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83章 官逼民反

從福州府衙出來,王鐸全身都好象輕飄飄輕的,進來時的憂慮全都拋光,這次換地計劃順利的就象是做夢一樣,福建對弘光朝關係太大了,如果唐軍不換,雙方唯有兵戎相見,雖然弘光朝已作好了準備,但誰心裡也沒有把握能從唐軍手中奪回福建,更多的人擔心不但福建奪不回,一旦開戰,弘光朝還要被唐軍趁勢消滅。

王鐸不由對陳貞慧的仗義心懷感‘激’,銀子算什麼,王鐸可以想象,若是福建到了朝庭的手中,以福建的富有,莫說三百萬兩銀子,就是一千萬兩銀子,朝庭也不消一年時間,就可以從福建民衆中刮出來。

所以接下來和陳宇的談判,王鐸都是步步退讓,雲南要先‘交’給唐軍手中,可以,反正雲南地雖大,民不過二百萬,每年的稅收不過一百萬兩銀子,先送給唐軍也沒什麼關係,銀子先‘交’,也行,這筆銀子朝庭可以在要‘交’給唐軍的直隸三府儘量搜刮。

其實唐軍的條件還是不錯,只要‘交’割了雲南省和那筆銀子,唐軍就可以‘交’出福建,而直隸三地則要等到唐軍在福建完全退出後,再‘交’給唐軍,有這段時間,朝庭足可以在三府刮地三尺。

看到王鐸興奮的離開,唐軍的君臣相視一笑,李鴻基止住了嘴角的笑意:“陳秘書,傳朕旨意,命令四川劉之渤,馬祥麟兩人‘抽’調兵馬,準備接管雲南。”

陳貞慧此時官職爲秘書郎,大唐官府的構成其實有六省,除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外,還有秘書省、殿中省、內‘侍’省。秘書省掌經籍圖書,殿中省掌天子服御,內‘侍’省當然就是管理太監。

此時唐軍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職能已經齊備,而殿中省、內‘侍’省毫無疑問的被撤消,而秘書省皇帶正在慢慢建立,陳貞慧的秘書郎爲正六品。上面還有秘書丞、秘書少監、秘書監等職,最高的秘書監爲從三品,不過現在都是空缺。

陳貞慧應了一聲“遵旨!”將聖旨鋪開,很快將皇帝的旨意寫好,李鴻基看了一遍,點了點頭,蓋上了自己的璽印。

等王鐸回到應天府時,已是大唐帝國一千零二十一,弘光元年的十一月底。弘光朝君臣聽到王鐸和唐軍達成了換地協議,都大喜過望。雖然有人對王鐸擅自增加了三百萬兩銀子有所坊病,但王鐸只描繪了一下福州府的富裕,這點坊病馬上就消失的無影無蹤。

爲了早日得到福建,弘光朝一點也不敢擔擱。弘光帶以前所未有地速度頒下聖旨,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傳令雲南省的官員將全省讓出來,給唐軍接收,雲南省的官員接旨後,一個個痛哭流淚,許多人對弘光朝大失所望,乾脆向唐軍投降。

出讓雲南好辦,所需的三百萬兩銀子卻讓弘光朝傷腦筋。前一陣子何騰蛟在浙江調集了二十萬兵馬趕赴浙閩前線,雙方雖然沒有打起來,銀子卻‘花’了不少,再說。快過年了,無論是官員還是軍隊的欠餉。至少也要發下去一部分,否則讓人過不了年,很容易造成軍隊的譁變。

當然,這難不倒弘光朝的大臣們,內閣大學士和文武百官很快就達成了協議,有必要新開一筆贖閩稅,應天府、揚州、泰州、宿遷、淮安、鹽城、浙江這些地方都逃不掉,其中當然以宿遷、淮安、鹽城三地最重,每府需‘交’銀五十萬兩,揚州、泰州、應天府合計‘交’銀一百萬兩,浙江全省‘交’銀一百萬兩,這筆銀子比三百萬兩還要多出五十萬兩。

宿遷、淮安、鹽城三府加起來的人口遠不及應天府地一半,富裕程度更是不能比,承擔的賦稅卻比應天府加上揚州、泰州還要多五成,加上下面地官吏趁勢搜刮,宿遷、淮安、鹽城三府的百姓馬上就陷入了水深火熱中,多數百姓傾盡所有也完不成官府要求的稅收,許多百姓‘逼’迫在寒冷的冬天就開始逃荒。

這裡早晚都要‘交’給唐軍,搜刮地官吏全無顧慮,他們巴不得能把這裡的每一滴油水都榨乾爲止,哪裡顧得上百姓地死活,眼見百姓逃荒,官府非但不救濟,反而派兵將各個路口占領,要把逃荒百姓身上僅有的一點財物也搜去。

