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5章 雲聚西安

現在整個三邊只還有寧夏屬於朝庭,不過寧夏朝庭駐軍較少,又多是回人,自保尚且不足,想進攻唐軍更是不可能,只是回人驃悍,李鴻基不願造成唐軍無故的損失,只是命令馬維興向回人聚集區徐徐推進,若回人能識相最好,若不能,那就無怪唐軍要將回人連根拔起。

李鴻其打的如意算盤便是把寧夏的回人全部遷到蒙古地區,給他們劃出地方來放牧,這個地區會遠比寧夏大,讓他們能與蒙古人競爭,蒙古草原實在是太大了,在漢人不能迅速成爲整個草原的主人情況下,不妨多加一個部落過去,唐軍纔好便於管理,再說回人佔領了三邊地區最肥沃的一塊土地,寧夏平原,那裡有充沛的黃河水量,可以大量用來灌溉水稻,交給回人放牧實在太過可惜,若是能由漢人來耕作,完全可以在那裡形成一個小江南。

不過,爲了不太引起回人的反感,唐軍還暫時沒有采取強制回人搬遷的舉動,只是先驅除朝庭的勢力,讓回人重新認清主人而已,雙方的舉動都有點小心翼翼,朝庭在寧夏的官員更是惶惶不可終日,度日如年,不知唐軍什麼時候大舉來攻。

不過,現在唐軍境內的注意力卻不在戰事上,隨著離唐軍第一次科考的臨近,衆人的目光從傳國玉璽上轉了過去,還有半個月的時間就是會考日期了,甘肅,陝西,山西,加上從全國全地趕來的士子,西安城越發熱鬧。

開始朝庭對人員出入唐軍境內控制極嚴,後來卻不知爲何突然放鬆,許多人甚至明著就可以進入唐軍境內,這讓許多在明朝科舉不得意的人大量涌入陝西,讓擔心人來的太少的李鴻基大感意外。

西安的市面重新熱鬧了起來,這固然跟朝庭的政策突然鬆動有關,但更多的是唐軍的銀子取了作用,朝庭的國庫早已空虛,前線的官軍糧餉經常接濟不上,看到與唐軍走私的鉅額利潤後,許多官軍收了錢就對商品馬上放行,甚至有些軍官公然參予其中,朝庭禁止與唐軍貿易,受損失了又何止是唐軍,那些商人和商人背後的官員能量確實不少,加上駐軍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朝庭的政策形同虛設。人多了,加上物品又豐富起來,西安城比什麼時候都要熱鬧。

明朝的科舉分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進行。童生(即未入學的士子)先參加州縣級的考試,及格的稱做“秀才”或生員,進入府州縣學讀書。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被定爲“科舉生員”,才能參加省級的考試。鄉試每三年一次,考中的稱做“舉人”,取得參加中央一級的會試的資格。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會試及格者,再經過一次複試,地點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試,亦稱殿試。

要想真正成爲朝庭的一方官員,只有在殿試考中三甲的人才有可能青雲直上,可考中三甲的人何奇少,一甲才取三名,“狀元”“榜眼”“探花”,統賜進士及第,二甲只有數十名不等,賜進士出身,三甲也不超過百名,未考中的舉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職。而且一般考試都是三年才舉行一次,天下的讀書人何止數十萬計,可見是多麼不容易。

唐軍的這次考試不同,上面註明只要有秀才以上資格的人都可以參加,而且和朝庭只設進士一科不同,唐軍以復古爲名,恢復了唐朝的各種雜科,重分爲參謀,進士、明法、明字、明算、明經、明史七科。

在李鴻基看來,朱元章只選取進士一科簡直是對漢人的犯罪,從此讓全天下的讀書人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八股文中,加上清朝也承襲了這種制度,近六百年來,漢人的科技文明停止不前,這和八股取士有很大的關係。

唐朝時,明法科旨在選拔熟悉法律的司法人才,明算旨在選拔精通算術的數學人才,明字旨在選拔對書法、文字有專長的人才,明史分爲一史和三史兩科,李鴻基將他們合併,唐朝的考試事實上分爲八科,一史爲選拔精通《史記》、《漢書》、《後漢書》其中之一的人才;三史則是選拔精通《史記》、《漢書》、《後漢書》三部著作的全面人才。

