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9章 求和

張獻忠丟失了永順府,心中無比鬱悶,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城池白爲唐軍作了嫁衣,在永順屁股還沒坐熱就被唐軍趕了出來,永順的居民更是一日數驚,短短三日,城頭已變幻了三次大旗,張獻忠進城後,首先將府中的富戶全部搶劫了一遍,大家都擔心,唐軍來了,是不是還地再搶。

幸好唐軍卻不象義軍一樣,打下城池就急匆匆搶東西,而是馬上接管地方政權,統計戶口,田地,宣佈減租減息,對於一些窮苦的佃戶,還發給糧食救濟,一下子就將永順的居民安定了下來。

張獻忠抱著對唐軍惹不起就躲的心裡,一路急行軍,馬上又攻佔了常德,可是唐軍好象跟定了他,在張獻忠攻下常德的第二天,唐軍又跟了上來,一頓大炮狠打,讓張獻忠又不得不放棄了常德,張獻忠數十萬大軍被唐軍一路向東邊趕去,直到長沙,張獻忠停止不動,唐軍纔沒有再攻擊義軍。

到了崇禎七年的七月份,唐軍已將湖廣大部分地方拿了下來,朝庭只剩襄陽,武昌,長沙三個重城在手中,其它地方都落入了唐軍手中,而長沙被張獻忠圍困,襄陽,武昌兩城外面集結的唐軍也越來越多,湖廣巡撫方孔熠自己也被圍在長沙。

短短一個月,唐軍吞下了湖廣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唐軍的力量也分散開來,雖然各地吸收了一些官軍成爲地方守備部隊。但唐軍要進攻地目標太多,而且每佔領一地都要留下兵力防守,不像義軍。

可以一路殺過去,這時跟在義軍身後的唐軍只剩李雙喜的部隊,正規軍只有一萬人。加上民壯。守備部隊也不過五萬人。李雙喜見義軍停了下來,自己也駐紮在離義軍數十里外不動。

李鴻基地主力盡集在襄陽,襄陽有官軍十幾萬人,李鴻基本以爲是個硬骨頭,沒想到左良玉奸滑的很,一看到唐軍主力齊聚。他率先溜了,襄陽只剩下了二萬餘地方官軍,唐軍十幾萬大軍頗有點殺雞用牛刀之感。只有一天功夫,唐軍就攻破了襄陽。襄陽王朱翊絡,貴陽王朱賞發,知府王述曾,道臺張克儉等人全部被俘。

唐軍攻下襄陽後,再移師武昌,與劉芳亮的五萬大軍會師,劉芳亮離開主力部隊已有一年半了,在這一年半時間裡,劉芳亮從當初地幾千人,發展到五萬人,雖然和唐軍正規軍不能比,但和唐軍地民壯相比,劉芳亮地部隊戰半力還是要高出不少。

李鴻基將劉芳亮的五萬人重新整編了一個野戰軍和兩個守備軍,共三萬人,其餘人都遣散回家,這樣在武昌,唐軍有近衛軍二萬人,野戰軍二萬人,還有守備軍二萬人,民夫八萬,總共十四萬大軍將武昌圍住。

武昌水網密佈,不利於大軍行動,劉芳亮帶著五萬大軍攻了數月,但沒有大炮,攻不破武昌城堅固的城牆,死傷了數千人也沒有將武昌拿下,因此李鴻基對武昌也很重視。

武昌的外圍早已被唐軍拿下,但唐軍人馬雖多,沒有水軍,對於這樣一個城池也無法合圍,火炮在這樣的環境下,使用也大爲不便,大軍在武昌城外停留了三天,才造好了合適的炮臺,正要對武昌發起炮擊,只是唐軍還沒有開始進攻,武昌城中已亂成一團。

布政司陳明華見事不可爲,率先帶頭逃跑,接著府臺傅上端也棄城而逃,武昌新招地士兵打開了保安,文昌兩門投降,這讓唐軍有點謫笑皆非,大炮還沒打呢,怎麼門就開了,過了一會兒,唐軍才反應過來,涌進了武昌城。

前任大學士賀逢聖拼命指揮士兵反擊,無奈軍心已去,士兵聽到賀逢聖的話非但不向前,許多人脫下衣服,裝成百姓逃走,唐軍進城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麼抵抗,見到一個老頭子揮舞著長劍,大喊:“殺賊,殺賊。”幾名唐軍聽得火起,一下就拍掉了賀逢聖手中的長劍,將他綁了起來。

