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3章 玉璽風波

僥是以李鴻基的見多識廣,接到這個傳國玉璽也嚇了一大跳,這個東西從它現世以來就傳的風風雨雨,卞和被砍了兩腿,秦王願拿十五城來換,孫堅爲了它心生異念,司馬家沒有了它被嘲笑爲白板天子。

隋文帝滅陳,從陳後主處得傳國璽。隋朝末年,隋煬帝攜帶傳國玉璽南巡揚州,在江都被縊死,璽屬宇文化及。宇文氏兵敗,隋亡。蕭後攜太子元德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蕭後與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才龍顏大悅。

唐傳二百七十餘年至昭宗。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又十三年後,石敬塘引契丹軍至洛陽,後唐廢帝李從珂,與曹太后、劉皇后攜傳國玉璽登玄武樓。石敬瑭陷洛陽,李從珂*,於是傳國玉璽失蹤,又成爲千古疑案。

元世祖至元年間,太師國王之孫、通政院使碩得死後,妻子病重,兒子只有九歲,家境艱難,遂以家藏的一塊寶玉託御史臺通事闊闊術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尋常物制,無人敢買,後爲權相伯顏命人購得。只見“乃黝玉寶符,其方四寸,螭紐交蟠,四可邊際,中洞橫竅,其篆畫作蟲鳥魚龍之狀”,經監察御史楊桓辯認,刻文爲“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於是又被確認爲秦璽。

元滅後此璽被元順帝帶到了漠北,朱元璋爲了它,更是不惜遣徐達帶兵數十萬深入漠北,以期奪回此寶,卻莫能如願,這一千多年下來,不知有多少英雄爲它折腰,又有多少人爲它死於非命。

李鴻基拿著這個傳國玉璽,彷彿拿到了一個湯手山芋,這個玉璽的分量在儒家心中本身就代表天命,若此時他已統一全國,那當然好辦,羣臣也必然會歌功頌德一番,但現在離統一還遠,若傳出和氏壁在自己手裡也不是是禍是福,起碼若手下都因和氏壁一定要讓他稱帝就會感到爲難,若是稱帝,天無二日,就是崇禎認了,他也得馬上發兵滅了大明,可就是這三邊之地,李鴻基還缺少官員,就是打敗了朝庭,他又哪來這麼多人管理,沒有得力的官員,大亂之下不知會有多少百姓死於非命,他寧願等上一段時間,也不原馬上挑起天下大亂。

李鴻基馬上下令將消息封鎖,讓知道此事的人都嚴守秘密,可爲時已晚,宋獻策雖知此事重大,但他可沒有保密的意識,他心中恐怕還恨不得把唐軍得到傳國玉璽的消息傳得越快越好,如此才能讓天下百姓知道,唐王纔是天命所歸之人。他派出二千人護送這小小的一個東西,自然會讓那些人猜疑不定,許多人都已知道那就是和氏壁,等到李鴻基下令此事要嚴加保密時,西安城內已傳得風言風語,許多人得知唐王得到和氏壁都彈冠相慶。

唐軍的官員也馬上得到消息,大明一直得不到的傳國之璽如今被唐王派人奪了回來,這代表著什麼,這代表著我們大唐纔是天命所歸,唐王纔是真命天子,唐代明已是大勢所驅,許多原來的降官都放下了心,不是我要背叛朝庭,實仍天命如此,非人力能挽回。

就在李鴻基以爲此事能壓下去時,數日之間,唐軍的道賀表紛紛上來,接下來就是勸進表,都希望唐王秉乘天命,進階帝位,否則必傷臣民之心云云,這事李鴻基就是要壓也壓不下,每個人都希望能向唐王表示忠誠,何況唐王進一步爲唐帝,他們自然也可以更進一步,何樂而不爲,見李鴻基不爲所動,馬上又紛紛上了第二道勸進表,漸漸除了西安的官員外,其它各地的官員也得到消息,紛紛快馬加鞭送上奏章,擁護李鴻基稱帝。

