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章 盛唐之地

一行十數人跟著李娃的後面,由太和殿旁邊繞過,進入了憩園,遠遠的就看見皇帝已坐在憩園的水池中央,旁邊站著一名亭亭玉立的女子,這名女子正是新近才封爲婕妤的朱玉鳳。

對朱玉鳳唐軍中的重臣大多數認識,這名女子在皇帝攻下西安後,就在皇帝身邊充當婢女的角色,她真正的身份來歷卻只有賀景知曉,直到皇帝從福建返回,加封她爲婕妤時,唐軍的重臣才大吃一驚,這個本以爲只是以前秦王府普通婢女的人竟然是秦王府的郡主。

對於皇帝行事如此不按常理的行爲,大臣們哭笑不得,若是以前,禮部尚書趙良極必定會拼死反對把這樣一個女子留在皇帝身邊,如今朱玉風已經在皇帝身邊六七年,衆人只得無可奈何的接受。

周鳳梧、宋獻策、顧君恩三人帶頭走在最前面,一行十九人通過迴廊來到了皇帝面前,剛要下跪,李鴻基已擡手止?。骸敖袢詹皇浅瘯\位愛卿就免了這下跪之禮吧?!?

周鳳梧正色道:“萬歲,自古君臣有序,禮不可廢。”

說完,帶頭跪下:“臣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高一功、李萬成、高傑、拓養坤等幾名武將聽到皇帝免跪,本不想下拜,見大部分人跪了下去,其中高立功也在其中,不得不也拜了下去。

周鳳梧等人在皇帝單獨召見時。如果皇帝免跪,基本上不會多此一舉,此時卻是堅持下跪。還磕完了三通頭才起身,李鴻基不由一愣,看著跟在他們身後勉勉強強地高一功,李萬成等人。李鴻基才若有所悟。

“來人。賜坐。”

隨著皇帝的話聲一落。一排早有準備的侍衛將椅子搬了上來,除掉皇帝面前地位置,整個涼亭中一下子放上了十九張錦凳,本來空蕩的亭子一下顯得狹小起來,好在這個涼亭造的時候就考慮到皇帝可能會帶所有地后妃到這裡賞景,造得頗大。纔可以容納得下。

侍衛們搬上椅子後就退得遠遠地,周鳳梧等人小心翼翼地坐下,問道:“不知萬歲急召臣等來此,有何要事?”

李鴻基輕呷了一口茶:“近日各人爲定都一事紛爭不已。朕的書案上已擺滿了不下上百道奏章,朕纔將大家召集起來,就此事作一個定論?!?

周鳳梧、宋獻策、顧君恩三人大吃一驚,所有的奏章都要經過三人之手,關於定都的奏章他們未作處理,自然也沒有送到皇帝哪裡,那麼皇帝所說的自然是密奏,一百多道密奏非同小可,等於有專事奏摺之權的大臣,有近一半人給皇帝上給密奏,他們卻毫無所覺。

三人連忙起身請罪:“臣等無能,不能爲皇上分憂。”

李鴻基擺擺手:“不關爾等之事,朕讓你們將重心放在官制完備上,有些疏漏也在所難免。平身吧。”

“謝萬歲!”三人戰戰兢兢地起身,他們身後的衆人都恍然大悟,看來英雄所見略同,大家都爲了定都之事上了密奏,不由相視一笑。

“定都之事,朕一直以來都未作說明,也難怪衆人會議論,既然大家都想到了,那麼今天就讓大家過來,素性說個透轍,各位愛卿今日都可以暢所欲言,你們的密奏朕都看過了,不過,還是想聽一聽大家當面所說,哪位愛卿先來。”

定都之事無疑關係重大,衆人上密奏時都說得頭頭是道,此時當著大家的面卻誰也不好先說出來,他們平時彼此就有分歧,誰也說服不了誰,在皇帝面前卻不肯做出頭鳥。

見衆人不答,周鳳梧咳了一聲,道:“皇上,臣有話先說?!?

李鴻基點了點頭,嘉許地道:“講?!?

以周鳳梧的身份,大可以等衆人先講完,再來一個總結,見衆人閉口,他先開口有彌補以前對於定都之事漫不經心的過失之意。

“皇上,臣看過一部分人的奏章,許多人認爲陝西貧瘠,近來天災頻頻,西安的城區狹小,不適合作爲都城,纔有遷都之議,不知諸位是否都是這樣認爲?”