通過這種不遺餘力的搜刮,很快弘光朝就將所需的三百萬兩銀子湊齊,‘交’給了唐軍,剩下的就是等待唐軍把福建‘交’出來,讓他們可以再在福建搜刮了。

唐軍倒是沒有失言的樣子,只是現在馬上快過年了,總不能讓人家在大年夜撤兵吧,雙方商議,只要過完正月十五,唐軍就會開始撤離,到時浙江的明軍就可以陸續進入福建。

弘光朝擔心唐軍會在撤離之前對福建大勢搜刮,到時他們只能接收一個被搜刮一空地福建,見到唐軍全無動靜,弘光朝的重臣暗自慶幸唐軍愚蠢之餘,也放下心來,應允了唐軍正月十五後再‘交’還福建的提議。

終明一朝,浙江,南直隸等地的賦稅一直比全國各地都要重,有一種最可信地說法就是朱元璋在與張士誠相爭時,兩省的百姓全部心向張士城,朱元璋滅了張士誠後,作爲對兩省百姓支持張士城地懲罰,賦稅比其餘地方都要高上數倍,從這一點上看,明祖的開國太祖無疑是一個小心眼的男人。

但江南不虧爲魚米之鄉,加上明初時全國的平均賦稅很低,這裡雖然承受了幾倍的賦稅,百姓卻還能活下去,朝庭的統治在這裡也就沒有動搖過,到了明朝後期,各地的賦稅越來越高,比起浙江,南直隸的賦稅卻還是不如,但到處已是烽火四起,江南卻一直是平靜無‘波’,坦然的承受了天啓,崇禎朝的一次次加稅。

只是承受再大也有一個限度,弘光朝在宿遷、淮安、鹽城三府的搜刮,無疑超過了這個承受限度,連百姓逃荒的東西都要搶,還讓不讓人活。反正早晚也是死,自然就會有人‘挺’而走險。

淮安府有著二千多年的歷史,是南船北馬‘交’匯之地,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淮安人蜂起響應。韓信即於此時仗劍從戎,立下赫赫戰功。秦漢時期,境內農業生產條件特別是灌溉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東漢末年廣陵太守陳登築高家堰(今洪澤湖大堤),遏淮河洪水,保護農田。並修破釜塘灌溉農田。故雖迭經戰‘亂’農業生產仍有較大發展。秦始皇修築的馳道自境內穿過。陳登則築邗溝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

到明永樂年間,淮安漕運又興,清江滔開始興起。明中葉以後,黃河全流奪淮。境內水患愈演愈烈,農業衰落。魚米之鄉盛景不再口朝庭委派大員駐淮治河。以清江浦河軸心的兩淮城市扼漕運、鹽運、河工、椎關、郵驛之機檸,淮安重新進入鼎盛時期。

而此時的淮安官道上依然是人來人往,卻再也不是什麼繁華地勝景,無數的民衆扶老攜幼,以期能逃出這裡,躲避那實在是無法完成的稅賦,到他鄉能尋一口吃食。許多人不顧寒冷,就這麼跳下路邊冰冷的湖水,爲的是能尋到一條可以裹腹的魚蝦。

官道兩旁到處是枯黃的乾草,一片調零的景‘色’。許多餓急的民衆也顧不是許多,扯下地上地乾草就塞進嘴中。大爵起來,他們家巾的存糧,早已被如狼似虎地官差收了個一乾二淨,今年淮安並沒有什麼天災,卻正在經受著比天災更嚴重的人禍。

在淮河的邊上,更是到處都可以看到偷偷‘摸’‘摸’想過河的人影,只要過了淮河,再走上個數十里,就會進入唐軍地地界,到了哪裡,他們纔有活下去的希望,否則留在淮安,到處是收稅地官差,連個討飯的地方都沒有,在這樣寒冷的天氣中,離開家裡,‘露’宿野外,不出數天就是不餓死,也會被凍死。

只是船隻早已被官府收走,縱然淮安人多半會水,此時淮水也正是枯水期,也不能在冬天遊過淮河,就是遊了過去,沒有乾燥的衣服保曖,不出半天,也只有死路一條。

許多人望著淮河那窄窄的水面,都是無比絕望,若是在夏天,相信很多人都可以直接游過去,河邊上,已有不少倒斃的屍體,他們是先到的民衆,卻因爲過不了淮河,只能在河邊餓死,凍死。