李鴻基見如此,知道此事不處理這不行了,把周鳳梧,洪承疇,許鼎臣還有他的叔叔李守忠招來,垂詢此事該如何處理。

他們四人也上了勸進表,李鴻基怕他們一開口就勸李鴻基稱帝,所以等他們一進來,李鴻基就先開口道:“本王知道各位也有意讓孤王稱帝,非孤王矯情,非要推三阻四,只是此時還未到稱帝的時機,所以今天把你們叫過來,非是要勸本王接受各位的勸進,而是讓各位愛卿想出一個辦法,如何能不傷臣民的心,又能把此事儘快平定下來。”

衆人都相互望著,誰也不開口,唐王雖然說了不想稱帝,但此事還真不好開口,否則傳了出去,自己就是第一個反對唐王稱帝的人了,現在大夥兒都眼巴巴的指望著唐王稱帝后自己也能水漲船高,尤其是那些降官更是如此,唐王稱帝后,代表的是天命,他們也就不用愧疚,若有人斷了他們的指望,以後說不定能落下多少埋怨。

見衆人都不開口,李鴻基只好轉向李守忠,道:“李侍郎是本王親叔,那你先說說,如何可以解開這個局。”

李守忠無奈道:“唐王,此仍唐軍上下所有人的心意,若想不傷他們之心,卑職無能,想不出辦法。”

李鴻基又轉向了周鳳梧,看到李鴻基的目光,周鳳梧硬著頭皮道:“唐王,此仍天意,實不可逆行,卑職想不出辦法。”

沒想到周鳳梧也如此說,李鴻基大爲失望,道:“胡扯,若得到此物的人真是天命所歸,那元順帝也不會被大明太祖趕到草原去了,得到此物的林丹也不會被皇太極擊敗,當年秦始皇一統天下,就不會有漢,唐,宋,明瞭。”

許鼎臣在旁補道:“唐王,此仍五德輪迴,始皇雖是天命所歸,但不修德政,天命也隨之轉移,纔有了漢,而林丹暴虜,雖得到此寶,終不會長久,而今唐王起兵爲父報仇,救三省百姓於水火,又派人尋得那高產的作物,使三省百姓不知少餓死了多少人,此仍文治,唐王的武功更勝,一舉打敗了滿蒙聯軍,大長我漢人志氣,唐王文治武功誰能相比,自然是天命所歸,所以傳國玉璽纔會如此之巧的落入了唐王手中,唐王稱帝,實仍名制實歸,唐王何不順從人願,召告天下,進階帝位。”

李鴻基一聽,這個許鼎臣還真不是一般的固執,一抓住機會又要向自己勸進,對於儒家的五德輪迴,李鴻基更是懶得評說,偏偏這些都能自成體系,何況李鴻基也不能去駁倒這些東西,天命正是封建統治的基礎,沒有了這些,皇帝憑什麼要臣下來效忠,李鴻基自己以後肯定要坐上皇帝的寶座,這時候若是否定天命,以後就是自打嘴吧。

李鴻基只好撫慰道:“愛卿莫急,孤王說此時不適合稱帝,又沒有說以後不稱帝,只是我軍現才得數省之地,人口比之大明,更是隻有十分之一,又是身處貧地,從起兵以來,年年征戰,不曾與民休息,實不宜立馬起兵,再起爭端。”

許鼎臣毫不領情,道:“唐王此言差已,正因爲我大唐身處貧地,才更宜起兵,以期能奪得膏腴之地,作爲王霸之資,我軍起兵以來,雖然連年征戰,但唐王全靠收繳那些番王,富戶之資,還有商賈所得而養軍,百姓並未受其苦,反而將全年錢糧免去,以前三邊地區多數人家無隔月之糧,而今許多人已有了隔年之糧,此時稱帝正當其時,若唐王稱帝,馬上可號令天下,推翻大明,從此讓我大唐的黑色旗幟飄揚天下。”

李鴻基哭笑不得的看著許鼎臣款款而談,以前倒是沒看出來許鼎臣是一個諍臣,重用他只是給大明的降官作個榜樣而已,現在看來,他在大明身爲一省巡撫倒也有幾分本事,自己開遍已說不稱帝,卻還是被他帶到稱不稱帝的討論中。

