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99章 南巡

歲月匆匆,轉眼已到了新唐七年,這一年,在另一個時空中,大明王朝的京師陷落,大明王朝轟然倒塌,只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還沒等攻破大明京師的農民軍高興多久,一直被山海關擋在關外的韃子悄然入關。

雙方一場大戰,縱橫大明十多年的農民軍倒了下去,萬里山河落到了滿人的手中,李鴻基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大明提前六年被滅亡,而滿人還比大明更早就讓李鴻基掃進了歷史。

三年來,大唐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溝通南北大動脈的安京鐵路已運行了兩年,這條鐵路一下子就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從長安到應天府一下子縮短爲一天的路程,無數的物質通過這條鐵路進行南北的流動,充分驗證了後世的那一句話:火車一響,黃金萬兩。

在鐵路的帶動下,凡是有車站停靠的城市發展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有了第一條鐵路作參考,大唐上下對鐵路的熱情大增,安京鐵路剛剛完工,一條從西安到北京的鐵路又開始設計修建,朝庭趁熱打鐵,將修建鐵路的權利放開給私人,私人修建的鐵路擁有三十年的運營權,三十年後,統一收歸朝庭所有。

據測算,安京鐵路的成本七年就可以收回,何況那些南方更爲發達地區,這導致全國興起了一股修鐵路的狂潮,到如今,除了安京鐵路後,一些私人合股修建地短途鐵路也開始投入運營。

在通信方面。大唐也取得了發展,新唐五年,有線電報成功的研發出來。

當時剛好安京鐵路開始通車,李鴻基下令,首先沿著鐵路架設有線電報網。僅用了一個月。整條線路就被架設好。長安與應天府的信息傳送一下子就變得近在咫尺。

隨即,電報線路在金國各處迅速鋪開,到現在,各個軍區和省府城市,都架設了有線電報,朝庭對邊遠地區突發事件地反應能力一下子從數月提高了數天。而大唐原先那些遍佈道路各處的驛站依然發揮著他的作用,在沒有鐵路,電報地地方,驛站無疑是一個非常有益地補充。

長安已成爲一個真正地國際大都市。長期居住在長安的外國總人口已達到了五萬,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西方的一些城市五萬人已算繁華。

這三年,大唐基本上保持了和平發展,只是在北方偶有和俄羅斯的哥薩克騎兵衝突,不過,無一例外被裝備精良的開拓團擊退,又有數個開拓團在西伯利亞寒冷地地方發現了金礦,爲了土地和金子,開拓團越走越遠,最遠的開拓團已經距離漢蒙城數千公里,在西面,大唐的騎兵已經越過玉門關,敦煌,伊寧,最遠的地方到達了巴爾喀什湖。

Wшw? Tтka n? C O

水師發展更是迅速,現在已經擁有三大艦隊,共三十艘鐵甲艦,總噸位達七萬噸,還有一百多艘輔助艘只,兵力六萬餘人地龐然大物。

南海艦隊已到達了非洲大陸,有了艦隊的護航,大唐的商船也越走越遠,印度,非洲,無一不落下大唐商人的腳步,在歐洲也有大唐的商船開始進入,雖然還少,卻已是一個開始,那些從西方駛過來的商船,看到大唐的鐵甲艦,無不肅然起敬。

新唐五年,大唐將西班牙的馬尼拉攻下又將所有的俘虜全部殺死的消息傳到西班牙本土時,西班牙的貴族勃然大怒,叫囂要組織艦隊到東方來報復,只是後來他們的商船在印度碰到大唐的鐵甲艦時,只能灰溜溜的逃走,西班牙也從來沒有組成過艦隊敢到東方來找大唐的麻煩。

而東海艦隊將士的腳步也踏上了澳洲這塊神奇的大陸,澳洲的袋鼠作爲難得一見的祥瑞被引進到了長安,而澳洲上面豐富的礦產也吸引了大唐不少富商投資,如今廣袤的澳洲大陸生活了數萬名拓荒的大唐移民。