楚王朱華奎聽到唐軍進城,大呼失策,他已準備好了數艘大船,隨時準備載著家人逃出武昌,只是他的財產實在太多,船隻裝不下,他捨不得丟下那些財產走人,又見武昌擋住了唐軍數個月地進攻,以爲這次也會沒事,沒想到這麼快武昌就會城破,他呆在裝滿財寶的房間裡,心痛的直叫:“我的銀子,我的銀子。”

楚王也是一個要財不要命的主,在另一個時空,張獻忠對武昌進攻時,武昌兵餉兩缺,賀逢聖帶著武昌的文武官員來找楚王要銀子招募士卒,任賀逢聖等人怎麼哀求,楚王就是一毛不拔,最後不耐煩,才命人擡出一把洪武年間分封諸子時的裹金交椅交給賀逢聖,道:“諾,就這個了,另外就沒有了。”

賀逢聖當場氣得發抖,道:“完了,完了,武昌沒救了。”

等張獻忠攻破武昌時,從楚王府裡搜出了數百萬銀金銀,用這筆錢,張獻忠將武昌改爲京師,建立了初步的政權機構,而楚王朱華奎也被張獻忠所殺,他的妻女在張獻忠進城時,被他自己逼迫上吊而死。

這次朱華奎卻不用擔心性命不保,唐軍還沒有殺過一名番王,也沒有強搶過番王的妻女,只是財產肯定會被沒收,所以楚王朱華奎聽到唐軍進城,纔不管家人和妻妾,自己坐在堆滿金銀珠寶的房間痛哭。

果然唐軍很快就來到了楚王府,將楚王府的人全部帶了出來,王府暫時被封存,李鴻基已抓到大明太多的番王了,也沒有興趣接見他,聽說抓住了楚王,只是吩咐將楚王全家暫時軟禁。

唐軍在湖廣各地勢如破竹。張獻忠卻在長沙城下一呆一個多月無所作爲,一方面長沙是省府,又是歷代番王重地。重兵雲集,另一方面則是張獻忠已看穿了唐軍地用意,唐軍是借他的手將那些壕強殺個乾淨。纔有利於唐軍政策的推行。

如此一來。義軍得到了錢財和糧食。唐軍得到了土地和人口,而土地和人口反正義軍早晚也要放棄,看起來對義軍也沒有多大損害,事實上卻並非如此,殺人地惡名全是張獻忠來背,而唐軍反而以救世主的姿態獲得了百姓的好感。

每當張獻忠攻下一個城池。唐軍在一兩天內就上來搶奪,義軍對城中地大部分物質都來不及清點帶走,白白便宜了唐軍,而義軍得不到充分地休整。這一路來,攻佔了湖廣大大小小十幾個城池,兵員一點也得不補充,反而由三十萬人減成了二十萬,除了得到一些銀子外,糧草也經常在轉移中大量丟失。

張獻忠招來徐以顯,潘獨鰲,張文江幾人商議,張獻忠對三人道:“老徐,老潘,還有你文江都是文人,三個臭皮匠,還頂個諸葛亮,我軍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你們給我拿出一個章程,看有沒有好辦法對付唐軍。”

潘獨鰲道:“唐軍就是靠火炮厲害,不敢和我們堂堂正正作戰,只要破了唐軍地火炮,我軍未必不能戰勝唐軍。”

在城中時,唐軍的大炮太過厲害,而義軍人多的優勢發揮不出來,加上城牆本身已被義軍攻破過一次,處處都不能守,所以每次都被唐軍逼出了城,義軍若要進攻唐軍,唐軍早已構建好了堅固的陣地,張獻忠試了幾次都碰得頭破血流,只好打消了這個念頭。

人人都知道唐軍仗著火炮衆多,才使義軍處處碰壁,潘獨鰲說的等於是廢話。

張文江道:“敬帥,唐軍從來沒有和我軍在野外作戰,我軍不如就在長沙城下和唐軍決一死戰,也勝似被他們追著跑。”

張獻忠眼一亮,望向了徐以顯,道:“老徐,你認爲如何。”顯然張獻忠最重視的還是徐以顯,潘獨鰲看得妒火中燒,但自己想不出好辦法,也無可奈何。

徐以顯道:“我看可以一試,我軍先駐紮在野外構建陣地,若唐軍來攻,勢必要移營,到時我軍憑著人多,或許能沾著便宜。”

徐以顯並沒有奢望此次能打敗唐軍,唐軍根基已固,後面地只是一路唐軍而已,即使這路唐軍敗了,也不會傷筋動骨,只盼能讓唐軍不敢再對義軍逼得太緊。

張獻忠道:“既然老徐也說成,那就這麼定了,那些免崽子,以爲吃定老子,老子就看看你來不來攻。”