有些人抱著希望,沿著淮河再北上,更多地人卻只能坐下來,他們多數人是又冷又餓,再也走不動,以前還有一個信念,過了淮河就會得救,如今淮河上面連一片木板也沒有,希望變成了絕望,只能一屁股坐下來等待死亡的降臨。

夜幕降了下來,寒風更是一陣緊似一陣,所有背風的地方都擠滿了民衆,他們無法生火,所有乾草和枯枝,早已被先到人的燒掉了,剩下地只有灰燼,他們只能靠彼此的體溫取曖,無論是相識不相識,是男是‘女’,只能緊緊地擠在一起,纔有可能熬過這夜晚的寒風。

到了深夜,人圈外面的人雖然在嗦嗦發抖,圈中的人多半卻能安然睡去,他們肚中飢餓,只能儘量減少自己的活動,甚至連話也不願多說。

在中間有一個小山包的邊上,圍繞著數百人,他們卻都沒有睡去,正在低聲‘交’談,聲音中隱隱還帶著興奮:“韓大哥,你說怎麼辦?”

那個叫韓大哥的人真名叫韓忠,年齡只有三十歲左右,身材高大,孔武有力,正是淮‘陰’縣下一個叫韓家莊的里正,他平時仗時疏財,喜好打抱不平,深得莊中年輕後生的崇拜。

韓家莊中的人據說都是當年淮‘陰’候韓信的後裔,其他人都恥笑他們是拉虎皮作大旗,誰不知道當初韓信被呂后誣爲謀反,他所有的後人都被殺了個乾乾淨淨,但是韓家莊的人自己卻是深信不疑,都以是韓信後裔爲榮。

這個韓家莊才數十戶人家,這次被官府勒令總共要求‘交’納二百兩銀子作爲贖閡稅,平均一戶人家要‘交’納三兩多銀子,他們辛苦一年,一戶人家收入差不多可以有十來兩銀子,可是‘交’完了朝庭的賦稅後,只能勉強夠飽,平時難得見到一兩整銀,在這年關頭哪拿得出三兩多銀子,賣糧賣豬,東拼西湊後,加上所有的銅錢,碎銀,總共‘交’了一百八十多兩銀子,再也拿不出來。

官府左算右算,要求韓家莊所有的村民再拿出一百兩銀子纔算完,不能就以抗稅論處,韓家莊在韓忠的帶領下團結一致,還沒有人被官府以抗稅的名義抓去,不過,附近幾個莊子的人可有不少因爲‘交’不起稅而被抓的村民,他們多是數天後放了出來,就只剩下一口氣。

韓家莊的村民自然知道抗稅的後果,可是現在韓家莊所有人都砸鍋賣鐵,再也拿不出一百兩銀子,就算能拿出一百兩銀子,說不定官府來個藉口又要‘交’錢,大家都有傳言,這個地方不久就要‘交’給唐軍,官府現在纔不會管這裡百姓的死活。