周鳳梧緩緩在的衆人的臉上掠過,衆人都點頭,從崇禎元年開始,陝西是年年有小旱,三年一大旱,百姓民不聊生,生靈塗炭,才爆發出席捲數省範圍的農民大起義,正是憑著陝西的旱災,唐軍才能在商洛山中休生養息,義旗一指,就攻下了陝西全境。

唐軍佔領了陝西后,天災仍沒有斷絕,若不是憑著手中有高產的紅薯、玉米、土豆等旱地作物,唐軍根本不可能在陝西待下去,就是有了這些東西,陝西也不過是勉強維持,崇禎十年河南的大旱,陝西近在咫尺,卻對河南災民的嗷嗷待哺無能爲力,最後只得從湖廣,四川調入大批糧食,才能對河南進行救濟。

這種映象還深深的留在唐軍將領腦中,何況陝西的陸路經過唐軍這些年的大力發展雖然已經是四通八達,但水路卻不好使用,渭河有大半年的時間不能行船,沒有水路,只靠公路的運輸,負擔一國的都城重任要比以前難上數倍,現在通往西安的各條官道上,向城中運送各類物質的馬車絡驛不絕。

當然,現在還沒有什麼不妥,唐軍修築的水泥公路又快又穩,黃河的活魚不到一天時間就可以運送到西安,湖廣的大米運到西安也花不了十天的時間,只是許多人擔心,數十年後,等到西安的人口達到一百萬人時,整個西安的道路是不是會被運送物質的馬車堵死,

見衆人點頭,周鳳梧話風一轉:“土地貧瘠,我們有大量地旱地作物可以供百姓所需。城區狹小可以擴建,唯一可慮者,仍陝西近年來常常乾旱。不過這種乾旱我朝也能承受,這也不是非遷不可的理由,一旦遷都。工程勢必浩大。如今我朝剛剛鼎立。所謂一動不如一靜,臣以爲,皇上可以繼續以西安爲都,若是五年、十年後,陝西的乾旱仍然持續,那時天下穩定?;噬显倏紤]遷都不遲?!?

長安地故城有二,一是漢城,築於漢惠帝時,在西安城西北,周長二十五公里,一是隋城,築於隋文帝時,號大興城,包有西安城和城東、南、西一帶,周長三十六公里,唐代隋後,改大興爲長安,基本未作改動,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遷都洛陽後,因城中民房大半被拆毀,就舊城北部改築新城,即現在的西安城。

周鳳梧說將西安擴建,如果恢復到隋唐時的規模,那裡西安容納百萬人以上也不會顯得擁擠,完全可行,只是衆人沒有想到周鳳梧竟然會不贊成遷都,一時都驚訝不已,還以爲自己聽錯了。

連有一部分陝西出身地將領都不同意繼續把西安作爲都城,他們想遷到更爲繁華地北京、應天、開封、洛陽、沒想到身爲河南人地周鳳梧反而力挺西安。

衆人啞然一陣後,馬上反應過來,高立功起身道:“皇上,臣以爲繼續以西安爲都不妥,正如剛纔周大人所言,西安城區狹小,近年來人口猛增,越發顯得擁擠,陝西全省又是乾旱頻繁,水路斷絕,陸路雖然運輸暢通,但損耗遠大於水路,我朝如今擁有天下,適合爲都之地有多處,又何必一定要在西安?!?

高立功的話聽得多數人緩緩點頭,尤其是適合爲都之地有多處那句將所有想遷都之人都包括在內,否則他若直接說出遷都的地點,無論是哪裡,必定會遭到其他人的反對。

李鴻基卻不願他含混過去,直接問道:“那愛卿又認爲何處最適合爲都。”

高立功猶豫了一下,才道:“洛陽仍天下堅城,臣認爲可以爲都。

這下好了,周鳳梧、高立功兩人一文一武,出身於河南的周鳳梧偏要以西安爲都,出身於陝西的高立功卻要以洛陽爲都,兩人都是理由充足。衆臣中一下子嗡嗡聲大起。

洪承疇和趙良極等人都站起來:“陛下,臣反對,臣以爲北京纔是我朝首先地定都之地?!?

洪承疇和趙良極一說完,劉芳亮站了起來,對洪承疇等人的話反駁道:“北京有何好處,臣以爲應天繁華,無論水路,陸路皆是通達,可以爲都?!?

“臣以爲開封可以爲都?!?