張獻忠把二十萬大軍駐紮在長沙的外圍,連營十數裡,只派出小部分人馬對長沙騷擾性的攻擊,大部分的精力卻在防備唐軍,自然攻不下長沙。

李雙喜每天偵騎四出,其斥候常逼近義軍大營數裡開外,加上義軍中還藏有唐軍中地不少情報人員,義軍的一舉一動當然瞞不過李雙喜,他雖有把握可以打敗義軍,可是完全沒有必要如此做,在野外將義軍打敗,自身免不了損傷,而且便宜的是朝庭,義軍不可能久呆在野外,既使他現在搶到的補給再多,也有用完的時候,只有攻城才能再搶到大批補給,唐軍又何必著急。

張獻忠對唐軍的斥候也頭痛無比,唐軍的野戰軍都是騎兵,整整有一萬人,而義軍的馬匹稀少,除了一些重要的將領有馬外,所有的馬加起來不過才一百多匹,而唐軍的斥候就有五六百人,如何能夠和唐軍對陣,張獻忠明知自己一舉一動瞞不過唐軍,也無可奈何。

見唐軍停下了和自己對持,張獻忠苦惱萬分,走,唐軍會在後面跟著,打長沙,又怕替唐軍作了嫁衣,等又不能等下去,徐以顯也無計可施,對張獻忠道:“敬帥,爲今之計,唯有和唐軍求和,我軍才能擺脫這樣的尷尬。”

張獻忠一呆,罵道:“奶奶的,老子又沒有得罪過唐軍,是他們突然攻擊我們,求和有個屁用。

徐以顯道:“不然,唐軍是藉口敬帥吞拼了曹操,說我們不講道義,又收留了羅汝明,才攻擊我們,若敬帥能低頭認錯,唐軍再也找不到藉口,他們就沒有理由再攻擊我們了。”

張獻忠在帥帳裡轉了半天,其他人也盯著張獻忠,李定國,孫可望他們對眼下的情況都很敝氣,此舉雖然有可能換回唐軍不攻的承諾,但無疑要敬帥向唐軍低頭認錯,這敬帥能答應嗎。

張獻忠停了下來,望著徐以顯,道:“真能成?”

徐以顯道:“雖沒有十成,但八成把握還是有的。”

張獻忠一拍桌子,道:“認錯就認錯,認個錯又不會死人,老徐,你明天就帶人到唐軍陣營去,再擡上一點禮物,向唐軍賠禮道歉,只要他們停止攻擊我軍,有什麼條件,都可以商量。”

衆人雖然覺得此舉有示弱之嫌,但唐軍的強大是不容的事實,他們找不出其它辦法,也只好讓徐以顯去試試。

第二天,徐以顯就帶著十幾個健壯的挑夫,在以前攻城所得中,選出了許多凌羅綢緞,還有一些金銀珠寶,一路挑著朝唐軍的營帳走去,兩軍雖然相隔三四十里,但徐以顯剛出了已方大營不到三裡,就被唐軍的斥候發現,數十騎圍了上來。

望著身後幾裡的大營,徐以顯嘆了一口氣,已方無論是情報,人員素質,裝備都不如對方,這仗還怎麼打。

馬上的騎士已停了下來,用火槍指著徐以顯十餘人,喝問道:“什麼人,幹什麼的。”

挑夫們沒想到出門這麼快就會遇到唐軍,他們連忙丟下了肩上的擔子,將手舉了起來,這是義軍相傳遇到唐軍的規矩,只要這樣就不會有性命之憂。

徐以顯定了定神,道:“本人八大王帳下左軍師,特到貴軍大營,要見你家主帥。”

馬上的騎士聽到是拜見自家主帥,臉色和緩了下來,只是指了指後面的箱子問道:“這又是什麼?”