新組建的北海艦隊也毫不示弱,他們沿海北上,已在堪察加半島上建立基地,因爲這裡常年冰天雪地,在海上又老遠就能看到島上火山活動噴出的火焰,北海航隊的官兵給這裡取名爲冰火島。

冰火島附近漁業豐富,已經有漁民組織大型船隊到那裡捕撈鯽魚、比目魚和蟹等,這些魚只要運到日本就能賣個好價錢。

Www ●ttκan ●C〇 鐵路的大發展,也帶動了工業的大發展,許多農民脫離了土地,加入到工業當中,而不斷新增加的土地,勞動力不足,又使得農村開始使用越來越多的機械設備,大唐工業的發展已進入了良性循環,朝庭的財政收入更是節節增長,新唐六年朝庭賦稅的總收入就比新唐四年翻了一番,達到了二億五千萬銀幣,預計到新唐七年會突破三億銀幣大關。

新唐七年的五月初,長安的居民得到一個消息,皇帝要南巡了,對於南巡,李鴻基早就有了想法,天子擁有四海,卻只能困在京師,甚至皇宮,不能看自己打下來的江山,看自己治下的百姓,這當然是一個遺憾,這就是爲什麼歷代帝皇都喜歡出行的原因。

只是在以前,由於通信和道路的原因,皇帝出巡一次,耗資巨大,而且在外面不容易撐控京師情況,容易發生叛亂,可即使是這樣,還是有許多帝皇忍不住冒險出巡,因爲出巡死在路上或者爲此丟了皇位的皇帝不在少數。

收回臺灣時,李鴻基就想親自到臺灣去看一次,可惜卻被大臣攔阻,如今有了鐵路,有了電報,攔阻皇帝出巡的藉口已沒有了理由,皇帝在朝堂上一提出來,大臣們只是稍爲勸阻了一下就同意。

皇帝出巡,非常小可,在京師要留下可靠的大臣,京師地護衛也要調動。這些都不是問題,皇帝這些年來已經將權力分散下放,皇帝不在時。三省八部的官員照樣可以會同處理,何況與皇帝的聯繫並沒有中斷,有緊急情況可以隨時聯繫。

最重要地是皇帝的行程安排。必須確?;实墼诼飞系陌踩?。這次皇帝沿鐵路地方向出巡。期間會在沿途一些大地城市留下來數天,整個鐵路地運行都要按照皇帝出巡的時間規化,因不知皇帝會在一個城市停留幾天,所以鐵路的運行還要作出隨時調整。

經過半個月的準備,皇帝終於起程,皇帝最信任的文武大員周鳳梧和馬維興留守長安。其餘宋獻策、顧君恩、洪承疇、許鼎臣、李守信、賀景、趙良極……通通跟在皇帝身邊。

而護衛方面,有近衛中郎將李過,特種部隊將軍鍾華,皇家侍衛統領李娃。副統領廖太沖……加上總共五千人的近衛軍將士,將分乘火車出發。

而後宮方面,皇后高桂英身爲後宮之首,在皇帝不在京師其間必須留守,至於其他地嬪妃,聽到皇帝要到江南出巡,一個個都吵著要同行,李鴻基頭大如鬥,但不可能當真帶著所有人同行,這樣對於皇后太不公平,李鴻基還是隻選了田玉珠、柳如是、顧媚、三人同行,其她嬪妃都留在長安。

選田玉珠是因爲李傑是嫡長子,皇帝要帶在身邊,而柳如是和顧媚都來自江南,皇帝帶她們同行,是讓她們衣錦還鄉之意。

而皇子方面,李鴻基只帶了她們三人的兒女,田玉珠之子李傑、柳如是的女兒李清、顧媚所生的兒子李伴。

天子出巡,這聲勢和排場都是越大越好,從皇宮到西安火車站,有五六裡地路程,得到消息的民衆一大早就將這條道路圍得滿滿的,要一睹天子的風采。

道路兩旁,已出動了一萬名近衛軍維持秩序,將熱情的民衆擋在大路的旁邊。

新唐七年五月十五,上午十時十分,吉時,宜出行。

皇宮大門緩緩打開,一隊紅衣亮甲的近衛軍首先走出了皇宮,近衛軍身後是數百名皇宮侍衛,一個個佩著大刀,腰間別著短槍,昂首挺胸的走了出來,接著是一臺一十二人擡著的大輿,李鴻基身穿著明黃色的龍袍,上面用金絲繡著騰雲駕霧的五爪金龍,頭上戴著金光燦燦的皇冠端坐在上面,皇帝的神色說不出的威嚴。