但李鴻基已下定了決心,此時稱帝弊端太顯,而且也完全沒有必要,遂到:“好了,孤王已決定暫不稱帝,此時不是讓衆卿來討論稱不稱帝之事,而是要把此事暫時不動聲色的壓下去。”

許鼎臣只好失望的坐了下去,在坐的只有洪承疇沒有開口,衆人的目光自然都轉向了他,洪承疇剛纔已考慮了半響,緩緩的道:“既然此事已傳開,已無保密的需要,唐王不如來個賞寶大會,和氏壁已流傳千年,自從石敬瑭陷洛陽,李從珂*,傳國玉璽失蹤,後世屢有假壁事件發生,此方寶壁雖然是從林丹遺孀處得來,但也不可全信,先讓衆人鑑定一下和氏壁的真僞,大家自然不再因得到了和氏壁而要唐王先稱帝,而是先要鑑定真僞。

李鴻基大喜,道:“此計大妙,好,孤王馬上就可以辦一個鑑寶大會,同時也可向大明宣揚我大唐的武功,昔日強盛一時的林丹部已被我滅,大唐再無外患,可讓崇禎不敢輕舉妄動。”

許鼎臣馬上反對,道:“唐王,此事不妥,和氏壁本爲真,若是舉辦這個大會,就是真的也會讓大明說成是假的,豈不損了唐王的威名。”

李鴻基道:“是真是假,只有看過才知道,若能因和氏壁引來朝庭境內大量人才前來,孤王就是把它當成假的又何妨,等孤王真正得了天下,誰人又敢說它是假。”

除了許鼎臣,其它三人都躬身道:“唐王英明。”

許鼎臣只好閉嘴,孤掌難鳴之下,許鼎臣深知再說下去也無用,只會引起唐王的反感。那又何必。

衆人正在議論唐王什麼時候能接受大家的勸進稱帝時,突然接到了唐王的佈告,上面道:“和氏壁已流傳千年,實難分辨是真是假,唐王決定三月之後,在西安舉行鑑寶大會,邀請所有有識之士參加,不管是朝庭官員還是大野大儒,到時都可齊聚西安,事後唐王決不留難。”

佈告一出,那些勸進了人紛紛閉上了嘴吧,在和氏壁沒分出真假以前,自然不能因唐王得到了和氏壁就稱帝,不過,和氏壁來源清楚明白,大多數人都相信它是真的,只等三個月後,鑑定了真僞,再請唐王稱帝不遲。

和氏壁滿到了唐王手中,這個消息也很快傳到了大明境內,所有官員都人心浮動,暗暗自問,難道天命真歸了李自成。

崇禎得到了消息,更是眼前一黑,當初太祖爲了得到和氏壁,不惜大起干戈,最終莫能如願,若是在以前,大明江山象鐵桶一盤,和氏壁自然起不了風浪,如今大明已到了難以爲繼的地步,和氏壁一出,不知會引起多少人人心浮動。難道大明三百年的江山真要亡在聯的手裡。

崇禎本就是一個對鬼神,天命之說深信不疑之人,連他都要懷疑起來,手下的那些臣子更是一個個如喪考仳,彷彿這比唐軍擊敗了滿蒙聯軍還可怕,崇禎甚至不敢向他的臣子詢及和氏壁事宜。

唐王要在三月之後進行鑑寶大會的消息,讓崇禎彷彿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手中暗想:“這和氏壁一定是假的,不錯,必定是假的,叛賊必是不能分辨出真僞,纔有了這鑑寶大會,否則他恐怕會迫不及待的登極吧。”

崇禎連忙找來羣臣相商,要讓天下臣民都知道李賊所得的和氏壁是假的,衆人聽了此事,也稍微安定了一點:“對啊,說不定這和氏壁是假的呢。”

其中溫體仁道:“皇上,如今空口無憑,朝庭就是硬說和氏壁是假,恐怕也沒有人相信,除非……”

崇禎馬上追問:“除非什麼,愛卿快快道來。”

溫體仁道:“除非我們能拿起一塊真的和氏壁來,那叛賊所得自然是假的。”