“臣以爲尚書令大人所說沒錯,一動不如一靜,還是西安好。”

“北京好”,“應天好”,“洛陽好”……。

一時之間,整個亭中熱鬧非凡,衆臣都說得唾沫橫飛,都堅持自己的觀點,柳敬亭在後面看得目瞪口呆,將衆人的神態一一記錄,這可是難得地素材,以後說書肯定用得到。

李鴻基重重的咳了一聲,衆人才收斂了起來,一個個向皇帝看去,希望皇帝能夠支持自己的計劃。

李鴻基的目光越過衆人,最後落在柳敬亭身上:“柳愛卿,朕還沒聽到過你的發言,你認爲我朝以何地爲都最佳?”

衆人的眼光梭得一下對準了柳敬亭,饒是柳敬亭平時總是面對著成百上千的書迷,被如今朝庭最有權勢的十幾人直楞楞的盯著,也大感吃不消,眼看剛纔衆人爭論的激烈程度,無論他說出何處,等於馬上得罪了在座的大部分人,他忙給自己暗示了數次鎮定,纔開口回道:“回稟萬歲,微臣官小位微,朝庭的都城是何等大事,豈容微臣胡亂置喙。”

李鴻基微笑著道:“沒關係,柳愛卿經常深入民間,爲百姓講書,近日各大臣就定都一事議論紛紛,肯定也已傳到民間,不知百姓又對遷都一事如何看法?!?

衆人才恍然大悟,知道了皇帝將柳敬亭宣來的用意,在座衆人誰也沒有比柳敬亭更瞭解普通百姓的心聲。

柳敬亭小心翼翼的斟酌詞句,唯恐詞不達意,給衆人造成誤會:“啓稟萬歲,百姓嗎,他們自然不希望皇上遷都,畢竟住在天子腳下,誰不願意,一旦皇上遷都,他們可不能搬過去。”

柳敬亭打定主意,不得罪在座的任何一個人,他的這番話還是讓想遷都之人心頭不悅,高立功冷冷的道:“百姓愚昧,只爲自己的私利作想,又焉知一國都城的重要,哪是他們不想遷就不遷的?!?

李鴻基揚了揚手,止住了下面衆人的說話:“各位都以爲朕將都城定在西安只是暫時,纔會有此番風波,卻不知朕將都城定在西安另有他意?!?

衆人都默不作聲,原來皇上早已有了主意,那些想遷都之人頓時猶如冷水澆頭,想繼續以西安爲都的人都是大喜,李守信忙接過李鴻基的話道:“臣等愚昧,請皇上明示?!?

李鴻基轉向身後的柱子,上面已掛好了一幅地圖,李鴻基用手指著地圖:“大家請看,昔日前唐設安西都護府,自巴爾喀什湖(今哈薩克斯坦境內)以南、金山以西、兩河流域以東之地,全是安西都護府轄下之地,極盛之時,波斯以東原西突厥役屬的西域十六國也全部在都護府範圍之內,安西都護府統領著八十州、一百一十縣、一百十二個軍府??墒强纯船F在,還有多少地方是我朝所有。朕以西安爲都,就要立志恢復我前唐屬地,若是以北京、應天爲都,以上地區皆被我朝拋棄,僅此一條,朕就不會選取,諸公可有意和朕一起,恢復前唐之榮光?”

“皇上聖明,臣等不及,臣願與吾皇一起,恢復我盛唐之地?!敝茗P梧首先拜了下來,接著其他人也一起下拜。

目前唐軍最西之地,只到達了嘉裕關,嘉裕關之外,唐軍雖然曾出擊將蒙古察哈爾的餘部全部一網成擒,如今唐軍的威名在這片草場上仍然盛傳,卻並沒有進行過有效的管理,察哈爾部被滅了,草場很快被新的民族所佔據,不過,鑑於唐軍的威名,他們還是象徵性的向唐軍送上了禮物,承認唐軍名義上的領導。

這也是大明對這片廣袤草原上的統治方式,衆人皆以爲皇帝對嘉裕關以外之地並無野心,沒想到皇帝的心思比衆人想象中還要大,大唐安西都護府之地,縱橫不下五千裡,皇帝此時說全部要收回,無異於石破驚天。