出了皇宮,大輿停下,李鴻基跨上了停在宮門外的一輛八匹御馬拉的馬車上,馬車通體現出金燦燦的黃色,上面鑲了各種珍玉珠寶,馬車上插著黃色傘蓋、斧銷、木瓜等物,閃閃生輝。

馬車的前面,是八匹毫無雜色的白馬,田玉珠的鳳輿緊跟在皇帝后面出了宮門,她拉著八歲的皇長子李傑也坐到了李鴻基的御用馬車上。

在田玉珠身後,就是這次出巡要跟著的文武大臣,他們每人都登上了四匹馬拉的馬車,總共數十輛大車跟在皇帝的身後。

“萬歲!萬歲!萬萬歲!”

數千名近衛軍進皇帝上了車,都開始歡呼。

“吉時到,起行!”

前面的四名馬伕各自曳著自己所掌管御馬的繮繩,馬車緩緩的移動起來,天子的馬車每一樣都做到盡善盡美,在水泥路中根本不會感到一絲波動。

出了宮門數百米,已經進入了歡送的人羣,許多人遠遠的看到黃傘蓋,已是跪了下來,萬歲的聲音喊不絕口。不時也有人叫著娘娘千歲,千千歲。

田玉珠嫁給皇帝十多年了,她的年齡剛滿三十二歲,看上去仍象二十幾許人,她此時全副盛裝打扮,說不出的雍容華貴。

坐在馬車上,聽到民衆的歡呼,田玉珠心中樂開了花,這個位置按理是作爲皇后的位置,她今天坐在這裡,完全是母憑子貴,皇帝雖然沒有宣佈誰做太子,但李傑的嫡長子優勢擺在那裡,許多大臣已將李傑作爲太子看待,她這次出巡,能在京師和皇帝一起接受臣民的歡呼,在田玉珠心中,皇帝已默認了李傑爲太子。

越往前走,民衆的歡呼聲就越巨大,整個長安城都籠罩在一片萬歲的歡呼聲中,李鴻基看著兩邊熱情的民衆,露出了微笑,揮手向普通的民衆示意,見到皇帝的迴應,許多民衆激動的發抖,有些承受不住的人甚至激動的暈了過去。

漸漸的,李鴻基耳邊民衆的呼聲象是忽然遠去,他回想起自己剛到這裡的情景,身受重傷躺在陝西授德縣的一個泥土屋中,身邊只有一個李過。

從來到這裡開始,他就一步步往上爬,開始處心積慮的爲造反作準備,雖然期間也動搖過,可是他的大方向還是沒有變,因爲他知道大明是救無可救,只有將大明推倒了重來,纔會再創造一個嶄新強盛的中華民族。

他害怕自己會走上老路,將舊的王朝推倒了,卻沒有建立新的王朝,反而讓中華民族推向野蠻落後的女真人統治,那他就是千古罪人。

爲此,他戰戰兢兢,寧願錯過滅明的機會,也要千方百計的將女真人先打痛,幸運的是他成功了,爲此他也登上了最高的位置,皇帝。

是的,皇帝,他知道未來的獨裁統治會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但還是毫不猶豫的登上九五之尊,人都是有私心的,這個帝國現在需要的是皇帝而不是民主,民主那是數百年後的事。

他相信,一個沒有壓制的中華民族迸發出來的力量是強大的,強大到他足可以尋找到自己適合走的道路,他沒有必要爲數百年之後的事操心。

“萬歲!萬歲!萬萬歲!”