唐軍的參謀一科是從唐朝的秀才一科轉來,因秀才現在已成爲取得生員資格的士子稱謂,李鴻基不是不作改動,唐朝秀才一科更是創舉,要求對有關國家的大政方略問題,作策論五篇。旨在選拔一些具有宏觀全局意識的高級人才,因此對考生要求非常高。這是選拔參謀多好的方式啊,可惜唐朝秀才選拔的制度太嚴,如果若被推薦上來的人未能通過,所薦州長官甚至還要受處分,以至於後來參加考試的人數非常少,唐高宗時曾被停止過,此後也處於名存實亡的狀態。

至於唐朝的明經,進士兩科實無大用,明經重“貼經墨義”,進士重詩賦。明朝的進士科其實將唐朝的這兩科包涵,反而成了明朝選拔官員的唯一途徑,這類官員不通政務,只能充在臺前,與泥胎木偶無異,以至於百姓稱之爲師爺衙門。

李鴻基當然不希望自己選拔的官員是這樣的人,若不是進士一科已實施了數百年,在讀書人的心目中無可取代,李鴻基甚至有廢了這一科的衝動,洪承疇,許鼎臣等人雖然對科考開如此多的雜科有異義,但李鴻基當初取了唐爲國名,以大唐後裔自許,恢復唐軍的科舉制度,他們也無話可說,加上他們也看到了只取進士一科的弊端,只得同意。

唐軍的這種取士方式,甚至吸引了一些朝庭的微未小史來參考,他們這些人大多是科舉不暢,只有一個秀才身份,投身衙門,做文書,刑名,師爺之類的工作,雖然大量的政務都是他們承擔,但永遠也別想走上前臺。

這當然會讓他們覺得心有不甘,他們一見到唐軍的取士方法,頓時眼前一亮,若論明法、明字、明算、明史這幾科,那些只會死讀八股文的人如何會是他們的對手,雖然他們能在暗中撐握權力,但是對能站在臺前的誘惑還是不能抵禦,以至於許多衙門的師爺,書吏紛紛出走,朝庭的許多政務突然一片混亂,沒有了師爺,書吏的幫襯,那些正統從科考出身的官員頓時兩眼一摸黑。

有了這許多原因,西安城內自然會士子云集,引得衆人紛紛前來,西安城內在二個月內涌進的士子和他們所帶的僕人超過萬人之多,西安的酒樓客棧全部爆滿,許多人都得紛紛借住在百姓家中。

這個規模讓唐軍上上下下都嚇了一大跳,西安的衙門上下更是緊繃了一根弦,這些人可不一定都是來考試的,恐怕朝庭的密探也不少,連賀景的情報部門也全部出動,嚴密監視著西安城的一舉一動。

李鴻基走在西安的大街上,心中有點得意,當初自己還怕恢復那麼多雜科會引起讀書人的意見,只得把那沒什麼用的明經一科也拿出來,又讓明經,進士兩科先考,考完之後考生還可重考其餘五科,那知讀書人也不全是傻子,雖然有一部分人堅持只考進士科,但後面五科報名的人還遠超過了進士一科的報名人數,畢竟進士,明經二科,唐軍公佈只錄八十名,而後面五科除了參謀一科外每科都要錄用數百名,機會當然大了許多,雖然四科在他們心目中的位置還是遠遠不如進士一科,但能退而求其次也不錯,加上還有些人對進士一科恢心喪氣,所以造成了進士一科的報名人數雖然比每科都多,但加起來就遠遠不如。

李娃帶著數十名護衛散佈在四周,隨著唐軍的官制越來越正規,李鴻基反而空閒的時間多了起來,他不願每天困在唐王府,經常微服出來走走,他的護衛也習慣了這種生活,以前田玉珠和邢秀娘還要纏著他一起出來,但現在她們兩人的肚子越來越大,再也不便出來,高桂英又喜靜,現在只有李慧梅每次他出來都要跟著。

隨著李過出任近衛中郎將,李過的侍衛頭銜空了出來,接任的就是這個李娃了,李娃也是李鴻基族中的一門遠親,這年頭宗族勢力太大,連李鴻基也不能免俗,護衛頭領還是選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擔任。