崇禎頓時泄了氣,大明立國近三百年,一直想得和氏壁而不得,此時可以上那裡找來,崇禎搖了搖頭:“此事不行,朕從哪裡找來。”

溫體仁道:“皇上,非是要找真的,只要皇上能安排人獻寶,把此事弄大,自然假的也變成真的。”

崇禎勉強展顏,道:“愛卿所說有理,此事就交由愛卿來辦。”

只是在座的大臣都深知,無論獻寶大會搞成如何,終沒有唐軍得到的和氏壁來的清楚,恐怕大多數人還是會相信唐軍的和氏壁是真的,還得找辦法來證明唐軍的和氏壁是假的才成,若要想辦法,就非得派人去參加唐軍舉行的鑑寶大會不可,衆人都爲難起來。

王應熊小心的道:“皇上,叛賊說到時會選出二十一名大儒一起來鑑定,其鑑定結果既爲最後結果,這二十一人由各地得高望重,有所成就人的才行,如果朝庭能夠得到十一人以上的支持,這和氏壁就是真的也變成假的。”

溫休仁也在旁補充道:“江南人文璀璨,大儒多在此,西北哪有人可抗衡,皇上只有選出數十人前往,那些人必會取得評判資格,到時就是真的也可以說成是假的。“

楊嗣昌道:“此事怕沒有那麼簡單,唐軍若不作防備,他們豈會舉行鑑寶大會。”

溫體仁道:“不然,按理說叛賊得到這塊和氏壁,可以說是清清楚楚,何以要舉行鑑寶大會,就是他們自己不能分辨,纔要在全國找人,也好得到確認,他們必不會因此搞假,否則豈不名聲大損,弄巧成拙,這纔給了我們機會。”

崇禎犯了難,這事倒是可行,這些人到了叛賊境內,就是唐軍惱羞成怒殺了他們也無所謂,但朝庭不可能要那些大儒公然到叛軍境內去吧。

溫體仁眼睛一轉,道:“此事倒也不必讓朝庭出面,和氏壁必會引得一些人心動,只要通知邊境,給那些自願去唐軍境內的大儒放行就可以了,不過,在他們去之前,必定要讓他們發誓要忠於皇上,把他們的家眷扣住,務定要他們把和氏壁說成是假的,然後再發給他們通關證,讓邊關對有通關證的大儒放行。”

崇禎點了點頭:“好吧,朕馬上發諭,讓邊關將領對持有通關證的大儒放行,只是人數是否要規定一下。”

溫體仁想了一下道:“皇上,此次不知叛賊的人選怎樣認定,若是去的太少,恐怕馬上就會引起懷疑,不如不定爲好。”

崇禎遲疑起來,若是因爲此事讓太多人前去,到時讓唐軍扣住,豈不得不償失。但又想起叛賊因名聲恐怕不會作出此等事情,何況只要他們能忠於皇帝,扣下又如何,叛賊也不敢任用吧。他終於下定了決心:“好,就按此議辦理。”

衆人一起躬身:“皇上英明!”