馬車外的聲浪又將他拉了回來,這是他的長安,是他的帝國,這個帝國如今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曾經輝煌的蒙古人,女真人現在只是帝國的一份子,只要帝國沿著現在的道路走下去,俄羅斯、英格蘭、法蘭西、普魯士這些歐洲強國都會匍匐在大唐帝國的腳下發抖,而美國,以後能不能有這麼一個國家還不一定,或許有生之年,自己就可以將美洲變成帝國的一部分。

他到這個世界已經十五年了,十五年的努力,換來了大唐如今的國富民強,換來了中華民族走在世界的最前列,這一切都是做夢麼,如果是夢,那麼讓我永遠不要醒來。

全書完。

本書結束了,過幾天老茅或許會寫一小結,這本書從上傳到結束,也寫了一年多,多謝一直陪伴老茅一起走過來的朋友。

新書逆隋,正在衝榜,急需要大家的繼續支持,老茅保證新書會更精采。

結尾感言

闖王是老茅的第一部作品,寫下本書完三個字時,不禁悵然若失,書評區反對聲一片,都說老茅結尾太過倉促,的確,如果再寫下去,多寫個十幾二十萬字也是可以,只是沒有必要。

或許有人會說老茅找藉口,可是老茅覺得,一本書如果寫到讓大家都覺得索然無味時再結束那就太過失敗了,接下來寫什麼呢,寫唐軍四處開拓殖民地,前面有一個開拓團已經寫過了,寫與歐洲各國的交鋒,西班牙、荷蘭、葡萄牙這些老牌的強國都在大唐的戰艦下低頭認輸,再寫也沒有什麼新意。

或許可以寫寫後宮的爭鬥,大唐的後宮強人不少,劉秀秀,周碧,田玉珠……可惜這些不是老茅善長之事,而且也和本書的主線不符,勉強去寫,只會將整本書破壞掉。

結束一本書時,沒有一個人會比作者更痛苦,一本書就象是一個孩子,付出的心血沒有寫過書的人永遠也不會明白。

這本書是去年一月十二號上傳,到前天結束時總共寫了十四個月,總字數已超過二百萬字,在之前,老茅寫過最長的文章就是當年的畢業論文,不超過一萬字。

可以說這本書的長度大大超過了老茅本人的預計,當初剛寫時,若有人說老茅能寫一部二百萬字的書,老茅自己都不會相信,可是有了大家的支持,老茅堅持了下來,在這裡,老茅依然要感謝那些訂閱本書,給本書投推薦票的人,沒有你們,老茅不會堅持下來,謝謝你們!

第一次寫這樣的長篇,這本書的硬傷不少,老茅當然不滿意,有讀者勸老茅下一遍寫玄幻,這樣讀者不會產生疲勞感,而且歷史涉及到的資料太多,比起其他類型的書寫起來辛苦許多,可是老茅第二本還是歷史,因爲老茅喜歡歷史,對闖王並不滿意,希望能將創作闖王的保貴經驗用在第二本上,彌補闖王書中硬傷帶來的缺憾。

以上算是老茅的胡言亂語,謝謝大家能看老茅的書,也希望老茅的書能帶給大家快樂,再次謝謝大家!