李慧梅一身男裝打扮,蹦蹦跳跳的走在最前面,不時咯咯的嬌笑聲傳來,讓這些護衛不由膽戰心驚,如今這西安城人員太過混雜,若是這小姑奶奶有點損傷,那可了不得,她雖是唐王義女,但誰不知道王妃一直未孕,把李慧梅當作親生女兒看待,唐王也越來越寵愛她。

李慧梅已經十五歲了,算是一個半大的姑娘,按大明律早就可以出嫁了,高桂英跟她說了數門親事,李慧梅都不滿意,她揚言要自己找丈夫,高桂英無法,把此事說給李鴻基聽,想讓李鴻基管管,李鴻基一笑置之,反而支持起她來,這下李慧梅越發得意,高桂英也拿她無可奈何,此事只得拖下去。

李鴻基畢竟來自後世,才十五歲的小孩要出嫁確實太小,加上自己也不願意強迫她嫁給自己不喜歡的人,便也由著她,等她再長大幾年,唐王的女兒還愁嫁嗎。

www? тт kΛn? ¢O

李鴻基看著前面李慧梅快樂的樣子,也不由被感染,加快了腳步走了上去,護衛連忙跟了上去,突然前面傳來了一聲驚叫聲,見李慧梅前面倒下了一個人,旁邊還站著一個青年,看樣子正在指責李慧梅。

李鴻基連忙擠了上去,護衛不動聲色的將旁人擠開,見李慧梅正在揉著胳膊呼痛,連忙問道:“怎麼回事。”

李慧梅大感委屈,指著倒在地上的一名青衣男子道:“爹爹,這個登徒子故意撞我。”

旁邊的一名書生大喊:“胡說,你纔是登徒子,故意撞倒媚…,故意撞倒媚弟。”他好象突然發現說漏了嘴,臨時將媚後面一字生生省去。

李鴻基看那名書生穿一身蘭緞儒衫,青巾束髮,一副典型的富家書生打扮,舉止雖有板有眼,身材卻異常的嬌小,似乎缺少一種男子的陽剛之氣。再瞧面貌,明眸生輝,鼻挺嘴秀,皮膚白嫩,清秀有餘而剛健不足,胸脯雖然是平平的,但也可能用東西束住,分明是女子,地上的人也異常嬌小,雖然看不清面貌,但從剛纔那裝成書生模樣的人說話來看,十有八九也是女子,忙拉住李慧梅,對那名書生說道:“這位兄臺請了,小女頑劣,得罪了兄臺,還望莫怪。”

李慧梅急了,忙道:“爹爹,你怎可幫助外人,明明是他想故意佔我便宜,否則哪有我一轉身就撞倒他的道理。”

那名書生聽到了李鴻基道小女,又聽到了李慧梅清脆的聲音,頓時明白雙方產生了誤會,連忙將地上的人扶起來,李鴻基頓時看清了地上之人的面容,見她皮膚白嫩,雖然因疼痛而緊皺眉頭,但明眸皓齒,楊柳細腰,淡眉如水,脣若櫻花,若換上女裝,定然是一絕色女子,心中愈加肯定對方兩人都是女子,見李慧梅還要不依,忙道:“別鬧,對方是女的。”

李慧梅剛纔正要轉身招乎李鴻基,自然不能瞧出這些特徵來,只是認爲未免太巧,自己只是一轉身就將人撞倒,還以爲是哪個登徒子想沾她便宜,渾忘了她也是男裝打扮,對方也以爲她是故意沾便宜,這時定下了心,仔細一瞧,自然瞧出對方八成是女子,想起確實是自己撞了別人,頓時閉了嘴,幫助書生模樣的人將地上之人扶住。

地上的人顯然撞的不輕,疼得整個雙眉都緊鎖起來,李鴻基忙道:“兄臺,此仍小女之過,爲免兄臺的同伴增加痛苦,不如暫時將她扶入客棧的雅間,然後派人請郎中來如何?”