第9章 大炮上第47章 安慶府第59章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第19章 意外連連第29章 陣前談判第5章 登極爲帝第21章 蒙人攻營第六十九 卷脫險第56章 自欺欺人第15章 破城第10章 狼煙再起第13章 諜戰上第12章 蒙古各部下第1章 助餉第65章 攻佔南昌第10章 盧象升下第30章 崇禎被俘第15章 滿人隱憂第35章 各人歡喜各人憂第15章 兵器第4章 同赴黃泉(上)第20章 馬科上第32章 皇陵事件第35章 雲聚西安第15章 炮戰第65章 攻佔南昌第19章 岌岌可危第20章 席捲甘肅第13章 逆襲丹江第52章 忍辱負重第54章 緩攻第2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第20章 計議第12章 立足之戰第26章 亂局第19章 大戰來臨下第26章 府中激戰第5章 錢糧問題下第2章 竹藍打水第2章 大將歸來第1章 心動第5章 錢糧問題上第59章 求和第7章 軍火第45章 獵物第10章 兵器買賣下第58章 戲正酣第41章 威攝第36章 談判(下)第53章 城頭纏戰第3章 伏擊第六十 間番屬法第15章 破城第54章 聯牀夜話第19章 心思第17章 美色下第41章 遼陽之夜第9章 一網打盡下第13章 諜戰上第11章 賺錢下第23章 西安城破下第11章 後金出兵上第84章 不可收拾第82章 峰迴路轉第72章 奇兵第53章 東風第3章 投軍第62章 鏡子第55章 佟氏毒計第27章 殺,放?第24章 設宴勸降下第19章 岌岌可危第12章 禍天之物第16章 三線作戰第28章 大難臨頭第30章 搶佔先機(上)第50章 形勢分折第17章 風暴前夕下第96章 臺灣迴歸第25章 洪承疇(下)第9章 白桿精兵第55章 思謀脫困第46章 名震天下第18章 落入陷井第67章 海戰第5章 登極爲帝第22章 斷後第86章 君前議移民第13章 人的需求第22章 投效第26章 蒙古俘虜第3章 北方之議第20章 馬科上第64章 功用第40章 探訪第75章 勢如破竹第32章 太原城破下第49章 身份轉變第18章 強攻第12章 柔情
第9章 大炮上第47章 安慶府第59章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第19章 意外連連第29章 陣前談判第5章 登極爲帝第21章 蒙人攻營第六十九 卷脫險第56章 自欺欺人第15章 破城第10章 狼煙再起第13章 諜戰上第12章 蒙古各部下第1章 助餉第65章 攻佔南昌第10章 盧象升下第30章 崇禎被俘第15章 滿人隱憂第35章 各人歡喜各人憂第15章 兵器第4章 同赴黃泉(上)第20章 馬科上第32章 皇陵事件第35章 雲聚西安第15章 炮戰第65章 攻佔南昌第19章 岌岌可危第20章 席捲甘肅第13章 逆襲丹江第52章 忍辱負重第54章 緩攻第2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第20章 計議第12章 立足之戰第26章 亂局第19章 大戰來臨下第26章 府中激戰第5章 錢糧問題下第2章 竹藍打水第2章 大將歸來第1章 心動第5章 錢糧問題上第59章 求和第7章 軍火第45章 獵物第10章 兵器買賣下第58章 戲正酣第41章 威攝第36章 談判(下)第53章 城頭纏戰第3章 伏擊第六十 間番屬法第15章 破城第54章 聯牀夜話第19章 心思第17章 美色下第41章 遼陽之夜第9章 一網打盡下第13章 諜戰上第11章 賺錢下第23章 西安城破下第11章 後金出兵上第84章 不可收拾第82章 峰迴路轉第72章 奇兵第53章 東風第3章 投軍第62章 鏡子第55章 佟氏毒計第27章 殺,放?第24章 設宴勸降下第19章 岌岌可危第12章 禍天之物第16章 三線作戰第28章 大難臨頭第30章 搶佔先機(上)第50章 形勢分折第17章 風暴前夕下第96章 臺灣迴歸第25章 洪承疇(下)第9章 白桿精兵第55章 思謀脫困第46章 名震天下第18章 落入陷井第67章 海戰第5章 登極爲帝第22章 斷後第86章 君前議移民第13章 人的需求第22章 投效第26章 蒙古俘虜第3章 北方之議第20章 馬科上第64章 功用第40章 探訪第75章 勢如破竹第32章 太原城破下第49章 身份轉變第18章 強攻第12章 柔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寿县| 诸暨市| 清原| 公安县| 宾阳县| 巴林左旗| 长春市| 镇沅| 安丘市| 万山特区| 黔江区| 黎城县| 竹北市| 闽清县| 雅江县| 杭锦后旗| 广元市| 克拉玛依市| 马龙县| 昌图县| 渑池县| 尚义县| 洛浦县| 潜山县| 彩票| 梨树县| 铁岭市| 大悟县| 南丹县| 江门市| 雅江县| 渭源县| 广元市| 潢川县| 灵台县| 孟村| 平远县| 徐州市| 永和县| 临夏县| 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