60章 長沙第20章 噩耗第20章 九死一生的行程第12章 初攻達縣第39章 香火第53章 鑑寶會(四)第15章 湘河炮聲第56章 惹火上身第33章 鰲拜之死第70章 狩獵第88章 召見第19章 萬里歸途第21章 新立大汗第63章 軍情第9章 監軍之第32章 皇陵事件第7章 暗流洶涌上第7章 暗流洶涌下第75章 勢如破竹第27章 進入山西上第22章 奢侈之風第58章 戲正酣第9章 冒犯第11章 後金出兵下第59章 混亂第36章 互探第16章 美色上第32章 教訓第93章 英雄第29章 算盤落空第六十 間番屬法第21章 合圍第91章 退兵第16章 法不責衆下第38章 緬甸第16章 疲敵第13章 人的需求第16章 纏戰不休上第32章 太原城破(上)第44章 新艦試水第27章 兵臨城下第16章 法不責衆下第27章 殺,放?第72章 慘忍第64章 任務第3章 大明郡主下第3章 伏擊第23章 數路攻擊第7章 軍火第57章 思凡下山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畴县| 乐昌市| 临湘市| 博罗县| 东乡| 若尔盖县| 仁化县| 衡阳县| 西乡县| 阜新市| 甘谷县| 安化县| 永靖县| 肃宁县| 东安县| 盘锦市| 莱西市| 阿巴嘎旗| 成都市| 天水市| 图们市| 阳江市| 手游| 浙江省| 来凤县| 淅川县| 凉山| 卢氏县| 佛山市| 长乐市| 大宁县| 辉南县| 肇东市| 凤山市| 射洪县| 汝阳县| 卢龙县| 双桥区| 日喀则市| 海盐县| 岑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