剛被李慧梅扶住的那人還想將李慧梅甩脫,那富家書生模樣的人在她耳邊輕輕說了兩句,她纔不再掙扎,聽到李鴻基的話,書生模樣的人皺起了眉頭,在考慮對方是否另有所圖後,還是輕輕的點了一下頭,道:“好吧。”

李慧梅從小喜歡練習武功,連她的手臂都撞得生疼,那名女子嬌嬌弱弱的模樣,自然傷得要利害的多,她們剛與同伴失散,正在匆匆尋找,纔會和李慧梅撞在一起,如今她並無能力將同件扶去找郎中,不得不接受李鴻基的幫助。

李鴻基忙吩咐一個護衛去請郎中,讓李慧梅把人扶到旁邊的一家大客棧裡,李慧梅還擔心她是否是女子,手故意觸到她胸脯,只覺得軟軟的才相信,一個人將她扶了進去,那名富家公子模樣的人無奈跟了進去。

李鴻基讓護衛跟客棧老闆定下一個清靜的後園,等了許久護衛纔來報,安排妥了。李鴻基尋對護衛擔擱如此長的時間有點不滿,他哪知道此時西安的大小客棧都早已滿了,一時要騰房哪有那麼容易,護衛又不能透露唐王的身份,只得花了三倍的價錢纔有人肯相讓。

李鴻基見進到的房中別人都是匆匆離去才知錯怪了護衛,那名富家公子模樣的人驚異的看了看李鴻基,她們本來有一行十數人,剛來到西安卻怎麼也找不到住房,纔會分開尋找,以至於走散,沒想到李鴻基輕易就包下了一座後院,心中明白眼前之人非富即貴。

將那名撞傷的女子輕輕放下後,李鴻基才向那臺富家公子模樣的人道:“還未請教公子如何稱乎。”

那名女子雖然知道李鴻基十有八九看穿了自己的女兒裝,但對方沒有揭穿,還是樂得裝糊塗,道:“小生姓楊,名隱,我的同伴姓顧,名智,不知兄臺又如何稱乎。”

李鴻基一聽對方姓名就知不真,自己的真名當然不能讓她們知道,忙道:“在下姓李,名本,小女小名爲梅,自幼頑皮,這次撞傷兄臺的同伴也是無意之舉,還請兄臺怒罪。”

自稱楊隱的女子對牀上的同伴雖然異常關切,但還是回道:“我們也有不是,沒有注意看路,既然是無心之失,兄臺又給我們租下客棧,又去找郎中,賠禮就不用了。”

這時,護衛請來的郎中已到來,郎中一搭顧智的脈搏就知道她是女子,不好仔細察看,半響才道:“無妨,只是有幾外擦傷,只要多擦幾次藥酒就好了。”說完,他從藥箱時拿出了一瓶藥酒。

衆人都鬆了一口氣,送走郎中後,李鴻基忍不住問起楊隱來,道:“聽口音兄臺是江南人士,不知爲何要到西安來。”

楊隱理所當然的道:“還有半月就是唐軍的大比之期了,我和顧兄弟都是來參加考試的。”

李鴻基頓時張大了嘴:“什麼,這兩個小妞竟然要參加自己的科舉考試,若是她們真混了進去,中了舉,傳出去,豈不要讓南方的士子笑道大牙,莫非是朝庭故意派出搗亂的,但他又馬上否認了這種想法,朝庭要搗亂不會派女子來,肯定是她們自己對男人不服氣,才知道唐軍對考試的士子要求不嚴後,想混進去得到功名,以後可以以此嘲笑一些男子,這樣的小妞肯定有二下才學,要讓她們進去了,說不定真能得中,自己要不要揭穿她們。”