第36章 偶像第29章 發現第88章 使節(上)第71章 襲擊第20章 九死一生的行程第19章 意外連連第5章 遷移第41章 威攝第28章 窮途未路第50章 兩難選擇第44章 唐王賜宴第30章 搶佔先機下第51章 渤泥第21章 合圍第32章 坐困愁城第11章 後金出兵上第49章 長安第66章 新的目標第5章 伐明三策第43章 死得其所第11章 賺錢下第29章 輕取京師第62章 大屠殺第94章 私鬥第87章 君前議移民(下)第90章 使節(下)第28章 不死不休第9章 出兵第11章 後金出兵下第33章 黯然收場(上)第97章 大敗第70章 三年之約第35章 雲聚西安第10章 狼煙再起第63章 軍情第13章 寶雞第41章 威攝第34章 刺殺第47章 安慶府第24章 嘉峪關第40章 賜宴第61章 巴達維亞第99章 南巡第7章 管理第54章 聯牀夜話第18章 蒙古聖物下第32章 太原城破下第52章 忍辱負重第18章 攻城第24章 詐降第82章 峰迴路轉第22章 金兵來臨第20章 計議第43章 禮尚往來第14章 真定府第11章 賀瘋子第65章 劫人第8章 唐軍入川第45章 獵物第94章 大戰重第58章 進城第42章 判決第10章 訓斥第65章 做媒第65章 做媒第3章 北方之議第46章 談判籌碼第10章 兵器買賣上第4章 求親第4章 同赴黃泉(上)第14章 歸化城(上)第10章 訓斥第57章 思凡下山第13章 諜戰上第27章 絕境求生第26章 亂局第32章 殺人盈野第67章 海戰第41章 大比武中第28章 銀彈攻事第57章 緊追不捨第六十九 卷脫險第34章 兵與賊下第12章 聲東擊西第4章 張家寨下第5章 定都之爭第71章 中招第12章 飽曖第8章 折服上第20章 箭舞飛揚第16章 美色上第56章 自欺欺人第40章 敲詐第22章 誤會第37章 殿試第42章 同窒操戈第9章 投降第28章 銀彈攻事第6章 周鳳梧第41章 當街傷人
第36章 偶像第29章 發現第88章 使節(上)第71章 襲擊第20章 九死一生的行程第19章 意外連連第5章 遷移第41章 威攝第28章 窮途未路第50章 兩難選擇第44章 唐王賜宴第30章 搶佔先機下第51章 渤泥第21章 合圍第32章 坐困愁城第11章 後金出兵上第49章 長安第66章 新的目標第5章 伐明三策第43章 死得其所第11章 賺錢下第29章 輕取京師第62章 大屠殺第94章 私鬥第87章 君前議移民(下)第90章 使節(下)第28章 不死不休第9章 出兵第11章 後金出兵下第33章 黯然收場(上)第97章 大敗第70章 三年之約第35章 雲聚西安第10章 狼煙再起第63章 軍情第13章 寶雞第41章 威攝第34章 刺殺第47章 安慶府第24章 嘉峪關第40章 賜宴第61章 巴達維亞第99章 南巡第7章 管理第54章 聯牀夜話第18章 蒙古聖物下第32章 太原城破下第52章 忍辱負重第18章 攻城第24章 詐降第82章 峰迴路轉第22章 金兵來臨第20章 計議第43章 禮尚往來第14章 真定府第11章 賀瘋子第65章 劫人第8章 唐軍入川第45章 獵物第94章 大戰重第58章 進城第42章 判決第10章 訓斥第65章 做媒第65章 做媒第3章 北方之議第46章 談判籌碼第10章 兵器買賣上第4章 求親第4章 同赴黃泉(上)第14章 歸化城(上)第10章 訓斥第57章 思凡下山第13章 諜戰上第27章 絕境求生第26章 亂局第32章 殺人盈野第67章 海戰第41章 大比武中第28章 銀彈攻事第57章 緊追不捨第六十九 卷脫險第34章 兵與賊下第12章 聲東擊西第4章 張家寨下第5章 定都之爭第71章 中招第12章 飽曖第8章 折服上第20章 箭舞飛揚第16章 美色上第56章 自欺欺人第40章 敲詐第22章 誤會第37章 殿試第42章 同窒操戈第9章 投降第28章 銀彈攻事第6章 周鳳梧第41章 當街傷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屏县| 梅州市| 沁阳市| 林芝县| 永新县| 三台县| 龙江县| 双柏县| 临海市| 中超| 巩留县| 乌兰察布市| 庆元县| 泰安市| 安福县| 白水县| 永寿县| 攀枝花市| 东丰县| 屯留县| 玉树县| 汝城县| 湛江市| 介休市| 宁强县| 青阳县| 永仁县| 漾濞| 蒙阴县| 轮台县| 罗山县| 上犹县| 宜良县| 甘孜| 新民市| 大邑县| 班戈县| 云浮市| 布尔津县| 永城市| 德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