第1章 兵發太原第24章 詐降第2章 大將歸來八十一章 兩全其美第28章 窮途未路第17章 爭論第87章 君前議移民(下)第62章 價值連城第5章 發財第29章 算盤落空第15章 兵器第51章 鑑寶會一第53章 鑑寶會(四)第36章 同族相煎第18章 北方來人第16章 纏戰不休上第86章 君前議移民第36章 偶像第17章 美色下第90章 暴露第27章 兵臨城下第3章 伏擊第8章 折服下第4章 軍營比武第69章 畬族第55章 思謀脫困第3章 投軍第六十 間番屬法第6章 封王大典第36章 臨陣招兵第34章 兵與賊下第38章 緬甸第3章 北方之議第19章 心思第4章 求親第84章 激戰總督府第24章 衝突第40章 探訪第5章 孫氏告狀第32章 太原城破下第57章 思凡下山第8章 天價第4章 求親第13章 烽火連天下第11章 結拜上第9章 冒犯第39章 美女威力第54章 緩攻第10章 兵器買賣下第16章 法不責衆上第8章 邢秀娘下第80章 優厚條件第62章 價值連城第84章 不可收拾第84章 不可收拾第75章 勢如破竹第63章 軍情第9章 監軍之第48章 摟草打兔第4章 初次碰撞第65章 做媒第46章 蛤蟆天子第42章 改弦易轍第22章 誤會第2章 竹藍打水第7章 出使第4章 火起第14章 歸化城(下)第48章 爭功第57章 緊追不捨第43章 三道試題第44章 初展才華第12章 初攻達縣第5章 孫氏告狀第99章 大廈已傾第2章 戰略大計第7章 管理第62章 大屠殺第83章 官逼民反第19章 意外連連第63章 反應第53章 東風第21章 夜襲上第49章 長安第49章 身份轉變第30章 平臺召見第16章 沙地行軍第19章 洞房第20章 箭舞飛揚第67章 強行封官第15章 湘河炮聲第10章 達縣大戰第40章 探訪第1章 蟄伏商洛第14章 火炮試射下第2章 大將歸來第33章 欽差第46章 談判籌碼第47章 金幣狂熱
第1章 兵發太原第24章 詐降第2章 大將歸來八十一章 兩全其美第28章 窮途未路第17章 爭論第87章 君前議移民(下)第62章 價值連城第5章 發財第29章 算盤落空第15章 兵器第51章 鑑寶會一第53章 鑑寶會(四)第36章 同族相煎第18章 北方來人第16章 纏戰不休上第86章 君前議移民第36章 偶像第17章 美色下第90章 暴露第27章 兵臨城下第3章 伏擊第8章 折服下第4章 軍營比武第69章 畬族第55章 思謀脫困第3章 投軍第六十 間番屬法第6章 封王大典第36章 臨陣招兵第34章 兵與賊下第38章 緬甸第3章 北方之議第19章 心思第4章 求親第84章 激戰總督府第24章 衝突第40章 探訪第5章 孫氏告狀第32章 太原城破下第57章 思凡下山第8章 天價第4章 求親第13章 烽火連天下第11章 結拜上第9章 冒犯第39章 美女威力第54章 緩攻第10章 兵器買賣下第16章 法不責衆上第8章 邢秀娘下第80章 優厚條件第62章 價值連城第84章 不可收拾第84章 不可收拾第75章 勢如破竹第63章 軍情第9章 監軍之第48章 摟草打兔第4章 初次碰撞第65章 做媒第46章 蛤蟆天子第42章 改弦易轍第22章 誤會第2章 竹藍打水第7章 出使第4章 火起第14章 歸化城(下)第48章 爭功第57章 緊追不捨第43章 三道試題第44章 初展才華第12章 初攻達縣第5章 孫氏告狀第99章 大廈已傾第2章 戰略大計第7章 管理第62章 大屠殺第83章 官逼民反第19章 意外連連第63章 反應第53章 東風第21章 夜襲上第49章 長安第49章 身份轉變第30章 平臺召見第16章 沙地行軍第19章 洞房第20章 箭舞飛揚第67章 強行封官第15章 湘河炮聲第10章 達縣大戰第40章 探訪第1章 蟄伏商洛第14章 火炮試射下第2章 大將歸來第33章 欽差第46章 談判籌碼第47章 金幣狂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泽县| 湘西| 永康市| 上蔡县| 金乡县| 朝阳区| 汕尾市| 镇远县| 敖汉旗| 无为县| 古田县| 深水埗区| 布尔津县| 哈巴河县| 揭西县| 贵南县| 遵义县| 兴山县| 彩票| 苍南县| 龙山县| 云阳县| 沾化县| 宁波市| 吉首市| 浦县| 思南县| 卫辉市| 灵川县| 保康县| 郁南县| 兰考县| 团风县| 耿马| 白朗县| 蚌埠市| 广宗县| 三明市| 阿鲁科尔沁旗| 舞阳县| 泉州市|