第50章 殺心第51章 炮灰比拼第3章 北方之議第29章 算盤落空第20章 虎狼之藥第9章 商議第14章 對射第84章 激戰總督府第18章 鑄幣第9章 監軍之第36章 互探第30章 突襲第12章 禍天之物第15章 定計第29章 闖王門生上第3章 風雪來人第48章 親衛營對近衛軍第4章 火起第6章 回家第99章 南巡第37章 殿試第92章 俘虜進京第1章 融合第93章 江陰第97章 水師新任務第12章 蒙古各部下第8章 殺雞駭猴第98章 捱罵第36章 黃金之爭第27章 進入山西上第74章 黃土隘第12章 聲東擊西第46章 蛤蟆天子第89章 海軍初創第60章 長沙第40章 改名第12章 飽曖第20章 馬科上第47章 各佔半城第21章 合圍第46章 援軍第3章 投軍第92章 俘虜進京第20章 九死一生的行程第2章 財路第57章 緊追不捨第13章 諜戰上第42章 毀家起義第43章 禮尚往來第97章 大敗第80章 鼓動第17章 風暴前夕上第47章 金幣狂熱第18章 鑄幣第78章 神仙難爲第96章 臺灣迴歸第20章 馬科下第49章 身份轉變第21章 草原巨城第5章 定都之爭第11章 忠臣孤子第1章 分封第13章 逆襲丹江第23章 撤離第1章 助餉第15章 再次交易上第61章 火燒王府第18章 蒙古聖物上第97章 大敗第73章 光澤縣第78章 神仙難爲第60章 長沙第20章 馬科上第56章 鮮血換來的勝利第56章 後塵第27章 殺,放?第8章 形勢危急第3章 風雪來人第34章 兵與賊下第42章 判決第36章 談判(下)第23章 波折第52章 大軍圍城第2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第93章 英雄第72章 奇兵第11章 挺進大別山第6章 盛唐之地第11章 虛驚一場第33章 黯然收場(下)第11章 宴無好宴第68章 射殺第18章 鑄幣第57章 緊追不捨第78章 神仙難爲第21章 草原巨城第11章 後金出兵下第5章 錢糧問題上第3章 大明郡主下
第50章 殺心第51章 炮灰比拼第3章 北方之議第29章 算盤落空第20章 虎狼之藥第9章 商議第14章 對射第84章 激戰總督府第18章 鑄幣第9章 監軍之第36章 互探第30章 突襲第12章 禍天之物第15章 定計第29章 闖王門生上第3章 風雪來人第48章 親衛營對近衛軍第4章 火起第6章 回家第99章 南巡第37章 殿試第92章 俘虜進京第1章 融合第93章 江陰第97章 水師新任務第12章 蒙古各部下第8章 殺雞駭猴第98章 捱罵第36章 黃金之爭第27章 進入山西上第74章 黃土隘第12章 聲東擊西第46章 蛤蟆天子第89章 海軍初創第60章 長沙第40章 改名第12章 飽曖第20章 馬科上第47章 各佔半城第21章 合圍第46章 援軍第3章 投軍第92章 俘虜進京第20章 九死一生的行程第2章 財路第57章 緊追不捨第13章 諜戰上第42章 毀家起義第43章 禮尚往來第97章 大敗第80章 鼓動第17章 風暴前夕上第47章 金幣狂熱第18章 鑄幣第78章 神仙難爲第96章 臺灣迴歸第20章 馬科下第49章 身份轉變第21章 草原巨城第5章 定都之爭第11章 忠臣孤子第1章 分封第13章 逆襲丹江第23章 撤離第1章 助餉第15章 再次交易上第61章 火燒王府第18章 蒙古聖物上第97章 大敗第73章 光澤縣第78章 神仙難爲第60章 長沙第20章 馬科上第56章 鮮血換來的勝利第56章 後塵第27章 殺,放?第8章 形勢危急第3章 風雪來人第34章 兵與賊下第42章 判決第36章 談判(下)第23章 波折第52章 大軍圍城第2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第93章 英雄第72章 奇兵第11章 挺進大別山第6章 盛唐之地第11章 虛驚一場第33章 黯然收場(下)第11章 宴無好宴第68章 射殺第18章 鑄幣第57章 緊追不捨第78章 神仙難爲第21章 草原巨城第11章 後金出兵下第5章 錢糧問題上第3章 大明郡主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城县| 沙田区| 大田县| 天长市| 崇文区| 博客| 紫云| 万载县| 哈尔滨市| 乌鲁木齐市| 土默特右旗| 东明县| 河源市| 鲁甸县| 灌阳县| 晋州市| 赞皇县| 荣昌县| 平遥县| 荆州市| 永仁县| 抚州市| 盱眙县| 定襄县| 桐庐县| 洪泽县| 根河市| 清涧县| 岳普湖县| 时尚| 夹江县| 文成县| 方城县| 靖江市| 青河县| 尼木县| 商丘市| 抚顺市| 安塞县| 长沙市| 库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