衆人只好找韓忠相商,一合計,衆人心想反正這裡馬上就要歸於唐軍,只要出去逃荒躲過這段時間就沒事,韓家莊的人於是全體出動,拋家舍業想渡過淮河,先到唐軍境內再說。

只是前些天逃荒的人多了,淮安的官員也警覺起來,要是人都逃走了,他們的稅收向誰要,於是將淮河兩岸的船隻全都收了起來,連木板也不放過。

“如今之計,唯有奪橋了,只要將橋奪過來,我們才能過河。”韓忠說出了自己的主意。

“橋上都有官兵把守,我們奪橋豈不是要造反?”說話的一個稍瘦弱的後生,雖然已被官府‘逼’到了絕境,但是要和官府作對,還是會隱約害怕。

“反就反了,留在這裡只有等死,韓大哥說得對,只要奪了橋,行數十里進入唐軍的地盤,官府也奈我們不何。”另一個青年卻是毫不在意。

韓家莊的村民很快便團結一致,同意了韓忠的奪橋計劃,如今淮安府的兵丁多是派出去收稅,事實上守橋的官兵也不過十幾人,韓家莊好呆也有一百多青壯,有很大可能把橋奪下來。

他們的本意也並不是造反,只是想奪橋逃到唐軍境內,只是隨著他們的行動,卻恰如一根導火索,很快在淮安,鹽城等地引起了熊熊烈火。

第90章 暴露第24章 嘉峪關第6章 審案第21章 新立大汗第18章 亮牌下第13章 諜戰上第70章 狩獵第68章 各有損失第59章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第79章 天才加白癡的計劃第28章 僵持不下(上)第9章 白桿精兵第83章 官逼民反第98章 捱罵第20章 箭舞飛揚第36章 偶像第64章 功用第47章 相逢不識第22章 奢侈之風第28章 僵持不下(上)第87章 君前議移民(下)第60章 發威第41章 威攝第45章 獵物第34章 兵與賊下第43章 三道試題第23章 出遊第22章 誤會第45章 合流第35章 雲聚西安第53章 人命如蟻第11章 結拜上第27章 兵臨城下第44章 新艦試水第24章 設宴勸降上第13章 逆襲丹江第97章 水師新任務第34章 刺殺第93章 江陰第31章 慘烈攻城上第35章 家與君第95章 南巡之議第60章 強權第46章 援軍第34章 母子重逢第16章 三線作戰第33章 黯然收場(下)第19章 萬里歸途第2章 商洛第74章 大事件第76章 返回第79章 天才加白癡的計劃第1章 蟄伏商洛第11章 宴無好宴第29章 算盤落空第26章 嚴肅軍紀第20章 噩耗第22章 鳳與鴨第47章 各佔半城第20章 下馬威第50章 兩難選擇第16章 法不責衆下第9章 白桿精兵第25章 新的一年第20章 馬科下第48章 機會第93章 英雄第6章 調兵遣將第4章 同赴黃泉(上)第7章 廷議第8章 褚家家主下第77章 餡餅第25章 洪承疇(上)第2章 巧遇第9章 投降第3章 大明郡主下第91章 退兵第19章 萬里歸途第13章 諜戰下第6章 稅制改革上第59章 混亂第58章 戲正酣第34章 進退無路第35章 吳府第5章 孫氏告狀第23章 曹文詔之死第17章 後金宮爭下第5章 發財之夢八十一章 兩全其美第10章 盧象升(上)第94章 私鬥第6章 回家第16章 五年計劃第20章 計議第92章 海軍檢閱第7章 出使第68章 各有損失第25章 洪承疇(下)第12章 初攻達縣第36章 偶像
第90章 暴露第24章 嘉峪關第6章 審案第21章 新立大汗第18章 亮牌下第13章 諜戰上第70章 狩獵第68章 各有損失第59章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第79章 天才加白癡的計劃第28章 僵持不下(上)第9章 白桿精兵第83章 官逼民反第98章 捱罵第20章 箭舞飛揚第36章 偶像第64章 功用第47章 相逢不識第22章 奢侈之風第28章 僵持不下(上)第87章 君前議移民(下)第60章 發威第41章 威攝第45章 獵物第34章 兵與賊下第43章 三道試題第23章 出遊第22章 誤會第45章 合流第35章 雲聚西安第53章 人命如蟻第11章 結拜上第27章 兵臨城下第44章 新艦試水第24章 設宴勸降上第13章 逆襲丹江第97章 水師新任務第34章 刺殺第93章 江陰第31章 慘烈攻城上第35章 家與君第95章 南巡之議第60章 強權第46章 援軍第34章 母子重逢第16章 三線作戰第33章 黯然收場(下)第19章 萬里歸途第2章 商洛第74章 大事件第76章 返回第79章 天才加白癡的計劃第1章 蟄伏商洛第11章 宴無好宴第29章 算盤落空第26章 嚴肅軍紀第20章 噩耗第22章 鳳與鴨第47章 各佔半城第20章 下馬威第50章 兩難選擇第16章 法不責衆下第9章 白桿精兵第25章 新的一年第20章 馬科下第48章 機會第93章 英雄第6章 調兵遣將第4章 同赴黃泉(上)第7章 廷議第8章 褚家家主下第77章 餡餅第25章 洪承疇(上)第2章 巧遇第9章 投降第3章 大明郡主下第91章 退兵第19章 萬里歸途第13章 諜戰下第6章 稅制改革上第59章 混亂第58章 戲正酣第34章 進退無路第35章 吳府第5章 孫氏告狀第23章 曹文詔之死第17章 後金宮爭下第5章 發財之夢八十一章 兩全其美第10章 盧象升(上)第94章 私鬥第6章 回家第16章 五年計劃第20章 計議第92章 海軍檢閱第7章 出使第68章 各有損失第25章 洪承疇(下)第12章 初攻達縣第36章 偶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干县| 平南县| 馆陶县| 罗甸县| 城步| 绵竹市| 民乐县| 吉林省| 伊宁市| 桑日县| 偃师市| 博白县| 吉安县| 海原县| 滕州市| 滦南县| 余姚市| 鲜城| 渭源县| 交城县| 通榆县| 白城市| 平原县| 石河子市| 龙泉市| 德州市| 高阳县| 鲁山县| 长宁县| 历史| 云安县| 石泉县| 开江县| 菏泽市| 丹东市| 绥棱县| 连山| 长葛市| 平山县| 临漳县| 辉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