徐以顯道:“這是給貴軍的一點小禮物。”

爲首的騎士打量了一下,指了指四人,道:“你們兩人回去報告,你們兩人跟著他們。”

四人應了一聲,兩人打馬便回,兩人留在了原地,其他的人呼嘯一聲,已向遠處馬不停蹄的駛去,轉眼就不見了蹤影。

第90章 暴露第32章 教訓第25章 反撲第62章 價值連城第20章 席捲甘肅第10章 狼煙再起第40章 大比武(上)第60章 發威第34章 刺殺第69章 畬族第76章 投降也難第10章 訓斥第28章 僵持不下(下)第69章 畬族第18章 逃婚第26章 嚴肅軍紀第48章 親衛營對近衛軍八十一章 兩全其美第21章 辭官第62章 派別第33章 欽差第18章 蒙古聖物上第10章 訓斥第45章 合流第33章 蠻人阿奴第91章 條件第2章 面子問題下第21章 新立大汗第15章 草原血淚上第19章 南遷第97章 水師新任務第70章 三年之約第48章 機會第12章 初攻達縣第59章 混亂第73章 光澤縣第44章 輕取河南第85章 捷報第2章 戰略大計第46章 六大高手第12章 禍天之物第23章 撤離第11章 討明檄文第18章 出賣第43章 死得其所第17章 埋伏第22章 投效第67章 海戰第50章 殺心第22章 鳳與鴨第17章 風暴前夕上第6章 審案第22章 血戰西安下第59章 混亂第17章 後金宮爭下第2章 財路第34章 兵與賊(上)第35章 家與君第90章 暴露第46章 談判籌碼第19章 生擒第9章 冒犯第39章 來意第7章 暗流洶涌上第26章 府中激戰第27章 絕境求生第28章 僵持不下(上)第45章 合流第12章 初攻達縣第13章 逆襲丹江第18章 鑄幣第67章 海戰第16章 援軍第41章 遼陽之夜第40章 賜宴第18章 出賣第52章 姐妹相認第21章 新立大汗第16章 五年計劃第27章 絕境求生第40章 敲詐第72章 慘忍第59章 混亂第29章 三方相爭第2章 竹藍打水第40章 賜宴第20章 箭舞飛揚第41章 威攝第49章 裂痕第83章 官逼民反第96章 臺灣迴歸第28章 窮途未路第21章 草原巨城第24章 一敗塗地第19章 初戰下第23章 撤離第32章 教訓第11章 後金出兵上第29章 闖王門生上
第90章 暴露第32章 教訓第25章 反撲第62章 價值連城第20章 席捲甘肅第10章 狼煙再起第40章 大比武(上)第60章 發威第34章 刺殺第69章 畬族第76章 投降也難第10章 訓斥第28章 僵持不下(下)第69章 畬族第18章 逃婚第26章 嚴肅軍紀第48章 親衛營對近衛軍八十一章 兩全其美第21章 辭官第62章 派別第33章 欽差第18章 蒙古聖物上第10章 訓斥第45章 合流第33章 蠻人阿奴第91章 條件第2章 面子問題下第21章 新立大汗第15章 草原血淚上第19章 南遷第97章 水師新任務第70章 三年之約第48章 機會第12章 初攻達縣第59章 混亂第73章 光澤縣第44章 輕取河南第85章 捷報第2章 戰略大計第46章 六大高手第12章 禍天之物第23章 撤離第11章 討明檄文第18章 出賣第43章 死得其所第17章 埋伏第22章 投效第67章 海戰第50章 殺心第22章 鳳與鴨第17章 風暴前夕上第6章 審案第22章 血戰西安下第59章 混亂第17章 後金宮爭下第2章 財路第34章 兵與賊(上)第35章 家與君第90章 暴露第46章 談判籌碼第19章 生擒第9章 冒犯第39章 來意第7章 暗流洶涌上第26章 府中激戰第27章 絕境求生第28章 僵持不下(上)第45章 合流第12章 初攻達縣第13章 逆襲丹江第18章 鑄幣第67章 海戰第16章 援軍第41章 遼陽之夜第40章 賜宴第18章 出賣第52章 姐妹相認第21章 新立大汗第16章 五年計劃第27章 絕境求生第40章 敲詐第72章 慘忍第59章 混亂第29章 三方相爭第2章 竹藍打水第40章 賜宴第20章 箭舞飛揚第41章 威攝第49章 裂痕第83章 官逼民反第96章 臺灣迴歸第28章 窮途未路第21章 草原巨城第24章 一敗塗地第19章 初戰下第23章 撤離第32章 教訓第11章 後金出兵上第29章 闖王門生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盱眙县| 新宁县| 砀山县| 玉门市| 吉安市| 静海县| 历史| 长丰县| 太谷县| 滨州市| 吴堡县| 彝良县| 疏附县| 通州区| 泊头市| 抚顺市| 云浮市| 长顺县| 乐亭县| 色达县| 阜新| 台山市| 隆子县| 会东县| 金华市| 融水| 西充县| 万宁市| 潜江市| 江达县| 东台市| 阜城县| 新乡县| 沙湾县| 阳谷县| 泸溪县| 达拉特旗| 红河县| 孙吴县| 积石山| 安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